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6 10:03:50自如

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第三十一集)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一集)  2010/10/23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28-0031

http://ft.hwadzan.com/jwplayer/player.php?provider=http&autostart=true&file=http://ft.hwadzan.com/media/flv/55/55-028/55-028-0031.flv

  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們,大家下午好,午安!我們今天進入「悌」這個部分的古文學習,之前是「孝」的部分。我們先翻到一百四十二頁悌篇的「緒餘」,我們深入了解一下悌所表的精神義理。我們看文章悌篇裡面第一篇「緒餘」講到:

  夫弟。德之序也。】

  我們之前講孝是德之本也,而這個『序』指的是先後次序、長幼尊卑的道理。我們看『弟』字,感覺上這個字象形好像有幾個圈,大家想像一下。象形是看到它那個字,就可以想到它的意思。我們看:

  如。】

  這個字就好像:

  韋束之次弟也。】

  下面講到這個『韋』的意思。

  革縷束物謂之韋。】

  『革』是講獸皮,我們說皮革。這個『革縷』就是獸皮的條,皮條,獸皮條就是「革縷」。拿著獸皮條來綁東西。『束』就是捆綁。我們捆綁的時候,由上而下這樣綁下來,把它捆起來。由上而下,它每一圈,它就有次第、次序,這樣依序捆綁下來。這個『韋』字,在《孔子家語》裡面有提到「韋編三絕」,是孔子讀《易經》,以前的書,因為它是用竹片在上面寫字,然後再拿熟牛皮,把它捆起來,才變成一本書,所以這個竹片之間都有熟牛皮條綁著。孔子年齡比較大的時候學《易經》,非常用心,常常翻,常常領會,常常讀,用功到翻書翻到這個熟牛皮斷了三次。大家有沒有把一本書讀爛的經驗?那就很用功了。孔子是看《易經》,把這個牛皮條翻斷了三次。接下來就敘述到,在捆綁東西的時候:

  展轉環繞。】

  豎起來的時候『展轉環繞』。

  勢如螺旋。】

  『勢』就是形狀很像,『勢如』是它的形狀很像螺殼的紋路。大家去過海邊看過螺殼嗎?現在有時候講古文有點難度,就是古代很多東西我們都沒看過,有時候為了查古代的哪個東西,查老半天,因為沒見過。

  而次弟之義生焉。】

  從這了解,就好像熟牛皮這樣捆綁東西環繞所產生的次第,就理解到兄弟之間、長幼之間它是有上下尊卑的關係,這個義理就產生了。所以:

  故說文象形。】

  這個字屬於象形字,裡面有講到:

  輈五束。衡三束。】

  這個『輈』跟『衡』都是指車的一個部位。我們現在放一張圖,讓大家看看古代的BMW長什麼樣子。古代的車,「輈」就是從車底下,然後延伸到車前的那隻木頭,它在車底下是方形的,延伸出來之後是圓形的。然後緊接著跟它垂直的橫木就是「衡」,大家看懂嗎?你們挺配合的。這個橫木上它就是綁著馬來拉車的。而講到「輈五束」跟「衡三束」,它們有一些接口的部分,都要用熟牛皮把它捆緊。所以:

  束之不已。】

  可以看課本。綁的圈數都不大一樣。

  則有後先次弟也。】

  當然有先綁後綁的順序。

  引申之為兄弟之弟。】

  有了這個次第,所以:

  為豈弟之弟。】

  這個『豈弟』是指和樂平易的意思。在《詩經》裡面講,「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代表他愛護人民都像親人一樣去愛護。

  弟有順遜義。】

  所以『弟』有恭順,遜讓,謙遜、禮讓的意思在裡面。

  故善事兄長為弟。】

  一個人很恭敬的去侍奉他的兄長,這個就是做到弟。而這個弟是用心去做,所以底下講:

  增作悌。】

  加了一個心字旁。

  示人以心中不忘先後次弟。須順而遜也。】

  所以加個心字旁,那就昭示著我們,心中不能忘記長幼尊卑,對兄長、對長輩,甚至對姐姐,這些都要有恭順、謙退的態度。我們很熟悉的《三字經》有一句話,「融四歲,能讓梨」,這個就是他懂得順遜的態度。可能講到這裡,很多人就有點不平衡,「當大哥真好,我當弟弟的都得恭敬他。」告訴大家,哥哥的責任更重。像我父母那一輩,當哥哥、當姐姐,有的六歲、七歲就開始煮飯。我有一次講六歲、七歲,我們一個同事說,我五歲就開始了。他是老大,得照顧底下的人。而『善事兄長』,這個「善」是體恤備至。

