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9 09:39:55自如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8)/證嚴上人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8)

 

◎證嚴上人
「洗濯損盤龍」──有很多女人的賢慧,是從她們粗糙的雙手就可看得出
來,因為一個任勞任怨、不嫌辛苦為家庭付出的婦女,她會毫不計較的操
勞家務,雙手的形態自然會變粗變醜。

「只為憐男女,慈母改顏容」──做母親的心心念念都是憐愛子女,尤其
現在的媽媽都捨不得讓兒女洗碗做家事,怕她的手變醜。也有人體諒子女
下班下課回來,已經夠累了,不忍心讓他們再做家事,這就是憐愛心,時
時刻刻抱著愛子女的心態,凡事自己動手,忙得沒時間梳洗。如此數十年
的勞苦、操作、拖磨,那能像少女時代那般的美麗和靈巧呢?

天下慈母心,學佛的人應該好好愛惜身體,因為有健康的身心,才能為人
群付出服務的功能。父母辛苦養育我們,就是期待子女能出人頭地,為人
群付出力量,如能這樣才不愧為人子,才是真正回報父母恩啊!

第八:遠行憶念恩。頌曰:死別誠難,忍生離實亦傷,子出關山外,母憶
在他鄉。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如猿泣愛子,寸寸斷肝腸。


由這段經文我們可以體會出父母對子女的那分牽腸掛肚之情。其實父母對
子女不只是小時候關心、疼愛,即使子女長大成人了,還是一樣牽腸掛肚
,病在孩子的身,也是痛在父母的心啊!這就是親子一體。


孝子曾參的眼淚


孔子有位弟子名叫曾參,他的家境雖然很窮苦,但卻非常孝順父母。有一
次曾參下田幫父親耕作,父親要他除去瓜田中的雜草。由於瓜苗剛發芽,
與草類似,曾參分不清瓜苗或雜草,因此把瓜苗也都拔除了。父親看了非
常生氣,拿起扁擔打了他一頓。曾參被父親打了之後哭得很傷心,回家後
甚至連飯也吃不下。

孔子知道這件事,就叫子貢去安慰他,但曾參的回答卻出人意料之外。他
向子貢說:「我並不是因為被父親打,感受皮肉之痛而哭,而是因為父親
以前打我的時候,力量很結實,表示他的身體還很健康,這次父親打我,
我發現他的力量沒有以前那麼結實。想到他的身體逐漸衰邁,所以我傷心
啊!我是心痛而哭,心苦得吃不下飯啊!」

這是過去聖賢的孝思!而現代的子女被父母親罵幾句,就會馬上頂撞;連
罵都受不了了,何況用打的?所以聖賢與凡夫的心念境界,不同之處就在
這裡。


子出關山外,母憶在他鄉


「死別誠難忍,生離實亦傷」──以前因為交通不方便,古人若要做生意
或求學,出一趟門往往要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儘管子女已長大,但要
離開時,父母還是依依不捨,子女在外鄉,父母的心也是無時無刻的隨著
子女在他鄉外里,無法有片刻的安心。

曾參長大時父親往生了,他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每天上山砍柴。有天孔
子有要事派一位弟子來找曾參,當時曾參在山中砍柴,做母親的無法找到
他,心中一急,把手指放進口中咬痛。有句話說「母子連心」,曾參在山
中砍柴,正要綑綁時,突然覺得心中一痛,他直覺的想到,一定是家中的
母親有事情,因此連柴也顧不得拿,急急忙忙奔跑回家。這個故事也就是
表示親子心、體相連的深情啊!

「子出關出外,母憶在他鄉」──孩子出門在他鄉異地,母親的心也是隨
著孩子遠行去了。現代有許多父母為了孩子的學業,不忍看孩子在台灣受
到升學壓力,紛紛把孩子送到國外去,為了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父母親
必須輪流陪孩子寄居國外,一個家庭分散兩地,這豈只是憶念而已啊!

