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2 07:41:56股台

國防需要投資

.聯合報社論..證所稅一息尚存 正義大話寂然
.聯合報黑白集.戴季全 士可辱不可殺
.經濟日報社論.通縮vs.通膨--不對稱的經濟問題與對策
.聯晚午後熱評.國防需要投資
.聯合報社論..證所稅一息尚存 正義大話寂然
.聯合報黑白集.戴季全 士可辱不可殺
.經濟日報社論.通縮vs.通膨--不對稱的經濟問題與對策
.聯晚午後熱評.國防需要投資






聯晚/國防需要投資

2015-09-11 14:59:47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防衛台灣需要足夠武器。理想情況是,打什麼,有什麼;但受限國際環境,現況是有什麼,打什麼,不能有不切實際想法。美國是主要軍售來源,雖有台灣關係法保障,但行政部門在操作上,仍有如兩岸軍力平衡等政經考量,想取得的軍售品項極難有求必應。面對軍購困境,台灣朝野應迴避政治操作,純就軍事需要而論,並增加研發投資。

國民黨杯葛三項軍售案被質疑,但更早之前,民進黨海外支持者也曾集體遊說美國,不要售台武器。政治紛擾,加上軍方易受政治影響的採購,以及欠缺自製能力,造成許多問題;譬如海空軍有美、法裝備,這是後勤補給的重複投資與浪費,缺乏效率;軍方委託美方研製電戰裝備,花掉高額款項後,無一成果,仍舊結案,美國吃定台灣。

台灣不建立自主研發能力,缺乏配套工業規畫,所以處處仰人鼻息。中國大陸從仿製、合製,到自製,可以百分之百生產所需裝備;品質可能不如西方國家,但後勤補給全在自己手上,不像台灣全受制於人。

蔣經國總統時代,軍方自力研發戰機與軍艦,經國號戰機受盡民進黨和陳水扁羞辱,加上政策轉變,許多研發人員流失他國;好不容易建立的研發能量,因此中斷,影響深遠,不能以道里計。軍艦研發中止,換取美方提供PFG-2設計圖 ,我方國艦國造能力無法開展,只能造些小船,無力設計生產主力艦艇,現在還誇稱要設計潛艦。

美台商會釋放美台軍售消息,無非為客戶找尋台灣商源。中華民國自與美國斷交以來,深受軍火掮客之苦,凡在美國國防部、國務院當過差的人,或者國會議員,總有人對台推銷,每每引發紛擾;政治考慮決定軍購,造成三軍不必要浪費。

要撇清這些紛擾,必須務實,要有工業發展的配套,搭配建立軍武設計研發能量;譬如潛艦所需各項裝備,缺乏台灣工業支撐,就無法自力生產;今天不投資,未來就不會有收益,國防永遠無法自主。




 

聯合/證所稅一息尚存 正義大話寂然

2015-09-12 02:24:5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即將開議的立法院新會期,朝野政黨決議,優先處理「證券交易所得稅」的修法。已數不清是第幾修了,該法在民國一○一年七月、一○二年六月、一○三年十二月分別修改過;如今距離上一次修法也才九個月,一修再修有如兒戲。事實上,自一○一年證所稅第一次立法迄今,除了未上市、上櫃股票及IPO極少數交易適用外,對絕大多數股民根本還未曾啟動生效。現在,只因為大選在即,朝野要對一個「幾乎從未生效」的法律動刀第四次修改,真的是開中華民國立法之先例。

要明白整件事的詭異,得話說從頭。民國一○一年三月,在馬總統連任成功之後不久,就將制定證所稅列為優先議題。財政部長劉憶如在四月底發佈新聞稿,端出財政部「甲版」的證所稅。當時的行政院長是熟悉證券交易、做過金管會主委的陳冲,在行政院內並沒有阻攔該法,但在草案報立法院後,卻任令意見分歧。最後,立法院除了行政院版本外,另外有國民黨版、民進黨版、親民黨版、許添財版四個版本並存。最後通過的法案,幾乎把行政院版完全推翻,實質上是立法委員的協商綜合版,是為「乙版」。劉憶如也因為立法院協商內容與原先提案差距過大,憤而辭職。

