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1 15:06:14自如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19)/證嚴上人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19)

 

◎證嚴上人


將父母之愛,回饋人群

我們要得充分的智慧,一定要先建立人性的道德觀,人性的道德觀念最基
本的,就是要從報恩心開始。世間什麼人對我們的恩最大呢?就是父母恩


母親為了生育子女而受盡十月懷胎的折磨,甚至在孩子出生那天,受盡生
命的掙扎;而父親為了養育子女,用一生的歲月,在外面辛苦奮鬥,這些
付出,無非是為了給家庭、子女,一個良好、安定的生活環境。

想想看,母親對子女的恩、父親對子女的德,這分恩德,如果我們不懂得
感恩、報恩,又怎能成為最根本的學佛者呢?所以佛陀教育弟子學佛要從
「孝」開始。

在經文中,佛陀講盡母親懷孕的辛苦,也描述了父親對子女付出的重恩重
德,教導弟子如何回報父母恩。佛陀用種種的比喻讓我們了解,聽經的弟
子也都非常感動,於是亟思報父母恩。

過去的人寫經是抱著修者的心態來寫,佛陀教道弟子要報答父母恩,就提
倡書寫此經。除了書寫之外,還必須時時刻刻背誦;不只是背、誦,還要
真正去做,做了之後才有心得。

再說為人子者,也要為父母親受持齋戒,我們如果有那分虔誠,自然就會
遵守人生的規則,有了不犯罪的心態,才能使社會和樂。

尤其佛教說五戒,儒教說五常,為了父母,身為子女者必須力行布施修福
,取之社會,用於社會。人生來人間並不是一部爭利如印鈔票的機器,既
然來人間,就應該發揮人生的功能。

我們所接受的是父母的愛、是社會人群的愛,我們應該把這分力量才幹良
能,回報社會人群,這樣做就是布施修福,才是名為「孝順之子」。

在日常生活中,如能每天都抱著朝聖的那股虔誠,天堂的路就在眼前;假
如心一放鬆,惡念一起,自然五逆的罪就做得出來,哪能不墮地獄?故天
堂地獄唯在善惡一念間。



慈悲心由感恩心開始

學佛的人一定要培養慈悲心,所有的慈悲心都從感恩心開始,我們要好好
事奉父母、孝養父母、感恩父母,這才是學佛至高無上的善心。父母如還
在堂,不管過去自己有多大的過錯,今天回去就好好彌補悔過。我們又能
有多長久的時間可以好好孝順父母?所以,要懂得感恩、報恩,才不致有
遺憾。假如父母已不在,就該視普天之下的老者如父母,這就是慈心、愛
心。

學佛所說的「福」,就是從愛心開始,我們有力量就應該趕快造福人群,
這就是報恩心。

淨化社會當務之急,是要把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好,這是所有為人父母的責
任,身行教育比口頭上打罵的教育更有效,如果能做到這樣,家家就能幸
福,社會也就能和祥。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瞠羅伽、人非人等天
、龍、夜叉、乾闥婆、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聞佛所言,身毛皆
豎,悲泣哽咽,不能自裁。

「爾時」──也就是是佛陀說完父母之恩高如山、厚如大地,做子女應該
如何回報父母恩的時候,由阿難領導的一些聽經大眾,立願生生世世,即
使粉身碎骨也要信受奉行。



父母恩高如山,厚如天地

「大眾」──泛指佛陀的四眾弟子。所謂四眾弟子就是出家二眾、在家二
眾。出家有比丘、比丘尼,在家有優婆塞、優婆夷。除了人間的人以外,
還有在六道之中的阿修羅眾生。

天道的阿修羅因為曾經造福,所以得享天福,但由於他們心量非常狹窄,
無法包容人事物,欠缺了冷靜的智慧,時時動無明、發脾氣,所以欠缺喜
樂祥和之氣,這叫做有天福沒天德。

人間也有阿修羅,有許多人雖然很有福報,物質富裕,環境好,但心量卻
很狹小,對周圍的環境時時都不滿意,生活得極其痛苦。

人間有阿修羅,同樣的,在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有阿修羅。

「伽樓羅、緊那羅、摩睹羅伽、人非人等」──聽眾當中還有諸天的樂神
,也有非天的神……總說一句,似人而非人,所以說人非人等。

佛陀每一次講經說法時,除了與我們同住娑婆世界的人之外,還有人間以
外的天神,另外還有「天、龍、夜叉、乾闥婆」,總共有八部的龍神眾,
這些都是受佛德的感召而來聞法。

「及諸小王,轉輪聖王」──除了有八部龍神外,人間在場聽經的,不只
是出家二眾、在家二眾的平民而已,還有政府的官員,和領導國家的元首
及小王。

古時候的國家都是君王制度,王位是世襲的,父子相傳,父王還在時,兒
子就是小王子。轉輪聖王也就是國王的意思。

把國王尊稱為轉輪聖王,意思即是他除了用政策來領導之外,還用宗教的
教育來領導人民。用國家政策法律來規範人民,讓人民不敢犯錯,這是用
國法政治去領導人。用宗教的教育是根本的教法,也是道德的提昇,假如
當政者有了宗教的信仰,在人民還沒犯法之前,就能培養人民的愛心,把
人性道德健全起來,這就是聖教。用德政來領導人民的國王,稱之為轉輪
聖王,「轉輪」就是轉眾生的惡念變為善念,轉心的法輪。

「是諸大眾聞佛所言,身毛皆豎」──不管是年輕的小王子或是年老的轉
輪聖王,及無量無數的天人鬼神,聽了佛所說不孝的重罪和報應後,全身
的毛細孔都豎立起來,這是形容至高的激動。