「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孩子出門在外,做父母的就日日夜夜地
思念,看不到孩子的面就擔心,一擔心起來就哭,用眼淚來表達對孩子的
思念。

父母為子女牽腸掛肚,只為兒女將來的幸福著想,這就是「慈」;子女有
任何苦難,做父母的都願意用自己的身體來代受,這就是「悲」。父母對
子女的心是大慈大悲,佛陀對普天下的眾生,也就是像父母在愛子女的心
一樣,只不過父母的慈悲,是縮小在自己的幾個孩子身上,愛得太狹窄,
而佛陀是愛普天之下的眾生。學佛就是要學習把父母心擴大為佛菩薩的心


現代的人很容易忘掉父母生養的恩德,我曾看過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有位
母親生了十個孩子,每個孩子都非常有成就,但是這位母親的晚景卻無依
堪憐。

這位老太太的兒子中有一位是企業家,聽說單是金屋藏嬌就有五處;有一
位是醫師,開了一家小型的綜合醫院,不過他的母親病倒在家鄉卻無人問
候,也沒錢看醫師。

看看孩子們的成就,不難想像得出這位母親曾經如何用心地教育子女、如
何辛苦地栽培他們,沒想到到了七十幾歲,人老人、病了,孩子卻忘掉了
母親。

當初接到這個個案時,我們曾問過他的兒子為何不把母親接來同住?他說
老人家很固執,喜歡住在家鄉。問他為什麼不常回去看她?他回道:「我
太忙了,我和太太兩人輪流出國去照顧孩子啊!」

這就是現代的社會現象;照顧自己的子女是責任,但對父母親卻是抱著「
又不是只有我一個子女」的心理,互相推諉。所以有句話說「多子餓死爹
」,這種世態炎涼的人生,真是令人感嘆生子何用呢?


心永遠牽繫在孩子身上


佛教中有個故事,有位獵人抓到一隻猴子,把牠剖肚取骨,要熬「猴膠」
,母猴一路跟隨在後,當牠看到小猴子被獵殺剖肚抽腸取骨時,傷心地一
直哭一直叫,最後竟倒地而死。這位獵人心想:為何這隻母候會來送死呢
?當母猴當開膛剖腹時,竟發現牠的肝腸已經寸寸截斷了!這就是「如猿
泣愛,寸寸斷肝腸」。畜生之類的母愛尚且如此,況是人類母愛!子女如
果發生了什麼事,母親那分愛子的悲心,就像母猴憂子一樣安不下心來,
欲哭無淚、欲訴無門,所以她肝腸寸寸斷啊!

父母對子女的關心愛護是無微不至的,也是無處不在的,即使子女長大成
人離鄉背井,做父母的一顆心還是牽掛在孩子的身上。

第九:深加體恤恩。頌曰:父母恩情重,恩深報實難,子苦願代受,兒勞
母不安。聞道遠行去,憐兒夜臥寒,男女暫辛苦,長使母心酸。


父母對子女真是恩深情重,我們要報答父母恩,實在是難報於萬一啊!

也許有人會感慨現在懂得報父母恩的人太少了,其實,不只是現在,過去
的人也有不孝的啊!


阿闇世王欲心蒙蔽良知


佛在世時,有一位阿闇世王,他尚為太子時,他的父王頻婆娑羅王是一位
虔誠的護法者。當時佛的身邊有一位弟子名叫提婆達多,他一心想要超越
佛,成為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大覺者,因此就千方百計的想要殺佛滅佛。

提婆達多為了達到目的,就去勾結阿闇世,唆使他說:「你如消滅你的父
親,就可以為王;我滅了佛就可以為佛,如此天下就是我們的。」阿闇世
由於欲心蒙蔽良知,就真的把父王囚禁到牢中,篡位為王,並對父親斷了
水糧。他的母后無法忍受兒子這種逆行,但阿闇世自立為王後,下令任何
人都不能送東西給父王,母后無可奈何,只好天天沐乾淨,然後把蜜汁塗
滿全身,到牢中與國王會面時,再把衣服脫掉,讓頻婆娑羅王用舌舔她身
上的蜜汁。

經過了七天之後,阿闇世發現父王沒死,覺得奇怪,經打聽得知原因後,
就把母后囚禁在宮內。如此再經過七天,頻婆娑羅王竟活活餓死在牢中。

母后心中又恨又痛,但終究是自己的兒子,又能奈之何。阿闇世本身也有
兒子,有一天吃飯時,他兒子非要讓最喜歡的一隻狗與他們同桌共食不可
,阿闇世無可奈何地答應,並感慨地說:「我身為一國之王,卻要順著兒
子,與狗同桌吃飯。」

那時候母后聽了說:「這沒什麼啊!你知道嗎?小時候你的手上長了一個
瘤,生了膿,你痛得一直哭,你父親為了讓你減少痛苦,竟然不怕髒也不
怕臭,用嘴把膿血吸掉。」

阿闇世聽了如夢初醒,心想:我為了愛孩子,順從兒子的心與狗同桌吃飯
;父母疼愛子女的心應該都是一樣的,我父親甚至用嘴吸我的膿血,這種
恩德我如不知報答,那我還算人嗎!

