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1 19:59:38月光哈小貓

七色寶物 # 6 悟真

 

張伯端(987年-1082年),字平叔,一名用成或用誠(或謂得道後改名用成),號紫陽,因尊為「紫陽真人」。又人稱「悟真先生」。北宋台州臨海(今屬浙江)人,知名道教學者,據說得到全真教北五祖之中的廣陽真人劉海蟾而得道,成為全真派南宗五祖(南五祖)之第一祖。
張伯端自幼博覽三教經書,涉獵諸種方術。熙寧二年(1069年),稱在成都遇到廣陽真人劉海蟾,海蟾「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熙寧八年(1075年)作《悟真篇》,為道教南宗內丹修煉的主要經典之一。又作《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青華秘文》)三卷和《金丹四百字》一卷。晚年「自成都歸於故山」,返回江南傳道。
據清朝仇兆鰲《悟真篇集注》卷首「陸彥孚記」,張平叔「少業進士,坐累謫嶺南兵籍」。治平中,曾隨龍圖公陸詵「師桂林」,並「引置帳下,典機事」。陸詵「移他鎮,皆以自隨」,最後陸詵「薨於成都」。平叔「轉徙秦隴。」《悟真篇•序》有:「至熙寧己酉歲,因隨龍圖陸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
張伯端曾為府吏數十年,一日忽悟「一家溫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遂看破功名,縱火燒毀案上文書,因之,以「火燒文書」罪發配嶺南。
張伯端曾「三傳非人」,而「三遭禍患」。熙寧八年(1075年),因「患此道人之不信」,遂著《悟真篇》,敘丹藥之本末。書成後,學者雲集而來。晚年「自成都歸於故山」,返回江南傳道。
張曾得罪官吏,一度被流放,在邯鄲受到石泰搭救,於是將道法授予石泰。
張伯端(987年-1082年),字平叔,一名用成或用誠(或謂得道後改名用成),號紫陽,因尊為「紫陽真人」。又人稱「悟真先生」。北宋台州臨海(今屬浙江)人,知名道教學者,據說得到全真教北五祖之中的廣陽真人劉海蟾而得道,成為全真派南宗五祖(南五祖)之第一祖。
張伯端自幼博覽三教經書,涉獵諸種方術。熙寧二年(1069年),稱在成都遇到廣陽真人劉海蟾,海蟾「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熙寧八年(1075年)作《悟真篇》,為道教南宗內丹修煉的主要經典之一。又作《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青華秘文》)三卷和《金丹四百字》一卷。晚年「自成都歸於故山」,返回江南傳道。
據清朝仇兆鰲《悟真篇集注》卷首「陸彥孚記」,張平叔「少業進士,坐累謫嶺南兵籍」。治平中,曾隨龍圖公陸詵「師桂林」,並「引置帳下,典機事」。陸詵「移他鎮,皆以自隨」,最後陸詵「薨於成都」。平叔「轉徙秦隴。」《悟真篇•序》有:「至熙寧己酉歲,因隨龍圖陸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
張伯端曾為府吏數十年,一日忽悟「一家溫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遂看破功名,縱火燒毀案上文書,因之,以「火燒文書」罪發配嶺南。
張伯端曾「三傳非人」,而「三遭禍患」。熙寧八年(1075年),因「患此道人之不信」,遂著《悟真篇》,敘丹藥之本末。書成後,學者雲集而來。晚年「自成都歸於故山」,返回江南傳道。
張曾得罪官吏,一度被流放,在邯鄲受到石泰搭救,於是將道法授予石泰。






 

《悟真篇》

 

 自序

 
 嗟夫,人身難得,光景易遷,罔測修短,安逃業報。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終,若臨歧一念有差,墮三途惡趣,則動經塵劫,無有出期。當此之時,雖悔何及。故老釋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修種,以逃生死。釋氏以空寂爲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如有習漏未盡,則尚徇於有生。老氏以煉養爲真,若得其要樞,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於幻形。其次,《周易》有窮理盡性至命之辭,《魯語》有é毋意、必、固、我û之說,此又仲尼極臻乎性命之奧也。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於詳者何也?蓋欲序正人倫,施仁義禮樂之教,故于無爲之道,未嘗顯言,但以命術寓諸易象,性法混諸微言耳。至於莊子推窮物累逍遙之性,孟子善養浩然之氣,皆切幾之。迨夫漢魏伯陽,引易道交媾之體,作《參同契》,以明大丹作用。唐忠國師,於語錄首敘老莊言,以顯至道之本末如此。豈非教雖分三,道乃歸一。奈何後世黃緇之流,各自專門,互相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迷沒邪歧,不能混一而同歸矣!

 

 且今人以道門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兩端:有易遇而難成著,有難遇而易成者。如煉五芽之氣,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納清吐濁;念經持咒,巽水叱符;叩齒集神,休妻絕粒;存神閉息,運眉間之思;補腦還精,習房中之術,以至服煉金石草木之類,皆易遇而難成者。以上諸法,于修身之道,率多滅裂,故施力雖多而求效莫驗。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以辟病,免其非橫。一旦不行,則前功漸棄。此乃遷延歲月,事必難成。欲望一得永得,還嬰返老,變化飛升,不亦難乎?深可痛傷。蓋近世修行之徒,妄有執著,不悟妙法之真,卻怨神仙謾語。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煉金丹而得,恐泄天機,遂托數事爲名。其中惟閉息一法,如能忘機絕慮,即與二乘坐禪頗同。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奈何精神屬陰,宅舍難固,不免長用遷徙之法,既未得金汞返還之道,又豈能回陽換骨,白日而升天哉?

