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第三十二集)
我們先來看《德育古鑑》第五十七頁。因為我們剛剛「悌篇.緒餘」,講到是「女子之悌」,我們講一個具體的故事,看一個女子怎麼跟妯娌相處,怎麼照顧這些姪子、姪女。「蘇少娣」,少娣等於她是最小的媳婦,她本來姓崔氏。而蘇家兄弟五人,前面四個哥哥已經娶太太,「娶婦者四矣」。「各以女奴語,日有爭言,甚者鬩牆操刃」,這四個媳婦,常常因為底下的女婢聽到,可能是老大的太太講了什麼,就傳去給老三聽,「那個老大講妳哪裡哪裡不好」。這個老三一聽,火就上來了,氣死我了,就去找她吵架,「妳怎麼可以這樣講我」?日有爭言。吵到最後還不痛快,最後拿傢伙出來了,鬩牆操刃。鬩牆它語出於《詩經.小雅》裡面的一篇文章,「兄弟鬩於牆」,牆就是自己家裡面吵架。「外禦其侮」,兄弟本是同根生,雖然在家裡面有爭吵,但是只要國家或者家族受到侵略,他們還是會團結起來去抵禦侮辱跟侵害。這是《詩經》裡面提到。所以鬩牆就是指家裡面兄弟、家人吵架,而且還拿刀,這個刃是刀,很恐怖。
「少娣始嫁」,就是要嫁過去了。「姻族皆以為憂」,她的這些親戚、親族,都很替她擔憂,過去會不會有生命危險?結果「少娣曰」,她就說了,「木石鳥獸,吾無如彼何矣」。假如是木石鳥獸,我可能沒有辦法跟它溝通,跟它講得通。但是,「世豈有不可與之人哉」,這世上哪有不能相處的人?所以這個少娣她的人生觀裡面,她覺得「人之初,性本善」,只要自己真心去跟人交往,都能感動對方的。我們今天心裡面假如覺得,人就是有很多習性,人就是很惡劣,都不相信人,我們怎麼跟人相處都不能真心,都不能有很真心的朋友。很多人可能會講,這個世間沒有真正有情義的人。當我們講這個話的時候,「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自己有真情義了嗎?我們假如沒有真情義,也怪不得別人沒有真情義。因為人與人相處是互相的感召,「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你有真情義,你的朋友就重情義。
所以她嫁過去之後,「事四姒」,侍奉四個大嫂。一般這些妯娌之間,稱姒娣,姒就是嫂子,嫂輩的,娣就是比較小的媳婦。「執禮甚恭。姒有缺乏」,她的這些大嫂有什麼缺少的物品,只要她有,「少娣曰:吾有。即以遺之」,給她,很歡喜布施,覺得自己幫得上大嫂的忙很高興。「姑有役其姒者」,這個姑是指婆婆,役是要請這些大嫂去做一些工作、勞役,派工作給她們做。「相視不應命」,可能婆婆在叫的時候叫得不是很動,繼續叫下去,可能火就上來了,她趕緊主動先過去。「少娣曰」,婆婆,「吾後進當勞」,我是最小的、最後進來的,最小的應該多做一些事,應該我去做,「吾為之」。「母家有果肉之饋」,她的娘家剛好給了她一些好吃的,在古代能吃上水果、吃上肉,這個都是一年可能沒幾次。所以她拿回來,首先叫的是「諸子姪」,就是她這幾個大嫂的親孩子,請他們過來吃。她非常慷慨,不自私,都是先想到她們的孩子。而且,「姒不食」,她的這些大嫂,吃飯沒有先吃,「未嘗先食」,她很懂禮貌,「長者先,幼者後」,很恭敬她這些大嫂。
「姒各以怨言告少娣者」,她的這些大嫂很多苦水、抱怨就跟她講。有時候讓她這個苦水倒出來,發洩發洩也好。然後她邊聽,「少娣笑而不答」,邊聽,微笑一下,然後不搭腔。為什麼不搭腔?她在那裡抱怨來抱怨去,妳一搭腔,就愈火熱,愈罵愈凶。很有意思,一個人在那裡抱怨、生氣,另外一個人笑一下,然後都不搭腔,最後她就沒有什麼興趣再罵人了。她慢慢就算了算了,不罵了,因為看到都是笑臉,她這個火就沒辦法繼續燒下去。算了算了,她上次也對妳不錯,就把它化掉了。感覺我好像做過媳婦的感覺。