  在宋朝有一位名相,為當世的人以及後世的人所尊敬,司馬溫公。司馬光先生,寫了一本非常好的歷史書籍《資治通鑑》。他用了十九年寫《資治通鑑》。怕自己睡太多,拿了一個用木頭做的枕頭,而且那是個圓形的枕頭,就是說稍微動一下頭就滑下來,讓自己不要睡太熟,然後趕緊要完成這本巨作。所以古人做任何事情,都是相當盡心。而司馬溫公他的哥哥,大哥年齡比他大很多。所以當他哥哥八十歲的時候,司馬溫公那個時候,他年齡應該也五、六十歲,也是老人了。侍奉他的哥哥就像侍奉自己的父親一樣,叫「奉之如嚴父,保之如嬰兒」,保護他的哥哥就像保護一個嬰孩一樣。確確實實,照顧老人就像照顧小孩一樣,他生活上有很多需要,我們要能去體察。你給老人吃東西,不能吃涼的,不能吃太硬的,還有不能催他吃東西,要讓他慢慢吃,不然消化不良。而在生活的情境當中,比方今天開飯稍微晚了一點,這個弟弟司馬溫公,看到哥哥,「大哥,抱歉,有沒有讓你餓著了?」天氣稍微變化了,降溫了,他就趕緊撫摸自己哥哥的背,「哥,衣服有沒有不夠?會不會冷?」確實都是噓寒問暖。其實古人讓我們最感動的地方,就是雖然都是生活的一個小節、小動作,但每一個動作都是從他的自性、至情,很自然流露出來的。所以接下來舉了《孝經》的教誨。

  君子事兄悌。】

  一個人在家當中面對長輩、兄長,都能非常的禮敬、恭順。

  故順可移於長。】

  這個『故』就是所以、自然而然,他這種恭順的態度內化了。所以一個人他的德行、人格的形成,最重要的是在他的家庭,「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諸位學長,假如是當老闆、企業主,要找好的人才,要找他有家教的。「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孝經》這個話,都是最根本、最準確的判斷能力。大家想一想,一個企業團體最重要的是他的人才,這是團體最寶貴的資產、最重要的基礎。而怎麼判斷是好的人才?大家看現在很多企業垮掉了,都是排在幾百大,世界前一百大的都有,都很短的時間,可能被很聰明的員工給搞垮了。那可能就是沒有判斷這個員工有沒有德行的基礎。所以《論語》第一章「學而」第二句就講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做人的根本在孝悌。所以找好的下屬、員工,找好的對象,一定要以孝悌為本。

  所以「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要懂得從這裡看。男怕入錯行是一個角度,老闆怕選錯幹部又是另一個角度,但是只要懂得用孝悌去看,不會偏差。不過大家看一看,現在女孩子找對象,有沒有去調查他孝不孝順?有沒有看他會不會跟兄弟打架?都沒有,那完蛋了,在劫難逃。人要決定人生這些大事,都是要用理智判斷,不能因一時間的一種感覺,feeling。告訴大家,最重視feeling的地方,就是離婚率最高的地方。情愈深,智就不見,叫「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情深智隔」,情感一出來都是好惡,喜歡、討厭,都看不準。人一喜歡這個人,他有什麼缺點就看不到;人一討厭那個人,他有什麼好也看不到,看人都不準。所以人要學理智,還得從經典當中學。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

  所以從這裡我們看到,經典裡談的都是根本,都是人性很自然的發展。因為他在家裡對兄弟這麼恭敬,內化了,內化就變自然了,他到學校,他到社會團體,看到年齡比他長的,他自然也是這個態度。所以,假如我們在跟人相處、跟同事相處,會跟人吵架,想一想,小時候是不是都跟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吵架?先要把這個根,要能夠把它紮好。這個孝悌,不管我們現在年齡多大,只要沒把孝悌的根紮穩,德行上不去,因為它是本。我們學再多的經教,都是沒根的花,就是花瓶裡的花。花瓶的花好不好看?好看,能看多久?看不了幾天就謝了,它沒有根,沒有生命力。

  所以《孝經》這一段話,確實很有人生的判斷力。這一段是三句,「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他對父母孝順,移孝可以忠於國家、忠於君王、忠於領導者;「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下一句是「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他在家庭的成長,以前都是大家庭,他就懂得怎麼去幫忙做這些家務,管理家裡的事情,甚至於是調劑一個大家庭的這些人情上的不愉快、衝突,他懂得體恤這些部分,怎麼去和合化解一些紛爭、口角,這都是做人、做事的能力。我們看《朱子治家格言》第一句,「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所以一個人從那麼小就覺得這個大家庭是我的責任,他責任心自自然然就提起來,而從做事當中他會積累很多能力。現在孩子什麼都不讓他做,不讓他負責,他的體恤人情,包含做事能力,就沒有很好的增長。

