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3 14:38:07股台

罵男妓、人渣皆無罪的法院

.聯合報社論..英派的階級:從五萬元的餐券談起
.聯合報黑白集.那些笑臉和那些疑慮
.經濟日報社論.習近平訪美對大陸改革開放的意義
.聯晚午後熱評.罵男妓、人渣皆無罪的法院
.聯合報社論..英派的階級:從五萬元的餐券談起
.聯合報黑白集.那些笑臉和那些疑慮
.經濟日報社論.習近平訪美對大陸改革開放的意義
.聯晚午後熱評.罵男妓、人渣皆無罪的法院
.聯晚午後熱評.「屁包」上士與台灣隊長







聯晚/罵男妓、人渣皆無罪的法院

2015-09-22 14:59:55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用尖酸刻薄的話罵一般民眾,多半會被法院認定公然侮辱、誹謗而判刑,但換政治人物被罵,可能待遇又大不同。法院最近的幾件攸關言論判決,讓開罵者無罪,甚至不必擔負民事侵權損害責任,擴張了公眾人物可受公評的範圍;但是否為「合理」的評論,法院欠民眾一個交代。

國安會前秘書長金溥聰因不滿作家馮光遠,指他與總統馬英九有「特殊性關係」,不僅刑事部分馮光遠無罪脫身,連金提告求償200萬元的民事官司,金一審也敗北;金溥聰在二審時首度出庭,希望為自己爭得應有的評價。

邱毅遭作家九把刀罵「政治垃圾」無罪,金溥聰被形容成「蠢材、賤貨、男妓、人渣」也一樣沒事,網路上甚至出現金溥聰是「法院認證的男妓」等言論,金溥聰不但要忍受官司的不順利,還得默默承擔法院判決帶來的後遺症。

事實上,法院過於寬鬆,並擴大解釋對於可受公評之事的評論範圍,等於要所有過去被罵,和未來可能被罵「男妓、人渣」的政治人物,有較一般人更高的容忍雅量。如同大法官過去的解釋,公眾人物的言論自由,要稍有條件的限縮,這是對照一般民眾的比較級結果;換言之,政治或公眾人物得享有的言論自由,自然較一般民眾為少。

然而,要法院在定紛止爭的時候,如果是和稀泥,或是不以平常心的看待案子本身,明明應該釐清什麼叫可受公評之事,什麼叫合理評論,卻自廢武功不去判斷,寬嚴不一的認事用法標準,最後會讓司法正義無法讓人期待。

言論自由並非毫無界線,媒體也要善盡「合理」的查證義務。台北地院判決名嘴周玉蔻敗訴,正是最好的例子。對政治人物開罵,只要不涉及人身攻擊即可,但類似人渣、男妓等語,竟屬可受公評之事的「合理」評論,讓人難以理解。如此擴張解釋,後遺症只會無限蔓延,也傷害法院的公信力。





 

經濟/習近平訪美對大陸改革開放的意義

2015-09-23 03:07:0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就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並將與美國總統歐巴馬舉行第三次「習歐會」啟程之前,主持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並高調大談改革與開放的關係。習近平說,「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如何解讀習近平的言,如何觀察習近平的行?

就從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談起。鄧小平之所以要搞改革開放,就是因為1978之前走的那條路走不通。那條路走的是三個「百分之百」:計畫經濟、公有體制、閉關鎖國。走不通就得換條路,換條路就得調整那三個「百分之百」,也即是「改革加開放」:第一,從計畫經濟往市場經濟改;第二,從公有制往混合所有制改;第三,從閉關轉為開放。

「改革」與「開放」雖然是兩個概念,卻是相輔相成,相互為用。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改革。在這個過程中最佳的典範例子就是中國在2001年的「入世」。

中國為爭取進入WTO,必須持續推動大範圍的改革。入世意味著更大範圍、更大程度地開放,於是入世後的更大開放就「倒逼」中國不得不推動更大的改革。

然而,仔細觀察,中國大陸在2001年入世之後到目前為止的15年,改革面對的阻力似乎愈來愈大,開放的速度似乎愈來愈慢。揆其原因,一在於意識形態的解放面臨到更大的困難,具體地說,相對於比較簡單的「價格改革」(即放開對價格的管制),「產權改革」(即改公有制為私有制或至少為混合所有制)卻因公有制觀念的牢不可破而難有寸進,老是在「國退民進」與「國進民退」之間進進退退;二在於既得利益階級的快速形成與壯大,且其中很大部分又與腐敗集團有關,他們對任何改革與開放當然盡全力排斥抗拒。

