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7 16:57:58阿梅

認識「真正的人」電影的鏡頭與歷史思維以第七封印為實例

任職於全人中學歷史教師的羅志誠老師,在教學領域中採用了影視資料作為教材,本次演講分享了他使用這些影片的過程與學生的回饋反映,帶給聽眾一個異於傳統紙筆教學的歷史課程。

六十分鐘的演說,羅老師首先指出:「我認為十二到十四孩子學習歷史的起點,應該是從神話開始,因為孩子們還在主觀的世界,正要學習組織真實世界的歷史工作,運用神話的意象可以促成歷史思維的發韌,這可以從我曾帶著同學了解聖經故事,一個同學選了「三博士的禮物」:「三位外地的智者帶來的禮物--乳香表示耶穌是上帝,但是上帝是耶穌的父親,可能代表耶穌也有如同上帝一般的力量,而黃金代表耶穌是王,象徵權柄王權。最後沒藥代表耶穌是人,人也會死。」這位撰寫作業的同學與我討論後,學生說:為什麼上帝不乾脆用權威管束人類就好,卻改用一個會死亡的耶穌來宣揚福音?因為上帝的方法可能有誤,所以才派耶穌重新詮釋。一個孩子能夠從聖經分析出如此的論點,我更加確認從神話的原始輪廓,是讓他們探索歷史、建構歷史觀點的美好開始。」

除了帶來從神話切入歷史的論點之外,本次講說的核心主旨在討論由瑞典電影劇作家、導演恩斯特‧英格瑪‧柏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編導《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 1956)。柏格曼的父親是一位信義會牧師,幼時教會的薰陶對他的思想方式、道德見解都有深厚的影響。因此柏格曼所塑造出的角色總隱約的帶著宗教性質,往往運用一種以善與惡、對與錯的評判來對行為和動機作出審查。而在宗教的道德觀之外,教堂的宗教藝術作品,也成為其影像作品的重要意像指標。這些特色片段,也在羅老師所剪接播映的片段中一一呈現,如馬戲班的成員看見聖母瑪利亞而去通報、武士侍從與教堂壁畫家的對話,都流露宗教意義。

此外為了凸顯《第七封印》中柏格曼導演把時代背景混屯的手法(因本片同時融入了十三世紀完成十字軍東征、十四世紀上半葉的黑死病、十五世紀的獵殺女巫,整合為整個中世紀的氛圍),羅老師特別以義大利小說家與符號學家艾可(Eco, Umberto )的小說《玫瑰的名字》(Il nome della rosa,1981)「1986年由安勞德(Jean-Jacques Annaud)導演成電影」,來對比《第七封印》,因這部小說發生的時空完全與真實歷史在1327年的教廷的巴比倫囚禁符合,與柏格曼的廣義中古定義不同。而羅老師繼續說明儘管兩部中古世代的電影,對於時空背景的說明採用了不一樣的方法呈現,然卻異曲同工之妙的是藉過去反射當代,因此羅老師表示「戲劇是當代的一面遠處的鏡子。」

電影的鏡頭帶來一種模仿真實或者是意象概念的呈現,而歷史的意義就在這虛實之間被再次重組建構。羅老師繼續解釋,在這樣必須去尋求答案的抽絲剝繭中,反而更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空間。言談之中羅老師又舉出一個台灣史在美麗島事件之中的例子:「當時有一個陌生的女子打電話,要我趕快收拾東西快搭公車離開,我只能依照指令前進。在公車上一個男子看我帶著行李,和我攀談『問我要去哪裡?我無法回答正確地點。他卻自顧自的說:我要前往西班牙。』」這一段對話,是真實發生在美麗島的紀念文獻之中。但羅老師指出,因為其中的衝突差異太大,讓學生在閱讀之後,卻總是認為哪個要去西班牙的人是虛構不存在的。因此回到電影中的魔幻光影,羅老師總結影視教學能夠經由戲劇畫面的刺激,能夠復甦充滿想像力的心靈。

 

 

聽過這次演講,最大的收穫是提醒了自己,在未來的歷史教育上,要更關注學生對於歷史思維的啟發,而非只是單調著墨於史事的刻版背誦,或許也能運用視覺圖像的刺激,帶領我的學生們一起穿梭古今歷史,挖掘出時光中永存的真實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