所以少娣她底下的婢女,「女奴以妯娌之言來告者」,她底下的僕人來打小報告,妳看那個大嫂怎麼講妳,妳知不知道?來挑撥是非,處罰她,「少娣笞之」。這是慈愛,「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這個慈裡面有教誨她,妳不把她教明白了,她以後這個壞習慣,鐵定讓她一生不幸福。她這個婢女以後要嫁人,假如這個在那裡搬弄是非口舌的習慣沒有改掉,她以後一定要吃大虧。所以教育她,讓她記住不要再犯。「尋以告姒引罪」,接著,尋就是不久,馬上告訴這些大嫂,然後承認罪過,這些孩子不懂事,她們該教訓。其實,假如這麼去跟大嫂講,大嫂慢慢的也覺得,不要這麼講人。這麼講人,人家不只不計較,還打她的人、教訓她的人;也提醒自己,少講是非的話。所以隔牆有耳,罵人的話是很難不傳到人家耳朵裡面去的。所以為什麼要積口德?「口為禍福之門」,懂得言語的修養,每天積很多福!給人鼓勵,給人肯定,給人安慰,給人化解災難,叫口吐蓮花。講話給人傷害,給人對立衝突,那一天不知道造多少孽!所以我們看那個曰字,嘴巴中間一橫,舌頭一動,「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接著講,「嘗以錦衣抱其姒兒」,曾經穿很好的衣服,錦衣玉食,錦衣都是比較高貴的衣服,抱著大嫂的孩子。可能這是過年、節慶的時候才穿。「適便溺」,這個適就是剛好孩子大便、小便。當然,當下這個大嫂看到了很不好意思,人家穿著這麼高貴的衣服,把大小便就大在人家的衣服上面。所以「姒急接之」,抱歉,趕緊要把自己的孩子抱回來。結果「少娣曰」,您看那個當下,絕對沒有想到說我的衣服髒了,只是為孩子著想。「毋遽」,妳不要這麼緊張,妳這個動作不要這麼急促,「恐驚兒也」,會把孩子給嚇著了。「了無惜意」,沒有一點好像覺得惋惜,都沒有。所以這些情境一點一滴,你看這麼愛她們的孩子,有東西都給她的孩子吃,都不嫌這些孩子髒,吃飯的時候都禮讓大嫂們先吃,有什麼工作自己先去幹,一點一滴這樣付出。人的心都是什麼做的?肉做的。這句經典有沒有?俗話講,人心會軟的。
所以少娣「歲餘」,去了才一年左右。「四姒」,四個大嫂「自相謂曰」,互相講到。「五嬸大賢」,我們這個第五的嬸嬸,實在是很有賢德。「我等非人矣」,我們跟她比,真不是人。人本善當中都有羞恥心,只要德行夠,都能把人的善心喚醒,叫正己化人。這個化是很自然的,不用刻意的,叫潤物細無聲,像春雨一樣。「奈何若大年為彼所笑」,這個奈何就是怎麼,若大年是像這麼大年紀了,跟人家比起來,見笑了,差這麼遠!「乃相與和睦,終身無怨語」,一個媳婦的德行感化一家。
這個故事當中也讓我們體會到,一般人與人相處,容易貪利、辭勞、好讒。好讒就是講是非、講壞話。喜聽,有人喜歡講,必然有人喜歡聽,這些都不是很好的習性。貪小便宜,有工作都推給別人做,這個情況。而少娣,利,可以分給人,勞,主動多去付出,不好讒,不喜聽,這樣的風範就感動了她這四個大嫂、全家的人。所以讀書人評論她的德行,叫「三爭三讓,天下無貪人矣;三怒三笑」,人家發脾氣妳都是溫和的面對,慢慢的脾氣就沒了,「天下無凶人矣」。她借題發揮,在那裡發脾氣,對不起,對不起,都是我錯,都是我錯,她就罵不下去了。所以我們能效法,能除掉這些貪心、爭鬥,也能讓自己家和和氣氣的。
我們接著看下一篇,第四篇:
【女子之悌。】
女子的悌道。
【行於兄弟姊妹之間者易。】
落實於兄弟姐妹之間比較容易。這個『行』就是去做。因為同氣連枝,都是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
【行於妯娌姑嫂嫡庶之間者難。】
為什麼?
