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1 00:00:00夢天使

趙翊岑:飄洋過海來愛你



作者小檔案:

趙翊岑,生於法國國慶日,畢業於政大阿拉伯語文學系。17 年間在充滿熱血及速度的重型機車人身部品領域與義大利、荷蘭、法國、澳洲、美國客人們拼搏,但卻在近不惑之年被老天送到德國接受德意志鐵一般的鋼鐵訓練。目前新身份為愛情難民(德國媳婦),以促進德國夫婿身心靈平衡健康與維持房子室內室外整齊清潔為首要工作目標。持續與德文建立關係,期待有昭一日能達到以德文吵架(據理力爭)穩贏的程度。

        時序「2018春暖花開時」,情牽9105公里的緣份從此緊緊相繫。

        時間回溯到2016年的西洋情人節,台灣的電視頻道頻繁地播放著情人節活動及各個餐廳推出的大餐,要人忽略掉這個洋人的節日可真難。這天單獨跟父母在家吃晚餐,席間我淡淡吐出以下幾個字:「爸媽,我決定去德國跟Mr. W生活一段時間。」
這句話我練習了好久才得以淡定地說出。
        空氣瞬間凝結,就跟德國冬天要下雪之前一樣,冷冽地刺骨。
        訂了機票,簡單收拾行李,反正有三個月時間可以觀察我們是否適合一起生活,也看看我是否能在德國「生存」。不再是花樣少女的年紀,對於移居歐洲這個重大決定,我依然保有一絲冷靜。這三個月我過得很快活,像是放了個超級長假,用英文溝通無礙,覺得一切都十分美好。我帶著這個粉紅泡泡回到了台灣,準備申請下一階段正式的長期語言簽證。拿著歷經幾次交涉才拿到的簽證踏出國門那一刻,也開始了我「愛情難民」的新身份。
        雖說對自己的抗壓力有一定的信心,但接踵而來的考驗也曾讓我暗自神傷流淚。究竟德意志給了我怎麼樣的愛恨情仇?
 
註:漢堡市政廳 
Rathaus Hamburg

一、Deutsch – 德文

「以前我從來不懂永恆這個字是做什麼用的。後來我明白它是給我們一個機會去學習德文」- 馬克‧吐溫。


        在我踏入語言學校開始為期一年的密集班課程之時,我就立刻並深切的理解馬克‧吐溫的心情。德文是文法複雜,富有邏輯,卻有相當多例外的語言。一隻狗是陽性,一隻貓是陰性,但一位少女是中性。中文名詞沒有冠詞,而所謂的國際通用語言英文,也只有一個定冠詞the。這讓母語中文的我著實腦袋被重重敲了一記。我到底要開始學怎麼樣的一個語言啊?然而,台灣人堅忍不拔的性格驅使我一定要克服,就這樣每天五個小時語言課,回家繼續三個小時寫功課,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直至今日能夠在純德國人團體中不至於當啞巴,這些付出還是值得的。
       某日對門的荷蘭鄰居邀請我去家裡作客喝咖啡,他第一句問我的是,我們該用哪一種語言交談呢?這是十分有趣的反應,因為只要是在德國人的場合,第一交談語言一定是德文,除非有人真的不會說,大家才會轉換成英文。但荷蘭人恰恰相反,聚會中哪怕10人中只有1位外國人,荷蘭人的首選語言是英文。我自己的理解是,通常認為自己的母語是相對強勢語言的國家,自然不會想到要用母語之外的語言跟其他人溝通。
        因此在德國要融入社會首要克服的就是德文。當一個外國人試圖說德文,即便說得不流利,德國人依然會敬佩你。他們認為試著說德文是對移居德國最基本的尊重。梅克爾打開國門接納難民之時,就同時進行了跟語言學校的交涉。每一個語言學校都必須釋出一定的名額提供難民學習德文,德國社會堅信德文學習與文化融合是息息相關的。
 
註:康拉德•杜登(Konrad Duden)是德國語言學家,並被譽為「德語正體法之父」。1880年杜登出版了《德語正體書寫字典大全》(das Orthographische Wö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1901年經過些微修改後,這部字典成為標準德語(Hochdeutsch)規則的唯一作品。

