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1 18:44:34夢天使

林志謙:理出方向就可能打破生活的限制



小檔案

林志謙,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曾獲行天宮菁音獎、永豐愛樂古典菁英獎、Buffet單簧管大賽等獎項2015年自美國南加州大學音樂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加入魔笛單簧管四重奏,目前與太太和將滿周歲的兒子有三個家:臺南、南投、宜蘭。

  

  對於當下的生活,每個人會有不同的解讀­—有些人覺得滿意,無須多做改變、有些人希望有所調整,或許大多數的人和我一樣屬於後者。而事實上,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必須找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的兩端會有些許的變化。對現階段的我而言,一端是工作、演出與自己想做的事,另一端則是家庭,所有的壓力,都來自兩邊在時間的拉鋸賽上;相對於學生時期的階段,這平衡可能相對簡單些,天秤兩邊的盤子上,不外乎課業、同儕,另一邊則是目標,生活的壓力也許只是羨慕別人成績好、有才藝、人緣好等等。但無論在哪個階段,我相信只要有想突破的心,關鍵點就在思考、效率與勤奮。勤奮是我的座右銘,我一直相信只要夠努力,就會有一定程度的進步。

在努力與勤奮的路上,最常遇到的障礙物,便是自己的懶惰與羨慕別人的心。我們容易覺得別人的生活很豐富,只因為對於別人的生活我們常常只看到了表面,尤其是光鮮亮麗、輕鬆愜意、享受生活的部分,卻往往忽略了其他面向的努力,及成就他們背後的付出。如同很多人在定義我的人生之餘,背後也是有一段從墮落深淵,努力往上爬的故事。

 

漆黑的鏡子前照出未來的路

想起有個懵懂無知的普通班學生,毅然決然的在升高三的暑假決定報考音樂系,即便深知術科程度落後從小念音樂班的學生、學科在高中前兩年也非常不扎實,而他只能努力不懈,把先前墮落的時光補回來,把落後的時間加倍追回。我記得他擬定的高三衝刺行程是:放學後半小時吃完飯,進圖書館到晚上九點半關門,再到管樂社團練琴到半夜十二點、一點。每天重複著固定的行程,週末就是主修、副修、視唱、聽寫、樂理等術科的加強上課時間。

如此「充實」的高三生活是來自前兩年的墮落:高一、高二便一頭栽進管樂社,從此無法自拔。沉迷音樂的小小世界後,一路發展到有一個月的時間,每天揹著書包進校門後直接走往社團練習、聽音樂、團練整天,只為了準備好管樂團的音樂比賽。而下課後便和同學相約網咖,甚至整夜不睡覺包臺到天亮­—這樣的生活雖在學風自由的台中一中,想想也算是特例了—但當下決定要發奮圖強時,他再也沒有踏進網咖半步,一切盤算著要如何考上理想中的音樂系,試圖解決路上的荊棘。

晚上學校斷電後,拿照明燈在漆黑的社團大鏡子前練習,毛骨悚然的舉動只為了注意著自己的嘴型是否正確。就這樣每天都「默默的」在寧靜的校園裡吹樂器、彈鋼琴,想也知道怎麼可能不被工友先生發現。有一次就被通報教官,立刻沒收社團鑰匙,但隔天馬上想出對策,先觀察工友先生行程,在他接近時上鎖並躲起來,待他遠去再開始練習,練完琴再翻牆出早已關閉的學校。

噢!我忘了說,那個不知天高地厚的高中生就是我本人。

 

努力加上效率,成為專家的唯一途徑

我深信著作家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b. 1963)在《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2008)中提出「一萬小時定律」,認為持續不斷的努力,便能成為該領域的專家。就我經驗,若同時配合上效率,便會是能成功的關鍵—如果只是一味的埋頭苦幹,沒有先想好如何提升效率與方法,是容易事倍功半的。