 

 夫煉金液還丹者,則難遇而易成。要須洞曉陰陽,深達造化,方能超二氣于黃道,會三性于元宮;攢簇五行,和合四象,龍吟虎嘯,夫唱婦隨,玉鼎湯煎,金爐火熾,始得玄珠有象,太一歸真。都來片餉工夫,永保無窮逸樂。至若防危慮險,慎於運用抽添;養正持盈,要在守雌抱一。自然複陽生之氣,剝陰殺之形,節氣既周,脫胎神化,名題仙籍,位號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

 

 今之學者,有取鉛汞爲二氣,指臟腑爲五行,分心腎爲坎離,以肺肝爲龍虎,用神氣爲子母,執津液爲鉛汞。不識浮沈,寧分主客?何異認他財爲己物,呼別姓爲親兒?又豈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陰陽互用之奧妙?是皆日月失道,鉛汞異爐,欲望結成還丹,不亦遠乎?

 

 仆幼親善道,涉獵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靡不留心詳究。惟金丹一法,閱盡群經及諸家歌詩、論、契,皆雲:日魂月魄,庚虎甲龍,水飲朱砂,白金黑錫,坎男離女,能成金液還丹,終不言真鉛真汞是何物色。不說火候法度,溫養指歸。加以後世迷徒,恣其臆說,將先聖典教,妄行箋注,乖訛萬狀。不唯紊亂仙經,抑亦惑誤後學。

 仆以至人未遇,口訣難逢,遂至寢食不安,精神疲悴。雖詢求遍於海嶽,請益盡於賢愚,皆莫能通曉真宗,開照心腑。後至熙寧二年己酉歲,因隨龍圖陸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其言甚簡,其要不繁,可謂指流知源,語一悟百,霧開日瑩,塵盡鑒明。校之丹經,若合符契。因念世之學仙者,十有八九,而達真要者,未聞一二。

 

 仆既遇真筌,安敢隱默,罄所得成律詩九九八十一首,號曰《悟真篇》。內七言四韻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數。絕句六十四首,按諸周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一。續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周歲律。其如鼎器尊卑,藥物斤兩,火候進退,主客後先,存亡有無,吉凶悔吝,悉備其中矣。于本源真覺之性,有所未盡,又作爲歌頌樂府及雜言等,附之卷末。庶幾達本明性之道,盡於此矣。所期同志者覽之,則見末而悟本,舍妄以從真。

時熙寧乙卯歲旦天臺張伯端平叔敘。

 

《悟真篇》

 

上卷 

     一 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貪利祿求榮顯,不顧形容暗瘁枯。試問堆金等山嶽,無常買得不來無?

     二 人生雖有百年期,壽夭窮通莫預知。昨日街頭猶走馬,今朝棺內已眠屍。妻財抛下非君有,罪業將行難自期。大藥不求爭得遇?遇之不煉是愚癡。

     三 學仙須是學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二物會時性情合,五行全處龍虎蟠。本因戊己爲媒娉,遂使夫妻鎮合歡。只候功成朝北闕,九霞光裏駕翔鸞。

     四 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緣我獨異於人。自知顛倒由離坎,誰識浮沈定主賓?金鼎欲留朱裏汞,玉池先下水中銀。神功運火非終旦,現出深潭日一輪。

     五 虎躍龍騰風浪粗,中央正位産玄珠。果生枝上終期熟,子在胞中豈有殊?南北宗源翻卦象,晨昏火候合天樞。須知大隱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靜孤?

     六 人人本有長生藥,自是迷徒枉擺抛。甘露降時天地合,黃芽生處坎離交。井蛙應謂無龍窟,籬扊爭知有鳳巢?丹熟自然金滿屋,何須尋草學燒茅。

     七 要知産藥川源處,只在西南是本鄉。鉛遇癸生須急采,金逢望後不堪嘗。送歸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廝配當。藥重一斤須二八,調停火候托陰陽。

     八 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衆草更非真。陰陽得類方交感,二八相當自合親。潭底日紅陰怪滅,山頭月白藥苗新。時人要識真鉛汞,不是凡砂及水銀。

     九 陽裏陰精質不剛,獨修一物轉羸  。勞形按影皆非道,服氣餐霞總是狂。舉世漫求鉛汞伏,何時得見龍虎降?勸君窮取生身處,返本還元是藥王。

     十 好把真鉛著意尋,莫教容易度光陰。但將地魄擒朱汞,自有天魂制水金。可謂道高龍虎伏,堪言德重鬼神親。已知壽永齊天地,煩惱無由更上心。

十一 黃芽白雪不難尋,達者須憑德行深。四象五行全丈土,三元八卦豈離壬。煉成靈質人難識,銷盡陰魔鬼莫侵。欲向人間留秘訣,未逢一個是知音。

十二 草木陰陽亦兩齊,若還缺一不芳菲。初開綠葉陽先倡,次發紅花陰後隨。常道即斯爲日用,真源反此有誰知?報言學道諸君子,不識陰陽莫亂爲。

十三 不識玄中顛倒顛,爭知火裏好栽蓮。牽將白虎歸家養,産個明珠是月圓。謾守藥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樊籠壽萬年。