【蓋兄弟姐妹。氣分一體。】
同氣連枝。
【情性相關。】
從小一起長大,感情很深厚。而且這個『相關』,從小生活在一起一定互相照顧,有很深的情誼、情義。所以對兄弟姐妹這個:
【親愛出於天然。休戚自易相顧。】
『休』是指歡樂幸福稱為休,『戚』是憂愁禍患稱為戚。『休戚自易』,互相的照顧。所以從這裡休戚與共也提醒我們,面對親戚朋友都應該同甘共苦。尤其在他困難的時候要幫助他,不可以捨棄他;他貧窮的時候,不可以瞧不起他;他需要的時候,要多幫助他。
【至妯娌。以異姓而處人之骨肉。】
因為這個妯娌,她們同樣嫁到一個家庭,彼此不同姓,血緣不同。但是說實在的,不同血緣還同樣到一個家去,那也是很深的緣分。全世界六十多億人口,結果就這麼二、三個人嫁到同一個家,怎麼會沒有緣分?按照統計學來講,那個機率叫做奇蹟。面對奇蹟,這樣的緣分,你要惜緣,還吵架,這糟蹋姻緣。
【同時為兄弟之斧斤。】
就是說,假如這些媳婦們沒有好好相處,就可能會成為兄弟之間的,『斧斤』就是砍木頭的工具,好像斧頭一樣,把兄弟的情誼都給砍斷了、破壞了。
【最易構釁起爭。】
就是假如這些太太們,這些姒娣之間、妯娌之間,不懂得互相愛護、包容,然後起衝突,還天天在先生的枕頭邊吹枕邊風,那就麻煩了,這個家的凶相就要出現了。
【化同為異。】
兄弟本是同根生,被這麼一吹,這個『異』就是形同陌路,分家了,不聯絡了,就變這樣。我怎麼講得都胃痛?這種情況,人生就太可悲了,走成這個樣子。
【是故姒以寬和。】
『姒』算是嫂嫂輩的,應該要寬容、和睦、和藹,因為輩分高!包容。
【娣以恭順。】
『娣』就是弟婦,輩分比較小的,應該恭敬、和順。
【則妯娌無不合矣。】
這樣一定會和的。
【其姑嫂。則父母無終身之依。】
其實『姑嫂』,小姑、嫂子,一來都要出嫁,離開父母。再來,因為父母比我們年紀大幾十歲,也很可能離我們先去。所以這個時候,其實這個家,以至於這個家的親人,是陪伴我們走完這一生的。所以今天真的遇到一些生活上的困難:
【姊妹非緩急之賴。】
因為自己的姐妹也出嫁了,家家有本經要念,她到時候有情況了,她也顧不上。所以「每易」,應該是好好善待這些嫂嫂、小姑,一家和樂。但是,人往往:
【每易恃目前之城社。】
這個『社』應該是土地神,其實『城社』就是依靠後台。這個『恃』就是作威作福。比方說妳是小姑還沒出嫁,然後就欺負嫂嫂,後台是誰?媽媽。然後那個嫂嫂,好,妳給我記住,哪一天一定給妳報這個仇。這個就是仗勢欺人,就不好。
【傷日後之松蘿。】
因為我們假如這樣子對待自己的嫂嫂,可能跟兄嫂之間的情誼都會破壞了,『松蘿』是指一種植物,也就是傷了跟兄嫂之間的情誼。所以當小姑也不簡單,第一個要和合跟兄嫂的情感,還要做媽媽跟嫂嫂之間很好的橋梁。這就是重點。現在每一次講到重點,都會有配合,都會有感應,所以天地是有情的。所以:
【是故姑宜愛敬。】
這個當小姑的人要愛敬自己的嫂嫂。
【嫂宜慈仁。】
要慈祥仁愛,對待這些晚輩,這些小姑們、小叔們。
【則姑嫂無不協矣。】
有這些心境,日久見人心,一定可以處好的。
【推而言之。】
再推廣到:
【嫡庶非同胞之親。】
這是指古代這些王公貴族,他娶妻妾,這些也是像姐妹關係。相處起來:
【無皇英之懿。】
『皇英』是指大舜的兩個妻子,就是娥皇跟女英。這個『懿』是指女子的溫柔聖德,很善良,用懿。
【而欲其志同道合。不亦難乎。】
這些原配跟妾之間,假如沒有好的德行,要讓她們和合在一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是故】
所以需要什麼?一個家需要一起來好好的經營。
【夫道】
丈夫也要做好。夫道要:
【嚴正。】
威嚴不偏心。男人一偏心,底下亂子就出來了,就在那裡爭風吃醋。
【嫡道寬慈。】
原配,大太太寬厚仁慈,主動的去照顧這些妾,都是為這個家族的大局著想。
【妾道柔順。】
輩分比較小的,懂得溫柔、賢順。所以這三個角色都扮演得好:
【三善合。而太和在閨門之內矣。】
這些和諧的氛圍,『閨門』是指女子住的地方,都能和諧。