他趕緊跑到牢中,看看父親是否還有救。但太慢了,父親已經死了,想要
孝順已經來不及了,他心中那分悲痛可想而知。


聞道遠行去,憐兒夜臥寒


即使是與佛同世的時代,同樣也有人迷失人性、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何況
現在世風日下的社會?我們學佛,應該要常反省自己,是否及時知恩報恩


「父母恩情重,恩深報實難」──父母的恩情重如泰山,我們要報答實在
太困難了,等到父母年老、子女長大時,才想要報答,那已經是時日不長
了,所以說恩深實難。

「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有些孩子較體貼,想要代替母親的辛勞
,父母就會考慮很多,怕孩子太辛苦了:女兒要幫忙做家事,怕她雙手變
粗變醜,兒子要代父親去做工,還怕他力氣不夠……,種種顧慮,都是因
為父母對子女的疼愛。

「聞道遠行去,憐兒夜臥寒」──有些人外出去求學聞道,天寒了,做父
母的就擔心孩子身上穿的夠不夠暖和,趕快想辦法寄去暖厚的衣服;甚至
過年過節,也要把一些年節的物品寄給他鄉的子女。

我們有個委員,她的女兒在日本唸書,端午節前幾天她就開始包粽子,我
問她怎麼這麼早就在包粽子了?她說:「我要趕快包好,明天叫先生搭飛
機送到日本給孩子吃,讓他們也過過端午節。」無時無刻地關心孩子,這
就是父母心啊!

「男女暫辛苦,常使母辛酸」──做子女的如果一時辛苦一些,做母親的
心就長時難安。

第十:究竟憐愍恩。頌曰:父母恩深重,恩憐無歇時,起坐心相逐,近遙
意與隨。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


人與人之間相互都會有感情,但也會因一點小事磨擦而記恨在心;但是父
母卻不一樣,父母對子女的恩德是絕對的,總是時時抱著憐愛的心來照顧
子女。子女再怎麼壞、再怎麼不孝,父母還是抱著憐愍寬容的愛心來對待
他們,看到子女有任何苦難,都會讓父母痛徹入骨。


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


蓮池大師曾說過「父母恩重如山丘」,父母對子女的恩德像大山那麼,高
像大海那麼深,不管任何時候,他們對子女的愛是沒有瞬間休息的。所以
說「父母恩深重,恩憐無歇時。」

「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當孩子學走路時,父母就跟前跟後的,
子女的身子晃動,母親的心也無法安定。子女一天天長大了,但父母親的
關心和愛念,並不會隨之減少,即使子女已長大成人,還是關心他是否吃
得飽?穿得暖?甚至子女離家在外,她的心還是永遠跟隨著孩上的身上,
永遠無法安寧。即使子女年齡已到七、八十歲,但在一百歲母親的眼中,
他還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記得我聽過一則很感人的小故事:有位忙碌的企業家,他很喜歡打高爾夫
球,每天一大早出門打球,晚上又要應酬到很晚才回來,早出晚歸,做母
親的想要見孩子一面都很困難,每次看到孩子打球回來,一身汗淋淋,而
且還背著重重的球袋,她看了非常心疼。

有一天她起早了,正好看到兒子背著球袋又要出門,她把兒子攔住說:「
孩子啊!你何必這麼辛苦呢?不要再打球了,如果非去不可的話,倒不如
請一個人代你去打吧!」

這就是慈母心,雖然這個兒子已經是好幾十歲的大企業家了,但在母親的
眼中,他還是個當未長大的孩子;這就是父母愛子女的長久心,所以說「
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那麼要到什麼時候,父母才盡得了愛子女的
心呢?要等到他嚥下了最後一口氣,這分愛才會終止啊!


宏恩長情,綿綿無絕


人的感情很脆弱,儘管平常感情很好、愛情很深,但稍微有一點讓對方不
順意,所謂的「愛」就會很快消失。真要問世間情愛是何物?只怕唯有父
母對子女的愛和恩情是永不減損的。

父母對子女的愛,猶如細水長流,綿綿不絕,而子女回報父母的,總是極
其有限。須知「百善孝為先」,過去如果曾疏忽這分孝念,要趕快彌補,
從現在起就去發揮孝敬還不算遲。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如果為人子女時時
能對父母發揮孝心,就是給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有一天父母年老了,
子女會如同父母孝敬他們的祖父母一樣地孝順父母;這就是身教,也就是
愛的教育。

父母對子女的感情究竟有多長呢?經文說:「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望」
,要等父母壽命盡了,才無奈撒手,這就是父母對子女的宏恩長情啊!
轉貼慈濟月刊第319期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