十四 三五一都三個字,古今明者實然稀。東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嬰兒是一含真  ,十月胎圓入聖基。

十五 不識真鉛正祖宗,萬般作用枉施功。休妻謾遣陰陽隔,絕粒徒教腸胃空。草木金銀皆滓質,雲霞日月屬朦朧。更饒吐納並存想,總與金丹事不同。

十六 萬卷仙經語總同,金丹只此是根宗。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向乾家交感宮。莫怪天機都漏泄,都緣學者自迷蒙。若人了得詩中意,立見三清太上翁。

 

 

              《悟真篇》        張伯端

  中卷

 

一   先把乾坤爲鼎器,次將烏兔藥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

二   安爐立鼎法乾坤,煆煉精華制魄魂。聚散氤氳成變化,敢將玄妙等閒論。

三   休泥丹竈費工夫,煉藥須尋偃月爐。自有天然真火育,何須柴炭及吹噓。

四   偃月爐中玉蕊生,朱砂鼎內水銀平。只因火力調和後,種得黃芽漸長成。

五   咽津納氣是人行,有藥方能造化生。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

六   調和鉛汞要成丹,大小無傷兩國全。若問真鉛何物是?蟾光終日照西川。

七   未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此般至寶家家有,自是愚人識不全。

八   竹破須將竹補宜,抱雞當用卵爲之。萬般非類徒勞力,爭是真鉛合聖機。

九   用鉛不得用凡鉛,用了凡鉛也棄捐。此是用鉛真妙訣,用鉛不用是誠言。

十   虛心實腹義俱深,只爲虛心要識心。不若煉鉛先實腹,且教守取滿堂金。

十一 夢謁西華到九天,真人授我指玄篇,其中簡易無多語,只是教人煉汞鉛。

十二 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産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

十三 坎電烹轟金水方,火發昆侖陰與陽。二物若還和合了,自然丹熟遍身香。

十四 離坎若還無戊己,雖含四象不成丹。只緣彼此懷真土,遂使金丹有返還。

十五 日居離位反爲女,坎配蟾宮卻是男。不會個中顛倒意,休將管見事高談。

十六 取將坎位中心實,點化離宮腹內陰。從此變成乾健體,潛藏飛躍總由心。

十七 震龍汞出是離鄉,兌虎鉛生在坎方。二物總因兒産母,五行全要入中央。

十八 月才天邊半輪明,早有龍吟虎嘯聲。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時辰內管丹成。

十九 華嶽山頭龍虎嘯,扶桑海底牝龍吟。黃婆自解相媒合,遣作夫妻共一心。

二十 西山白虎正倡狂,東海青龍不可當。兩手捉來令死鬥,化成一塊紫金霜。

二一 赤龍黑虎各西東,四象交加戊己中。複姤自茲能運用,金丹誰道不成功?

二二 先且觀天明五賊,次須察地以安民。民安國富當求戰,戰罷方能見聖人。

二三 用將須分左右軍,饒他爲主我爲賓。勸君臨陣休輕敵,恐喪吾家無價珍。

二四 火生於木本藏鋒,不會鑽研莫強攻。禍發總因斯害己,要須制伏覓金公。

二五 金公本是東家子,送在西鄰寄體生。認得喚來歸舍養,配將姹女配親情。

二六 姹女遊行自有方,前行須短後須長。歸來卻入黃婆舍,嫁個金公作老郎。

二七 縱識朱砂與黑鉛,不知火候也如閑。大都全借修持力,毫髮差殊不作丹。

二八 契論經歌講至真,不將火候著于文。要知口訣通玄處,須共神仙仔細論。

二九 八月十五玩蟾輝,正是金精壯盛時。若到一陽來起複,便堪進火莫延遲。

三十 一陽才動作丹時,鉛鼎溫溫照幌幃。受氣之初容易得,抽添運用卻防危。

三一 玄珠有象逐陽生,陽極陰消漸剝形。十月霜飛丹始熟,此時鬼神也須驚。

三二 前弦之後後弦前,藥味平平氣象全。采得歸來爐裏煆,煉成溫養自烹煎。

三三 長男乍飲西方酒,少女初開北地花。若使青娥相見後,一時關鎖在黃家。

三四 兔雞之月及其時,刑德臨門藥象之。到此金砂宜沐浴,若還加火必傾危。

三五 日月三旬一遇逢,以時易日法神功。守城野戰知吉凶,增得靈砂滿鼎紅。

三六 否泰才交萬物盈,屯蒙二卦稟生成。此中得意休求象,若究群爻漫役情。

三七 卦中設象本儀形,得意忘言意自明。舉世迷徒惟執象,卻行卦氣望飛升。

三八 天地盈虛自有時,審能消息始知機。由來庚甲申明令,殺盡三屍道可期。

三九 要得穀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黃金室,一顆明珠永不離。

四十 玄牝之門世罕知,休將口鼻妄施爲。饒君吐納經千載,爭得金烏弱兔兒。

四一 異名同出少人知,兩者玄玄是要機。保命全形明損益,紫金丹藥最靈奇。

四二 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爲衆始知。但見無爲爲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