姑嫂之間,我們來看一篇榜樣,《德育古鑑》六十頁。「鄒媖,宋人」,宋朝人,「繼母之女也」,她的母親是嫁給人做繼母。「前母兄娶妻荊氏」,去世的前母生了一個哥哥,她們算是同父異母的兄妹,而她的哥哥娶了嫂子姓荊,荊氏。繼母虐待她的嫂嫂,「飲食常不給」,不供給她的嫂嫂吃,給她有一頓沒一頓的,不是很仁厚。這個小姑,「媖私以己食繼之」,都把自己的食物拿去給她吃,很體恤她的嫂嫂。「母苦役荊」,她的媽媽給嫂嫂很多的工作,讓她都負荷不了。「媖必與俱」,她就趕緊陪她的嫂嫂一起做,分擔她的辛勞。「荊有過誤」,她嫂嫂做錯事,「媖不令荊知」,她先發現了,她知道假如她的母親發現,可能嫂嫂又要被處罰了。她「先引為己罪」,她自己先跑去說,媽,那件事我做錯了,對不起。
「母每扑荊」,她的媽媽每一次,大嫂有什麼她覺得不妥的地方,打她的大嫂。「則跪而泣曰」,小姑鄒媖跪下來流淚,「女他日不為人婦耶」?女兒以後不也是要當人家的媳婦嗎?「有姑若是,吾母樂乎」。這個真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媽,女兒嫁出去了,妳希望我的婆婆也這麼對我嗎?我的婆婆也這麼打我,妳會高興嗎?「奈何令嫂氏父母日蹙憂女之眉耶」,奈何,媽妳這麼做,不是讓我嫂嫂的父母每天擔憂得眉頭深鎖睡不著覺嗎?結果她媽媽聽了還很氣,反而要打她,「母怒,欲笞媖」。結果,這個女子有浩然正氣,她說,「願為嫂受笞,嫂無罪」,她媽媽要打她,她還浩然正氣,繼續替她嫂嫂伸冤。「母徐察之」,後來媽媽可能觀察一下,很多地方都是她錯怪了自己的媳婦。
「後適為士人妻」,這個適就是嫁。所以我們看這個適字已經有好多不同的意思,適,往哪裡去;適,剛好,都是有不同的解釋。大家可以善用《正中形音義大字典》,這個字在經典當中有幾個用法,整理得很好。好像很多我們這些弟子規中心、淨宗學會,我們都有送給大家,假如您的單位還沒有,可以跟我們說一下。士人妻,就是嫁給讀書人。當然這個讀書人不簡單,有慧眼,發現這麼有德行的太太。「歸寧」,回到娘家來。「抱數月兒」,剛好她有一個孩子,生了幾個月。結果她的嫂嫂,因為小姑這麼愛護她,那一定看她的孩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的愛護,很高興。「嫂置諸床上」,這個嫂嫂就把他抱到自己的床上,把他放在床上,這個諸就是置於,置是放,放置於床上,在她的房間裡。「兒偶墜火爛額」,這個孩子翻啊翻啊,不小心墜到火堆裡面去,然後撞到額頭,就去世了。這也是很大的事!所以她母親大怒,要打她的大嫂。「媖曰:吾臥於嫂室不慎」,是我自己睡在嫂嫂的房間裡不小心的,嫂嫂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她的房裡。
我對這個鄒媖女士佩服得五體投地,她是真正在這種喪子的當下還是,人死不能復生,想著不能讓她的嫂嫂在這件事情當中受到很大的傷害,甚至沒法再在這個家庭立足。所以真有這樣的德行,哪有不感動人!「兒竟死」,這個小孩死掉了,「嫂悲悔不食」,嫂嫂當然是很難過、很自責,吃不下飯。「媖不哭」,小姑連哭都沒有哭,忍住悲傷,「為好語相慰曰」,還好言安慰她的嫂嫂。她喪子之痛,放下自己,安慰嫂嫂說,「嫂作意耶」,大嫂妳別放心上,人死不能復生。「我夜夢凶」,我晚上做了惡夢,夢到這個兒子本來就會死,「兒當死」。她又編了一個夢境來安慰她的嫂嫂,這個兒子要死,「否則我將不利」,這個孩子會剋到我,對我不利。所以妳別難過,他是命中註定要死。而且還一定要嫂嫂吃,嫂嫂妳不吃,我也不吃,她嫂嫂才勉強吃下去。「卒勸母成慈」,這個卒就是最後,感動了她的母親也變得仁慈了。
「媖嘗病」,鄒媖曾經,這個嘗就是曾經有一次生病,病得比較重。「嫂為素食三年」,她發願,希望她的小姑趕緊健康,她要吃素三年。「媖五子」,鄒媖生的五個兒子,「四登進士」。一個家族裡面出一個進士就是天大的事,她生五個有四個考上進士,這個在歷史當中找不到幾個人。所以真的厚德之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而且活到九十三歲,年九十三歲才往生。這是一個姑嫂的例子。
