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5-15 23:42:30顏士凱

電影為國家根本大業(7之5)

「電影為國家根本大業」系列報導七之五:總統篇(上)
──電影不會只限於電影


環顧歷史,在二十世紀中,全世界幾位被暗殺致死的總統中,就包
括了美國總統甘迺迪(沒死的雷根總統更是來自於不折不扣的好萊
塢演員)、印度總統雷吉夫甘地(其父聖雄甘地也死於暗殺),而
這兩個國家,一個是全球全球電影業的龍頭,一個則是全球電影年
產量最多的國家。當然,這是一種聯想,不過這種聯想很難不引人
產生某些非比尋常「等級」的遐想:竟是要在黑暗如偷窺的場地中
,才能展現其令人不可抗拒魅力的電影,究竟能迷惑何種「等級」
之人?以至何種程度?而這又為了什麼?

首先,關於這個遐想,震驚全球的九一一事件反諷地說明了兩件事
:運用好萊塢的電影手法,不只有可能遂行暗殺美國總統之舉(美
國歷史上在小布希之前,還沒有那位總統被迫躲在不可告人去處的
空軍一號裡指揮「抗戰」),而且還可以「暗殺一個國家」。身藏
在「沒人想得到」的不毛之地阿富汗的賓拉登,就像一個藏匿在「
觀眾看不到的導演」,偷窺著他的神風特攻隊式殺手演員,正遂行
他的劇本,一個action緊接著一個action,連續暗殺美國。

沒有人想過戰爭可以如此不可思議,每個看到電視畫面的人都以為
在看好萊塢電影。沒有人想過電影與國家(危機)關係竟然密切到
如此不可思議的程度,沒有人想到電影竟然可以徹底改變人類的戰
爭方式,甚至必須重新擴大界定戰爭的範圍。

再沒有人認為好萊塢電影只是電影──電影卻是在「不只是電影」
的範疇,最是展現其不可一世的強大能量!然而,電影歷來吸引各
國總統不得不予以重視,恰恰可以分成這兩派:電影的,以及不只
是電影的(超越電影範疇)。然而,這種分野所造成的結果,與九
一一同樣具有反諷的下場:凡是固守在電影範疇內的振興電影方案
,只有繼續讓電影工業固守在奄奄一息之悲慘處境;卻是反倒那些
不把電影「只當」電影看的總統(賓拉登算不算?),反而令電影
發生爆炸性的威力。

1990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唐寧街首相官邸,為了當時英國電
影工業已經奄奄一息到每年只有三十部的年產量,而不得不召開英
國電影工業的未來研討會;2001年,《臥虎藏龍》創下整個亞洲影
史上史無前例的四座奧斯卡獎紀錄,而陳水扁總統才不得不與導演
李安商討培育台灣電影人才的電影學院計劃。

結果是,柴契爾夫人在尊重電影工業為文化工業,使得她把電影工
業繼續放任它在自由市場上殘喘了好幾年,猶猶豫豫中,最終才認
清電影工業的文化面,根本支撐不了這個產業的大局,召開這項研
討會後五個月,她下台了,英國電影工業在工黨的梅傑上台後,繼
續在梅傑政府的「重新認識」下,猶猶豫豫地茍延下去。而陳水扁
總統的電影學院計劃,延宕到今年竟然演變成無關台灣電影工業之
根本大計的「停辦金馬獎」鬧劇。

在不把電影只當電影看的總統中,除了我們在前面提過的杜魯門總
統,以電影為最佳外交工具外(以致有克里斯多夫為美商八大請命
,而有今日八大獨霸台灣影市,致有今日台灣新生代吃牛肉麵配可
樂,以為如是為天下最無庸置疑的生活方式)。1994年,韓國總統
金泳三在看到1993年橫掃全世界影壇的《侏羅紀公園》,一年下來
近十億美金的全球票房,竟然比福特汽車一年在全球的淨營業額還
高,在震驚又震怒下(大概還包括他第一次看到全球第一大汽車廠
牌,在全球各地總共高達一千五百多億美金的總營業額,竟然到頭
來其實剩下不到十億美金的總利潤),親自下令幕僚研擬一整套振
興韓國電影工業的「國家政策」,五年下來,韓國電影在這套「國
家產業」的政策之推波助瀾下,終成當今世界影壇最洶猛的一股新
興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