四三 黑中有白爲丹母,雄裏懷雌是聖胎。太乙在爐宜慎守,三田寶聚應三台。

四四 恍惚之中尋有象,杳冥之內覓真精。有無由此自相入,未見如何想得成。

四五 四象會時玄體就,五行全處紫金明。脫胎入口功通聖,無限龍神盡失驚。

四六 華池宴罷月澄輝,跨個金龍訪紫微。從此衆仙相見後,海田陵谷任遷移。

四七 要知煉養還丹法,須向家園下種栽。不假吹噓並著力,自然丹熟脫靈胎。

四八 休施巧僞爲功力,認取他家不死方。壺內旋添延命酒,鼎中收取返魂漿。

四九 雪山一味好醍醐,傾入東陽造化爐。若過昆侖西北去,張騫始得見麻姑。

五十 不識陽精及主賓,知他那個是疏親。房中空閉尾閭穴,誤殺閻浮多少人。

五一 萬物蕓蕓各返根,返根複命即常存。知常返本人難會,妄作招凶往往聞。

五二 歐冶親傳鑄劍方,鏌鋣金水配柔剛。煉成便會知人意,萬里誅妖一電光。

五三 敲竹喚龜吞玉芝,鼓琴招鳳飲刀圭。近來透體金光現,不與凡人話此規。

五四 藥逢氣類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五五 赫赤金丹一日成,古仙垂語實堪聽。若言九載三年者,總是推延欸日程。

五六 大藥修之有易難,也知由我亦由天。若非積行修陰德,動有群魔作障緣。

五七 三才相盜食其時,此是神仙道德機。萬化既安諸慮息,百骸俱理證無爲。

五八 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

五九 饒君聰慧過顔閔,不遇真師莫強猜。只爲丹經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

六十 了了心猿方寸機,三千功行與天齊。自然有鼎烹龍虎,爭奈擔家戀子妻。

六一 未煉還丹須速煉,煉了還須知止足。若也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殆辱。

六二 須將死戶爲生戶,莫按生門號死門。若會殺機明反復,始知害裏卻生恩。

六三 禍福由來互倚伏,還如影響相隨逐。若能轉此生殺機,反掌之間災變福。

六四 修行混俗且和光,圓即圓兮方即方。顯晦逆從人莫測,教人爭得見行藏。

 

              《悟真篇》        張伯端

下卷 

五律 

       女子著青衣,郎君披素練。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恍惚裏相逢,杳冥中有變。一霎火焰飛,真人自出現。

 

西江月詞 

 

一    內藥還同外藥,內通外須通。丹頭和合類相同,溫養兩般作用。

       內有天然真火,爐中赫赫長紅。外爐增減要勤功,絕妙無過真種。

二    此道至神至聖,憂君分薄難消。調和鉛汞不終朝,早睹玄珠形兆。

       志士若能修煉,何妨在市居朝。工夫容易藥非遙,說破人須失笑。

三    白虎首經至寶,華池神水真金。故知上善利探源,不比尋常藥品。

       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依時採取定浮沈,進火須防危甚。

四    若要真鉛留汞,親中不離家臣。木金間隔會無因,須仗媒人勾引。

       木性愛金順義,金情戀木慈仁。相吞相啖卻相親,始覺男兒有孕。

五    二八誰家姹女,九三何處郎君?自稱木液與真精,遇土卻成三性。

        更假丁公煆煉,夫妻始結歡情。河車不敢暫留停,運入昆侖峰頂。

六    七返朱砂返本,九還金液還真。休將寅子數坤申,但要五行成准。

       本是水銀一味,周流遍曆諸辰。陰陽數足自通神,出入豈離玄牝。

七    雄裏內含雌質,真陰卻抱陽精。兩般和合藥方成,點化魄靈魂聖。

       通道金丹一粒,蛇吞立變龍形。雞餐亦乃化鸞鵬,飛入真陽清境。

八    天地才經否泰,朝昏好識屯蒙。輻來湊轂水朝宗,妙在抽添運用。

       得一萬般皆畢,休分南北西東。損之又損慎前功,命寶不宜輕弄。

九    冬至一陽來複,三旬增一陽爻。月中複卦朔晨超,望罷乾終姤兆。

       日又別爲寒暑,陽生複起中宵。午時姤卦一陰朝,煉藥須知昏曉。

十    不辨五行四象,那分朱砂鉛銀。修丹火候未曾聞,早便稱呼居隱。

       不肯自思己錯,更將錯路教人。誤他永劫在迷津,似恁欺心安忍?

十一  德行修逾八百,陰功積滿三千。均齊物我與冤親,始合神仙本願。

         虎兕刀兵不害,無常火宅難牽。寶符降後去朝天,穩駕鸞車鳳輦。

十二  牛女情緣道合,龜蛇類稟天然。蟾烏遇朔合嬋娟,二氣相資運轉。

         總是乾坤妙用,誰能達此真詮。陰陽否隔即成愆,怎得天長地遠。

十三  丹是色身至寶,煉成變化無窮。更能性上究真宗,決了無生妙用。

         不待他身後世,現前獲道神通。自從鍾呂著斯功,爾後誰能繼踵?

 

七絕 

一    饒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抛身卻入身。何似更能修大藥,頓超無漏作真人。

二    投胎奪舍及移居,舊住名爲四果徒。若會降龍並伏虎,真金起屋幾時枯?

