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0 23:52:14佐梵

不懂還是要裝懂


最近很冷,天氣不冷,心很冷,沒什麼想寫東西的欲望
不想寫也不敢寫,有些東西不要去想會比較好,現在只能等待。


(所以要拿學校報告來充數嗎......科科)

這學期選了現代詩的課,教授是大名鼎鼎的羅智成
現在網路很方便,上網搜尋一下就可以知道他是誰了.......
他是個狂妄自大的人,但卻不會讓人討厭,大概是很多人心目中理想的大學教授
由他來上現代詩,我覺得相當合適,他也是一個沒有格律、沒有固定韻腳的人
期中當然不必考試,做報告就行,但這是我第一次對自己的報告如此沒自信
沒上過他的課的人或許不會有這種感覺。




我一開始對「現代詩」三個字的認識,大概就是教科書上寫的:「現代詩又稱作新詩,形式自由,以白話文寫成」,然後心裡的另一種解釋就是:「短短的很多行,雖然是用白話文寫成,但比文言文更看不懂,但很多老師們都會裝懂」。從以前到現在,我所有的國文老師都不會教現代詩,我也一直覺得現代詩的入門真的不太容易,這也是我會選這門課的原因,十年寒窗也早就超過了,現代詩卻還一知半解的,對自己的學問真的不夠負責任。

長久以來,有關現代詩的教學大半偏重在意象、風格、內容、主題等方面的探討,這些常常都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但我想我還是會從最基本的開始:「詩言志」。從文學發展的歷程來說,詩其實是最原始、最貼近生命本質的語言。

“人類的母語是詩歌,
如同花園早於競技場 ,
繪畫早於文字創作 ,
演唱早於辯論 ,
寓言早於論文 ,
以物易物早於商業行為…” 
—J.G Hamann

當然其後由於藝術追求的方向不同,詩美學的訴求漸漸趨向「凝鍊」、「情韻」等等不著邊際,既抽象又自我的表現,於是在閱讀上,詩就顯得有隔閡。對一般人而言,更是非有慧根,無以解詩。

讀詩是非常自我的一種活動;這其中常常因個人經歷,而產生各自的「再創造」。一首好詩,本來就應當存在相當的歧義性;一首耐人尋味的詩,更是禁得起一再的玩味、討論、思考,而非一眼就看盡了。尤其經歷所謂「解構」、「後現代」等等顛覆既定詩法的「遊戲」之後,「文本」、「讀者」的概念形成,讀詩的樂趣更多、解詩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就文字而言,詩是未完成的「文本」;而這未完成的部分,就有待「讀者」補白。因此,詩人創作出來的「文本」,必須加上「讀者」,這「作品」才告完成。因此,每一個「文本」都會因為每個讀者的歷練不同、經驗不同,解讀詩作的深淺不同,最後,所「完成」(被解讀)的「作品」亦當不同。

因此,詩,該怎麼解讀?照理說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當然,讀詩更不宜用「章句訓詁」的方式來研究,否則若將一首詩拆解成「注釋」、「語譯」,將索然無味矣。

我認為新詩格式的毫不設限,也常給我們讀者甚至是詩人帶來一些麻煩;當我們在為現代詩下定義的時後,我們只能從反面:它沒有固定的結構、它沒有固定的節奏、它沒有韻這類的定義。但在取消了這些限制之後,詩人的困難反而有增無減。形式彷彿是詩人與讀者之間一架共同的橋樑,拆去之後,一切傳達的責任就都落在作者身上。但大家常誤以為現代詩最容易寫,以致有很多不是詩人,不會寫的人都來寫詩,詩從來沒有這麼平易近人過,也從來沒有這樣受人輕視過。

因詩畢竟還是詩,現代詩的本質雖自由,但也不會變。現代詩主要是透過作者的心靈感觸而衍生出的作品,絕非寫幾句散文就當作是一首「現代詩」了。詩的文字應當要極度濃縮而不是平舖直敘,應當讀起來通順,而又不失詩的凝聚性,那才是現代詩 。

當國文課本中的文言文、古詩,只能讓我們遙想詩人當年,這些新詩卻是用我們當時代的語言,表現著我們此時此地的情感。我們在經歷一個共同的時代,而有人用詩歌,紀錄了這個時代的聲音。任何人都應停下腳步,靜靜聆賞這些文字──不管懂或不懂。

上一篇:《茶館》

下一篇:通識不營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