  所以培養一個好的人才,什麼時候培養?考上大學去讀MBA培養;做人做事那個時候才來,壞習慣都不知道養成多少了。古代教孩子是從小做人做事,孝悌、做事的能力就這樣日積月累上來。所以以前的人十八歲可以當縣長,治理得有條不紊。現在十八歲能幹什麼?能打網路遊戲。以前真正讓他去治理一個縣,不是開玩笑的。所以我們真的要深入了解老祖宗這些教育的精髓,他們怎麼教出這麼多聖賢的!不然,我們假如還搞不清楚這些道理,那一代真的是不如一代,就太可惜了。接著下一句講到:

  上長長。】

  這裡強調這個『上』是指君王,是指一個團體的領導者。『長長』,第一個「長」是動詞,第二個「長」是名詞,第一個長就是恭敬,第二個長是長輩。他恭敬、順承長輩,而他是領導者,上行下效,他底下的人就會效法他,這個心就會效法學習,帶動了一個地方的風氣。

  興悌。】

  我們來看一篇文章,在《德育古鑑》五十四頁。這個「上」,我們這裡提到的是宋仁宗。「宋燕泰肅王」,指的是宋朝燕地這個地方,泰肅王。「輕財厚費」,他很喜歡布施,輕錢財,有時候布施太多了,欠錢,先給他的侄子,就是宋仁宗,給皇帝先借錢。「常預借料錢」,這個料是指吃的食料,還包括錢,這個都是指皇帝會給他們這些王固定的奉祿,但是他都先借。「多至數歲」,歲是指年,有時候借,已經借到好幾年之後。「仁宗詔給者屢矣」,宋仁宗都給,從來沒有說猶豫給不給他的。「御史沈邈」,這個御史是專門揪舉國家一些覺得不妥當的事情。「謂不可以常典奉無厭之以求」,覺得泰肅王借這些奉祿,也不能借到好像習以為常,到時候會不會變得好像不知道制止了。

  結果「上曰」,皇帝講。「御史誤矣」,御史你看這件事看的角度不大妥當。「太宗子八人,今惟王爾」,太宗是宋仁宗的爺爺,生了八個孩子,而現在只剩下泰肅王,所以等於是皇帝現在只剩這個叔叔。「先帝之弟」,我父親的弟弟,「朕之叔父也」,就是我的叔父。「每恨不能盡天下以為養」,我常常心裡都覺得盡心盡力奉養我這個叔父,都覺得做得還不夠。所以這一分心是非常的難得。其實這一分對叔父的恭敬孝心,也是對父親跟祖父的孝心。「數歲之祿」,幾年的奉祿先拿出去,「何足計焉」,算不了什麼。

  接著我們看後面講到,「標出如許分誼」,就是把話講到這樣的情分上。「旁人再開不得口矣」,其實聽的人都會很感動,也不會再反對這個事情。「嘗論」,嘗論就是曾經有人這麼樣在評論到。「己之伯叔」,自己的伯伯、叔叔,「父之分形同氣也」,因為都是爺爺跟奶奶的孩子,叫同氣連枝,分形同氣。「薄待伯叔」,對自己的伯伯、叔叔不好,「即是薄待其父」,這也對不起父親。所以父親、爺爺、奶奶所掛念的人,都是我們應該要照顧的人,照顧不周即是薄待其父。

  「然世容或有因父之兄弟不和,而遂以為失禮於伯叔無傷者。不知父之兄弟不和,父之過也。為子者於此,所當婉轉勸諭,以合其歡」。諸位學長,剛剛念這段,大家懂嗎?假如不懂,您前面古文一定沒有用心背;假如懂了,應該是你這幾個月是很紮實在背。隨時可以看出實力出來。所以我們學習中華文化,常常勘驗自己,有沒有真下功夫。你們怎麼頭都低著,沒看我?「然」,這個世間還有因為父親跟自己兄弟不是很和,這個「遂」就是造成,使自己也對自己的伯叔無理,甚至還覺得說替我爸出口氣,以為這樣沒什麼不對的、沒什麼不好的,這是很不理智的態度。我們孝父母,孝順、孝順,這個順是要順著父母的德行去孝順他,不是順著他的錯誤跟順著他的習氣,那是長父母之惡,陷父母於不義。所以孝順要用智慧去孝順。一個人能化解父母、兄弟之間的衝突、對立,讓一家和樂,那是真孝!

