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8 23:08:37文紋蚊2

胃不好時,吃粥對嗎?

胃不好時,吃粥對嗎?

 



牛肉粥.











答案是錯的,反而要吃肉才能使胃正常而有體力。

 

!!!!!?????

 

驚!!!!!!!!!

 

 

 

過去我們胃腸有毛病時,大部分父母都會說最好煮點稀飯來吃,消化才會好,不過現在這種做法已被否定了。

首先必須認識胃;當食物由胃消化,再輸送至腸後,胃囊裡空無一物,就會伸會縮,
並開始激烈的運動,且分泌胃酸。

胃酸量過多即成為胃酸過多,是造成打嗝或胸悶的原因。
又胃潰瘍時,每遇空腹胃就痛,若給予食物情況就會改善。 這是因為胃裡有食物,胃酸的分泌被抑制,胃就會陷入柔順的狀態。 胃酸過多時也一樣,如給予牛奶、米糕、油炸食物等較難消化的食物,會在胃裡長時間滯留,胃酸的分泌就會被控制住,運作也歸正常化。

如果遇上胃的運作不良時,為顧及好消化,而食用粥、鹹梅、涼麵或湯麵,將會招致反效果。所以胃酸過多時反而要吃些肉,如燒肉、里肌肉、牛排等,不只能使胃正常,也能獲得精力。


 鮭魚粥.

 

以上ㄉ說法其實只對了一半!!

 

粥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粥,俗稱稀飯,古時也有稱為「糜」的。《周書》有「黃帝始烹穀為粥」之說,算是最早的歷史記載了。古時凡粳、粟、粱、黍、麥等皆可為粥,現今一般均以粳米、粟米(小米)、糯米熬粥。

粥不僅是聊以充飢之品,早在先秦時期已被用來治療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有西漢名醫淳於意用「火齊粥」治齊王病的案例。漢代醫聖張仲景於用藥治病之外,也很重視粥的運用。如《傷寒論》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金匱要略》用栝蔞桂枝湯治痙,「微取汗,汗不出,食傾啜熱粥發」,是用粥以發汗者。《本草經疏》說粳米是「五穀之長,人相須以為命者也」。

對症選藥粥

用適當的中藥和具有藥用作用的食物與適量的米同煮為粥,叫做「藥粥」。藥粥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的一部份,它是以藥治症、以粥扶正的一種食養食療的好方法。

體質衰弱:人參粥、山藥粥、何首烏粥、黃耆粥等;

肺結核:百合粥、茯苓粥;胃氣痛,可選用砂仁粥、萊菔子粥;

急性腸炎:車前子粥、馬齒莧粥;

肺熱咳嗽:貝母粥、竹瀝粥;

慢性腎炎:茯苓粥、生地粥、太子參粥等等。

明朝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有「神仙粥」治感冒之法,即以糯米半合,生薑五大片,水煮一二滾後入大蔥白五七個,煮至成粥再加醋半盞,趁熱服之,對年老體弱者感冒尤有殊效。

藥粥養生,更有其他進補方法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由於藥食同源,諸如山藥、黃精、桂圓、胡桃、芝痲、綠豆、紅豆、芡實、栗子等本身既是藥物,又是食物,與米煮粥,香甜可口,無論男女老少皆啖之如飴。再如人參、黃耆、枸杞、天冬、茯苓、蓗蓉、山楂等補益之品,一旦入粥,其功尤勝。況且粥是日常食物,藥味加減靈活,服食簡便易行,長久服用亦可調補養生。

民間習以春食薺菜粥,夏食綠豆粥,秋食藕粥,冬食羊肉粥、臘八粥,就頗得四時食養之宜。其他如荷葉粥、紅豆粥、牛乳粥、雞粥、肉粥、魚片粥等,亦各有其不同的功效。

擇米和火候

藥粥製作得法與否,不僅影響口味食慾,而且還直接影響其養生治病的效果。古人講究擇米、火候。李時珍認為,粳米、秈米、粟米、粱米利小便,止煩渴,厚腸胃;糯米、秫米、黍米益氣,治脾胃虛寒之瀉痢吐逆。白居易有句云:「粥美嘗新米。」煮粥之米,總以新米為上。

煮粥火候尤當著意,分為大火、文火二種。火候不到則氣味不出,太過則氣味衰減。一般應先煮水令沸,然後入米,用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令其小滾以熬至熟。

現代不少醫家繼承古方,古粥今用,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新藥粥方。已故名老中醫岳美中,從古用黃耆粥治療水腫的記載,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自擬了一複方黃耆粥,應用於慢性腎炎,收到理想效果。南京中醫學院鄒雲翔教授,每逢診治老人高血壓病、高血脂症時,常囑病家多吃荷葉粥,以降低血壓和血脂,效果也頗滿意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過,很多人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多半想要吃粥。為什麼會想吃粥,而不是吃一般人認為更有營養的東西?

