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4 14:04:37小鳳
承認有錯,才能真正重建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文/林玉鳳
四川地震後的反思,有些人很早就開始了。記得地震兩三天,已經讀到災區學校倒塌比其他建築物倒塌等更多的報導,當時就已經有評論指是豆腐渣工程的影響。只是,那時大家都想著要救人,在那個新聞都夾著淚水和焦急救人心情的時刻,媒體只是談到豆腐渣工程而沒有將之放在新聞最前列,不是審查,而是對災情當中最緊急的訊息的自然處理,當然,當中也許還存在著對公眾情緒的考慮。
可是,隨著在災區救人的時機遠去,災區重建開始,反思便不可能永遠葬在哀悼之下。地震當中,四川省有近七千家中小學校倒塌,學生死亡四千七百多,傷者超過十六萬。在這些數字面前,我想,希望調查學校結構出問題的根源,希望反思如何避免悲劇重演,不僅是正常的新聞操作應該關心的問題,也是真正關心災後重建的人的自然反應。
所以,在這樣的時刻讀到余秋雨“勸告大地震中死難學童父母,暫不要「橫生枝節」,糾纏校舍質量問題追究責任,警惕請願行動會被反華媒體利用作「反華」宣傳”,真的不得不令人握腕。如果災難過後只容許贊揚救人的行動,激勵人心的生存意志和令人無聲下淚的動人情感,不容許檢討,不容許追問,而這些不容許為的只是怕“被反華媒體利用作「反華」宣傳”,我真的要問,我們救人,為了什麼?我們活著,又是為了什麼?難道只是為了 “不被反華媒體利用作「反華」宣傳”嗎?如果我們活得自在活得好,人家在反對,又怎麼樣?
香港學者劉迺強評論說,學校結構敵不過地震的責任,“中央與地方都要分擔,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要分擔。”說得真好。地震以前的太多年,我們有太多人以為反正有個地方讓孩子上學就好了,夠了,所以在內地山區,最常見的是破舊的教室,在更窮的地方,學生還可能挖地洞做凳,以泥地作書桌。我們以為,真的捐十萬就可以建一座學校,以為自己做了貢獻,卻遠遠沒有想到,我們的慈悲,在教育的真正需要面前,原來是那麼的吝嗇,我們對教育的投入,原來那樣的不足。
災區需要真正重建,我們對教育應該得到的重視,其實也應該重建。這個重建,不需要反華媒體為我們鼓掌,只需要我們勇於承認曾經有錯,勇於今後改正,只要我們日後的孩子,遇到天災,可以一起收拾書包,跑離現場,那就足夠了!
原載2008年6月19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
文/林玉鳳
四川地震後的反思,有些人很早就開始了。記得地震兩三天,已經讀到災區學校倒塌比其他建築物倒塌等更多的報導,當時就已經有評論指是豆腐渣工程的影響。只是,那時大家都想著要救人,在那個新聞都夾著淚水和焦急救人心情的時刻,媒體只是談到豆腐渣工程而沒有將之放在新聞最前列,不是審查,而是對災情當中最緊急的訊息的自然處理,當然,當中也許還存在著對公眾情緒的考慮。
可是,隨著在災區救人的時機遠去,災區重建開始,反思便不可能永遠葬在哀悼之下。地震當中,四川省有近七千家中小學校倒塌,學生死亡四千七百多,傷者超過十六萬。在這些數字面前,我想,希望調查學校結構出問題的根源,希望反思如何避免悲劇重演,不僅是正常的新聞操作應該關心的問題,也是真正關心災後重建的人的自然反應。
所以,在這樣的時刻讀到余秋雨“勸告大地震中死難學童父母,暫不要「橫生枝節」,糾纏校舍質量問題追究責任,警惕請願行動會被反華媒體利用作「反華」宣傳”,真的不得不令人握腕。如果災難過後只容許贊揚救人的行動,激勵人心的生存意志和令人無聲下淚的動人情感,不容許檢討,不容許追問,而這些不容許為的只是怕“被反華媒體利用作「反華」宣傳”,我真的要問,我們救人,為了什麼?我們活著,又是為了什麼?難道只是為了 “不被反華媒體利用作「反華」宣傳”嗎?如果我們活得自在活得好,人家在反對,又怎麼樣?
香港學者劉迺強評論說,學校結構敵不過地震的責任,“中央與地方都要分擔,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要分擔。”說得真好。地震以前的太多年,我們有太多人以為反正有個地方讓孩子上學就好了,夠了,所以在內地山區,最常見的是破舊的教室,在更窮的地方,學生還可能挖地洞做凳,以泥地作書桌。我們以為,真的捐十萬就可以建一座學校,以為自己做了貢獻,卻遠遠沒有想到,我們的慈悲,在教育的真正需要面前,原來是那麼的吝嗇,我們對教育的投入,原來那樣的不足。
災區需要真正重建,我們對教育應該得到的重視,其實也應該重建。這個重建,不需要反華媒體為我們鼓掌,只需要我們勇於承認曾經有錯,勇於今後改正,只要我們日後的孩子,遇到天災,可以一起收拾書包,跑離現場,那就足夠了!
原載2008年6月19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