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泰源部落營造經驗2-新老人顧舊老人
台東是窮鄉僻壤,面積佔全台灣的10分之一,人口卻只有百分之一,境內有三多:老人、小孩和狗。小朋友在學校至少還有老師照顧,但是獨居的老人整天除了守在電視機前面,彷彿生命只剩下「等待」。等待什麼呢?等死嗎?有何幸福可言?於是聖母醫院從居家照護開始,「別人不去的,我們去。病人來不了醫院,我們去病人家」,一直做到院內成立「老人日間照顧中心」,並擴大「老人送餐」範圍以服務院外老人。自2009年起,開始利用當地教會的現有空間改建為部落健康廚房、成立健康活力站及家庭托顧據點……等。
不過,一開始並沒有想像中順利,畢竟老人家被「騙」多了。曾有某社福單位承諾在部落做送餐服務,他們向政府申請了經費,卻只願意提供最低限額的6個便當。當地需求當然不止於此,但是他們就是不願意多做。老人家怎麼可能看不懂?後來沒有了補助,這個單位就不再來了。還有個部落天主堂的場地,經過評估很適合做日間照顧中心。於是,聖母醫院便主動提供協助,邀請堂區傳協會召開會議討論合作事宜,剛開始神父及傳協會都同意,後來聖母醫院申請了公部門的經費,要展開場地整修工程,沒想到此時部落還是不安心,怕教堂土地因此被聖母醫院占領,竟然決議是「拒絕」,他們說還要再考慮看看。要將已經申請的款項退回,是件相當麻煩的事,但是台東聖母醫院陳良娟院長說:「尊重是很重要,一定不能強力介入。要記得,不是我們去幫部落做什麼?而是部落希望我們做什麼。」堂區有老人照護的需求,但是缺乏專業和人力。而台東聖母醫院有專業也有意願,但是欠缺場地(台東幅員太廣闊了),至於經費和人力,都是亟待克服的難題。然而,有愛終能克服一切!以下以台東泰源部落的成功運作經驗與大家分享。
泰源健康活力站 新老人顧舊老人
泰源部落(A'lapawan)位於台東縣東河鄉的盆地內,以農業生活為主,原住民人口數佔社區人口54%,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300-400人。老年人口比例約佔40%,其中又約有20%的老人處於獨居狀態。2012年的8月聖母升天節前夕,黃主教得知泰源部落的老人有強烈需求,且泰源天主堂教友們也希望能邀請台東聖母醫院協助,有系統的規劃老人照顧的服務;台東聖母醫院在沒有政府的奧援下,決定先成立初級照護的健康活力站,由堂區提供場地,工程部分包括木工、水泥、水電,全部由當地人共同討論、決定,再一起合力完成。(畢竟很多原住民平常都在做臨時工,這些工作他們樣樣都會,肥水何必落入外人田,對不?)
良娟笑說:「大概多花了3倍的時間吧,但是很值得。大家看到堂區動起來了,阿美族老人家一大早就坐在工地『監工』,他們就是坐在那裡,很平安、很安穩。才1個月,有人開始送來家裡的鍋子、爐具,每天在工地外面燒菜煮飯,我們都還沒有開始送餐呢!後來,參與的人愈來愈多,每個人都想貢獻自己。我們接受老人家的指導,由他們自己決定活動的方式。」
2013年4月「泰源健康活力站」開站了~每個星期二、四有活動,參與者都是部落裡的老人,大都自行過來健康活力站參與活動及用餐。廚房不只是廚房,部落健康廚房秉持「一點多功」的精神,是聖母醫院進行社區營造和健康促進的基地,也是居家服務、居家護理師休息的補給站,當地的「人」、「物」直接就拉到部落健康廚房上班。廚房裡,每天爐火熊熊為獨居老人準備午餐,1天超過100個便當,有時還會高達200個。11時一到,送餐員即騎著摩托車將熱騰騰的便當送到老人家裡,聖母醫院的送餐員平均65歲,都是當地人,他們說:「我們是『新老人』,去照顧『舊老人』。」
被照顧的「舊」老人平均75歲,他們自己決定健康活力站的活動內容,譬如:收穫季要搭涼亭,聖誕節為老人家準備世紀婚禮,所有工作大家一起做。去年端午節說要包粽子,有人出米、有人出肉,有人上山採葉子,約好了時間大家一起到健康活力站幹活,煮好的粽子,大家圍坐一起享受,還有多出來的粽子可以各自提回去與家人分享。
良娟說:「部落的粽子我們外地人根本做不來,那是部落文化的一部分。放感情,才看得到文化。」
後來,國防醫學院的學生來泰源部落服務1星期,學生和老人家互相認養,學生可以決定要當哪一家的孩子,老人家當然也可以選擇要不要接受。老人家捏著同學的耳朵,替他們各取了原住民的名字,並解釋名字的意義。他們一起生活,文化就在潛移默化中傳承了下來。最後一天,老人家替每名學生各自編織了一條紅色勇士帶,幫他們綁在頭上作為祝福。
泰源祈雨祭典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