前述「乙版」證所稅,其實只對未上市股票的極少數交易有效;至於其他交易課稅,則要等到一○四年或是「股票指數八千五百點以上」,才會開徵。由於當時台灣股票指數長期未達八五○○關卡,因此證所稅乙版其實未曾生效。問題在,乙版證所稅「八五○○天險」缺乏理論基礎,而其對股票交易金額超過十億的所謂「大戶條款」也引起爭議;因此,行政院在江宜樺院長的主導下提出修正案,立法院於一○二年六月修正通過行政院所提「丙版」。「丙版」取消指數天險,並且對大戶「設算課稅」,以消弭其疑慮。但遊說者仍不滿意,終於在丙版生效前夕的一○三年十二月通過「丁版」修正案,將大戶條款「暫緩三年」。

事隔九個月,遊說者現在又把股市表現欠佳的責任推給證所稅,由證交所董事長李述德、券商公會、大戶民調發起再次修法之議,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呼應,再由總統參選人洪秀柱正式提案,加上民進黨「思考廢證所稅」的推波助瀾,於是有了「戊版」修正草案。該戊版表面上看是降證交稅、抵證所稅,說穿了,和廢除證所稅沒有兩樣,平均稅率甚至比原本的證交稅還低。從三年半前馬總統強調的「先求有、再求好」的甲版,到如今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戊版實質降稅,難道這就是台灣人民期待的租稅改革與公平正義?

在前述三年半的證所稅修改演變過程中,尤其令人氣結的是,所有做決策的都是同一群人。執政黨沒有換、立法院朝野黨團成員變動極小、民進黨蔡主席已經在丁版修法前即已上任、財政部長沒有換、證交所董事長與閣員職位對調但人還是沒換、現在的金管會主委原任財政部次長、現在的總統參選人也都可以參加立法院朝野協商。從甲版到戊版,每個版本立法定案前都向總統、行政院長報告,都經過財經閣員號稱專業的仔細討論,也都經過各黨立委宵旰憂勞的逐字琢磨。我們不明白,既然過程如此周延,為什麼不能預見大戶的反應?為什麼一到選舉就倉促畏縮?為什麼一遇股市不振便歸咎為證所稅造孽?同一批人從甲版改到戊版,法案還沒有真正實施,又為什麼要依券商公會的意見而反反覆覆?

當然,朝野政黨都有選舉的算計,認為股市表現影響選情、得罪股民就是流失選票。但是,今天台灣的股市不振主要是受到國際經濟的影響所致,而「IPO課稅會影響企業外移」,也與以往所有抗拒加稅的論點並無不同。證所稅究竟扮演了什麼「拖垮台灣經濟」的妖魔鬼怪角色,恐怕不能只聽大戶片面之詞,而要踏實地檢證。

如果每次打著「維護租稅正義、改善貧富差距」的美好訴求,最後都在少數人的壓力下無疾而終,那麼背後所流失的中間選民,恐怕會更多。遺憾的是,我們只聽到立法委員雜沓的降稅吵鬥聲,當初聲言改革的總統與如今主導施政的行政院長,卻如同在看戲般寂然無聲。這樣的情境,真令台灣人民無言以對。




 

聯合/戴季全 士可辱不可殺

2015-09-12 02:24:5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古諺:「士可殺,不可辱。」但事情到了戴季全頭上,卻成了「士可辱,不可殺。」

波卡風波鬧到今天,已可確定,台北市政府已經確認這是一件錯事,也是一件醜事。柯文哲說,「此事陷長官於政治危機」,並決議「不得公開發售」,又決議戴季全及悠遊卡員工都要上二小時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柯文哲更令戴季全送上檢討報告,並預告將要他寫幾次,據知已送上二次,皆被柯文哲K,退回命他重寫。這些處置皆證實,台北市政府確認戴季全做了錯事及醜事。

既已到了要上性平課及寫檢討報告的地步,足證波卡事件是一件戴季全認知偏差的事件。但柯文哲竟寧可要悠遊卡全體無辜員工與戴季全齊受性平課的「連坐懲罰」,又兩次退回戴季全的檢討報告,卻迄不對戴季全作出處分。柯文哲「不殺」戴季全,卻是羞辱他;而戴季全的不知進退,則是活脫脫演出可辱不可殺。

過去警備總部套取口供,會要求關係人一遍又一遍寫供詞,寫到警總滿意為止。豈知柯文哲自己不肯對波卡醜聞表示見解,也命戴季全的報告寫到他滿意為止。比照柯文哲對信義分局長李德威的下馬威「我把你換掉」,及李德威的不甘受辱立馬辭職;柯文哲已非柯文哲,戴季全更不如李德威。

波卡風波的是非黑白十分清楚。神主牌放在客廳,馬桶置於浴室;皆是住宅的一部分,但不可倒置。柯文哲留下了洪智坤,說詞是「殘障人士求職不易」,但有何理由迴護戴季全?

