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6 20:30:08lutin

李宗盛教楊宗緯的事:關於藝術





  這二週一直在研究李宗盛要求楊宗緯唱歌的方式;在Youtube找了好多相關的影片,從他一開始出道在星光大道上比賽的唱法,到歷經李宗盛的洗禮,與後來他參加大陸各式大型歌唱比賽演出...他的變化,似乎可以發現一些與攝影,或者說與藝術的相通處。
  在開始分析前,來看一段我最喜歡的這首表演:夢醒了(從3m42s開始播放)

夢醒了

  相較於當年他在星光大道的演出,這首"
夢醒了"的演唱方式,表面上看來,可以說是平淡的離奇;因為通常要在舞台上吸引觀眾兼聽眾,在動作上會有手勢、身體搖擺,或走位等;表情上會有閉眼投入、嘴型變化或各種隨情緒轉變的表情;在聲音上可以壓喉嚨採低/高音與大小聲花腔等交互變化;若想整曲作得有層次,以ABA'B'C的曲式來說,也可以採取AB唱平靜,A'B'開始唱得加料,C就火力全開,大聲+大動作+大表情或哭腔嘶吼腔等等; 


 當然,在一段訪談裡,李
宗盛有提到,他並不是反對哭腔(楊在星光大道最著名的唱腔),只是他覺得,應該要在適當的曲子裡,使用適當的技法;而非每首皆使用哭腔。

  所以那年當楊來到李的錄音室準備錄第一首歌(懷珠),前二週楊把所有會用的招式都拿了出來,李都只是搖搖頭就走了。最後竟錄了一個月,這首歌才完成。
在一場與馬世芳的訪談裡,李宗盛提到關於歌手的 “自持”。他說,在這樣簡練的四項配奏樂器的編制裡,歌手不能把自己想成明星,反而要把自己當成是另一樣樂器,注意彼此間的交互關係,特別當樂手們在這首歌裡又很省著使用音符時。


  繁複與熱鬧,簡
練與寧靜。這令我想到之前在山裡面品嚐的一家懷石料理。一道道藝術品端出來,份量很少,但處處講究,只見師傅戴著手術室用的外科手套,拿著細細的鑷子,把一顆顆小小的,調味過的小晶球,仔細的夾到他要的位置。他還輕輕倒了一小把粉色鹽,要我嚐嚐從日本買回來的,用櫻花作成的緋紅。

  會不會講到藝術,不管是歌唱,料理,或攝影,都會拿最小單位,來檢視你精致的程度?歌唱,在沒有大量伴奏的掩護下,聲音質地與感情的轉折,是否能層層有差異,音與音之間的連接又能自然不失生硬?料理,在沒有調味的遮蔽,食材們本身的互相應和,是否能回到,一如料理師說的,充滿陽光的滋味?攝影,沒有後製或過多技法的強調,是否還能從最尋常的身邊事物,激起觀者回到記憶中的感受?

  李宗盛要求楊宗緯從日常生活中的平淡,找出其中的起伏。他說人啊沒有每天都在大起大落,那要如何把感情從平淡中傳達出去呢?

  我想到親密關係專家提過的,日常中的奇蹟(ordinary miracle)。難就難在把藝術落實在生活裡,在平淡中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句歌聲,都應該直透自己內心的信念,而這份慎重,這份敬虔,也許就是藝術別於大眾之處。

  感覺起來有點像是宗教;難怪楊會說,在經過李的洗禮之後,他找到了對音樂的信仰。信仰是那種不需要觀眾,也會堅持這麼作;或者如李所說的,信仰能讓人們在亂世中,勇敢。

  勇敢,所以阿寶老師敢堅持教的攝影與眾不同,所以料理師能敢在山裡開店卻不求高朋滿座,所以楊敢在一次次大陸的歌曲選秀中,專門選冷門又不譁眾的曲子唱。

  一唱就成了經典。

  我特別喜愛"夢醒了"。楊唱的時候,沒有什麼表情,沒有特別的動作或手勢,沒有刻意炫技的腔調,他把所有招式都卸了,只剩下細微的表情與眼神可以觀看,讓人屏息直接進入他聲線背後的畫面,他甚至連閉上眼都沒有,就只是張著大大的眼直盯著同一個方向去,霎時間他已化身成歌詞裡的女人,用不著痕跡的美聲技巧與最大的內在張力,無奈重複問著夢醒之後的可能,每一句似乎都從他身體最深處共鳴出來。

  是那樣平實的表演方式,能引爆觀眾內心巨大的共鳴。演的越少,勾出的卻是那麼多。

  李宗盛說,他不直接教歌手,而是讓他自己去試,試出最好的各種可能。
  願你也在學習的道路上,找到有信仰且平實的教導者,走在孤獨卻堅定且動人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