三    鑒形閉息思神法,初學艱難後坦途。倏忽縱能遊萬國,奈何屋舊卻移居。

四    釋氏教人修極樂,只緣極樂是金方。大都色相惟茲實,餘二非著漫度量。

五    俗語常言合至道,宜向其中細尋討。能於日用顛倒求,大地塵沙盡成寶。

 





隱仙派

文始派,又稱隱仙派,「猶龍派」,與華山派和樓觀道號為古代三大流派。共同以以「關尹子」尹喜為宗祖。尹喜,字公度,戰國時秦人,生卒年不詳,約與老子同時。

內丹派道教流派,其大要在貴本重神,澹然無爲,清靜自守,獨任虛無,隨物因應。關尹子名喜,曾為關令,與老子同時,人稱「文始先生」。老子之道德經五千言,系應其請而撰著者。文始派功法以虛無為本,以養性為宗。修煉下手即以煉神還虛做起,主張修一己真陽之炁,以接天地真陽之炁;盜天地虛無之機,以補我神炁之真機。教人無所有,無所為,無所執,虛之極而無之極,從而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內不見我,外不見人,一無所見,則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與天地,似契似離,同於大通,「渾入我,同天地」。

關尹子曰:「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譬如萬水可合爲一水。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譬如萬火可合爲一火。以我之魄,譬如金之爲物,可合異金而鎔之爲一金。以我之魂,合天地萬物之魂,合天地萬物之魄譬如木之爲物,可接異木而生之爲一木。則天地萬物,皆吾精吾神吾魄吾魂。何者死?何者生?」此爲「合大造化於一身」之丹法,其下手則在泯思慮情識知意而一歸於虛無。《仙學真詮》雲:「蓋三關自有爲入無爲者,漸法也。修上一關兼下二關者,頓法也。今只須逕做煉神還虛工夫,直到虛極靜篤處,精自化氣,氣自化神,把柄在手,命由我造。煉神還虛一關,最簡易,最直捷。」

「煉神還虛」,很抽象,過程又很長,只有「泯思慮情識知意而一歸於虛無」和「渾人我,同天地」等原則性的指導,常人不易瞭解。當代道學大家蕭天石說:「道門丹道派中,以重陽派最大,而以文始派最高。衡之曲高和寡之理,歷代修文始派者自當寥若晨星,而其不盛也亦宜。」目前文始派面臨的要務,就是如何平衡與其他派門之間,修習的學人數目,讓虛無大道有更多人可以瞭解。



大道淵源,始於老子。一傳尹文始,五傳而至三豐先生。雖然,老子之所傳亦甚多矣,其間傑出者,尹文始、王少陽,支分派別,各有傳人。今特就文始言之,文始傳麻衣,麻衣傳希夷,希夷傳火龍,火龍傳三豐。或以為隱仙派者,文始隱關令,隱太白麻衣,隱石堂,隱黃山希夷,隱太華火龍,隱終南先生,隱武當,此隱派之說也。夫神仙無不能隱,而此派更為高隱。孔子曰:「老子,其猶龍乎?」言其深隱莫測也,故又稱「猶龍派」雲。





扶搖子 陳摶


陳摶(872年—989年),字「圖南」,號「扶搖子」、「白雲先生」、「希夷先生」(「夷」指視而不見,「希」指聽而不聞),知名道教人士,常被視為神仙,尊稱為陳摶老祖、希夷祖師等。主張以睡眠,休養生息,時常一眠數日,人稱睡仙。相傳紫微鬥數及無極圖說皆為陳摶之創作。

五代末,宋朝初期人,其生平事跡和出生時地眾說紛紜,難辨真偽,一說普州崇龕人(四川資陽市安嶽、樂至一帶,一說重慶市潼南縣),祖籍譙郡(今安徽亳州一帶)。

有人認為,「陳摶為道士」一說不可信。宋太宗《詔華山處士陳摶》標題說得很明白。處士,古時候稱有德才隱居而不願做官的人,而非道士。

談到紫微斗數.都指向陳希夷.但陳希夷是何許人也.知者幾希也.
  陳希夷:生於唐懿宗咸通十二年歲次辛卯(公元871年)十月.卒於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七月二十二日.化形(卒)於華山蓮花峰下的”張超谷”中.享年118歲(歲次己丑年).
  陳希夷博學多才.精通易學.相學.醫學.養生學.是一位哲學家.易學家.自然科學家.他在中國的哲學史.道教史上.都佔有極高顯要的地位.被列入”高道”.成為繼老子.莊子之後的道教至尊.
  世稱”陳博”老祖.(他的中心思想是老莊).陳希夷的師友.都是一些高道.異僧.鴻儒.隱士.都隱居深山.密切交往.又精通佛法.亦是詩人.
  簡單的說.他本人上承老莊.下啟宋明理學諸儒.且都成為一代之家(自成一家).從邵康節.周子~到南宋的朱熹.彼彼皆是.他不入朝廷.重心道家養生但他卻懂得星象.星占---等.

  63歲的陳希夷.拜別鄉親(當時父母雙亡.只剩哥哥陳附)於後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攜帶(周易)(老莊)帶了一石鐺.孤身一人離家千里跋涉.來到湖廣均州(今湖北丹江口)的勝地---武當山.
 