這是一百篇檢討報告也拗不過來的事。柯文哲及戴季全如果以營造這種「士可辱,不可殺」的政治文化為能事,那真是台灣政壇的大悲劇!




 

經濟/通縮vs.通膨--不對稱的經濟問題與對策

2015-09-12 02:24:5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全球經濟似乎正進入又一個巨大金融風暴前的詭譎氣氛之中。主要國家經濟指標普遍出現了三個下挫:1.PMI(採購經理人指數)下挫;2.股市下挫;3.物價指數下挫。市場不安,人心焦慮,企業裁員,決策當局進退維谷,幾乎已無策可施。

就在此時,美國前財長桑默斯在《金融時報》撰文表示,美國聯準會如果在短期內升息將會是一個「嚴重錯誤」,他認為聯準會應推出第四輪量化寬鬆政策(QE 4)。桑默斯是一個學養深厚的經濟學者,何以出此具有相當爭議性的建議?因為,根據資料,自2008年9月爆發世紀金融海嘯以來,美、日、歐三大發達國家輪番實施QE,八年累計,已高達7兆美元,如再加中國、俄羅斯、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大量印鈔,全球央行增加的貨幣供給已達10兆美元之巨。

而所有這一切,對於全球的實體經濟而言,均如泥牛入海,絲毫起不了明顯作用,但卻可能因此埋下巨大的金融危機。

桑默斯不可能不明白此中道理,卻仍作出再進一步擴大QE的建議,推測不外兩個解釋:1.對於他自己指出的全球經濟已進入「長期增長停滯」的狀態,美國當局的確已無計可施了。印鈔票沒用,但不印鈔票,立即產生的危機會很麻煩;2. QE後遺症基本不在QE國發生,而是輸出到其他國家。1971年美國單方面毀諾布列敦森林協議時,當時的財長康納利說:「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你們的麻煩。」早已點出了其中的要害。

撇開國家間的利害算計不談,國際社會特別是經濟學界現在最應關注的問題,應該是:1.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的QE,對各國及全球的經濟起不了振衰起敝的作用?2.為什麼大印特印鈔票,不但不產生通膨,反而出現令各國最擔心害怕的通縮?3.如果財政政策用不了(各國多債台高築),貨幣政策又沒有用,又該如何是好?

要索求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必須先從通膨與通縮這兩個問題的本質的比較談起。

通膨與通縮,分別指的是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上漲與持續下跌,看來是兩個截然不同、互為對稱的現象,但這兩個現象背後,卻其實存在著兩個性質完全不對稱的問題,也正因為如此,就不能僅僅依靠單一的政策操作而產生效果。

具體展開來談,通膨,是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必然結果,通常是一種貨幣現象,也即是過多的貨幣供給,過多的流動性,形成了過大的需求,從而導致通膨。所以,對付通膨,從源頭著手,控制及緊縮貨幣數量即可,也就是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可以奏效。但與通膨相反的通縮,卻不能用貨幣政策,因為通縮,是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結果,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在一個巨大泡沫破滅之後,虛的需求被打回原形,但在巨大泡沫發展過程中被拉動起來的龐大產能卻不會消失,於是導致了供給遠大於需求的產能過剩現象,此時,實體經濟需求過於疲弱,利率就是降到再低,也刺激不了投資意願,在這樣的情況下想用QE以維持超低利率是無濟於事的。換言之,要對付通膨,可以用貨幣政策,緊縮就可以了,但要對付通縮,用再擴張的貨幣政策也沒有用。所以,「通膨經濟學」與「通縮經濟學」是兩回事,不能只靠一個貨幣政策解決兩個在本質上不同的問題。那麼,面對通縮又該怎麼辦呢?答案是:財政政策與產業政策。

很明顯,無論財政政策還是產業政策,目的都是要拉起總需求。財政政策的操作在公部門是擴大公共支出,在私部門是通過減稅降低企業成本;至於產業政策,則是通過金融及租稅政策,誘導企業與個人行為,朝向能提高生產力及創新力的經濟活動,中國大陸則透過深化改革,讓民企與中小企業能在民生產業領域中得到更開闊的發展空間,從而提高投資與消費。

俗稱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經濟學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