二、der Führerschein – 駕照
        在台灣開車超過10年的我,駕照是德國給我的第二記重擊。怎麼會這麼地難?壓力、沮喪及挫折感如同瘋狗浪一般,一波一波襲擊著我。練車期間不停地自我懷疑,毫無食慾,頭髮直掉。但我是會開車的,不是嗎?我一定要找出原因,勢必要把德意志手排駕照拿到手不可。
        選擇考手排駕照,其因是德國仍以手排車居多。再者,歐盟無國界的概念造就相當高長途駕車的比例,租車公司手排車的租金也比自排車相對便宜。因此首要挑戰就是重新學習手排車的操作。其次就是要熟悉德國相當複雜的交通法規。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先行權」,台灣沒有嚴格的先行權概念,而德國卻對先行權的規定十分嚴格。什麼情況下過路口要讓右邊來車先行,什麼時候不准停,都有明確的標誌規定。一旦該停沒停,該走沒走,都會導致嚴重的交通事故。
        「無限速高速公路」更是公路駕車愛好者稱羨的設計。德國高速公路內線道是超車道,車輛嚴禁從右側慢車道超車。在有速限規定下,慢速車行駛高速公路必須開在外線道,但在無速限的情況下呢?當你開在內線車道以時速200公里馳騁著,後方來車以時速230公里逼近你,不好意思,這時你就是慢速車,必須盡快切回中線道,讓後方車輛通過。超車者當內線道前方已無車子,也必須換回中線道,不得占用內線道。如何讓行救護車、消防車、警車,也有明確地規定。正是因為這些嚴格的規則,德意志無速限高速公路才得以存在。
        但德國的路考制度真的公平嗎?我認為並不盡然。德國路考並沒有所謂的考場,方圓一小時車程來回可以到的地方都可能是考試路線。車上只有考生、教練及考官,沒有行車記錄器,考試成敗以考官的認定為依據。曾經失敗的一次考試,只因在STOP標誌前考官認為我沒有停滿三秒鐘,就判定我考試失敗。當下我必須立刻離開車子坐到副座,換教練將車子開回指定地點。那次的失敗將我的信心徹底擊垮,好一陣子我覺得自己不會開車了。
        德國駕訓課程和考駕照的費用非常昂貴,每一次的失敗都意味著金錢及時間同時大量流失,那樣的壓力可想而知。但從正面的角度想,正也因為這樣的考試制度,每個駕駛都必須確保能夠安全上路,那張駕照才得以到手。德國流傳著一個說法:拿到德國駕照比拿到博士學位更令人振奮!關於德國駕照,台灣普遍流傳著「考三次沒過要強制測智商」、「六次沒過要做心理測驗」、「七次沒過終身禁考」的說法。在此正式澄清,德國從來沒有這些制度,謠言止於智者。

 註1.:與教練合影記錄這珍貴的一刻!我手中拿的是TÜV發的路考通過證明,不代表駕照。必須持此證明至監理所換領正式駕照。
註2.:TÜV (德語發音:[ˈtʏf]; 德語:Technischer Überwachungsverein, 英語:Technical Inspection Association),意譯為德國技術監督協會,是德國檢驗產品安全與環境安全的非官方組織,業務範圍包括檢查工廠、機動車、能源設施、遊樂設施、設備與產品。其許多獨立分支機構也負責能源與交通的概念研發、環保問題解決、標準認證等。(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三、Winterreifen vs. Sommerreifen –冬季輪胎vs.夏季輪胎
        身為出生亞熱帶的台灣人自然沒有冬季夏季需要換輪胎的概念。但在有雪季的德國,換胎是非常重要且關係著駕駛安全的年度大事。
        冬季輪胎和夏季輪胎主要差異在於橡膠材料和輪胎花紋深淺,更不能像在台灣到合歡山賞雪,輪胎直接上條鐵鍊即可。嚴謹的德國政府自然也對輪胎顆紋的深淺有規定,一般輪胎顆紋深度達到1.6毫米深即可,但冬季胎必須達到3至4毫米深。冬季使用夏季輪胎會造成什麼危險?簡而言之,危險性與煞車距離有著密切的連結。冬季道路結冰或積雪,夏季胎的顆紋太淺,抓地力不足,煞車距離相對較長,也容易打滑失控。至於何時跟換胎呢?簡單記憶法「von O bis O」,意即從Ostern(復活節)到 Oktober (十月)期間使用夏季胎,其餘時間使用冬季胎。
        在德國一旦因為冬季忘記換胎導致意外發生,最高可罰120歐。執筆至此才想起我也該預約將冬季胎換回夏季胎了呢!
 