  來此地.他是早年曾經受到高道異人的指點.即孫君仿.”鹿皮處士”.此二人告訴他:〔武當山九室岩.可以隱居.你若隱居此山修煉.可以得道成仙〕.(此二人活躍在五代.宋初的北方高道).
  陳希夷來到九室岩修道有得.著有〔九室指玄篇〕.他在九室岩寫了一首名詩:〔萬事若在手.百年聊稱情.他時面南去.記得此岩名〕
”面南”借指帝位.古代皇帝以坐北朝南為尊.他把自己的名字取”圖南”.是在這裡取的.
  這本〔九室指玄篇〕確實傳給他的學派嫡系---”張伯瑞”.號紫陽.浙江天台人.此人精通百家經典籍.〔世稱南宋之祖〕.



( 蟄龍法 )

(一)陳希夷《蟄龍法》
龍歸元海,陽潛於陰。人曰蟄龍,我卻蟄心。
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雲高臥,世無知音。
 
(二)陳希夷《勵睡詩》
常人無所重,惟睡乃為重。舉世皆為息,魂離神不動。
覺來無所知,貪求心愈濃。堪笑塵中人,不知夢是夢。
至人本無夢,其夢本遊仙。真人本無睡,睡則浮雲煙。
爐裡近為藥,壺中別有天。欲知睡夢裡,人間第一玄。
 
(三)呂祖《詠蟄龍法》
高臥終南萬慮空,睡仙長臥白雲中。
夢魂暗入陰陽竅,呼吸潛施造化功。
真訣誰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學癡聾。
華山處士留眠法,今與倡明醒眾公。
 
(四)張三豐《蟄龍吟》
睡神仙,睡神仙,石根高臥忘其年,三光沉淪性自圓。
氣氣歸玄竅,息息任天然。
莫散亂,須安恬,溫養得汞性兒圓,等待他鉛花兒現。
無走失,有防閑;真火候,運中間。
行七返,不艱難;煉九還,何嗟歎。
靜觀龍虎戰場戰,暗把陰陽顛倒顛。
人言我是蒙朧漢,我卻眠兮眠未眠。
學就了,真臥禪。養成了,真胎元。臥龍一起便升天。
此蟄法,是誰傳?曲肱而枕自尼山,樂在其中無人諳。
五龍飛躍出深潭,天將此法傳圖南。
圖南一派儔能繼?邋遢道人張豐仙。
(注:尼山是指孔子)
 
(五)張三豐《漁父詞》
蟄龍無聲且有聲,聲聲說與內心聽。
神默默,氣冥冥,蟄龍雖睡睡還醒。
 
(六)張三豐《蟄龍法跋》
或言希夷先生別有睡訣傳世,其所傳皆偽書也。《隨》之《象詞》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夫不曰向晦宴息,而曰入宴息者,其妙處正在入字,入即睡法也。以神入氣穴,坐臥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頭眠哉?讀三十二字,蓋使人豁然大悟。呂翁表而出之,其慈悲之心,即糾謬之心也。張全一跋,時寓終南山。(注:張全一即是張三豐)
 
(七)白玉蟾詩
白雲深處學陳摶,一枕清風天地寬。
月色似催人早起,泉聲不放客安眠。
甫能蝴蝶登天去,又被杜鵑驚夢殘。
開眼半窗紅日爛,直疑道士夜煉丹。
 
(八)李道純《滿江紅》
好睡家風,別有個,睡眠三昧。但睡裡心誠,睡中澄意。
睡法即能知旨趣,便於睡裡調神氣。
這睡功消息,睡安禪,少人為。身雖眠,性不昧;
目雖垂,內不閉。向熟睡中間,穩帖帖地。
一枕清風涼徹骨,夢於物外閒遊戲。
覺來時,身在廣寒宮,抱蟾睡。

 

 
  



呂洞賓陳希夷 師亦友 亦友亦師
 
陳摶傳蟄龍睡功法呂洞賓 
火龍真人上陽帝君,授呂洞賓「天遁劍法」
張三豐是全真派道士,曾學道於火龍真人。
而火龍真人既學道於麻衣道者,又學道於陳摶。
故張三豐為麻衣道者和陳摶老祖的再傳弟子。
如張三豐的睡功「蟄龍法」即屬陳摶一脈。太極圖傳給了張三豐。
如此看來,張三豐繼承了呂洞賓的拳理拳法和太極理論,
王重陽傳修真訣
十論太極給張三豐 
又吸收其他派拳術,終於成為太極拳的集大成者,
把太極拳推向武術的巔峰。




修真訣

以神筑基,去污除垢平息貪欲之念,
復清靜無為之真。神合太虛,陰陽五行之氣,
合于天地陰陽五行之氣為一體,即天人合一之太極。
以神化之動,自然圓合連貫,
千變萬化,神妙莫測,是為太極拳。


張三丰曰:此王重陽祖師十論也。無極大道,盡寓其中。空青洞天,向多有仙真來游。遺留丹訣道言以去者,此亦度人覺世之心。重陽祖師之十論,亦本斯旨也。山中人得此訓言,又何必另尋瑤草,別采仙花。即此是長生藥、不老丹也。恭錄之,以示后之好道者。