比如我第一次在美國考職業樂團時,就遇到了很特別的經驗。當時我飛到路易斯安那州的紐奧良,有許多應考者都住在同間旅館裡,一進房便聽到隔壁傳來單簧管聲,特別的是,隔壁房客練習時竟以將近一半的速度在吹奏著所有曲目,無知的我還嗤之以鼻的覺得都在最後關頭了,怎麼會還花這麼多時間以慢速吹奏練習?隔天結果公布,從七十多位應考者中,通過三輪考試脫引而出,並獲得路易斯安那愛樂樂團的單簧管首席職位的人,正是隔壁的房客!這練習方法持續在我腦中多時,百思不得其解,但終於在幾次上課與大師班中解開我心中的疑惑,運用甚慢的速度來確保每個小細節都能由演奏者掌握,也確實能夠用耳朵聽清楚樂思,這些微小變化才能清楚傳達,同時也是因為速度慢,才能讓演奏音樂時得一心多用的每個環節確實被照顧到,而不會只流於一種肌肉記憶。因此,這方法也成為我練習的重要方針。

 

五年、十年、二十年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思考這個詞在我學習路上是較不被重視的,但卻在幾個人生重要轉捩點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常常花些時間靜下心思考,會有許多想法更清晰,我會問自己,人生的目標是什麼?五年、十年、二十年後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工作是我喜歡的什麼是沒興趣的?縱使答案剛開始不明確,但漸漸方向會是越來越清楚的。對學生而言,個人覺得可以多問自己幾個問題,想做什麼職業?對將來生活的想像是如何的?要怎樣才能達成想像中的生活?這些問題不容易有立即的答案,但在這漫長的摸索之中你會自己了解到,哪些事是你在行,哪些事能使你開心有成就感,哪些能成為日後的經濟來源。

美國留學是讓我養成思考的時期,上課時同學的發言踴躍與態度跟台灣很不一樣,會在上課中與老師激烈的討論與積極發言,反觀自己於此,較不勇敢,較沒主觀意識與個人想法,我想跟從小的教育有些關係:我們被教導聽老師的話,不敢有太多個人想法,太多想法的學生很容易歸類為「不乖」等。這樣的不同,刺激我去思考更多屬於自己的想法,而美國上課老師也常問:你覺得呢?激發我們去想,尤其在藝術或是需要創造力、想像力的領域,真的是需要有屬於個人的觀點來說服別人。

回頭再檢視自己目前的生活,一定都有可以再突破的地方,覺得時間不夠用?那就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用最有效率的方法勤奮努力。一天中的哪個時間點是做事最有效率的時候?同樣的行程可以怎麼安排來節省一些時間?讓工作更有效率?以我學生時期而言,晚上念書是浪費時間的,因為往往沒十分鐘已開始昏昏欲睡,根本是被書看而不是看書,也因此進圖書館的時間一定是選在精神好的時候,先思考自己的情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現在的生活,除了懶惰,手機、3C產品能輕易地成為我們的敵人。我們容易花過多的時間在滑手機,而它也確實能讓我們有滿足感,但如果每天花了幾小時在上面,應該捫心自問,我們從中獲得了什麼?當沉迷於電玩或網咖時,我也是這樣問自己,當遊戲玩得很好,戰勝了敵人,回到現實生活中,我的人生變得不一樣了嗎?我想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條路,而且路是人走出來的,別人的成功路可以成為借鏡,但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只要摸索之中慢慢找出自己的方向,即使繞了一圈,還是會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邀稿後記

讀完稿件時,我的視線有些模糊,可能是因為和志謙同年,又都是單簧管主修,他的經歷如同我回首過去可聽見的回聲,如此近又如此遠,一時間讓我恍惚忘了現實。

然後,他在訊息中告訴我,「我寫得很無聊啦,好玩的都是康琳寫的。」(康琳是他可愛的太太)。我想,這句話就足以代表志謙整個人的個性:對自己都覺得還可以更好,對別人總能好好欣賞對方。

  我從二十二歲和他相熟到現在,他就是那種理想中的朋友——許久不見,卻依然能酣暢聊天的人,因為他總是那樣真誠去理解這個世界。看著他從東吳一哥,到豎笛王子,再成為校園中的明星老師,我一直覺得和他成為朋友是很棒的事,就和這次請他寫出自己的故事一樣can’t be better

小蟹子 2019-08-22 08:13:04

呼!抓住八月的尾巴
創作坊寫給大小朋友的信,八月值日生趕上了
真真是----

千呼萬喚始出來,未成曲調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