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澳門與新移民
文/林玉鳳
進幼稚園那一年的春節假期後,第一天回校就給眼前的景象嚇了一跳:課室裡所有位置都坐滿了也站滿了人,很多陌生的小朋友站在自己座位的附近,大家偷偷的你看我、我看你,都有點不知所措。同桌的同學,是個叫阿平的男孩,他好像知的比我多,悄悄跟我說,大陸來了很多人,那些都是剛從大陸來讀書的人。不一會,一位女老師進來,手上拿著一張紙,請所有聽到自已名字的小朋友到她跟前排隊。我和妹妹都被叫上了,不一會,老師把我們一大隊小朋友領到另外一個教室,按高矮分配好座位。然後,我知道我們原來的班被一分為二,混合也被一分為二的那群新來的同學,分成了兩個班。
長大以後,翻查資料,翻開記憶,才知道那一年,是內地改革開放的開始,那時被我們在澳門本土出生的人叫“大陸人”的內地來澳移民,開始一批一批的來澳,他們當中,有直接從內地來的,也有個別本來是華僑,在東南亞出生以後,先到了大陸再來澳門。那以後不久,香港無線電視就開始播《網中人》,我們開始知道“大陸人”有時會被人罵“阿燦”或“大陸燦”,大人世界也開始流行這樣稱呼內地移民,特別是那些偷渡來的。也許是內地來的同學人數比例跟本地的相約,沒有突出的個別例子,我們那一代,只會偶然取笑說不好廣東話的同學,除此以外,好像不會特別把內地來澳的同學區分以至貶低,至少我那個圈子沒有明顯的那樣的意識。倒是很多年後,大家都長大了,我才知道,害怕給本地人瞧不起,曾經真的是那些同學的成長記憶。不知是不是這個原因,內地來的同學,好像特別勤奮的讀書,好成績的有很多,記得小六的時候,有一次發過成績表後,老師問我們當中考前十名的同學,有幾個是在本土出生的,結果發現只有一個。老師隨即請本土同學要多加努力,又讚賞內地來的同學改變了澳門人對“新移民”的觀感。就因為那一夕話,我才發現,原來自己同代的人當中,有人會被標籤為“新移民”。
後來,“新移民”漸漸的變成“老移民”,與澳門本土出生的同代人,因為從小一起成長,慢慢的轉以“澳門人”作認同,我們那一代,和同代一起成長的內地移居來澳的朋友,好像沒有什麼身份認同的差異。倒是比我們上一兩輩的,年過五十又在本地出生的人,會逐漸自稱為“老澳門”,以示自己與那個改革開放移民潮和偷渡潮後成為澳門人的“新澳門人”有所區別。又當這些“新澳門人”都自覺成為澳門人以後,澳門出現的新人口,都給我們叫“外來人”了。而所有這些符號的背後,都隱藏了文化、生活習慣和價值觀的差異。
(我們的世代.之四)
文:原載2010年2月18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
圖: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09/12/24/6/2009122411582075979.jpg
上一篇:上樓,煲電話粥,讀大學
下一篇:借來的世代
先來向小鳳姐拜個年~~
呵呵,台灣也一樣,因為和其他國家頻繁接觸,加上經濟還OK和年輕男女婚姻觀,不少國家的人因此來台灣工作、組成家庭。
甚至樹林、桃園、中壢火車站都有越南、泰國文字看牌,雖然內容有點...
有圖有真相,我的「總站」有~~
謝謝居隱!也祝你虎年順心!
你不說我真不知台灣也有那麼多外來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