三丰太極宗旨真, 千變萬化不離根。
揮手一劈陰陽掌, 轉身一動五行身。
長短平高低自如, 行站坐臥筑基深。
雨電風雷神氣象, 混元一體太極真。
 





呂洞賓

呂洞賓,原名呂喦(喦或作岩、巖),字洞賓,以字行,道號純陽子,綽號回道人,於唐德宗貞元十二載丙子年(796年)農曆四月十四生於蒲州河中府永樂縣招賢裏(今山西省芮城縣永樂縣招賢村),著名道教仙人,八仙之一,五恩主之一,五文昌之一,全真派五陽祖師之一、鍾呂內丹派和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同時也是託夢之神、科考之神、文具之神、淘金之神、礦業之神、理髮之神,亦有醫神、武神與財神的性質。

呂洞賓道術高超,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敬仰,被信徒尊稱為呂仙、呂祖、呂仙祖、呂祖師、純陽祖師。北方稱之為呂仙翁,閩南、臺灣民間信仰俗稱其為呂仙公,簡稱「仙公」

扶鸞的信眾則時常稱之為呂恩主,與關帝君、岳鄂王、灶君張單、王靈官合稱為「五恩主」。

宋朝:宋徽宗宣和元年封「妙道真君」(一作:妙道真人)。

元朝:元世祖至元六年封「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加「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道教因各宗派不同,尊稱為:雷霆太行大天師、靈寶純陽一炁華蓋掌道真君、廣濟正道妙通宏仁普惠帝君、興行妙道天尊、興隆大道護國濟民伭元廣法天尊、一陽真聖三臺選仙總管五雷化育七星高居九梵道法玄明仁極無上大天尊等。

普稱「玉清內相、金闕選仙、三曹主宰、興行妙道天尊、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通稱為純陽祖師、孚佑帝君。

生平

範致明《嶽陽風土記》記載,洞賓出身門閥,曾祖為浙江東道節度使呂延之,祖父為禮部侍郎呂渭,父為海州刺史呂讓。

洞賓於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年)四月十四生於蒲州永樂縣,自小聰明過人,日記萬言,過目成誦,出口成章,長大後「身長八尺二寸,喜頂華陽巾,衣黃欗杉,系一皂鞗,狀類張子房,二十不娶」。

禪宗馬祖道一大師見到就說:「此兒骨相不凡,自市風塵物處。他時遇盧則居,見鍾則扣,留心記取。」

唐寶曆元年(825年)中進士,為官一段時間,曾兩度擔任縣令,不久因厭官場生活,棄官入道,隱居山林。一次游長安酒肆,遇正陽真人鍾離權,經過「十試」,鍾離權「授以金丹之道,因得道法」,終於成仙。

一般說法,呂洞賓五月廿日在江南四大名樓中的黃鶴樓得道飛昇,洞賓得道升仙後,嘗稱:「人能忠於國,孝友於家,信於交友,仁於待下,不慢自心,不欺暗室,方便濟物,陰騭格天,則人愛之,鬼神敬之,即此一念,已於吾同,雖不見吾,猶見吾也。」又說「能識人者為神,能自識者為仙,所謂神仙得道,於人善惡已知。善者雖不見我,如見我也;惡者見我無益。」

宋代道教學者曾慥編《集仙傳》稱唐與五代成道之士中,「獨純陽子呂公顯力廣大」。

《宋史 • 陳摶傳》載:呂曾「數來摶齋中」「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百里,世以為神仙」。

 



劉海蟾

劉海蟾,名操,字宗成,又字昭元、昭遠,道號海蟾子。後人俗稱劉海,係道教傳說人物。五代十國時期廣陽人,著名道教祖師,全真道五陽祖師之一。以其廣陽人,人稱廣陽先生、廣陽劉真人。劉真人道號海蟾子,道教界以劉海蟾呼之,但民間流傳「劉海戲金蟾」,被後人訛作「劉海」,劉海也成為世人對劉海蟾最普遍的稱呼。

 一說劉海蟾名哲,或作喆,字玄英,又作元英,五代時期後梁燕國廣陽(今北京市大興區)人,又說濱州渤海縣(今山東省濱州市)人,寄籍廣陽。或曰遼國燕州廣陽(今北京市房山區良鄉)人。而有關劉海的描述只出現在道教典籍如呂帝聖蹟紀等,於正史並無其人記載。 

相傳,海蟾出身門閥,長於經史,少舉明經甲科,曾為盧龍節度使司馬,後梁時燕(桀燕)王劉守光稱帝,拜劉海蟾為宰相。但海蟾好黃老之術,治民寬簡,因守光無道,屢勸不聽,頗為失意。 

後遇八仙之中的鍾離權點化,鍾離權取銅錢與雞蛋各十枚相疊(這是春秋時期晉靈公危如累卵的典故),問:「危乎?」劉答曰:「危甚矣。」鍾曰:「相公性命,俱危更甚。」言畢,打破雞蛋,辭去。劉知功名難恃,災禍將至,於是棄官修道,入山時遇呂洞賓,拜為師表,號海蟾子,至華山隱居,又入代州鳳凰山、長安終南山潛心修煉,成為了鍾離權的再傳弟子。 

海蟾著有《還金篇》、《黃帝陰符經集解》等,與張無夢、種雲溪、陳希夷等為道友。弟子張紫陽、董凝陽。劉海蟾相傳為道教全真五祖之一,全真教「海蟾派」始祖。元世祖忽必烈封其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加封為帝君。 

