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4 22:46:16巫婆

【頑皮語錄】巫婆=楚靈王?!

 

【布丁班記事】

  忘了是哪天心血來潮,跟小布丁聊起巫婆的「校內偶像」,不免俗的要諂媚一下同學年的夥伴們,所以就拿惠文老師與靜薇老師作代表,說著說者,巫婆竟開始埋怨起小布丁的表現了……

  巫婆:你們為什麼不像靜薇老師班的孩子一樣,每次考試平均成績都高居學年榜首?或者像惠文老師班的學生一樣,表現出成熟又睿智的一面?

  小布丁(全班):……

  巫婆:不過靜薇老師真的教得很認真耶,他們班的功課很多,靜薇老師又盯得很緊,我沒有辦法做到這種程度(學生寫一本,老師要改三十多本耶!)。

  小布丁(全班):……(繼續保持緘默)

  巫婆:而且我也沒辦法像惠文老師一樣,總是那麼溫柔,好像永遠都不會生氣,她就根本就是課本裡說的聰明人──只說該說的話,不像巫婆──只說想說的話,唉……為什麼我不是聰明人呢?

  阿佐:所以嘍,你就不用埋怨啦,這就是「橘踰淮為枳」的道理。(巫婆不是天才,當然教不出天才學生。)

  巫婆(斜眼睥睨著阿佐):你的意思是說──我們班是楚國,而我就是楚靈王嘍?!那你要不要轉去齊國(靜薇老師或惠文老師班)呀?

  阿佐:呵呵呵……不用了。


  最近稍微翻了一下「頑皮語錄」的資料夾,發現機伶的小布丁在課堂上留下許多經典有趣的談話,所以巫婆像是趕進度似的,希望趁著記憶尚未消逝前將這些片段記錄下來,當下毫不猶豫的就選擇從「橘踰淮為枳」的故事開始。

  那陣子我們先後上到幾篇有趣的課文,一則是談到說話的藝術,課文裡寫道:「聰明的人只說該說的話;愚笨的人只說想說的話。」另一篇課文則以晏子機智的故事為主,「橘踰淮為枳」便是其中之一。

  「橘踰淮為枳」的典故來自於《晏子春秋》。話說晏子出使楚國,楚靈王為了羞辱他,特地叫侍衛帶了一個齊國的犯人進來,然後告訴晏子:「這個犯人來自於齊國,他犯了偷竊罪。」意指齊國人專出雞鳴狗盜之輩。晏子不慌不忙的回答道:「您難道沒有聽說過嗎?橘子生長在南方則為橘子,移到北方栽種,就成了枳(枳比較小顆,而且較酸。)。」意即這個犯人在齊國時不會偷竊東西,是到了楚國才變成了盜賊的。最後,晏子以個人的智慧將楚靈王的諷刺回贈給他,此舉不但贏得了大家的讚賞,最終也迫使楚靈王不得不尊重起晏子這位使臣!

  類似的情形常常出現在布丁班的教室裡,因為愛鬥嘴的巫婆和小布丁對這樣的遊戲樂此不疲,我們都想在彼此的對話中占上風,卻又往往因思慮不夠細膩而被反擊回來。而阿佐就是巫婆的辯手之一,他不出口則已,一旦發起威來,那不冷不熱的語氣總會讓巫婆頭皮發麻,讓全班為之傾倒……不,是笑倒才對。

  其實巫婆還蠻喜歡這種和孩子鬥智的相處氣氛,雖然有時會被小布丁鬥到舉雙手投降,但這樣的對話卻能激發出孩子靈敏的思考力,想到這兒,就不枉巫婆「犧牲自己去當箭靶」「被小布丁射」的一番苦心了,哈哈哈!

店長 2008-10-17 12:13:45

果然
如此蜂雲視野
好樣ㄉ^___________^

版主回應
謝謝您的瀏覽與留言回饋! 2008-10-18 11: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