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24 20:58:26顏士凱
站著做愛──《向左走 向右走》(3/6)
(圖:電扶梯──大都會中冰冷、高傲、不動之動的電扶梯,使每一個站上去的人都成為可觀的模特兒;電扶梯是大都會中的高跟鞋,站在這面的人都顯現出異常的搖曳風姿)
三‧空氣
八月的午后,空氣炙熱得很,心也熱得想躺下來吧?步出涼亭後,我頭也沒回地自己跑去買了兩個雙淇淋。內心重拾平靜的意味,比享受一唇接一齒的甜膩與冰涼更濃厚些。
兩人一路流著汗水、舔著口水,水般蕩進了樹蔭如海的二二八和平公園。
她說她昨晚一人來逛西門町,不知道這地方已經有了行人步道區;她已經很久沒來新公園,這裡已經佈滿了二二八的陰影。
然而,在後門這一帶稍許的游走,卻是我消解工作憂愁之蔭。於是,順道帶她去看那座尖插入上天的二二八紀念碑;於是,我們就順道滑進近旁的二二八紀念館。
從博物館最粗淺的概念以觀,這裡的陳列確實是一種悲劇。我們一路望著每一片牆在陳列上的失序與混亂,一牆接一牆都是片片破碎的歷史;也許是剛從連續流轉的電影院中走了出來,也也許是每一面牆都出現模糊不清的劊子手。
我幾乎在每一個開不了的透明大玻璃窗前停下腳步來,好像前面是一座斷崖,阻斷了又一次支離破碎的歷史紀錄,望穿了再一次的天空與海闊。
窗外靜又不靜,樹林動而不動,陽光似飄若移;我在窗戶旁邊的椅子上坐了下來,她在個隔壁的小房間裡望著一本本關於二二八的書。
隔著一片牆,她時而移動的腳步聲,在我耳膜上輕脆跳動;我幾次望著地板上在光束中飄動的灰塵,斜斜的陽光、悠悠的空氣。
似乎有幾次原作中一遍又一遍描寫著,兩人見面後分開的每一種天氣,卻不知在某個瞬間,觀眾的憤怒聲斜斜地插了進來;再次俯視地板上的光影,剎那間一種幻覺在我胸膛上動蕩了起來。像乘著(從大玻璃窗外射進來的)「光梯」而下,第一次清楚地聽到了杜琪峰與韋家輝的與台灣影迷相撞擊的聲響。
在原著中,男女主角從頭分離到尾,整個畫本是淡雅的;在電影中,金城武與梁詠琪其實還是淡雅的,只比原著多一點滑稽的色彩,一點香港電影人難以擺脫的搞笑重力場。杜韋兩人對此毛病毫不掩飾,不掩飾到令兩位演員互相感染著這種脫離原著的色調。
同樣是對照兩位大都會中渴望愛情的男女場景,原作表現得真的很像書,翻過這一頁的背面,剛好是前一頁的倒影,但電影也許表現得更貼近「所有」大都會人的情境:兩人就像搭乘電扶梯的大都會人,近身擦身而過,似遠卻近互相觀摩對方的行為(在同一個膠卷的兩方)。
我們都很接近,其實也很疏遠;我們擦身而過,其實想過又不想過對方的生活模式;我們不斷流動,其實都想找個跟著我們一起動的情人。
情人也許不見會寫詩,但跟他/她在一起一定有幾許詩意;不見得常常出國旅遊,但他/她在一起,時不時會興起幾許風飛沙的狂野情趣。
「英倫情人」原作,宛如是由十首敘事詩,在風飛沙的空氣中飄蕩組成,每一個人都跟另一個人保持兩條平行的軌道上,悠緩前進,偶爾回頭就是很有耐心地好幾望;改編的電影版,每一個人都緊黏著另一個人旋轉,在沙漠炙熱的空氣下,宛如是一唇接一齒的甜膩與冰涼。
「向左走 向右走」原作,每一頁的天氣變動,都散放出對這兩個左右分裂的情人,一份憐惜的空氣;改編的電影版,每一個場景都充飭著電扶梯的移動,從每一個角度動蕩出這部電影的激情空氣。
