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17 11:06:10小鳳

上樓,煲電話粥,讀大學


 

文/林玉鳳

 

  當年同樣經歷過從木屋區搬到大廈去居住的,除了住在馬場的,應該還有住在台山、筷子基和青洲的。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事。這些朋友,和那些當年住在關閘華大新邨、黑沙灣新美安、康泰樓、順利樓和勝意樓,以及台山嘉翠麗等等最早的政府樓的朋友,應該也可以算是同一代人。

 

  經歷過這個大搬遷年代的人,應該也幾乎會在同一時間,經歷家中從沒有電話到有電話的日子。我們生活的一種改變,就是從自己的同學開始普遍的擁有電話號碼開始的。

 

  我們家算是比較遲離開木屋區的,所以有好幾年,“住樓的”同學間開始流行打電話聯絡,自己只會在真有要事的時候,認真的帶著小小的電話簿出門,跟媽媽說要去打電話,然後就走到家裡最近的公共電話亭打電話。那時,最近家裡的電話亭,在一個叫彩虹邨的警察宿舍旁邊,在裡面打電話時,背後就是看得到珠海的馬場海傍。夜裡的時候,馬路很少有車,電話的另一邊,會清楚的聽到這一邊的海浪聲,猜得到你在哪裡打電話。我是到了高中才搬到有電話的那個家裡的。剛開始的時候,大人好像沒有適應用電話溝通的生活,弟弟妹妹好像沒有還不懂跟同學交換電話號碼,所以打來家裡的,常常是找自己的。好像就是從我們那一代開始,會聽說有人“玩Line”,即胡亂撥電話號碼認識人,好姊妹之間會流傳對付這些人的方法。哈,那時學校和警方的提示,跟互聯網興起的時候如出一徹:不要隨便跟在電話認識的人外出。只是,那時的案件,沒有那麼多那麼嚴重而已。



 

  也幾乎是在煲電話粥流行起來的同一時間,讀大學好像也突然流行起來。我的哥哥姐姐中學畢業時選擇唸大學的還是極少數,到我自己畢業的那一年,八九成的同學,都會選擇繼續升學,不唸的反而成為少數。那時,老師在學校會給我們介紹不同地方的大學,同學之間會討論到哪裡讀和讀什麼,校長會跟我們介紹不同機構發的獎學金、助學金和貸學金,那些東西,當年還是有點新鮮的事物。那一年,還有同學參加了“赴葡就讀計劃”。是的,因為那一個“赴葡就讀計劃”,很多年後,我才明白,我們那一代,不僅遇上澳門木屋區清拆為社區經屋的年代,遇上了通訊開放的年代,還遇上了因為需要回歸,澳門需要培養多一點大學生的年代。

 

(我們的世代.之三)

文:原載201024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

圖:http://www.cartoonstock.com/lowres/gja0317l.jpg

上一篇:菜園那一代

下一篇:老澳門與新移民

(悄悄話) 2010-02-28 22:43:45
小鳳 2010-02-27 11:46:49

FC,
Are you CF?
Yes, post 90's will be trully different from all other generation. I will try to write this soon.

FC 2010-02-25 07:07:36

Pathetically, the post 90s is a generation of online games and materi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