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30 14:49:05jean

沉浸自己對話 《不完美的生活裡,找到完整的自己》艾爾文

沉浸自己對話 《不完美的生活裡,找到完整的自己》艾爾文

113.6.18

夜深人靜, 艾爾文《不完美的生活裡,找到完整的自己》

的文字裡,平衡著自己出口,在JP生病的這段日子裡

因為忙碌,讓我躲在書裡的修復時間變少了,寫作.紀錄也多少停滯,

少了出口,多了憂慮,

身體也不斷的發出警訊,心口越來越緊壓,越來越喘不過氣了!

艾爾文的序,書的世界裡,寫作.記錄跟自己對話.心理學.

物質充裕,心靈匱乏,莫名的共鳴著

*我關掉了電視,減少工作外的上網次數,花更多時間沉浸在書的世界裡;或者說,我躲了進去。就跟我過去面對困難的方法一樣,透過書本尋找修復自己的方法,試著用寫作來記錄跟自己對話的心情。雖然我沒有把握是否能找到答案,但知道它早晚會回應我的訴求。

*有幸在學生時期接觸到心理學,雖然這門學科跟我讀的電子工程內容截然不同,但心理學才是我在失戀時,沒有讓我溺死的那條繩子。沒想到這樣一接觸就過了十多年,雖然我從沒將心理學視作自己的專長,但每每在回顧過往時,都驚覺它幫了我多少。

*如今,我們活在一個物質充裕的時代,卻也活在一個心靈匱乏的年代。

*當這個世界處處在提醒人們還缺少什麼的時候,恐懼、焦慮、壓力都會無法克制地浮現出來。

 

摘錄~

在不完美的生活裡,找到完整的自己

作者序


  如果說,人跟憂鬱之間有個距離,這兩年是我跟它最接近的時候。
 
  在前著《你,很好》出版後,寫書的重心即被抽離,突如其來的掏空感尾隨浮現。這感受對我原本並不陌生,畢竟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深掘自己的過程。而且我在新舊工作之間切換時通常也會碰到,感覺就像誤觸下一首音樂的播放鍵,耳朵過陣子才能適應新的節奏。
 
  但這次不一樣,我有一種不斷往下墜落的感覺。
 
  以往我會先放下手邊工作,藉由閱讀、聽音樂或旅行來沉澱自己,推開心上的一扇窗,試著讓裡面緊繃的空氣濃度降低,同時讓新的訊息流動進來,生活的節奏便會漸漸恢復。
 
  但沒有恢復。一個月後沒有,三個月後沒有,再過半年還是沒有,那股墜落感並沒有要被什麼東西接住的樣子。隨著時間經過,我更是莫名地茫然起來。
 
  是工作上失去目標嗎?或許是,但如果只是工作問題還算好克服,坐下來列幾個清單就能再次出發,何況我定期寫文、發文的習慣依舊進行著。是對生活不滿足嗎?應該不是,因為我對現況感到滿意,經濟上短期內也有足夠的安全感,而且平時還能自在調配工作時間,內容也多數跟喜歡的寫作相關。能有今天,我已經是幸運的人。
 
  但為什麼,我心裡找不到一個足以支撐自己的地方。看著電視、網路用各種負面訊息企圖搶奪人的注意力,心情更加沉重起來。人生好累,生活好忙,我到底在做什麼?
 
  「到底怎麼了?為什麼如此努力,日子還是走到這一步?」
 
  類似問題我曾問過自己兩次。一次是學生時期因為戀情失敗而終日鬱悶,沒有心情上課。另一次是出社會後因為職涯困擾而恐慌迷惘,沒有動力生活。這兩次我都是透過閱讀走了出來,重新認識自己,為自己注入新的力量。
 
  於是,
我關掉了電視,減少工作外的上網次數,花更多時間沉浸在書的世界裡;或者說,我躲了進去。就跟我過去面對困難的方法一樣,透過書本尋找修復自己的方法,試著用寫作來記錄跟自己對話的心情。雖然我沒有把握是否能找到答案,但知道它早晚會回應我的訴求。
 
  這本書寫的就是後來發生的事。經過兩年多的沉澱,我試著用各種角度探索自己,有已經發生的過去,有還沒發生但煩惱的未來。有些事在發生當下世界如同翻覆,但後續再也不見起伏,有些事看似不起眼地發生,卻默默地滲透了生命。有些事我自己還沒過去,有些事如今已能輕描淡寫。
 