我們了解到這個悌的這些深義之後,我們接著翻到《古文讀本》八十六頁,韓愈「祭十二郎文」。這個十二郎是韓愈先生的姪子,我們知道韓愈先生,在我們之前講的「師說」,是韓愈先生寫的。他的文章影響非常深遠。而且從魏晉南北朝,隋到唐,這八代之間,讀書人都喜歡寫那些刻意去修飾的駢體文章,文章應該是文以載道、文以貫道,而不是太玩文字遊戲。所以這讀書人的正氣都不夠,都在那裡攀比,文章要有多華美。所以韓愈的文章,讀書人讚歎,「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蘇軾還讚歎韓愈先生,「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很多當時候的讀書人跟後來的讀書人都效法他的德行,效法他的文章。而這是因為他的姪子去世了,寫給他姪子的祭文,寫給亡者的祭文,代表對亡者的哀思。我們先來看這個文章:
【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
『年月日』就是某年某月某日,因為朋友跟僕人所報十二郎去世的時間不大一樣。而且我們感覺韓愈先生非常悲痛,所以可能也有一點,我們人有時悲痛的時候,連日期都有點搞不清楚,今天是禮拜幾?『季父』,古代取名字,我們都常看到,伯、仲、叔、季。伯,老大,伯仲叔季。所以韓愈有三個大哥,他是老四。韓會是老大,韓介是老二,韓弇是老三。這是台灣的ㄅ、ㄆ、ㄇ、ㄈ,因為很多古籍,還有我們台灣有一套《古今文選》,因為很多是一九四九年,一些很有學問的人在台灣幾十年,他們編出來的一套書,很難得,而且每個字都有注音。所以大家假如看得懂ㄅ、ㄆ、ㄇ,那個書你們都可以自己去看,去深入。還有整套整套書都有標ㄅ、ㄆ、ㄇ的,一些書局都有。所以大家願不願意學一下?因為我之前,要去小學教書以前,剛好我是向陳真老師學習。陳老師教書已經四十四年,所以她教ㄅ、ㄆ、ㄇ的時候,我還沒有出生,所以她對這個很在行。我們想,應該是二月九號,初七,想請陳老師把ㄅ、ㄆ、ㄇ教給我們,有意願要學的學長,到時候可以一起來參加。
這是韓愈先生,聽到你去世的消息,現在是七天了,才能穩下情緒:
【乃能銜哀致誠。】
才能夠,這個『銜』就是含著,含著這個悲傷,跟這個字相同的意思。『致誠』,這個「致」就是盡心,盡了我的誠心。然後派:
【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這個『使』就是派遣他屬下,名叫建中的人。這個『具』就是預備了當時候應時的食品,『羞』就是食物,就是一些祭品,送去遠方給你,然後來祭祀你。而且是在他的靈前,『告汝十二郎之靈』,靈前來祭告他。這是第一段。第二段講到了韓愈跟自己姪子,整個成長過程中的家事。所以:
【嗚呼。】
『嗚呼』就是悲傷、感嘆。
【吾少孤。】
韓愈三歲父親就去世了,『孤』就是父親去世了。父親也是當官的,是武昌令,但去世得早,年幼失去了父親。
【及長。】
年齡稍長,因為三歲父親就去世,他大一點也想不起他父親的長相。所以叫:
【不省所怙。】
這個『省』就是記得,『不省』是印象模糊。這個『怙』它的出處是《詩經.小雅》有一篇文章叫「蓼莪」。這個「蓼莪」也是描述一個孩子對父母的一種思念,裡面提到,「無父何怙,無母何恃」,一個人沒有父母,他怎麼會有依靠?他怎麼長大成人?無母何恃。所以後來就引申,這個怙指父親,恃指母親。所以這裡講「不省所怙」,就是記不得自己的父親。
【惟兄嫂是依。】
這個『惟』就是只有依靠大嫂。『兄嫂』是指大哥的太太鄭氏,他的大嫂姓鄭,依靠她。所以韓愈很小就是他嫂嫂照顧他的。
【中年。兄歿南方。】
這個『歿』是去世,他的哥哥四十二歲就去世了。而且他哥哥在當時候,人家稱他哥哥有輔佐皇帝的賢才,德行跟能力都很高,英年早逝,四十二歲去世的。
【吾與汝俱幼。】
那個時候你跟我都還很小。
【從嫂歸葬河陽。】
兩個小孩跟著嫂嫂、媽媽,將韓會運回到他們的故鄉。古代人還是很重視落葉歸根。以前的建築,建築的後面,牆壁上刻著葉子,提醒人時時要落葉歸根的觀念,要飲水思源。然後出門的時候,牆上刻的是扇子,代表什麼?出門就要記得行善。古代連蓋房子都要時時教育人的德行,然後很常見的是房子牆上刻了梅蘭竹菊。梅蘭竹菊是四君子,代表出門都要跟君子學習、交往。這個『歸』就是歸根,就是回到他祖上葬的地方、住的地方。這個『河陽』是在河南的孟縣。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
把哥哥安葬好之後,歸葬好了,可能謀生也不容易,他的嫂嫂帶著他們兩個,又跟著到了江南去謀生。『與汝就食』,這個「就食」就是謀生過日子,江南。所以這個也是離鄉背井,很不容易。可見他這個嫂嫂也是很難熬,女人帶著兩個小孩在謀生活。
