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2 22:24:32佐梵

《茶館》

終於是最後一篇的戲劇報告了,一學年耶~不容易啊!

雖然不是崑曲,但茶館的電影版看了還是相當痛苦,我只能以不變應萬變──睡了先,於是乎,輕舟已過萬重山。醒來後課照上,報告照交。

所以,這是結果──
 
 
 

一、前言

   

在這一學年看的兩部現代戲劇,分別是《雷雨》和《茶館》,我認為這兩部戲各自代表了一種古典文化的圖像。三、四十年代的十里洋場,和解放前的舊都帝京,構成了舞台豐厚的底蘊。它們的區別,是海派和京味的差別,前者以家庭為視角,透視新舊時代的衝突,後者則以茶館為背景,隱喻世象更替。《雷雨》體現了做戲的極致,《茶館》則展現了市俗的生活,

   

我認為《茶館》的難以駕馭,在於它所代表的一代文化的消亡,城市邊界的擴大,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風尚都發生巨大改變,京都遺韻,變成往事不可追尋。《茶館》中的30多個人物,反映半世紀的滄桑,這種宏大敘事中包藏的社會文化信息,對後人來說,成了不可破譯的密碼。馬,死馬是醫不活的,活馬是早晚要死的。正如老舍這句著名的台詞一樣,對經典的解讀,更像是一種創造性的背叛。這也許就是後代藝術家們擺脫不了的經典宿命。

 

 

 

二、改編之前的考量

 

改編名著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妥善處理忠於原著和自由發揮這一對矛盾關係。改編就是用影視或者舞台的手段對原作進行再創作,既不能照搬,又必須使原著的精髓不變。 改編關鍵要神到,在保證主要故事和主題思想不變的前提下,細節、結構甚至人物性格都可以根據觀眾口味調節。小說改編成戲劇,最容易讓人迷思的地方恐怕是美學或美感經驗差距的問題。若是成名且擁有廣大讀者的小說的改編,則還要負擔群眾期望與滿足的壓力(這主要是因為讀者在腦海裡早已有了屬於自己人物的詮釋與畫面營造之故)如何使經典迎合民眾口味和市場需要成了當前困擾經典改編的問題。改編者難免顧此失彼。因此,很多觀眾和學者對名著改編熱表示擔憂。
     

在決定改編一部小說成為戲劇之前,我認為必須最先弄清楚的是作品的確實吸引人的地方在哪裡(這點是不能與自己想像的內容相混淆的),其次則是嘗試將小說的內容用簡單的故事大綱來概括,看看是否仍然同樣出色,以及原來吸引人的地方,是否能以對白或情境等的方式很自然地被放進來,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則改編成戲劇的可能性就很大。若是答案是否定的,則不用再費心去思考美感經驗是否能在不同媒體間轉換的問題,因為不同的創作形式對題材的要求是很難妥協的。       

     

改編劇本的創作,必須劇作者事前便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以及如何做。相反地如果作者事前沒有定見,而是一邊寫一邊參考別人的劇本,做出來的東西便會缺少個人整體的考量而與抄襲難以劃分。

 

 

 

 

三、改編方法

    

改編劇本的方法首先是先把原作讀熟,同時設法做個鉅細靡遺的筆記。這個筆記同樣可以採取包括故事大綱、人物說明以及分場大綱等項目的模式。在這階段如果有任何疑問,就用附加說明的形式,加到上述的項目裡面去,直到完全消化原作為止。 
    

其次就是把這個消化原作的筆記徹底丟開,嘗試以自己的觀點與設計,重新擬一套自己想要的分場大綱、人物說明等。之後再來仔細看看原作原本具有的、而且是自己所想要的東西,是否有保留下來;有沒有因為消化不良,繼承了原作的某些部份,但自己又說不出所以然的地方;以及最重要的、自己是否立於完全自主的地位﹙擬定這份大綱的時候,必須能做到不必回頭再去參考原作的地步﹚,以及是否能顯示出具有實現出自己原先想法與做法的可能性。 
    

接下來再根據這份依照自己創意所擬的大綱來寫戲,其方法、過程及考量則是與一般依據原創的大綱來創作的情形是相似的。

 

改編過去大師的劇作通常是很能吸收到精華的,因為原作一旦還原到分場大綱的形式,原作者創作時的考量便會十分明顯地跑出來,這些往往超出我們的經驗所及,是我們現階段的功力所設想不到的,這些都是最滋補的養分。 

可是這方式的創作也不能多做。看到最後的作品超出個人現階段的表現實力,雖然會十分心喜,但同時也免不了會有些心虛,因為畢竟這是二手取材的創作,許多從原題材到大綱階段的問題的解決,都是別人為我們事先做好的。因此如果打算逐步建立起自己創作上的信心,還是要以多從事原始題材的創作,意即原創而非改編他人作品的創作為最佳的途徑,這方面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任何捷徑的。

 

 

 

 

四、改編之後的省思

    

在所有藝術形式當中,文學和造型藝術(平面繪畫和空間建築)無疑是對電影起著最大影響和決定性作用的兩種藝術種類,其它一切藝術種類都以這兩種藝術表現途徑為核心,共同參與到電影藝術既相對獨立又具有著縝密而龐雜的整合功能的創作體系當中去。電影中的文學性期待必然是對於形象性和電影化的期待--但是本質上卻又是詩的,是文學化的,也就是通過具像來滲透抽象,通過具體的人物行動的電影化描述來滲透普遍的震撼人心的人類情感。

    

電影離不開文學,並且在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階段中離不開對於文學作品的改編和再創造。如果說文學是通過想像進行確定的話,那麼電影則著實有些相反的味道,通過確定進行想像--從這個意義上講,電影涵蓋著巨大的對於文學作品實施轉譯並且轉譯成功的可能性,特別是對那些給人們的想像還不太長久的文學形象來說,轉譯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但是無論如何,實踐已經證明,對文學作品實行形象轉譯,是最為重要的體現電影自身幻化人類情感和藝術意味的一條"捷徑",因此人們趨之若騖,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綜觀百年電影史,中外古今,電影創作對文學形象的轉譯,在前期主要側重於對文學名著的改編領域,隨著現代生活的日趨擴充,電影創作越來越多地把對文學形象的轉譯工作,側重於對流行文學、特別是暢銷作品的改編拍攝方面,以期讓更多的讀者通過電影視聽形象化的再創造,進一步地熟悉和理解文學原著的精神內涵。

     

但對於目前普遍存在於影劇界的名著或暢銷書改編熱潮,讓我們不得不省思,名著改編之所以會成為一股熱潮,是否是因為目前缺少優秀的原創作品。所以編劇紛紛把目光投向名著?這恰恰說明當下文藝工作者進取心的喪失和創作力的貧乏。另外,人們熱衷與現實生活差異較大的名著,是為了追求一種文化上的"陌生感",這也是名著以多種樣式被不斷演繹的原因之一。 
     

改編之風盛行,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影視作品市場需要越來越大的結果。根據最近一份民意調查顯示,超過60%的觀眾認為,經濟利益驅動和"跟風"是近年來出現"經典著作改編熱"的主要原因。在觀眾眼裡,與其讓舞台和螢幕被胡編濫造的戲說劇、言情劇給佔領,還不如多一些名著改編的劇目,至少名著的文學價值還能使改編後作品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

     

對時代生活的孜孜探求和對人的心靈歷程進行深刻剖析的願望,使得文學創作和電影藝術創作雖然手段相異,但是在藝術情感意味的表達和對人的精神境界進行昇華的層面上卻殊途同歸。並且這樣的過程不僅延續至今,還將延續下去,伴隨電影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