兩年間的天堂與地獄
文/林玉鳳
上周說到,澳門人大規模上樓的一個高峰期,是八十年代經屋開售以後的十數年間。像新城市那一類大型的以經濟房屋為主的屋村,就是在那十數年間填滿的。九十年代本身,也逐漸形成另一個上樓的高峰期,可是,那個維持了近十年的時期,與八十年代開始的那一個,很不一樣。
1991年的暑假,我在一家兼營房地產的貿易公司當秘書。那時,該是澳門地產業的一個高峰期,老闆喜歡下午到雅谷餐廳喝咖啡,為的,只是打聽在那裡聚腳的地產或地皮經紀,就是我那時候弄不清楚他們身份的一堆西裝人透露的訊息。有時老闆會像聽到什麼重要消息的,著令我到什麼地方拿個圖則,然後跟著他在一些建築物的遠處,拉開地圖,觀察所謂的地皮究竟值不值某個價位。當時的公司很小,生意其實不特別好,在我工作的那三個月,沒真的成交或轉手任何一塊地皮,但從老闆口中,我知道當時的地產市道是活躍的。
1994年,剛進電視台不久,我開始用建置商會提供的數據做報導,也開始知道因為之前一年內地的宏觀調控政策,澳門的房地產市場受到影響,爛尾樓多了,慢慢的空置單位越來越多,八十年代末期開始發展起來的私人房地產業,到了九十年代中,只是短短不到十年之間,已經要向政府求救。1996年,政府開始推行“四厘利息補貼”計劃,當時的政策目標,說得很清楚,就是為了刺激疲弱的樓市和扶助居民置業,而且刺激疲弱的樓市在前,扶助居民置業在後。
澳門該有不少六十後和七十後,是在那時“”出現後才上樓的。因為找不到歷年澳門房地產交易的數據,不知道那時樓價是如何下跌的,可是,記憶中,1993年,很多在北區的建築面積是八百呎的單位,賣六七十萬,到了2003年“沙士”期間,一些同事和朋友買的海洋花園單位,八百呎,也可以是四十多萬。從1993年到2003年那十年的跌市中,很多七十後,特別是1975年以前出生的,是很受惠的一群。因為,他們可以在大學畢業三五年後,就儲足首期,在乙仔的新興私人屋苑,買個八百至一千呎的單位。可是,如果那時沒來不及上樓的,兩年後就會發現世界變得太快,因為,兩年的房價,可以上升兩倍以上!在兩年之間從天堂掉進地獄,一個人可以生氣的念頭,又怎會是一句經濟發展就能概括的?
(我們的世代.之二十)
文:原載2010年6月10日 《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
圖:http://i240.photobucket.com/albums/ff244/ubercomments/fantasy/684.jpg
上一篇:如果那不是需求的問題
下一篇:還是公平問題
你講的情況的確係,60後.70後如果係跌市10年間未有 買楼.都恐怕好難上楼.有幸小兒70後.又早上社會大學.自己主意買左氹仔兩房廰.都係30萬仲有車位.佢開心時我仲安心亞仔有屋住.
To Sio Peng,
你的名字,跟我姐姐一樣呢!
我也算你兒子的那一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