簡單說:現階段的中國改革開放已面臨空前的困境,而與此同時,來自於國際社會期待中國進行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壓力則愈來愈大。這即是作為中共第五代領導人上台之後面對的複雜形勢。

面對挑戰,習近平2013年正式擔任國家主席之後的戰略思維與布局是:1.極大力度地進行反腐,目的之一就是排除改革面對的阻力;2.在意識形態方面,循序漸進,先推動「混合所有制」,開放國有資本,允許民資加入;3.借力使力,循「外來的壓力」,釋除「對內的壓力」。

根據這樣的了解,來觀察這一次習近平的訪美,也許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

在行程上,習近平訪美的第一站是西雅圖,事前的鋪墊是先由94位美國大企業的CEO聯名致函歐巴馬總統與習近平主席,呼籲他們能在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上取得重大進展。

應該看到,中美全球兩大貿易國已互為對方的最大貿易對手國,這是互利,它在促進改革上所形成的力道遠不如投資的開放。中美BIT的簽訂,對雙方同時有利,但對中國卻多一層來自於境外「倒逼」進一步改革的壓力。這即是習近平說的:「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也因此,這一次「習歐會」,會前氣氛因兩國間存在著不少爭拗而有些微妙,但BIT仍將是各方關注、可以期待的重頭戲。

可以想像,如果中美BIT取得重大進展,則不但可以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注入新的正能量,而且也必將對中國大陸今後的改革形成巨大的推力,包括在產權改革上進一步讓許多現由國企壟斷的行業被迫開放;在價格改革上,讓最後的兩個金融價格(利率與匯率)徹底走上市場化;在民生改革上,讓教育與醫療產業更多地允許境內外的民營資本進入。

如果說,從1979到2014的35年,可視為鄧小平啟動的中國改革開放1.0階段,2015年開始,或許就可以視為由習近平主導的中國改革開放的2.0階段。




 

聯合/那些笑臉和那些疑慮

2015-09-23 03:07:0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大陸官方換用晶片卡式台胞證,在台灣掀起波瀾。閣揆毛治國以「看報才知道」表達未獲尊重、未達共識之怒,蔡英文則說很多台灣人民對此事有疑慮。顯然就政治層面,藍綠都感覺不滿,甚至有些不安。

與此同時,不少領到卡式台胞證的民眾則感到新奇和便利,向媒體秀出新卡時笑容滿面。甚至有台商明言,幾年前就建議過換成卡式,畢竟原先紙本的台胞證需要加簽,在電子化的出入境裝置中顯得不便。

對於卡式台胞證,台灣人是「笑臉」還是「疑慮」以對,其實恰反映出我們面對中國議題時的矛盾兩難和內部衝突。

將換用卡式台胞證之消息傳出已數月,我朝野反應莫衷一是,官方好像不知該如何接招。在國安戰略層次,有政治觀察家警告,台灣已經被「溫水煮青蛙」而不自知。從兩岸溝通管道而言,中共的「單方措施」顯示雙方的不同步、不信任。但民眾做為「使用者」,不論是台商或旅遊者,都大讚新卡便利;至於「個資外洩」之疑慮,也有人說,以往紙本台胞證不同樣都載錄了個資?

也難怪,以往一論及主權即發飆的民進黨,對此事只輕微表達了「尤其在隱私權、治安方面」的疑慮;或許是考量到兩岸議題對民進黨執政「最後一哩路」上的分量,拿捏尺寸亦戒慎恐懼?反過來說,執政黨的反應可稱色厲內荏,對內擔心被指責軟弱,實質上卻落到「雖不滿意,也不能不接受」的結果。

映照上述政治疑慮,不少「台胞」倒是歡歡喜喜領著新卡,赴陸旅遊、讀書、出差、上班去了,表現的果真是「商人無祖國」?或終究是「務實的台灣人」?台灣內部若不能釐清這種情結,則內部矛盾之自我困擾,恐怕更甚於「一致對外」之定調。




 

聯合/英派的階級:從五萬元的餐券談起

2015-09-23 03:07: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選情持續看好,她十月即將出版的新書「英派──點亮台灣的這一哩路」,不過只是點綴。然而,「英派」一詞的登場,在此際卻顯得突兀。要標榜自身所能帶動的改革力量,卻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除嫌托大,也可能窄化或矮化了社會期待。蔡英文最近在農會系統拔樁,號稱是要「超越藍綠」;那麼,意象上顯得狹隘而隱示排他性的「英派」,又如何包容全民或超越藍綠?