【零丁孤苦。】
非常孤單,窮。『苦』就是比較困窘、窮困,日子很不容易過。
【未嘗一日相離也。】
雖然生活困苦,情感非常的濃,『未嘗』就是從來沒有,「嘗」就是曾經,從來未曾有一天分離過,這是他跟姪子的情感很深。
【吾上有三兄。】
剛剛跟大家講到的三個哥哥。而他的大哥韓會沒有生孩子,二哥韓介有兩個孩子,大兒子叫百川,二兒子叫老成,老成就是十二郎,把第二個兒子過繼給自己的大哥當兒子。其實是韓介的二兒子給了韓會(就是十二郎)當兒子,而他上面三個兄長:
【皆不幸早世。】
都去世得比較早。
【承先人後者。】
承先啟後,承傳祖先,然後把家風繼續傳承下去。
【在孫惟汝。】
在孫子輩只剩你一個人。
【在子惟吾。】
在我這一輩,子孫,在子這一輩,只剩下我。
【兩世一身。】
兩代人都只剩一個。
【形單影隻。】
形影非常孤單,人丁稀少。曾經:
【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
他的大嫂,『嘗』是曾經,『汝』是指十二郎,就是他的大嫂曾經摸著自己孩子的頭,然後看著韓愈先生,對著他說,我們韓家兩代,就剩你們兩個了。
【汝時猶小。】
那個時候十二郎年齡還非常小,十二郎小韓愈先生十歲。所以韓愈先生那個時候可能是十幾歲,那十二郎就更小。所以:
【當不復記憶。】
他一定不記得。
【吾時雖能記憶。】
那時候十幾歲,還是有記得大嫂跟他講的這句話。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但是那個時候『未能知』,這個「知」就是能深深體會大嫂這個話的悲痛,他那時候還沒感覺到,隨著往後體會的事情,才知道嫂嫂那個時候的心情。這一段就是整個韓愈先生家裡的身世,以及描述到他跟十二郎從小沒有一天分離過。接著下一段我們看:
【吾年十九。】
韓愈先生十九歲。
【始來京城。】
他去了長安,唐朝的京城是長安。
【其後四年。】
過了四年以後。
【而歸視汝。】
回去,『歸』是回去,『視』是看望,看望他的姪子。
【又四年。】
又過了四年。
【吾往河陽省墳墓。】
這個『省』,他是回河陽掃墓,探視祖墳。剛好遇到十二郎:
【遇汝從嫂喪來葬。】
就是他嫂嫂去世了,十二郎帶著母親的靈柩,回到河陽來安葬。而韓愈先生很感激他大嫂的恩德,所以他也為大嫂服喪了一年。
【又二年。】
又過了兩年。
【吾佐董丞相於汴州。】
這個『佐』是輔助,他在董宰相會下做事。『汴州』是指開封,河南開封府那個時候稱「汴州」。
【汝來省吾。】
剛好你來看我。
【止一歲。】
這個『止』就是住在他那裡,所以他們相聚了一年。
【請歸取其孥。】
這個『孥』是妻跟孩子的合稱,就是十二郎向自己的叔叔講到,能不能讓我回去把妻兒一起帶過來,大家住在一起?其實古代的人重視家族,一有能力,希望大家能夠都在一起,互相關懷照顧。結果十二郎就回去要帶妻兒來。但是真的是緣不具足,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剛好隔年:
【明年。丞相薨。】
這個『薨』在周朝時候是公侯、諸侯去世叫薨,天子去世叫崩,駕崩是指皇帝天子去世,薨是指這些諸侯、公侯。而這個時候是唐朝,唐朝要二品以上的官員才叫薨。二品以上都是很大官才叫薨,丞相應該是一品官,所以是薨。
【吾去汴州。】
因為宰相去世,他這個工作就沒繼續做了。『去』就是離去,離開了開封。
【汝不果來。】
『汝』是你,『果』是結果,最終還是來不了。這個「果」有終或者竟,竟是來不成。
【是年。】
就是同一年,這一年。
【吾佐戎徐州。】
『佐』還是輔佐的意思,『戎』是指軍戎,就是在做軍方的工作,軍務。在徐州,擔任武寧節度使張建封的推官,這個節度使掌軍權,張建封的推官。
【使取汝者始行。】
那個時候已經派人要把十二郎的家人接過來,下屬也已經出發要去接人。結果韓愈可能因緣也不成熟:
【吾又罷去。】
這個『罷』就是辭職、離開了。辭職之後就沒有留在徐州,去了洛陽。
【汝又不果來。】
你又來不成了。就很想照顧他的姪子跟他的家人,但是因緣總不成熟。
【吾念汝從於東。】
我想著,你現在住在東邊,假如我跟你到東邊去。
【東亦客也。】