註:輪胎上若只標示M+S(Mud+Snow)即為四季胎,但旁邊多一個小雪花,即代表冬季胎。圖片是從2018年1月1日開始生產的冬季胎必須具備圖示M+S,而雪花必須在山形圖案裡,才能符合生產規定。圖片版權 www.autobild.de。


四、der Termin – 預約
        預約制度在德國無所不在。舉凡診所醫院、髮廊、公家機關、工程施工、Apple Store檢查手機......等等。所有你想得到的服務,都必須預約。德國人對時間安排有種極度的偏執,因為人工很貴,時間自然也很寶貴。所有大小事依照預約的時間來辦理,不僅可以掌握辦事進度,更可以免除加班的可能性。德國是個步調相對慢的國家,他們只在一定範圍的時間內工作,優點是效率較高,缺點是如果有突發狀況,德國人的應變是比較僵化的。
        移居德國第一個要打交道的公家機關就是外事處(Ausländerbehörder)。猶記2017年我要第一次延長居留證時,上網看預約時間要排到6個月後,但我的簽證只剩下3個月。若要依照預約制度,我根本趕不上延簽的時間,這時候只能一大早趕6點到外事處現場排隊抽號碼牌。正自豪一定是排隊的前幾名,萬萬沒想到現場已排超過20人了。一旦當天現場人數超過規定,那只能改天再來一次了,因為辦事員是不會為了你而加開辦事名額的。
        在德國以客為尊的觀念較為薄弱,取而代之的是互相尊重。剛開始會覺得真的很不方便,但另一個角度想,預約制度可以確保服務品質,並且不會造成他人的困擾,也可以訓練自身對時間的掌控性。

註:這是Apple Store的預約單。當時我只是想去檢測電池壽命,約莫需要10分鐘的服務時間,一樣要預約。如果現場衝去,店員還是會很有禮貌地請你回家上網預約,下次再來。


五、das Abendbrot – 晚餐麵包和Kuchen backen – 烤蛋糕
        這個單字在德國非常重要,可謂是德式生活的最佳體現。多數德國人的用餐習慣是中餐為熱食,晚餐以麵包(冷食)為主食,搭配起司、火腿、德式臘腸或各式抹醬。由於受到基督教信仰的影響,晚餐麵包會讓德國人聯想到耶穌被門徒出賣之前的那頓「最後的晚餐」,也因此就算只是簡單的麵包,也不可以隨意站著吃,還是要擺上正式的餐具,好好的享用。我先生對於不同麵包要切幾公分厚薄都有堅持,而火腿該怎麼排列才會剛好鋪滿在麵包上,他自有一套規則,徹底實踐德意志崇尚精準的精神。幸運如我從小愛吃麵包,對於晚餐麵包的飲食習慣也很快就適應了。

註:簡易版早餐餐桌。週末會更豐盛些,例如會多加水果及更多的臘腸或起司選擇。

        所有的德國超市無論規模大小一定會有個蛋糕專區,陳列著各式各樣烘焙所需的材料。其中很特別的是蛋糕調理包,內容物是已經混合好的粉類,包括所需的麵粉及酵母。回家後只要依照指示加入蛋或牛奶,拌一拌,攪一攪,即可倒入烤模送進烤箱,等待熱騰騰的蛋糕出爐。還可以隨心所欲展現創意,擠上奶油花,放上水果或是各樣堅果裝飾,最後撒上如雪花般的糖粉,獨一無二的蛋糕端出場可是會贏得一片讚賞。
        這樣的蛋糕調理包連幼稚園小孩都會操作。這練就德國孩子從小就習慣自己動手做蛋糕,也因此在德國幾乎沒有人會去甜點店買生日蛋糕。其因之一是德國麵包便宜,但蛋糕很貴。其二是蛋糕製作材料取得方便,自己做既有誠意又有創意。每個德國家庭都有私房烘焙食譜,在自家宴客時,無論菜色多豐富,吃得多撐,最後一定會騰出胃的空間給那一片甜而不膩的蛋糕做為美好一餐的結束。在台灣從未烤過蛋糕的我,在德國也漸漸練出自己的私房秘笈了。

註:典型德國蘋果奶酥蛋糕。這是為了朋友生日特別烤的20人份蛋糕。也是我第一次嘗試烤如此大的蛋糕!


 
註:超市裡琳瑯滿目的蛋糕調理包。

六、die Wurst ─ 德式香腸
        德國三兄弟:香腸、豬腳和啤酒,這一輩子注定要與德國緊緊相繫,永遠不分離。雖然有點刻板印象的定義,但這三樣的確是足以代表典型德國食物。我不愛吃德國豬腳,也不愛喝啤酒,那麼就來談談德國香腸吧!
        大家熟知的德國耶誕市集,無論在哪個城市,一定會有一攤賣麵包夾香腸(Brötchen mit Bratwurst)。零度以下的氣溫,或許還飄著靄靄白雪,攤位裡炙熱的炭火上方架著一張烤肉網,上面鋪滿了各式各樣的香腸,滋滋作響,香味撲鼻,頂著低溫寒風來上一份真是暖心又暖胃啊!德國南部,更準確地說在巴伐利亞邦,有很特別的白香腸(Bayerische Wurst),通常會搭配德國結麵包(Brezel)一起吃。歐!千萬要注意!白香腸的腸衣跟一般香腸不同,吃法是將白香腸從中對半剖開,只切香腸肉配特製的芥末醬享用,腸衣就捨棄不吃了。另一種外形細長的圖林根炭烤香腸(Thüringer Rostbratwurst)也十分美味。柏林有著具有特色的咖哩香腸(Currywurst),其地位就像白香腸之於慕尼黑。各家都有自己秘製的咖哩醬配方,也因此發展出了路邊攤式的香腸亭。在香腸亭大家都是立食,沒有座位,不需長時間等待,直接站著吃,再搭配一盤炸薯條,外加一杯可樂,立刻補足元氣繼續打拼。香腸亭現今不只柏林吃得到,連漢堡也是隨處可見呢!
        德國香腸的種類族繁不及備載,鐵血宰相俾斯麥曾說:關於香腸和法律的形成過程,人們知道的比較少,會睡的比較好。也曾有過這麼一句話:「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尾端,但香腸卻有兩個。」(Alles hat ein Ende, nur die Wurst hat zwei)。
 
