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3 10:55:10黎俊成

林達陽(下)

 

(二)哲思

因為對形而上理念的堅持,達陽的詩作保留了許多哲學式的可能,例如:〈病者〉

月在推移,擦拭流動的霧氣
     
大夜裡台階被慢慢踩薄了,慢慢地
     
不能聽見,從訪客行走的聲音裡凝出露水
     
那些曾經糾纏受潮,那些如今吋吋
     
鬆軟下來的情緒仍在等待陰陰春雨
     
還是黎明愉悅的風吹?

     
病弱之人細細凝視往日
     
哀傷如花火,在夜的內裡數算著
     
讓慾望逐一爆裂、逐一潰散開來
     
只有座位始終不曾移動,承載著
     
不同的人,被粗糙的天地琢磨又琢磨
     
紋路暗暗加深,彼此映襯
     
浮現出時間之脈絡
     
生死的裂痕

     
夏夜星光如灸,在寂寞彼方
     
不存在的鐘聲又在敲打著蒼白鼓膜
     
一遍響更一遍,反覆在向他確認
     
記起某件瑣事的瞬間
     
愛之疫病像一只生鏽的針終於高速地
     
穿刺過雕花琉璃

選擇病者這個題材來書寫,是達陽取材的獨特性,並且,達陽藉著病者這個表象與性質要辯證的,不是他個人的喜怒哀樂,而是哲學式地探證生命共有的話題:病。虛構著聲音可以凝出露水、虛構著被天地琢磨的情景、虛構著不存在的鐘聲、虛構著生鏽的針可以穿刺過雕花琉璃……應用著綰結性極強的長句,達陽把讀者的情緒與思索繃緊到哲學的高密度層次,然後一舉穿刺、破碎,揭示冥冥中無盡的衍生,愛也是、回憶也是、生命也就是這樣的一回事,矛與盾並存,生與死共有,病者的脆弱,其實也就是這樣的一回事,不忍再說。

 

(三)堅持

     對於詩寫的堅持,達陽不僅有綿密精彩的長句,還有長篇,例如共17頁近255行的長詩:〈藍色筆記〉

風過浪起,波濤翻新

於是就那樣地知道妳了

像溫度知道天候

像羅盤針懸空而知道方位

知道星宿,知道港和思念

 

在長詩中,對愛情、理想、世界,達陽皆有毅力地將他們保有在最好的位置,虛構著,又真實感受著,用字與句密密織著、自己信仰著,似乎永遠有堅持的可能,同樣如12頁近180行的:〈備忘錄〉

6

攀上樓頂後我就能看得更遠嗎

我渴望那片紅潤而安逸的海洋

 

不過那顯然還不足以說服

我那一貫缺乏深思的

本能而感性的抗拒

 

這首組詩詳論達陽自己對創作的態度,由發生到轉折到結束,虛構了降靈會、異域的風雪、紅潤而安逸的海洋、遠古神祇……讀者懂或不懂,但那份堅持是昭昭然然的,若能引發某些讀者的堅持,一定要讀一首詩的堅持,這對寫與讀的雙方,都是最好的示範與互動。

 

三、朦朧美

    因詩人設下的阻隔,隨之產生的審美、哲思、堅持種種可能下,達陽的詩產生了以下幾種朦朧美感:

 

(一)婉約

    呈現審美的可能,而不是強迫讀者去接受美,詩的態度就婉約了,例如:

然而連河畔的蘆葦都已是凋過的了

敗絮如霧如霏如雪如春花,紛飛之後又復沾地

香氤流水,雁去再無音信

然後安靜地下雨〈渡口〉

 

他們的堅持與沉穩,彷彿靜止的時間

將雨霏喻比做抽象交錯的經緯

深不能測的默示〈雨季二〉

 

對一切不再評論、如同雨點靜靜默不作聲,這默不作聲也可以是個默示,欲語還休,情態朦朧並而十分婉約。

 

(二)氛圍

朦朧有朦朧的氛圍,與清晰的氛圍不同,這樣的氛圍是軟性的。

直到傳說遠得連字跡都淡了,風才止息

草原收斂起遼闊的樣子〈午後〉

 

彷彿日光緩慢地挪移,隨風洗濯著

葉下陰影,於雨露滑落的

剎那,解開妳謎一般拘謹的髮結

時光如瀑,感到水源地正輕輕地震著

湧出美滿的水系〈遭遇〉

懂得收斂的草原、緩慢挪移的日光、拘謹的髮結、輕輕的地震,這些細密美好的意象有著軟性的氛圍,若隱若現,正是屬於朦朧美感的相應元素。

 

(三)繁簡

朦朧因為不被確定,在繁簡中呈現了收放的美感。例如:

保持著那些疲老而決絕的慈悲和野心,那些神秘洋流
被星群遙遙牽引而埋下的伏筆,潮間帶露出痕跡
有人介入,且有人遠離〈我們的海〉

繁複的心、洋流、星群、潮間帶,諸般物象審美是繁的朦朧,介入或遠離則是簡的朦朧,兩者的呼應讓繁簡的美有了哲思、交流。又例如:

煙霧之外,字畫之內

木紋流水都是想法,斂藏著那些

曾傾盡一生黃昏光影去深深描寫的

短暫的笑意〈曾經〉

煙霧之外、字畫之內是繁的朦朧,短暫的笑意是簡的朦朧,一放一收,有美感有哲思,也有著繁簡對比的效果。

 

(四)機緣

 

朦朧提供了可能,而機緣顯現了交錯,例如:

那蝶在巨廈跟前踉蹌飛起

拍撲若一片過時的春雪

奮力牽扯著蛛網一般的時間〈象形筆記〉

生命、文明、時間透過蝶有了交錯,虛構了一隻病弱的蝶,在巨廈前堅持與時間抗衡,美感與哲思並現,形象與意義各有諸多可能,諸多的交錯。又例如:

狹仄的甬道緩慢露出,穿越光與聲響

時空的迴廊裡層層誘引

「從此,從此我們就要走下那道

佈滿鏡與影像的階梯了嗎?」〈疏離〉

甬道交錯著光與聲響,階梯裡,鏡與影像有著虛實的辯證,我們身處其中,充滿了各種可能,總合著美感、哲思,還有一股堅持的可能,這是專屬於達陽的機緣美感。

 

四、評價

達陽的朦朧有三個層面,最顯見的層面是長句的綿延,以及對物像細膩的刻畫,總合這些龐雜的資訊帶給一些讀者不及記憶、剖析的囫圇感。

第二個層面是形而上的朦朧,字字句句似乎都有更後面更大的東西存在,那究竟是什麼呢?虛構的世界有待讀者驗證、參與。

最後一個層面是作者我的朦朧。詩人陳雋弘曾評達陽:「內心世界的難明,才是造成他詩中渾沌的真正原因[1]。」達陽在許多詩中既是觀察者、敘述者,大量敘事的文字加上少量的參與文字讓作者我的內心世界相形之下,較簡省、單一,似乎隱忍了許多話,於是內心世界難明,沒有輕易向讀者全面坦白。

 

這三個層面的朦朧,形而上了林達陽的朦朧美學。

 

形而上的追求原本就難以清晰剖析言說,朦朧於是在焉。然而達陽詩中那份確實與篤定感卻又說服了讀者,去深深感受聆聽,有了聆聽,對於詩,這樣就很足夠了。達陽的詩仍在成長與改變,形而上的依歸、憂患、對於文字肉身的美滿渴求,他傲然地細膩了萬物,用他的眼睛、用他的呼吸、去撼動讀者的心靈與五感,帶給我們一首首渾沌又堅強的詩,彷彿莽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