  其實這兩年來我不只一次問了自己,單純地生活不是很好嗎?但我忍不住,只能任由這條意識河流運載著我,也試著去理解更多讀者留給我的訊息,從中體會我有或我沒有的焦慮。我回想自己生命中快樂與悲傷的事,觸摸在某個時刻留下的疤痕,檢視那些曾經以為走不過卻終究度過的問題。
 
  我打開心中幾個許久沒開啟的抽屜,翻閱裡面的老舊照片,試圖從回憶中喚醒當時的情緒。有些抽屜已經被我鎖了很久,有些其實早已被我忘記。有些抽屜在開啟後隨即倒抽一口氣猛然關上,有些抽屜則讓我懷疑這幾年被我藏去哪裡。
 
  在這反覆開啟、闔上的過程,我看似在尋找答案,但好像尋找的本身已經是解答。我漸漸地體會到,人生中很多的問題,不會有人替你解決,政府不會、公司不會、父母不會、別人不會,只有你自己能解決。
 
  只有你,能為自己活。
 
  於是,我的墜落感也消失了。

  ***

  我
有幸在學生時期接觸到心理學,雖然這門學科跟我讀的電子工程內容截然不同,但心理學才是我在失戀時,沒有讓我溺死的那條繩子。沒想到這樣一接觸就過了十多年,雖然我從沒將心理學視作自己的專長,但每每在回顧過往時,都驚覺它幫了我多少。
 
  這本書並非要說明心理學,提到的比例甚至很少,更多的是我借助心理學尋找答案時獲取的體會。這兩年中我踏入一些新的工作領域,遇到不少挑戰跟打擊,有些克服了有些還在掙扎。趁著工作空檔也到了一些沒想過會去的地方旅行,期待從陌生的路尋找熟悉的自己。人生的旅程好像也是,走向陌生又令人躊躇的未來,是為了提醒自己的存在。
 
  書中開篇的主題跟「完不完美」有關,我曾經在其他著作中簡短提過,這次則輔以更多故事來闡述。其他篇主題依序為自己、好壞、聚散、得失,分別談到接納自我、用心成長、人際關係、追尋意義。有別於用章節做區別,這次用了「輯」來劃分(謝謝編輯微宣的巧思),每一輯名稱我再以「之間」來表示,希望在你我各自不同的生活矛盾之中,尋覓到心中嚮往的平衡感,而不是被繁忙的生活推擠到某個極端,陷入了非黑即白的思維盲點。

  至於為什麼用「不需追求完美」作為全書主軸?或許跟我自己的掙扎有關,也覺得跟現今社會上存在的問題有關。
 
  
如今,我們活在一個物質充裕的時代,卻也活在一個心靈匱乏的年代。無論是媒體或廣告的催促,或是社會過度宣揚的價值,愈來愈多人的生存觀逐漸從「應該擁有什麼」,被導向成「其實還缺少什麼」。人性的出廠設定,總是恐慌自己跟不上眾人的腳步,當這個世界處處在提醒人們還缺少什麼的時候,恐懼、焦慮、壓力都會無法克制地浮現出來。

 
  因此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跟你分享我取得平靜的過程。就如同這兩年我拚命想接住自己一樣。
 
  ***
 
  多年前寫了一篇至今沒發表過的短文,當時覺得好像有些什麼還沒觸碰到,因此將它靜靜地收在寫作的資料夾裡。如今覺得可以跟著這本書出現了,放在這裡用作結尾:
 
  幸福的人,不是因為對什麼都滿意了,而是知道人生本來就無法什麼都滿意。
 
  你是否會想回到過去的某段時光?成為大人後的世界,到處充滿苦悶與焦慮。但如果真的能回去,代價是失去現在擁有的某些人、某些事、某些回憶,你還願意嗎?
 
  想想,遺憾的事之所以美好,是因為虛構在沒有發生的想像之中。如果有機會重新來過,或有智慧重新選擇,沒有人可以確定事情的發展就會更好,搞不好變得更差。我們人,總是把沒經歷到的事情想得過於完美,忽略自己到底能不能承擔代價;忽略了幸福不只是透過追尋,更應該透過珍惜。
 

  無論你現在過得如何,是不是完全喜歡現在的生活,願你也相信,事情的發展總是朝向更好的方向,而生活的不完美,其實就是它最美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