民進黨內令人詬病的派系文化,從早年具路線鬥爭意味的美麗島、新潮流、正義連線、福利國連線等,到後來以權力山頭為聚攏的蘇系、謝系、扁系、游系,在既競爭又聯合的態勢下,常導致黨內的分歧與社會的不安。蔡英文之所能在兩次大選中出線代表民進黨征戰,正是由於她的黨齡較淺,派系色彩較淡,較能平衡各派系的利害。不論「英派」是不是意味著「一統」各派系,蔡英文要帶領民進黨擺脫派系卻又標榜「英派」,需要召喚全民團結卻又畫地自限,未免顯得不智。

簡言之,蔡英文目前勢不可擋,但她用「英派」一詞來概括這股力量,反而壓縮了人們對她的改革想像。其中最耐人尋味的是:未來可能主政的領導班子將由哪些臉孔組成?這是不是一個小圈圈?這些人有沒有足夠開放的胸襟和能力?會不會形成圍繞蔡英文的新統治階級?這些在在令人關注,而日前發生在台南的小英募款餐會「鎖喉事件」,似乎隱約透露了一絲令人不安的訊息。

那天,一名蔡英文支持者在進場前向媒體亮了一下她購買的一張五萬元餐券,立即遭到工作人員喝斥,並以幾近鎖喉的方式架走,阻擋媒體的採訪。讓人錯愕的不只是工作人員的粗暴,而是在全台廣為推銷的募款餐券,有何不可告人之處?而且,蔡英文既然自信將可「不競而勝」當選下屆總統,又為何需要如此大肆募款,並定出一張五萬元的高價碼?

更讓人側目的是,各地的小英募款餐會地點不僅設在高檔的五、六星級飯店,且都動用高規格戒備,排除閒雜人等接近,塑造出高不可攀的形象。連擔任蔡台南競選總部主委的前台南縣長蘇煥智都酸說,他未獲邀參加,大概是「體諒我沒錢」。也有議員抱怨,昂貴的募款餐券太不平民化,而民代被分派推銷餐券,也影響他們和民眾日後的自然互動。這類「英派」作風,和上屆選舉蔡英文透過小豬撲滿募款營造的平民形象對照,已大為變調。

為了化解「鎖喉事件」的風波,蔡英文總部隨即主動公布了今年的募款情況,近三個月依政治獻金法已募得七千五百多萬元。這種主動作法,確有助於澄清疑慮。然而,這七千五百多萬元並不包括募款餐券所得在內,進行中的募款餐會,預計目標是四億元,占對外募款總額的半數以上。這當中,其實仍有一些應注意而未注意的眉角,必須提醒蔡英文陣營注意:一,《政治獻金法》規定一萬元以上的捐獻必須具名,因此購買五萬元的餐券不能當成政治祕密處理;二,《獻金法》規定個人捐贈額度是十萬元,若購買超過兩張,即超過規定限度,卻傳出有人一買卅張;三,若有人認購一桌或兩張以上而轉贈他人,即可能涉及賄選,這是當年陳定南在法務部長任內畫下的紅線,民進黨不能閃避。

隨著蔡英文聲勢的水漲船高,政壇及社會上「西瓜偎大邊」的效應也日益明顯,這是自然的發展。然而,也正因為這樣一面倒的氣氛,我們更有責任提醒民進黨和蔡英文注意他們的腳步,不要因一時得意忘形而疏忽了法理的分際。所謂「英派」,再怎麼論修辭,都不像一個合乎現代民主政治的概念;而其詞意的曖昧性,卻可能把政治導向「個人崇拜」、「菁英主義」,乃至引發未來黨內新一波派系鬥爭。前不久,蔡英文才指責馬總統「只帶一半的人往前走」,使台灣難以進步;如今,她卻在誇大「英派」的光環,這難道不怕自己將帶領往前走的人連一半都不到?

見微知著。五萬元一張的餐券募得太容易,顯示眾人搶搭「小英列車」的現象已熱不可遏,而這餐桌的內外之別,反射的正是「英派」家族的階級及親疏。從蔡英文的位置看,以她自己為核心的改變力量正在成形;但從一般民眾的眼光看,英派「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階級似乎也在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