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06 16:54:00靜謐旋律

畫家的兒子


感恩心‧諸羅情

--李伯男繪畫生活回顧1

文:李伯男2007

 

【畫家的兒子】

父親李秋禾是一位畫家,十六歲時,參加春萌畫會,入嘉義美街 林玉山 先生之門,學習繪畫。即以畫作「番鴨」入選「台展」,是當時最年輕的新秀,備受矚目。第十回「台展」、第三回「府展」表現更為優異,獲特選台賞獎與特選總督賞殊榮。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人心惶惶,租賃居家附近中山堂,軍車來來往往,荷槍實彈軍人穿梭。曾有流彈射入家中,使人害怕,於是與妻林玉蘭搬遷至文化路嘉義醫院對面的木屋平房,自力創業,開設「印象美術工藝社」,從事廣告設計與招牌製作行業。工作與藝術創作兼顧,繼續在台灣藝壇顯露才華。

1948321四子伯男出生,簡樸生活中獲得些許慰藉,10月再以「雄風颯爽」參加第三屆「省展」,榮登第一名。第二、三、四屆連續三年獲特選前矛,於第五屆起,以免審查資格應邀參展。後來又受聘為台灣文化協進會美術委員、省教員美展評審委員,「省展」侯補審查委員,加入台陽美術協會為會員。1953年全家遷居台北市,跟隨他的老師林玉山先生開拓繪畫事業,任教於開南商工。我五、六歲時,在台北環境生活兩年,父親對我疼愛有加,時常攜我同行,參觀博覽會與畫展,畫界叔叔伯伯們每一個都像紳士般和藹,而我卻膽小怕生,跟他們並沒有很多互動。不過,在幼小的心靈中,已對這一群藝術家們產生了敬意。

1955年父親因病返鄉休養,全家寄宿在父親好友「新台灣餅舖」老闆的倉庫。雖說倉庫,卻是二層樓的豪宅,且是免費借用。父親感恩回饋,也協助餅舖設計月餅包裝盒及各類文宣,因此我體會到父親多才多藝,在藝術上的表現無所不能,自小就把父親當做偶像尊崇,並以父親是藝術家為傲。在這一段歲月裡,是我童年最快樂的時光。進入嘉義崇文國校一年級就讀,老師時常會派一些壁報要我製作。不知道為什麼要叫我做?我對繪畫並沒有很大的能力。原來因父親是嘉義出名的畫家,他們只是交由我請父親代為完成罷了。當時我才感覺到,我應該要成為一個很會畫畫的人,卻也感受到一股莫名的壓力。

父親常邀朋友來家裡以水墨即興合作繪畫,他們都是「台展」「府展」與「省展」入選的畫家,嘉義美術也因他們而有了好名聲。我就在那樣的環境裡耳濡目染,無形之中長出藝術初苗,開始對週遭環境的草木扶疏有所感動,文化路兩旁的行道樹綠意盎然,樹幹排列間隙中看到木造平房,在透視的秩序中有豐富的變化,(後來才知道畫伯陳澄波也常畫附近的街景,席德進客居嘉義時期也留有類似的畫面),居住在城市與鄉間交錯中的景色最美了!每到夏天的夜裡,滿天星斗有如梵谷筆下的「星夜」,土猴仔(蟋蟀的俗稱)成群飛躍在路燈下,在諸羅城中有編築不完屬於鄉野的美夢。白天,以阿里山筏木及鋸木起家的林森路一帶,常見赤博上身的年青勞動者傾斜身子,推拉著負載巨木的人力車,往鋸木的平台前進,據說林森路上的許多大戶人家,多是出身海口一帶,來此奮鬥的少年家,從推人力車做起而有成的。當時的文化路也會看到牛車載滿甘蔗蹣跚駛過,發展農業的嘉南平原有悠閒自在的生活,對面柴庭仔(剝木材皮廣庭的俗稱),堆滿阿里山運回的上等木材,濃郁的香氣四溢,撲鼻可聞,工作人群邁力勞動,充滿活力。嘉義杉池的映照及鋸木工廠的題材也曾被描繪成畫。小時候眼睛所見的景象,很自然地塑成我美感經驗的一部份,情感也隨之附合。

國校三年級下學期時,父親因鼻癌復發逝世,不僅家中經濟陷於困頓,美術薰陶也因此中斷,走入貧窮孩子的自卑心態中,在資源不再豐富的情況下,學習緩慢了下來。在家中生活陷入困頓之際, 林玉山 先生為父親舉辦「後援展」於台北市中山堂,邀請全台畫界提供畫作與父親遺作一起義賣展出,並出版《李秋禾畫集》紀念。這本畫集與一些素描手稿成為我懷念父親與引導我從事藝術工作的動力,也是我創作的最佳參考圖本。感謝諸位名家:林玉山、于右任、溥儒、楊三郎、陳進、郭雪湖、李石樵、張義雄、吳學讓、席德進、陳慧坤、黃鷗波、陳丹誠、李大木……等人慷慨相助,及「新台灣餅舖」老闆 盧福 先生提供溫暖住所,資助我家經濟渡過艱困的生活。

奇兒 2008-10-24 11:01:00

真好,有和我爺爺林玉山學到^^

奇兒漫畫家

版主回應
<font size="3">我畫鳥觀念也向林玉山先師學習的...</font>
<font size="3">請問,您是誰的兒子?柏亭?松亭?瑞玲?.......?問候大家好!</font>
2008-10-29 23:40:00
CH & SJ 2007-06-15 17:58:00

常恭讀李老師文章,感概近代偉人之困頓,
而政府又無法好好照顧及整理這些重要的文化資產,
只有仰賴後輩自力維護及整理。
很驚訝李老師家世如此之淵博,
真是失敬!
也還好有李老師能將無價的資料整理出來並分享大家。

版主回應
<span style="FONT-SIZE:10pt;"></span> 2007-06-16 00:30:00
劉阿良 2007-06-14 07:56:00

感謝李老師的鼓勵,我應該更知足惜福,感恩這一切!最近我也在整理著小時候的照片,真的是點滴在心頭!

版主回應
藝術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社會文明,每一世代總有許多默默耕耘的人。保持繼續下去的執著。分享,不需回報。凝聚,讓藝術綿延「成長」……您們的blog也充滿著,對這塊土地的「愛」,您們也都是可敬的藝術生命與文化推手! 2007-06-16 0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