  有些年輕人學了之後,真的有做到。爸爸跟姑姑幾年一通電話都沒有,不相往來,他趕緊恭恭敬敬的買些禮物去看姑姑,一有空就去找姑姑談話、聊天,慢慢他這種恭敬的態度,讓姑姑的心就柔軟下來,整個父親跟姑姑的關係就轉化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其實說實在的,上一代有這種親情的對立、衝突,我們這些長輩一輩子都不會真正快樂。親人、至親一有不愉快,不化解,就好像一顆石頭放在心上壓住了。能化解掉,這個家庭吉祥、幸福才能到來。接下來講到,「不知父之兄弟不和,父之過也」。可能我們看到這裡說,可是父親跟兄弟不和,是我的伯伯不對、叔叔不對,不是我爸不對,有沒有道理?告訴大家,一個巴掌拍不響,雙方都有錯才衝突得起來。其實我們跟親人有衝突,還是修養不到家。可能講到這裡,大家還不一定能認同,舉個例子,For Example。

  古代有個讀書人叫周文燦,他奉養他的大哥。而他大哥吃他的、住他的、用他的,又喜歡喝酒,拿他的錢去喝酒。結果有一天,喝得爛醉,神智不清楚,出手打文燦,而且打得很凶。因為聲音很大,哥哥喝酒發酒瘋,鄰居都過來了,結果看不下去了,因為鄰居都很知道這個情況。其實可能對他的哥哥已經覺得很不滿,這個哥哥實在太不像話,弟弟對他這麼好,他還這麼對待弟弟,鄰居打抱不平,就罵他哥哥。結果這個弟弟一邊被打,一邊回過頭,對著這些鄰居講,我哥哥是打我,又不是打你們,你們不要講我哥哥的壞話,離間我兄弟的感情。大家想一想,你看你是哥哥在那裡打人,聽到這個話會有什麼感覺?還打得下去嗎?打不下去了。而且當下我想,這些鄰居聽到,這個言語真的是自性的言語,都是把哥哥放在心中,比他自己還重要,人家一批評他哥哥,他馬上就不舒服,你不要講我哥哥壞話。至情一流露,這真誠流露了,所有接觸到的人都會感動。所以不能感動別人要反求諸己。

  在《德育故事》當中,我們很熟悉的閔子騫的故事。孔子在《論語》當中講到,任何人都不能離間、不能破壞閔子騫跟他父母家人的情感。所以今天旁邊的人、外來的人講幾句,就讓我們夫妻、兄弟、父子失和,那也不是他的問題,是什麼?是我們自己可能都已經把親人的不是放在心裡,人家一句話就把那個火給點起來。這些聖賢人都沒有看到親人的不好,念念想著怎麼讓他們好,所以這些破壞他家庭的言語產生不了作用。我們看閔子騫後母虐待他,在這麼冷的冬天,用蘆花幫他做衣服,不保暖,兩個弟弟用棉花做。結果剛好幫父親駕車,冬天已經夠冷了,駕車的時候那冷風又吹得這麼急,實在是凍得受不了,整個手僵掉了,就沒把馬車駕好。父親很生氣,怎麼連駕馬車都駕不好,用皮鞭抽他,就把衣服弄破了,蘆花飛出來。父親一看這個後母虐待我的兒子,回到家非常氣憤,就要把他的後母給休了。當下閔子騫心中只有這個家,只有他的後母,只有他的兩個弟弟,還有也要為他父親著想。當下跪下來給父親講,父親,萬萬不能把我的後母趕走,「母在一子寒」,母親在,最多我冷一點而己,「母去三子單」,連我兩個弟弟都要陪著我挨餓受凍。當下他的後母也是後悔自己的錯誤,又看到一個孩子念念都為她、為他的弟弟著想,「人之初,性本善」,那個善心就被這種至情、至誠給感動了。

  所以今天,比方說確實我們的親人對我們有不好的地方,我們「恩欲報,怨欲忘」。比方今天兄長對我有不好的地方,結果身邊的人,「你哥哥怎麼不好,怎麼樣,太對不起你了。」這個時候我們講,我哥哥對我很好,小時候哪一件事情都是為我。我們記得都是哥哥的好,別人是要來離間,我們還講哥哥的好,這個話一次、二次、三次,傳到哥哥那裡去,這個衝突、對立就化掉了。其實人跟人在對立的時候,也知道自己有不妥當的地方,但是就是拉不下這個面子。假如親人、對方真正完全不計較了,而且還是一樣對我們付出,還是一樣只記我們的恩德,這一分誠心就能夠化解掉人與人這個不愉快。