東邊不是我們的故鄉,最後還是要回到河陽,回到河南這些地方才是我們久住之地。
【不可以久。】
所以既然你現在在東邊,我想我不過去了。
【圖久遠者,莫如西歸。】
我們終究還是要搬回河南這邊住。這個『圖』就是計畫,長遠的打算,還是要回到西邊這裡來。
【將成家而致汝。】
這個『成家』就是把家安頓好了,『致汝』就是趕緊把你招過來,招致你一起來團聚。正這麼打算,正這麼努力要成就這個因緣,結果十二郎就去世了。所以:
【嗚呼。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
這個『孰謂』就是誰知道、誰曉得,因為太突然了,完全沒有預警,沒有心理準備,你怎麼突然,『遽』就是突然,『去』是離開了我而去世了。
【吾與汝俱少年。】
我跟你都還很年輕。我心裡想:
【以為雖暫相別。】
雖暫時分別。
【終當久與相處。】
最終我們還能長久的住在一起,想著彼此年齡都還很輕。
【故捨汝而旅食京師。】
所以才暫時跟你分離,『旅食』就是作客他鄉謀生活,積累一些財富,好能夠去安頓一個家把你們接過來,而且是在長安工作。為的是:
【以求升斗之祿。】
就是極少的俸祿在那裡積攢。
【誠知其如此。】
這個『誠』就是如果真的知道你會去得這麼早。
【雖萬乘之公相。】
就是形容,縱使有像公相這樣的福報、這樣的俸祿,我也不願意去追求,更何況是升斗這麼少的俸祿。但是,實在來得太突然了。所以:
【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假如知道你會去得這麼早,那我什麼都會放下,絕對不忍離開你一天。這個『輟』是離去的意思,不忍離去,離開你。這一段其實敘述到,雖然他們是很親,但是整個命運讓他們三聚三別,最後十二郎很年輕,二十多歲就去世了。所以韓愈先生寫這篇祭文,他才三十多歲。
【去年。孟東野往。】
剛好他的朋友孟郊,前往江南任溧陽尉,溧陽這個地方當官。我們看到他去江南,就是在河南的東邊,所以十二郎那時候是在東邊住。
【吾書與汝曰。】
那個時候我還寫信給你。
【吾年未四十。】
我才三十多不到四十歲。
【而視茫茫。】
這個『而』就是卻,卻已經看不清楚了,眼睛不好。
【而髮蒼蒼。】
就是頭髮已經蒼白,白頭髮愈長愈多。
【而齒牙動搖。】
牙齒都不牢固,還可能都有掉下來的。
【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彊而早世。】
我想著所有這些父輩的長者以及兄長們,都是健康強壯,『早世』,都年輕就走了。
【如吾之衰者。】
像我這麼衰弱。
【其能久存乎。】
我想我也不可能活太久。
【吾不可去。】
我不能到你那裡去。
【汝不肯來。】
你也沒辦法來。所以當時候韓愈先生,他是自己擔心自己先去。所以:
【恐旦暮死。】
『旦』是白天,『暮』指傍晚,他怕自己死了。
【而汝抱無涯之戚也。】
那你就會懷抱無限的悲哀,我已經不在了。那時候信上還是這麼寫,只是去年的事情。
【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
誰知道,居然是年輕的先死了,老的人反而活著。
【彊者夭而病者全乎。】
年輕、比較強壯的人卻去世了,『夭』是短命。多病的人,像我這樣視茫茫、髮蒼蒼、齒牙都動搖的人,反而,這個『全』就是還生存著。所以又感嘆!
【嗚呼。其信然邪。】
你真的是死了嗎?怎麼是強壯的人、年輕的人先死!所以當下寫到這裡,很難相信這個是事實。
【其夢邪。】
難道是作夢嗎?
【其傳之非其真邪。】
傳來的消息是不正確的嗎?
【信也。】
假如我相信這是真的。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假如是真的,我的哥哥德行這麼好,老天怎麼會讓他的孩子年幼就死了,而讓他的後嗣變成這樣?
【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
而你又是這麼純真、聰明,竟不能,『不克』就是不能,竟然不能,『蒙』是接受父親的德蔭,『蒙其澤』,居然不能承受到、接受到父親的德蔭,所以這些都是非常的感嘆。所以:
【少者彊者而夭歿。】
年輕的、強壯的去世了。
【長者衰者而存全乎。】
而年紀長、身體衰的卻還生存嗎?