劉海蟾(劉操)道號海蟾子,民間傳說「劉海戲金蟾」故事,後人以此把「劉海蟾」訛傳成「劉海」的稱呼。 

 俗有「劉海戲金蟾,一步一吐錢」之說。神話中,劉海蟾之親人為官甚貪,但因尚知修道,死後未被貶入地獄,被化作三足金蟾投入東海之中,歸龍王管轄。劉海蟾得道後,想要解救金蟾,以一串金錢釣三足蟾出海,(蓋因三足蟾性貪,見金錢便咬)負於肩上,是為「劉海戲金蟾」,而這金蟾(傳說中三足的蟾蜍名叫「金蟾」),走一步,能吐一枚銅錢。劉海蟾走到哪,就把錢撒到哪,周濟窮人,而劉海蟾也被視為有財神的能力。 

  



王重陽
 

 

王重陽(1113年1月11日-1170年1月22日),中國道教全真派創始人,被尊為全真五祖之一,原名中孚,字允卿,本金朝諸生,後為武官,改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後改名嚞,一名喆,字知明,道號重陽子,故稱王重陽,綽號王害瘋,京兆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大魏村人。七個主要門人稱七真。

王重陽出生於陝西咸陽大魏村,出身門閥。1125年金滅北宋,其後關中地區由傀儡政權劉齊管轄,王重陽想應試,進入鹹陽府府學,成為諸生。1137年金廢齊,1138年舉行武舉,王重陽前往應試,中甲科,改名德威,字世雄。

入道

1159年6月,王重陽46歲,任甘河鎮酒監(徵收酒稅的小吏)時,頗不得意,身心俱疲,自稱「王害風」,又傾心道教,一日醉遇二道者,或說是正陽真人鍾離權、純陽真人呂洞賓(或說廣陽真人劉海蟾)密授修真口訣。他於是改名嚞,一名喆,字知明,道號重陽子。

1160年中秋過醴泉,再遇二道者,給他真言五篇。「二人」暗指「兩口」人,即「呂」。從此王重陽自稱其師呂洞賓。遇仙後,王重陽出家修道,隱居於終南山,隱居時又數次遇仙。

1161年在終南山南時村自鑿一穴,廣深丈餘,號活死人墓,獨居其內,還在內中焚香供奉自己的靈位,上寫「王害風之靈位」。後王重陽開始傳教,收納史處厚、嚴處常、趙抱淵等三數弟子。1163年,王重陽結束在活死人墓獨居,到終南山的劉蔣村與道友和玉蟾、李靈陽二人,結茅同處。

1164年又遇廣陽真人劉海蟾,得授「仙酌」,因此尊劉海蟾為師叔。

成道宮活死人墓

傳教

1167年,王重陽開始雲遊,意欲東遊海岸,與道友共赴蓬萊,並東遊傳教,但門人、道友無一願意隨他遠遊。他自焚茅庵,沿途乞化,經潼關、華山、洛邑、汴州、登州,到寧海州牟平縣,遇巨富馬丹陽及其妻孫不二。王重陽在馬氏南園建庵,題庵名「全真」。「全真」教名源於此。

王重陽成功吸收幾個虔誠的弟子,先後納丘處機、譚處端、馬丹陽、王處一、郝大通五人為徒。丘、譚二人聽聞王重陽寓居馬宅,請為弟子,求教皈依。馬丹陽在王重陽多方勸喻下,同意出家。王處一來遊適遇王重陽,亦願從待。

1168年初,王重陽帶領馬、譚、王、丘四人離開牟平縣城,到偏遠的文登縣崑崳山煙霞洞隱居修煉。郝大通亦入山求為弟子,師徒六人建庵而居。

王重陽「誘化」幾個弟子後,開始教化一般信眾。隱居崑崳山時,信徒日益增多,不斷前往向他問道,亦有信士送其子上山入道。為使更多人有機會聞道,師徒六人在崑崳山居住六個月後,返回文登縣城,傳教重心轉變為「普化」大眾。

1168年8月至1169年10月,王重陽在寧海州、登州和萊州先後成立五個群眾傳教組織,以「會」為名,全真教稱「三州五會」,即寧海州文登縣「三教七寶會」、牟平縣「三教金蓮會」、登州福山縣「三教三光會」、蓬萊縣「三教玉華會」及萊州掖縣「三教平等會」。「會」有門堂、廊舍、水井,如同道庵,道友可在此論道修行。自此遠近風動,與會日千餘人。

1169年,王重陽收納孫不二、劉處玄為弟子,與馬丹陽等五人全真教合稱「七真」。是年,王處一、郝大通先後辭師隱居查山;孫不二到牟平縣三教金蓮會出家,王重陽到萊州時,劉處玄前往迎拜。自此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四人一直追隨王重陽,是最親近的嫡系門人。

立嗣

1169年10月,王重陽帶馬丹陽等四門人西返關中,行到汴州開封府王氏旅邸,王體力不支,無法繼續西行,1170年正月初四,王重陽無疾而逝(羽化),享年五十八。臨終前指定「已得道」的馬丹陽為繼承人,管領其他弟子,發展其教。馬丹陽暫時將王葬於開封當地信徒的花圃,兩年後,遷葬回關中終南山劉蔣村故庵之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