  所以這裡講到我們侍奉父親要明理。父親的兄弟不和,父親有過失。「為子者於此」,我們當孩子的看到這個情況,「所當婉轉勸諭」。勸的時候當然也要「怡吾色,柔吾聲」,也不能指責。諭就是勸到讓父親明白、明瞭。「以合其歡」,才能讓一家歡樂。「尤宜委曲彌縫,以補其闕」。有時候當晚輩的、當兒子的,常常到這些長輩的家裡多關心、多照顧,這樣也會彌補父母對兄弟姐妹之間的缺失、缺憾。「若竟曰本父意而為之」,我爸爸本來就對他這個哥哥,還是這個弟弟不滿,我也是順著我爸爸的意思去做。「恐其父但一目擊」,恐怕他的父親假如看到他很凶,或者不恭敬的在對待自己的兄弟講話。「無不歉然於中者也」,這個中就是內心,看到自己的兒子對他的伯伯、對他的叔叔不敬,當下這個父親也會覺得很慚愧、很不妥當。

  這一段是跟大家講到,「上長長而民興悌」。所以古代這些領導者,他們把教化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為他們是天子,幫助、代老天照顧老百姓,讓他們生活幸福。而人要生活幸福,得要思想正確,得要懂得孝悌、懂得做人,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而這個教學,首先他要以身作則。我們看「香九齡」,這是《三字經》的,「冬則溫,夏則凊」。這些領導人、地方官都很敏銳,看到好的榜樣,趕緊報到皇帝那裡去,然後讓天下人效法,這都是皇帝的良苦用心。賜給黃香八個字,叫「東漢黃香,舉世無雙」。天下人效法他,黃氏的後代全部都以他的祖先黃香為榜樣。我們前不久才到馬六甲黃氏公會,他們辦了一場講座。結果我一看,黃香的後代都挺有福報的,臉很大,耳垂也很厚。為什麼?「百善孝為先」。他的家道傳下來,每個後代都想著要孝、要孝,他的後代哪有可能沒福!曾國藩先生講,只要孝悌傳家,富貴可以達到八代、十代,一直綿延下去。黃香是漢朝人,離我們都幾千年。

  還有皇帝自己做到的,漢文帝,「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所以這一句「上長長而民興悌」,這是在《大學》裡面的經句。它的完整的經句上面還有,「上老老而民興孝」。這個領導者自己先孝順老人、孝順父母,老百姓就學習。所以漢朝出最多孝子,因為他開國的這些君王都很孝順,有文景之治。而且每一個皇帝都加一個孝字,漢孝文帝、漢孝景帝、漢孝武帝,漢朝以孝治天下。「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悖」,這個恤孤,體恤這些鰥寡孤獨,孤兒、沒人奉養的老人,這些皇帝都特別照顧。老百姓看了感動,很有感情,很講人情,絕對不會違背道義,不照顧自己的親戚、朋友,上恤孤而民不悖。接著講了:

  徐行。後長者謂之悌。】

  這是講到悌的具體行為都在這些生活當中。剛剛我們講到孔融讓梨,這個也是一個生活的禮讓細節。人不學,不知道,學了之後,愈小學愈懂得去做。你不要說,孩子還小,他不懂。這是我們大人自己想的。小孩子他很容易感受道理,有一個孩子學了《弟子規》,四歲,知道吃的東西讓給哥哥、姐姐。所以學了之後沒幾天,剛好遇到他姐姐有一天吃東西,在那裡吵,我要多一點,我要多一點。他媽媽在那裡很難為的時候,這個四歲的孩子,媽媽我少一點。他媽媽愣了一下。接著這四歲的孩子說,《弟子規》的老師說,「財物輕,怨何生」,要好的東西、大的東西讓給哥哥、姐姐。你說他不懂嗎?

  你教他要照顧父母、照顧老人,他四歲,很用心照顧,回去給他奶奶蓋被子,然後說要看他奶奶睡著。他奶奶說,你還是躺在旁邊睡。結果他要躺下去以前,還檢查一下,把被子拉上來,因為奶奶說有點涼,他去拿個毛巾被,比較大的毛巾被,很仔細把它蓋好。大家要知道,毛巾被拿起來,對四歲的孩子還是有難度的,他還是挺小的,拉、拉、拉半天,拉好了,然後孩子很安心的就躺在奶奶旁邊睡覺。結果這個奶奶看到一個這麼小的孩子,對她這麼孝敬,躺在那裡突然想,我年紀這麼大了,父母也不在了,我這一生都還沒有這麼樣幫我自己的父母蓋過被子。老人家轉過身去,自己在那裡流眼淚,被孩子這種純真、至孝所感動。

