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8 00:04:58邱瓊慧

104.04.02 從眾的風險

104.04.02 從眾的風險
親愛的SeedYouth

今天在北部某間學校門口,發生30幾個青少年圍毆砍殺1名青少年的事件,結怨的原因據報導是兩人在合作社曾發生肢體碰觸事件,其中一方不甘受辱,於是揪眾要教訓另外一人。新聞播出圍剿時的畫面雖然模糊,但仍讓人看了膽戰心驚,甚至有種「安全」原來是假像,我們的生命其實脆弱地不堪一擊的感受。

這些尋仇的青少年打錯了人,即使當事人已經發現,卻也沒想過或無力阻止已經殺紅眼的其他人,為什麼會這樣?心理學發現,當人在群體裡,常會不自覺因為「團體壓力」而出現「從眾」反應,不管我們是否認同團體的行為,當我們渴望歸屬於團體,我們就必須表現出團體贊許的行為,我們得透過「像」這些人而融入對方,於是,我們自己的性格和想法,在這個時候就被犧牲或妥協了。

這些組織如何吸引青少年的加入?如果我們不希望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除了譴責暴力之外,更重要的或許是去思考,參與圍毆事件的青少年,從這樣的行動裡「得到」什麼?你沒有看錯,即使大家看起來再糟糕或不好的行為,如果沒有一點點吸引人之處,一定不會有人參加,會有人加入,一定是因為他們從這裡獲得了什麼,而那種獲得大到讓他們忽視可能的失去與風險。

參與圍毆的這30幾個人,在人多勢眾、手持棍棒的當下,機車引擎的轟隆聲、旁人閃避時驚恐的表情,可能會讓他們產生「自己相當有力量」的錯覺,依附在團體暴力的氛圍下,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無敵的,那種興奮和強大的感覺容易讓人上癮,但卻不是真實的力量,因為個人一旦脫離團體,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這些安全感和無敵感就消失了。於是為了再獲得那種興奮的感受,這些人可能就會一而再、再而三投入這種活動,藉此維持強大自我的想像。

當一個人要依附在暴力行為和團體,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與力量時,這些美好其實是建立在一點一滴失去自我的前提下。如果你不是團體的領導者或主要的意見領袖,為了得到團體的認同與支持,你只能不斷聽命別人的指揮,他要你做什麼,你就得做什麼,唯有服從才能獲得你想要的;就算你是主要的意見領袖,你也得要隨時注意你的跟隨者是否有二心,會不會找機會取代你等等;畢竟這樣的關係是建立在彼此不問是非、只問相挺的基礎上,沒有小弟服從的大哥發不了狠、沒有大哥罩著的小弟處於挨打的位置,兩者是一種互相利用也互相制衡的關係,跟真誠的愛與關懷、看重每個人的獨特性與自主性,幾乎扯不上關係。

親愛的SeedYouth,你會被這樣的關係吸引嗎?你會願意為了獲得保護或歸屬感,而放棄對你生命的自主權嗎?我看著新聞畫面,心裡無法克制地感到沉重。我可以理解和想像,即使是一般親子、情人或友誼的關係,多少也有相互妥協和交換利益的性質存在,但人終究要為自己的行為和選擇負起責任,有些大是大非的界線是不能跨越的;一旦我們將團體的命令,提高到可以否決內在良知判斷的位置,那也意味著,我們選擇了亡命天涯的人生……。這樣真的值得嗎?好好想想好嗎?

祝福你,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