【未可以為信也。】
他想到這些點,那這不是真的。
【夢也。】
這是作夢。
【傳之非其真也。】
這消息一定是不正確。他想到這裡,心情上又不能接受這些事實。但是突然看著身邊:
【東野之書。】
他朋友寫來的書信,告訴他這個死訊。
【耿蘭之報。】
他底下的人傳來的消息。
【何為而在吾側也。】
這些書信都放在我的身邊,也不可能是假的。所以:
【嗚呼。其信然矣。】
這是真的,千真萬確的事實!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澤矣。】
你的純真、聰明,『宜』就是最適合承傳這個家業,但是卻沒有蒙我兄長的德蔭,也走了。
【所謂天者誠難測。】
上天、天命真的很難預測。
【而神者誠難明矣。】
這些情況實在,這個『誠』就是實在,很難讓人明白。上天、這些神明是什麼意思?怎麼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的姪子、我的兄長家庭裡面?大家讀到這裡,有沒有感嘆人生是相當的無常,也會讓人感覺無奈,這麼有德行的家庭,為什麼他的家有這麼多的禍患?讀到這裡,大家相不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很多善人短命。
我自己曾經遇到一個長輩,我非常佩服他,他也是五十歲左右就去世了,而且是車禍。因為我非常尊重這個長輩,我好幾天睡不著覺。我在那裡想,怎麼這麼好的人,我見過最好的人,卻短命?這是什麼道理?真的睡不著覺,想不通,然後胸口就好像有東西壓住一樣,喘不過氣來。那時候我也沒有讀到經典,我就自己想了個念頭,可能他到更好的地方去了,這麼一想才能睡覺。現在讀了這些經典,了解到「為善必昌」,你做好事,善因一定感善果;但「為善不昌」,這個家不能興,「其祖上必有餘殃」,殃盡了慢慢就昌盛。結果我這個長輩的哥哥,他的親人,好幾個男眾都跟他差不多年齡去世,他的哥哥那個年齡也早逝。所以有時候,祖先的餘殃,反而降在了善良的子孫身上。所以這個道理明白了,為人長輩要積善庇蔭後代,「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後面,我們也會跟大家講,韓愈的孩子、十二郎的孩子都考上進士,他的家道後來還是興盛起來,所以大家不要太難過。但是面對人生很多這種突然的際遇,我們得要很明理、很明白的去應對,怎麼樣真正轉自己、轉整個家庭的命運,轉禍為福,都要靠修養、靠自己的積德行善。接著說到:
【所謂理者不可推。】
這個道理想到這裡,好像不可以推究,推斷研究。
【而壽者不可知矣。】
壽命,好像沒有辦法預知。
【雖然。】
雖然是如此,就是這個道理好像不能推斷,壽命也不可預知。
【我自今年來。】
我從今年以來。
【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
本來是灰白、蒼白,現在幾乎全部都是白髮了。
【動搖者或脫而落矣。】
牙齒很多都掉下來了。
【毛血日益衰。】
毛髮、血氣愈來愈衰弱,身體愈來愈不行了。
【志氣日益微。】
『志氣』是精神,日漸,『微』就是萎靡,精神不振。
【幾何不從汝而死也。】
『幾何』就是不久。還有多久?不會多久了,就會跟著你也死去了。
【死而有知。】
死了以後假如還有知覺。
【其幾何離。】
我們離別的日子不會太久了。
【其無知。悲不幾時。】
假如死後是沒有感覺的,那這個悲傷的日子也不會太多了。韓愈先生也感嘆自己可能也活不了多久。
【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悲傷的日子不多了。不悲傷,『無窮期』就是無有窮盡,沒知覺,不會傷心。
【汝之子始十歲。】
你的孩子才十歲,是指他的兒子,韓湘,三點水的湘。
【吾之子始五歲。】
韓愈那時候孩子才五歲。
【少而彊者不可保。】
年輕強壯的不可以保存,已經去世了,指十二郎。
【如此孩提者。】
看著兩個這麼小的孩子,假如是強者、少者都短命,那面對這兩個小孩:
【又可冀其成立邪。】
還能冀望他們長大嗎?因為寫到這裡很感嘆,所以很悲傷講出來。
【嗚呼哀哉。】
真是讓人傷心透了。而事實後面,悲傷完之後,還是韓愈先生盡心盡力照顧十二郎他的孩子,他整個家族的人。也把他的孩子、女兒教育得很好,兒子考上進士,女兒也嫁給當時候很有德行的讀書人。從這裡我們看到他的悲痛,其實雖然韓愈先生是自責,但他所有的努力也是為了要把十二郎一家人接過來團聚。既然人死不能復生,這一分慈愛,最後就是加在十二郎的後代家人上。
今天先跟大家講到這一段,我們下一次來一起學習第一頁的「鄭伯克段于鄢」。大家可以先複習一下。我們這次回去背的經文,我們來背剛剛一百四十二頁「緒餘」這四段。第一段跟第二段,我們男學長背,第三段跟第四段女學長背。然後下一次背的時候男生先背,不可以丟臉,我們男人的尊嚴,大家用心準備,再來再請我們女學長來背。「緒餘」都寫得非常精闢,我們多讀。好,今天就跟大家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下一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三十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