  另外有一個孩子,都是四歲。所以我們要趕緊教,孩子假如從小都這麼學,那國家、民族太有希望了。出去外面,看到老人,到公共場合去,主動倒茶給奶奶喝。結果他倒茶以後,還單腳跪下去,端給奶奶喝。那個奶奶坐著,單腳跪。結果他媽媽還覺得這麼誇張,有一點覺得,做成這個樣子,她有點不習慣。結果那個孩子給媽媽講,「媽媽,《弟子規》老師講,對待別人的奶奶,也要像對待自己的奶奶一樣。」你說這些孩子都學的是這樣的心態,那我們的父母出門在外,你放一百個心!他走到哪,都有年輕人照顧。誰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出門在外有人給他讓座,有人給他服務?所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家都有這一分心,這個社會就愈來愈溫馨了。

  『徐行』,這個「徐」是指緩慢,緩慢的走,然後走在長者後面。這個就是《弟子規》講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也是一個很自然的恭順態度。

  疾行。】

  『疾』字就是很急速、很快速,結果是走在長者的前面。

  先長者謂之不悌。】

  『不悌』,其實就是沒有恭敬的態度。

  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

  慢慢走,走在長者後面,很恭敬。這個『豈』就是難道有人做不到嗎?哪有人會做不到!意思就是每個人都做得到,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悌,為什麼不做?

  所不為也。】

  他自己不願下功夫去做而己,這不是很難的事情。接著講:

  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堯帝、舜帝他們的風範,以及他們教化天下的道理,最根本的就是在孝悌。而我們看歷代這些聖王,尤其在周朝,它是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所有朝代最長的。為什麼?因為它有德。有德,這個國家、這個朝代福報就大。所以以德治國,這是正確的。而我們看,用武力、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能不能長?不行。上天有好生之德,你用武力就跟上天、天心違背了,那還能叫天子嗎?那是上天忤逆的兒子,怎麼是天子?那上天就要把他收回去了。所以秦朝是用武力,它的朝代只維持十五年就沒了,差很多!而周朝最重要的,它領導者的孝悌做得非常的好。

  我們看文王,他的父親是王季。文王對待他的父親非常恭敬,每天早上起床,把自己整理得非常的莊重,趕緊去跟父親問安。中午以及傍晚,一天三次,晨昏定省。然後吃飯時間,這個菜要端上去的,他要先去看一下,一定要是新鮮的,要是熱食,端給父親吃。然後吃完還要看看吃得夠不夠,假如看父親吃少了,那可能是身體不舒服,趕緊去了解。父親假如有不舒服,他連走路都走不穩,擔憂自己的父親,等到父親病好一點,他才放心。交代煮飯的人,不新鮮的、上一餐的東西,絕對不能再拿給我父親吃。諸位學長,剛剛講的文王做的事情,有哪一件我們不能做的?有沒有?沒有。所以這裡講得很有道理,「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只要這麼做了,那個朝代八百多年,而且告訴大家,周朝的後代,到現在都還傳得很興旺!

  大家回去看族譜看一下,我敢保證很多學長都是文王的後代、周朝的後代,你們都還沒認祖歸宗,該當何罪?回去查一下百家姓,查一下。認祖歸宗,你從那一刻開始,你會覺得你的生命不一樣,你找到了你的源頭,你可以效法你的祖先。因為我剛好有機會讀《德育故事》,大家讀過沒有?那個作者是蔡振紳先生。他在最前面就有一篇文章,就是我們蔡氏的祖宗蔡仲寫的。結果他在這個文章裡面說,我們蔡氏是文王的後代,我讀到那個的時候,頭皮發麻,好像我這個頭就跟祖先血脈接上去了,認祖歸宗。那一天我連走路的狀態都不大一樣,連走路都要有水平,不可以給祖宗丟臉。所以確實是百世其昌,有孝悌風範的祖先,他後代百世都昌盛。

  文王做到了,武王也是這樣孝敬文王。文王有一天生病了,武王連續照顧十二天,連帽子都沒有解開。孝子為什麼不把帽子解開?因為照顧病人,他隨時會有狀況,假如把帽子解開,這個頭髮披散下來,去照顧父母的時候,整個是披頭散髮,對父母,他們覺得不恭敬。這種恭敬在這麼細微之處,令我們感動佩服。在《德育故事》裡面有一個讀書人,半夜他哥哥叫他,結果延遲了一會才來。他哥哥說,你怎麼這麼慢?他說我必須把衣服都穿整齊,不然穿不整齊到您這來,我覺得對兄長不敬。現在的人沒有這種恭敬的態度,連客人來了,穿睡衣出來接待。這個情況是什麼?心裡只有自己,自己舒服就好、方便就好。古人都是想著對人的恭敬。所以這個孝做到了。