註:另一道由香腸搭配出的美食Grünkohl mit Wurst。Grünkohl羽衣甘藍加上香腸用肉湯長時間燉煮,是德國冬季家常料理,更是聖誕市集滿足味蕾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

 
註:我的姐妹來訪漢堡,當然要去香腸亭享用咖哩香腸、炸薯條及可樂的經典組合。


七、das Weihnachten – 耶誕節
        記憶中的耶誕節是與基督教息息相關的,主要是慶祝耶穌基督在伯利恆誕生。多數的西方國家耶誕佈置主題會圍繞著馬槽和聖嬰,但德國反而著重在象徵嚴峻冬日的耶誕樹上。這個現象有一個說法是因為以前日耳曼地區尚未基督教化的關係,而這個習俗也就一直流傳延續至今。佈置耶誕樹對德國家庭而言,其重要性就像農曆過年要貼春聯一樣,不能等閒視之。耶誕樹可大可小,可以佈置成七彩霓虹燈,也可以素雅恬靜,全憑個人喜好和財力。唯一相似之處是大多數家庭會購買真正的冷杉。當我第一次在漢堡過耶誕節,先生邀我一起去選樹,那種好奇又興奮的心情至今難忘。
        每個城市的市政廳前廣場往往是露天耶誕市集的所在地。濃濃的肉桂、香草、蜂蜜、巧克力馨氣,編織了一張無形的甜蜜之網,將市集裡的人們甜甜的圈在一起。不能遺漏的,當然還有熱香料甜酒(Glühwein),那是耶誕市集的靈魂。一旦少了這一味,就像台灣夜市少了蚵仔麵線一樣令人失望。德國人並不會為了要購買特定的東西而前往耶誕市集,他們為的是一種溫暖的感覺。市集在歲末之際用燈火、炭火和食物滿足人們的心靈和味蕾。耶誕節是一個充滿愛、感恩和反思的節日,無論有多忙碌,我們都會抽一天空前往耶誕市集逛逛,也為平安夜的來臨做暖身。
        平安夜,年菜吃什麼?初為德國媳婦的我第一年相當緊張,腦海裡深植台灣除夕夜的戰況,深怕要以相同規模換成德式餐點出場。幸好我先生家的傳統是平安夜簡單吃,但餐點是非常特別的「水煮鯉魚佐奶油馬鈴薯」。鯉魚?那不是觀賞用的嗎?能吃嗎?千百個問號寫在我臉上,惹得德國老公大笑不已。原來 Karpfen 是一種可食用的鯉魚,水煮後會呈現淡藍色。這是非常傳統的平安夜晚餐,現今多數德國家庭已經不吃了。基於尊重德國先生的家庭傳統,我們依舊比照其雙親在世時的煮食。與其說是享用節日美食,更多的是一份是思念的心。

註:耶誕市集多半是帳篷式的攤位。只要不下雨,即便天寒地凍,每個攤位總是人頭鑽動,而人擠人似乎也比較暖和了。

 
註:圖為另一種經典傳統的耶誕市集飲品 – Feuerzangenbowle,其味道與香料熱紅酒相似。大缸裡是用香料熬煮的紅酒,另一個大缸上橫放一根鐵條,鐵條插上一個圓錐狀的糖塊。糖塊點火後會慢慢融化,糖汁就順勢流入杯中。千萬不要以為甜甜的很好喝,這可是後勁很強的飲品呢!


註:2016年漢堡市政廳廣場的耶誕市集一景。


八、die Liebe – 愛
        移居德國漢堡至今,即便生活中各項挑戰不斷,但支持我一路往前,給足我信心與勇氣的,除了德國先生之外,還有遠在千里之外的家人及朋友。因為愛,可以克服脆弱;因為愛,可以排除萬難。即便有苦有難,但在愛的浮力之上,我們永不會沈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