「悲泣哽咽,不能自裁」──每個人的心都很悲切,因為有人想孝順父母
,父母卻已不在了,有人過去對父母有忤逆的舉動,當下感到無比後悔。

各發願言:「我等從今盡未來際,寧碎此身猶如微塵,經百千劫,誓不違
於如來聖教;寧以鐵鉤拔出其舌,長有由旬,鐵犁耕之,血流成河,經百
千劫,誓不違於如來聖教;寧以百千刀輪,於自身中,自由出入,誓不違
於如來聖教;寧以鐵網周匝纏身,經百千劫,誓不違如來聖教,寧以剉碓
斬碎其身百千萬段,皮肉筋骨悉皆零落,經百千劫,終不違於如來聖教。


大家都悲泣的無法自己,紛紛想要發言。

「我等從今盡未來際,寧碎此身猶如微塵,經百千劫,誓不違於如來聖教
」──在座的弟子們各自發願:「我們聽佛說法之後,每個人都深受感動
,因此,從今天開始到未來永遠永遠的時間,即使每生每世都粉身碎骨,
遭受再多的苦難報或身心的痛苦報,也絕對不違背如來的教法。」



誓不違如來聖教

凡夫之所以造業,都是因為一念心!佛陀出現在人間,就是要調伏眾生的
凡夫心,不過究竟有多少人能真正得一善法而拳拳服膺呢?又有幾個人把
話聽了之後,能感動得徹頭徹尾的改過呢。改過之後,又有多少人能長久
的持著當初一念的感動呢?

我們應該要有得一善法拳拳服膺的心態,應該要學習古修行者「誓不違如
來聖教」的精神。

有個故事說:有位滿腹學問的博士買一隻驢子,付了錢之後,突然想到不
妥當:「現在我付錢給他,萬一有一天我把驢子牽回去之後,他又要來把
牠帶回去,那我豈不是一點保障都沒?」因此他向賣驢子的人說:「我們
應該來立個契約,證明你收錢我牽驢。」賣主聽了認為有道理,就向他說
:「好吧!可是我不認識字,就由你寫吧。」

博士買了一隻驢子,竟然寫了三大張的內容。賣主不識字,把這些內容再
拿去給一位商人看,商人看了,發現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我付給你多少錢
、你的驢子我牽回去……等字句,盡是寫些賣主為什麼要賣,博士為什麼
需要買之類的文字。

這個故事就是「博士買驢,三紙無驢。」這位賣主心想,為什麼紙上不寫
簡單些──就寫某年某月某日,你付多少錢,買我的一隻驢就可以了。

諸位,不認識字的人三兩句話就可以把重點說出來,交代得清清楚楚,而
滿腹經論的博士,卻在三張密密麻麻的內容中,表達不清適用的一句話。

我們如執著在文字相,就是博士買驢啊!談了一輩子佛法的人,有些人到
最後卻很惶恐的,不知什麼是佛法。我們一輩子都跟隨法師在走,但如果
在待人接物上沒有一句自己可以受用的,如此的文字相又有什麼用呢?無
法圓融人事,這樣的道理就有缺陷了,沒有辦法成為很圓融的道理。

諸位,學佛並不是要鑽入經藏,遺世而獨立,重要的是能在日常生活中普
遍地奉行,每個人聽了教法之後,要發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生生世世
奉行,絕對不違背佛陀的教法。如果做不到,佛菩薩即使再慈悲,哭乾了
眼淚,對眾生還是無可奈何啊!

「誓」,是表示立願的意思,而且是很堅定的志願,並不是嘴巴說說而已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起誓:「我坐在這裡,如無法體悟宇宙
真理,絕不離開此樹下。」這也是立「誓」啊!

「盡未來際,寧碎此身,猶如微應,經百千劫」──這樣長久的時間、這
樣堅決的志願,絕對不會半途而廢。



修行要拔除心頭無明草

其實修行並不困難,難的是不肯痛下決心戒除習氣,以為今天錯了,明天
不要錯就好,明天犯錯了,後天不犯就好……日復一日,永遠都有犯錯的
時候,所以凡夫永遠都沒辦法成聖成賢。

我們學佛,一定要學到不貳過,凡夫犯錯是難免的,因為我們已經把所有
的煩惱布滿心地。

大地中不知多久以前就埋了種子,各種不同的種子在不同的季節中生長。
大地的土地就如同人的心地,煩惱就如同種子,所有的煩惱,到了因緣成
熟時,即會現前。我們常說凡夫心很狹窄,只有在遇到和他投緣的人,他
的心量才放寬,願意為他付出。但這不是徹底的慈悲,因為他因人而異,
還對某些人不能容納,對某些人斤斤計較;當他對某個人無法投緣對機時
,煩惱就會現前,心中的無明草就長出來了。

學佛的人應警惕:把大地當成心地,土地上的雜草我們都要拔除了,何況
是心中的草呢?地上的草你不去拔除,還會有其他人去拔;但心地的無明
草自己不去拔,是沒有人可以代勞的。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的回過頭來,拔
自己的心草,我們煩惱的種子也就是大地中隱藏的雜草種子啊!修行無非
是在除心草。

總而言之,我們必須時時照顧好我們心地的種子。心地的草不要讓它長出
來;要避免心地長雜草,就必須去掉煩惱,煩惱的種子如果拔除了,自然
心地就是一片油綠,如此才是真正不違如來聖教啊!

轉貼慈濟月刊330期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