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6 14:58:23讀.冊.人

經理人觀點:專案管理

 
經理人觀點:專案管理
以任務為始 以目的為終
近幾年來台灣掀起專案管理師認證風潮,參與各種「專案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訓練課程的學員可謂門庭若市。美國專案管理協會定義「專案」為具有特定目標,在特定時間和資源限制下完成的工作,每個專案都是暫時且非例行性,均有確切的起始點與結束點。


著名學者Archildbald認為專案管理是藉著特殊的工具和技術,進行密集的規劃和控制,透過不同部門與不同專長的人員,在預定的期限與經費下,完成特定的目標,專案完成後即解散。

一般而言,所謂的專案需具備7大特性,包括特定的目標、明確的時程、限制的成本、複雜性、非常設性、無過往經驗、不確定性。
 
專案管理乃針對一次性的工作,憑藉溝通與領導能力,經過計畫、執行、控制等過程,有效完成工作之目標,產生品質好的產品或服務,並使參與員工增加生產力與提升成就感。

在衡量專案的績效良窳時,通常以規範作為品質的指標,以預算作為成本的指標,以時程作為時間的指標。在成本和時間的限制下,能夠順利達到預期的品質要求,就算是一個成功的專案,因為成本、時間與品質都是事先設定的,專案管理即在同時達成此3個互為獨立的目標,若僅達成一個或兩個,皆不算是成功的專案。

傳統管理源自20世紀初泰勒所倡導的大量生產體系模式,認為企業一切的經營、管理與發展活動,均受制於功能式管理層級組織,屬於功能別組織運作。而專案管理的概念於1950年代初期才開始萌芽,1 970年代盛行於美國科技產品的研發和企業組織,1980年代普及推廣至高科技與傳統產業,對於組織革新具有重大貢獻,尤其是產品的改善與創新,如不採用專案管理方式推動,則進度不易控制,且實際成效也將大打折扣。

專案管理與傳統管理有許多不同之處,傳統功能別部門的運作方式,無法完全因應現今動態複雜環境的需要,因此衍生出專案管理的新方式。當所遭遇的問題牽涉甚廣時,功能別部門的單一知識和技能已無法滿足所需,因而在傳統組織架構之外,另行設置獨立組織來整合各部門的有用資源,執行特定任務或解決特殊問題。

傳統管理在既定的的系統、組織、資源及能力下運作,大多執行重複性及連續性的運作,而專案管理則強調彈性原則、臨時性組織、具特殊時程及有限資源。當企業面對的是變動性的環境,導入專案管理 制度將會為企業帶來有形與無形的龐大利益。
讀.冊.人 2012-05-30 14:31:04

「專案管理理論與實務」
上完這堂課,他們都得證明自己可以更有效率地,和團隊一起工作。

在職場競賽中,「專案管理PMP」已經從最好具備變成必備的關鍵能力。效率和團隊戰力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勝出的關鍵,而專案管理這門課,正是在教職場人一套追求團隊效率的系統性知識。

「一位好的專案經理,能夠讓一群擁有不同背景、專業的人,一起在時限之前完成工作,而且要做得又便宜、又快、又好!」專案管理理論提供一套系統性知識,為跨領域、跨部門的複雜任務,提供一套標準化的工作流程和監控模式,降低出錯風險。

懂得標準語言,寫專案計畫書、製作專案時程表不難,難的是處理沒有標準答案的「機率」和「人」。「人」是專案管理實務中,另一個需要經驗值的關鍵要素。部門之間的本位主義如何協調?如何運用正式或非正式方法,創造正向、舒適的工作氣氛,激發團隊創意,同時又能在時限內完成工作?如何引導團隊成員發揮專長,同時避免個人特質或組織文化引發的人際關係,消耗團隊戰力?這些,都不是人際關係問題,而是人的管理問題。

「念書考試大家都會,經驗值才是一個專案經理之所以無價的原因,」懂得把經驗融入實務中,是成為一個好的專案管理者,最基本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