天氣給予坐著的讀者一份耐心,電扶梯動蕩坐著的觀眾另一份按捺不住的耐性。
三‧空氣
八月的午后,空氣炙熱得很,心也熱得想躺下來吧?步出涼亭後,我頭也沒回地自己跑去買了兩個雙淇淋。內心重拾平靜的意味,比享受一唇接一齒的甜膩與冰涼更濃厚些。
兩人一路流著汗水、舔著口水,水般蕩進了樹蔭如海的二二八和平公園。
她說她昨晚一人來逛西門町,不知道這地方已經有了行人步道區;她已經很久沒來新公園,這裡已經佈滿了二二八的陰影。
然而,在後門這一帶稍許的游走,卻是我消解工作憂愁之蔭。於是,順道帶她去看那座尖插入上天的二二八紀念碑;於是,我們就順道滑進近旁的二二八紀念館。
從博物館最粗淺的概念以觀,這裡的陳列確實是一種悲劇。我們一路望著每一片牆在陳列上的失序與混亂,一牆接一牆都是片片破碎的歷史;也許是剛從連續流轉的電影院中走了出來,也也許是每一面牆都出現模糊不清的劊子手。
我幾乎在每一個開不了的透明大玻璃窗前停下腳步來,好像前面是一座斷崖,阻斷了又一次支離破碎的歷史紀錄,望穿了再一次的天空與海闊。
窗外靜又不靜,樹林動而不動,陽光似飄若移;我在窗戶旁邊的椅子上坐了下來,她在個隔壁的小房間裡望著一本本關於二二八的書。
隔著一片牆,她時而移動的腳步聲,在我耳膜上輕脆跳動;我幾次望著地板上在光束中飄動的灰塵,斜斜的陽光、悠悠的空氣。
似乎有幾次原作中一遍又一遍描寫著,兩人見面後分開的每一種天氣,卻不知在某個瞬間,觀眾的憤怒聲斜斜地插了進來;再次俯視地板上的光影,剎那間一種幻覺在我胸膛上動蕩了起來。像乘著(從大玻璃窗外射進來的)「光梯」而下,第一次清楚地聽到了杜琪峰與韋家輝的與台灣影迷相撞擊的聲響。
在原著中,男女主角從頭分離到尾,整個畫本是淡雅的;在電影中,金城武與梁詠琪其實還是淡雅的,只比原著多一點滑稽的色彩,一點香港電影人難以擺脫的搞笑重力場。杜韋兩人對此毛病毫不掩飾,不掩飾到令兩位演員互相感染著這種脫離原著的色調。
同樣是對照兩位大都會中渴望愛情的男女場景,原作表現得真的很像書,翻過這一頁的背面,剛好是前一頁的倒影,但電影也許表現得更貼近「所有」大都會人的情境:兩人就像搭乘電扶梯的大都會人,近身擦身而過,似遠卻近互相觀摩對方的行為(在同一個膠卷的兩方)。
我們都很接近,其實也很疏遠;我們擦身而過,其實想過又不想過對方的生活模式;我們不斷流動,其實都想找個跟著我們一起動的情人。
情人也許不見會寫詩,但跟他/她在一起一定有幾許詩意;不見得常常出國旅遊,但他/她在一起,時不時會興起幾許風飛沙的狂野情趣。
「英倫情人」原作,宛如是由十首敘事詩,在風飛沙的空氣中飄蕩組成,每一個人都跟另一個人保持兩條平行的軌道上,悠緩前進,偶爾回頭就是很有耐心地好幾望;改編的電影版,每一個人都緊黏著另一個人旋轉,在沙漠炙熱的空氣下,宛如是一唇接一齒的甜膩與冰涼。
「向左走 向右走」原作,每一頁的天氣變動,都散放出對這兩個左右分裂的情人,一份憐惜的空氣;改編的電影版,每一個場景都充飭著電扶梯的移動,從每一個角度動蕩出這部電影的激情空氣。
天氣給予坐著的讀者一份耐心,電扶梯動蕩坐著的觀眾另一份按捺不住的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