如果用中醫理論來分析,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粥護胃,能滋養胃氣。我們平時吃下去的東西,要經過胃的消化才能被人體吸收,轉化為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消化的過程,用西醫的話說是需要胃液,用中醫來說,是需要人體的胃氣,這表示食物在胃裏消化時,會消耗掉人體一部分的氣。

人在不舒服的時候,多數的氣會被人體的智能系統調用去對付疾病,用於消化的胃氣就會不足,難以將那些需要很多胃氣才能消化的食物完全分解掉,所以,人體本能地不想吃這些食物。病患想吃粥,說穿了,就是因為粥在胃中不需要很多胃氣來消化,而且粥還能夠滋養人體的胃氣。


對於一個人來說,某個時刻,體內氣的總量是一定的。吃了那些需要很多胃氣才能消化的食物,人體必然會調動其他部分的氣來協助胃氣工作。人們吃得太飽時,記憶力、反應力等會相對變差,就是這個道理。吃的東西太多了,胃氣不夠用,只能把大腦的氣也撥一部分去協助消化,造成大腦的氣暫時不足,記憶力、反應力當然都變差了。


吃粥的好處在於,它不但只消耗很少量的胃氣,還能補益胃氣。所以,無論對於健康的人還是生病的人,粥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對於胃病患者,粥更是不可多得的食療佳品。
想想看,胃已經生病了,胃氣必然比平時弱,這時候不讓它休養生息,還要它去消化各種難以消化的食物,胃氣怎麼可能恢復?只有喝粥才不增加胃的負擔,所以古人治胃病,首先是要求患者三餐喝粥,連喝一年,給胃充足的休養時機,不特別用藥,胃病也能痊癒。古代還有些名醫會根據季節用粥來養生,每年到了高溫耗氣的夏季,胃氣比較虛的時候,他們就改為一天三餐喝粥,盡量不讓胃增加負擔。


同樣的道理,幼兒、老人和病患的胃氣也虛,喝粥自然也是很適合的養生保健方法,或者說是其他養生保健方法的基礎。

因為粥的水份較多,消化液如唾液和胃液會被稀釋,容易使胃膨脹,影響胃的消化功能,這是食粥過量造成的副作用之一。

所以網路上流傳〔胃不好時不要吃粥而要吃肉〕ㄉ說法是錯誤ㄉ!!!!



花蟹粥.


自古就有將粥喻作“滋生育神丹 ”、“滋養胃氣妙品”、“世間第一補人之物”,
《周書》中有“皇帝始,烹穀為粥”的記載,這是關於粥的最早的記載。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每 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有極細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更有養生專家認為“粥後就枕,粥在腹中,暖而宜睡,天下第一樂事也”;大文豪 、美食家蘇東坡在食粥後寫下了“深心顛倒不自知,更知人間有真味”的著名詩句;宋代愛國詩人陸游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只將食粥致神仙”的詩句;清代養生家黃 雲鴣在《粥譜》一書中對喝粥做出了更為精闢的闡述:“一省事,二味全,三津潤,四利隔,五易消化”。

粥是指在較多量的水中加入米或麵,或在此基礎上再加入其他食物或中藥,煮至湯汁稠濃,水米交融的一類半流質食品。

 

其中,以米為基礎製成的粥又稱稀飯;以麵為基礎製成的粥又稱糊。

 

 

「廣東粥」在金門坊間以閩南話稱「粥糜」。

金門人稱看得到米粒的為「稀飯」,

熬成米漿,看不到米粒的稱為「粥」。

 

清朝有位美食家袁枚於隨園食單》在談到粥時曾指出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進一步明確了湯、飯、粥的區別。

 

金門的廣東粥與台灣本島廣東粥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看不見一顆完整的米粒,因為已經悶煮稀爛了,所以也稱為「無米粥」或「無米廣東粥」。

 

 