  悌,文王的伯伯,大伯跟二伯,泰伯、仲雍,他的父親王季是老三,他們兄弟的悌,是連天下王位都能讓給弟弟,不簡單!所以他大伯、二伯跑到那個時候的江蘇、浙江一帶,那時候還沒有文化發達,到那裡去了,披髮紋身,那裡還沒有漢文化的洗禮。結果很有意思,他的大伯、二伯去了那裡以後,就變成那裡的領導者,因為有德,就能感化一方,雖然王位讓出去了,走到那,還是王。所以人有福報,走到哪還是有福報。人命中有財富,賣綠豆湯都能很有錢。福是靠「福田心耕」,靠修來的,不是爭來的,爭的反而福折掉了。現在人不懂,小人冤枉就做了小人。

  所以它歷代這些國君都是孝悌做很好,而武王他的弟弟是周公,傳到他們這一代的悌做到什麼程度?武王討商,討伐商之後沒多久,生了一場大病,命就快沒了,結果周公寫了疏文,然後面對上天,面對文王、王季,還有他太王,算是他的曾祖父,這三王的靈位,然後至誠要把自己的壽命給他的哥哥,不能讓我哥哥短命,他要治理天下,折我的福。結果沒多久,武王的病就好了,至誠感通。所以這個周朝,它是孝悌傳家,確實才能讓它的朝代,甚至讓它後代子孫,這麼樣的昌盛。

  我們接著看「悌篇.緒餘」第二段:

  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在家裡面孝順父母,『出』是在外與人相處,懂得恭敬、謙順,對待他人,對待長輩。

  又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

  人的一個仁愛心,都是從孝悌自然流露的,「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教民禮順。莫善於悌。】

  要讓老百姓對人都懂得禮貌、順從,那就是從小讓他就懂得『悌』。所以: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

  當他懂得恭敬自己的父母,他很自然的一見到別人的父母,他這個恭敬態度就油然而生。像我自己也很恭敬姐姐,從小都是大姐、二姐這麼叫。有時候同學問說,你姐姐叫什麼名字?我把姐姐的名字念出來,全身不舒服,就覺得念自己姐姐的名字很不恭敬。人家說你爸叫什麼名字?把自己父親的名字念出來,也很不舒服。所以「稱尊長,勿呼名」,這個太有道理了,長人恭敬的態度。而當我看到,比方說到親戚朋友家裡,看到他們兄弟姐妹說,「哎,過來一下。哎,給我拿什麼東西。」或者是直接叫自己兄長的名字、姐姐的名字,我也是很難過。看到他的哥哥,這是你哥,我們那種對哥哥的態度自己就上來了,「大哥,你好」。所以老祖宗教育人都是順著人性,自然養成這些好的品德、態度。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

  很自然的,從恭敬自己的兄長,到恭敬所有人的兄長。

  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

  這合乎人性,你恭敬他的父親,他所有的孩子高興;恭敬他的兄長,他所有的弟弟、妹妹歡喜。「敬其君,則臣悅」,你到一個國家,恭敬他的國家領導人,他的所有國民都高興。我們舉一要反三,這句話是很高的人際關係學,通達人情事理。敬耶穌,則基督教徒悅;敬阿拉,則穆斯林悅。再延伸到你恭敬他們恭敬的人事物,自然他們都會歡喜,包含人家的生活習慣、風俗習慣,你也要尊重。比方說,今天人家印度人招待你去家裡吃飯,煮得非常認真,準備了很多好的菜,結果人家印度人吃飯習慣是用手拿,然後你沒這個習慣,坐在那裡看人家用手拿,表情還非常的受不了,那不就把人家那種盛情,好像拿一盆水把它給澆掉了。所以要入境隨俗,與人相處重要的要交心,不要自己那麼多好惡、那麼多執著。所以:

  夫子之教弟子。孝之外即在於弟。】

  夫子有一次,藉機會教育,剛好他有一個小時候的朋友,那都幾十年的交情,這個老朋友叫原壤。他指責原壤:

  幼而不遜弟。長而無述焉。】

  孔子跟這個老朋友,有一段故事是原壤母親去世了,孔子盡力的去幫忙他辦好這個喪事。結果在辦喪事期間,原壤不知不覺就唱起歌來。在自己母親治喪期間還唱歌,這是很違背禮的。所以旁邊的學生看了就很不舒服,給夫子講,「夫子,這樣的朋友你不要再幫他了,這麼不守禮。」夫子體恤這些人情很深入,夫子說,雖然他實在有點不像話,還唱歌,可是他唱的那個歌都是想念母親的句子,他可能也有點忍不住了。所以我覺得他還是念念不忘他的母親,我也不能忘了我這個老朋友,我還是要幫他辦完這個事。可見原壤很善良,但是行為比較控制不住。

