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8 11:22:18邱瓊慧

104.10.08《種子話諮商》葉克膜療法

104.10.08《種子話諮商》葉克膜療法

一晃眼,我從事心理諮商的工作居然已經快十七年了(我大半輩子的青春啊﹗揮汗)。

一開始,我希望每個跟我談過話的人,能夠feel better,不管是因為被同理,或是找到解決的方法,總是要「覺得好一點」,我以為這樣的諮商才算有效。
慢慢的,我發現人生並非總是有解,甚至很多痛苦的根源,埋藏在內心深處,表面上沒有傷口,卻需要動手挖開、血淚交織,才能真正處理,於是我把諮商效能重新定位在feel deeper,談完話不一定會立刻覺得好一點,但的確能貼近內心更深層的自我,並期待透過這個過程,滋養出真實的勇氣。

為了達到上述兩種目標,我穿上白袍、扮演專家的角色,包括知道怎麼解決問題、怎麼問出引發洞察的問句、怎麼提供精闢的分析。

最近我對諮商,又有了不同的看法,我稱之為「葉克膜療法」,意即面對當事人時,我並沒有做任何積極的處遇,不再用力地想讓當事人覺得好一點,或是一定要探索、分析對方內心深處的秘密,而是提供一個受保護、不會有任何評價/評論的空間,讓當事人用自己的速度和復原力,啟動自我療癒的過程。用葉克膜療法的我,專心地聽、用心地懂,陪伴而不強迫、理解而不論斷、等待而不催促。我卸下了專家的角色,回到人與人最真誠、純粹的心靈交會。

生命中無可避免的雞毛蒜皮煩惱,大聲抱怨、轉移搞笑,好像就能feel better。
面對再複雜一些的挑戰,無法用吐吐苦水、討拍抱抱就能搞定的,我們得要拼湊線索,循序漸進拆解炸彈,這時需要feel deeper的處理,用心理學的架構,釐清何以一直困在這裡的原因、找到鬆綁自己的策略。

最後一種,最困難也最深層的傷痛和貧乏,無法承受更積極(或說更自以為是)的介入,專家的姿態有害無益,只會讓當事人更加否定自己和他人,助人者得要退回更謙卑的位置,以「葉克膜」的姿態存在著就好,放下傲慢與心急,把復原的速度和方向都還給當事人,只一心一意提供安全受保護的空間,讓當事人找回自己和找回生命。

謝謝所有跟我談話的當事人,帶領我體會助人的多重風貌,現在的我擁有比剛出道更多的工具和能力,我可以搞笑、可以當偵探、教練和仙姑,以及最近開發出的「葉克膜」,這些點點滴滴,都讓我心甘情願地預約下一個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