粥的種類很多,如以原料不同可他料粥、麵粥、麥粥、豆粥、菜粥、花卉粥、果粥、乳粥、肉粥、魚粥及食療藥粥等。在烹調上,一般將粥他為普通粥和花色粥兩大類。其中,普通粥是指單用米或面煮成的粥,花色粥則是在普通粥用料的基礎上,再加入各種不同的配料,製成的粥品種繁多,鹹、甜口味均有,豐富多彩。以廣式鹹味粥為例,常見的如魚片粥、乾貝雞絲粥、肉絲粥等。

 

粥還包括了食療藥粥。

 

它作為我國食粥的特色,集傳統營養科學與烹飪科學於一體,對增進國民的健康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它從「醫食同源」、「藥食同用」的觀念出發,根據傳統營養學的理論,以各種養生食療食物為主,或適當佐以中藥,並經過烹調加工而成的具有相應養生食療效用的一類粥品,又屬於藥膳的一個組成部分。

薏米粥.

 

 

 

  粥公粥婆的傳說

清康熙16年,康熙皇帝為體察民情,第五次離京微服私訪。是年秋天,皇上攜隨從來到廣州,路染風寒,久治不愈。廣東封疆大使察哈爾下文通告嶺南各路名醫為皇上療疾,未果。後聞

知梅州鄉間有一對年逾八旬的阿公阿婆擅長熬粥,其所熬之粥乃據家傳密笈配製,除了滋潤可口,還能養生健體、消病祛疾。於是察哈爾派專人把這對阿公阿婆接到巡督府,並按阿公阿婆的要求架起了柴鍋土灶,精選嶺南特有烏梅為主料,配以其他輔料及若干味中藥,經過若干時辰的文火慢熬,一鍋飄著藥香的養生粥熬制完成。皇帝小啜一口,頓感氣順,三碗下肚,血脈開張,印堂發亮。沒出三日,康熙皇帝便精神氣爽,徹底痊愈。這對年邁的阿公阿婆一時名聲大振,遠近聞名。後來,梅州的這種養生粥在民間廣為流傳,並被冠之以“粥公粥婆”的美譽。

 

 

 及第粥

說法一:“豬肉、豬肝、豬粉腸”連中三元


話說清代末期,廣州有個肉販爲了方便記賬,請塾師教他認識了“豬肉、豬肝、豬粉腸”幾個字。有一年科場開考,好事者慫恿肉販去應試,說功名全靠祖宗積德。肉販信以爲真,在卷上只寫了“豬肉、豬肝、豬粉腸”七個字。

豈料主考正是當年的塾師,自己另寫一篇讓肉販高中。

塾師主考完畢,恐肉販下次再來,便交代同僚如下科發現卷上有寫“豬肉、豬肝、豬粉腸”的,應把卷取消。豈料第二科開考,肉販又來應試,寫了七字後便交卷。主考看後啼笑皆非,但想到前科主考早有交代,莫不是暗示要多多關照,便代寫一篇讓肉販再度高中。京試臨近,肉販又上京赴考,不料到京時,已停止進場。

剛巧王爺經過,遺下燈籠一個,肉販撿起燈籠,得以順利進入場院內,他把燈籠架在座位旁邊,卷上依舊寫了“豬肉、豬肝、豬粉腸”七個字後便交卷。主考見卷,目瞪口呆,但一想到那燈籠是王府之物,一定事出有因,只得代寫一篇,又讓肉販高中。

後來,有人問,你三次及第靠什麽?肉販說:“豬肉、豬肝、豬粉腸。”於是“豬肉、豬肝、豬粉腸”變成了連中三元的代名詞。

 

 

 及第粥

說法二:寓意科場高中


  

及第粥還有另一段典故。

相傳,清朝時,廣東林召棠中狀元回鄉拜祖,他每天都喜歡用豬肝、豬腰和豬肚煮粥而食。有一天,一位退居廣州的禦史前來探訪林召棠,剛巧林狀元正在吃粥,便問他吃的是什麽粥。林狀元知道老禦史盼望兒子能科場高中,因此指著那粥恭敬地回答:及第粥。禦史吃過及第粥後,回到家裏便命廚人依法炮製,精心熬制及第粥給兒子吃,他的兒子果然高中狀元。老禦史大喜過望,逢人便講及第粥的好處。因此,及第粥便廣爲流傳開來。





呆呆 2010-04-20 21:16:59

原來我以前都吃錯了

珍珍 2010-04-12 19:10:04

我要看猛男啦~~~

-徐沁怡* 2010-04-12 15:00:18

好啊~~~~~

不管是小寶貝還是小心肝兒都好=////=

版主回應
呵呵~~ 2010-04-12 15: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