  所以夫子有時候善相勸,批評批評這個老朋友,讓他還是要莊重一點,要再好好修養自己一點。說他『幼而不遜弟』,從小就不是很恭順,不懂得這個悌道。『長而無述焉』,長大了,這個「述」就是值得人稱道的德行或者功業,就覺得他年紀這麼大了,德行或者對社會的貢獻好像都沒有。這個也是在提醒朋友要加油,不要再混了。孔子下面還講,「老而不死是為賊」,就是你年齡愈來愈大了,要對社會多一點貢獻才對。夫子講這個話,算是重話。講完以後,拿著他手上的拐杖,輕輕的碰了他的小腿。可能是坐的時候,也不是坐得很像樣,點了他一下。這個動作其實是滿親密的,那麼熟的朋友做這個動作。話很重,動作很輕,也表現出彼此關係很親密。所以夫子在處事應對,這個度拿捏得非常自然,該批評還是要批評,但是也讓對方感覺這一分友情,是提醒他。

  是悌也者。】

  真正做到悌的。

  在家則謂善於事兄。出外則謂善於事長。舉凡年長於我。】

  所有我們見到的親戚朋友,比我們長的,或者:

  分長於我。】

  輩分比我長的。以前的大家族,叔叔的年齡比侄子還輕的有!但是還是要叫叔叔,那是輩分。

  職長於我者。】

  在團體裡面,職位比我高的。

  固無論已。】

  這個『固無論』,就是本來就不用講,就應該恭敬。「無論」就是不用去講,就是應該這樣。本來就應該尊重長我的、輩分比我高的、職位比我高的,甚至於推之,再延伸到德行比我長的、學問比我長的,都屬於長的一個含義裡面。

  皆長也。悌道實包括師傅及長官言之。】

  都包含在裡面。

  故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他從小就是這個態度,怎麼可能到單位去會犯上!他對領導恭敬都不犯上,「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不可能的,連犯上都不會,怎麼可能會作亂!這是第二段。第三段我們看到:

  悌者。所以事長也。】

  『悌』就是侍奉兄長、長輩。

  無論伯叔姑姊兄嫂師友。凡長於我者。皆應敬以事之。】

  恭敬的侍奉,伯伯、叔叔、姑姑、姐姐、哥哥、嫂嫂、師長、同學。這個『友』應該是指朋友、同學。

  而友愛若弟若妹。】

  這裡講到了,這個悌字不只是侍奉兄長、長輩,還包含照顧弟弟、妹妹,這也是悌道。甚至還延伸到照顧哥哥、姐姐的下一代,這些姪子、姪女、外甥、外甥女,都包含在裡邊。所以:

  以及兄弟之子女。姊妹之子女。皆在於悌道之中也。女子之悌。當更有進。】

  女子的悌,那是更進一步,難度更高,更不簡單。

  蓋于歸以後。】

  『于』這個繁體字,這個「于」字簡體字是這麼寫「於」。但是「于歸」是這個于,有時候簡體轉繁體就全部都轉過去了,應該是這個于字。「于歸」就是出嫁。我們祝賀人家,嫁女兒了,出嫁了,說于歸之喜,就是這個意思。「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女子嫁出去了,要利益、成就一個家庭。因為出嫁之後:

  以夫家為家。】

  所以照顧這個家庭:

  無論舅姑二人之兄弟姊妹。皆為長親。】

  『舅』是指公公,『姑』是指婆婆,公公婆婆的兄弟姐妹,都是長一輩的親人,都要盡這個恭敬、悌道。

  即妯娌之間。】

  這個『妯娌』就是,比方一個家有好幾個兒子都娶媳婦了,這些媳婦之間就是妯娌關係。

  姑嫂之間。】

  這個『姑』指小姑,大嫂。

  嫡庶之間。】

  這個『嫡庶』,在古代大的這些貴族,他們有娶妾的,就是不止一個太太。但是太太是妻,是原配,其他的叫妾。原配的位置是不能動的,是有地位的,是不能隨便的。而這些太太之間相處,也是悌道。

  以及妯娌姑嫂嫡庶之子若女。】

  就是他們的孩子女兒,我們去照顧,這個都是悌道。

  皆無不包括於悌道之中。所謂愛屋及烏。】

  你愛這個人,然後也關愛他的家,甚至他屋子上面的鳥,屋鳥,都愛。這也是人之常情。

  懷其少。】

  這個就是關懷他們的孩子。這個『少』是指這些長輩的下一代,他們的晚輩。

  即所以敬其長也。】

  就表現出對這些晚輩的父母、長輩的一種恭敬態度。所以:

  孝悌為人之本。本立而道生。可不慎歟。】

  我們這一節課先跟大家談到這裡,大家先休息一下。謝謝大家。

 

文摘:http://ft.hwadzan.com/dv.php?sn=55-028-0031&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