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07 13:43:20阿麥

刺客列傳─悲劇的英雄人物─「俠」與司馬遷(四)

俠的宿命結果

除了史記,在魏晉到唐朝,也出現非常多的詠俠詩。如西晉左思的「荊軻飲夜市 ,酒酣氣益振。哀歌和漸離,謂若徬無人。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論。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陶淵明:「雄髮指危冠,猛氣沖長纓。」「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錢起:「燕趙悲歌士,相逢劇孟家。寸心言不盡,前路曰斜斜。」當然,最會詠俠的首推李白了。

喜歡書寫俠的文人,都有一個頗類似的通病:個性豪放不羈,不拘儒家治世禮法 ,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改變性情。當然個個「學而優則仕」的過程就都很不順。但是在中國體制下,除了做官,還有什麼道路可以抒展雄心壯志呢?於是詩文,就成了投擲理想的所在。

譬如建安七子之一的稽康,為人就很不甩為求做官逢迎拍馬的儒生,他也是個愛 詠俠的詩人,還喜音律,一首廣陵曲,被傳聞為天人傳授的天籟。稽康後來果真 因得罪一個平步青雲的儒生鍾會,被設計殺害。

很有意思的是,詠俠詩人隱逸或道家放浪形骸的文化也很盛,譬如陶淵明與李白,更是隱逸與放浪形骸不拘做官的典型。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早已成為人人朗誦的名句。

這正證明了俠,在中國文化中成為一種象徵,是對正統的一種質疑甚至是反叛, 想在儒家倫理義理所提出的規範之外,呼喚另一種可能。只是很不幸的,除了離 軌放浪形骸與隱逸,並沒有別的出路。因此正統繼續是正統,離軌者永遠像起初 的俠,有著被收編被酷吏對付的危機。

我總在想,是什麼樣的情感動力,可以讓人們連生命都可以不要?到底是何種原因可以來產生這樣地動力?想像著滿口仁義道德、國家民族的統治階級,在我們進入俠的世界裡,不禁要問到:除了這些以外,是否有沒有另一種更值得青史來加以留名的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