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1 00:03:18亞特蘭提斯的追夢人

台東泰源部落營造經驗3-喜樂農場恩典米



2014年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學生在泰源種植恩典米2.JPG



喜樂農場恩典米
  情感凝聚歡喜做

協助健康活力站行政事務的社工瓦贛是泰源的年輕一輩,曾任老師,受到白冷教會神父和瑪爾大修女會黃修女的影響,以及台東聖母醫院的邀請,他決定回鄉盡一己之力。他說:「部落老人是活的教科書,認同自己的文化就要從生活開始。錢絕對不是最重要的問題。老人家說他們每個月有3500元老人津貼,如果健康活力站需要錢,大家就多少捐一點,那麼團體就可以運作了。」

阿美族是母系社會,階級觀念很強,「婦女會」可以拿主意,頭目負責指揮,老人家的智慧在活動中充分展現。事情則交由「中青會」執行,年輕人可以引進新觀念,繼續培養未來的年輕人。原本逐漸凋零的堂區,因為年輕人與新老人、舊老人的熱情投入而產生巨大的改變。年輕人回來了,老人家健康快樂了,而部落情感更形凝聚,堂區也重新恢復活力。

1年之後,傳協會會長告訴良娟院長,老人家每天吃聖母醫院的飯,覺得不好意思,他們希望能夠減輕聖母醫院的負擔,同時也讓台東其他的老人也能吃到安全無毒的稻米及蔬菜。他們願意無條件提供聖母醫院土地,自己種米、種菜。其實這些土地早已休耕30年,休耕有政府補助,開始耕種後,補助就沒了,換句話說,老人家如果捐給聖母醫院種田,意味著要自己出田、出錢、出力。前後共有14位老人家,提供了21筆,共計7甲土地,其中的5甲種稻、2甲種菜。後來,送餐員和廚師下了班也來田裡當志工,跟著老人家一起下田、巡田、在田裡禱告,宛如米勒的名畫〈晚禱〉。

良娟說:「老人家教我們種稻,他們說要和稻子說話,要有禮貌,因為每個稻子都是有靈魂的,心情不好不能下田,連放屁都不可以。你不去看田,田就死給你看。」其實照顧老人,不也如此?你不去看他,他就死給你看。

這些農場被稱為「喜樂農場」,產出的米叫「恩典米」。第一期稻米收成20公噸,其中10公噸提供給老人及身心障礙送餐服務,另外10公噸的稻米接受外界訂購,為健康活力站籌募持續營運的經費。

恩典米.jpg





恩典米合照.jpg



軸輪零件上軌道
  手錶才能走得好

泰源健康活力站才成立1一年,即以〈姊姊〉拿下國民健康署活力秀全國總冠軍,目前約有70位學員,年齡從55歲到93歲,老人家在自辦的課程中找到自我的價值,每周兩天、每次3小時的律動,讓他們老態盡除,活力十足。

班上的老大姊──李英妹今年93歲,一個人獨居,過去在家的活動就是喝酒、昏睡和胡思亂想,有時甚至日夜不分,參加泰源健康活力站之後,讓她找到生活的重心,如今要參加比賽,她雖然不能久站,卻堅持不缺席,「別人可以跳,我也行!」

80歲的高金木行動不便,剛參加活力站時還要拿四角枴,如今已經可以單手拿拐杖走動,他說:「很多人年紀大了就覺得動不了,其實都是自己給自己障礙,我們也可以像年輕人一樣!」

老人家的舞蹈取材非常多樣,從鄉內近年風行的衝浪,到傳統的三仙台故事,舞蹈也完全自編,不拘泥於現代或傳統,舞步可以面對面彎腰打招呼,也能做體操,他們跳舞自得其樂。瓦贛說:「能拿獎當然最好,就算沒拿到,也享受到了快樂。」沒想到連續兩年,泰源部落榮獲台東縣老人舞蹈第一名佳績,成為地方與中央最佳的老人照護的活力標竿單位。



健康102阿公阿嬤動起來」全國總冠軍3.JPG
 

去年聖誕節當晚,聖堂內外擠得滿坑滿谷,大家都穿著傳統服飾盛裝參加彌撒。泰源天主堂的葛德神父親眼看到堂區的重新活化,感性地說:「本堂神父不是帶領大家往前走的火車頭,堂區不是火車,堂區是手錶,手錶裡面有大大小小的輪軸以及各種零件,沒有哪一個是不重要的,也就是說,每個人要互相密切配合,手錶才能走得好,堂區才能得到活化。」

6年來,花蓮教區與台東聖母醫院在有限的經費和人力下,陸續建立了8個部落健康廚房、3個健康活力站及2個活力站,創造出55位人員工作機會,也提供居家服務、居家護理、安寧居家、家庭托顧……等各項長照服務,每天超過1500位長者及身心障礙者,接受台東聖母醫院的照顧。運用教堂閒置空間及教友們的志工力量,堂區活化起來,信仰更加堅定用多一點整合和創新,以行動做見證,我們努力創造出「自主、有尊嚴、有活力的老人照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