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17 11:34:31吳龍

面對實際問題才有辦法解決企業困境

*前言

之前推薦一篇值得一看再看的文章〔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經濟科技政策建言〕,其正確網址如下(http://formosan-voices.blogspot.com/2005/09/blog-post_112550870883008082.html),感謝林環牆教授來信指正。

再者,之前水平併購所舉的幾個例子中有提到台積電和聯電的合併,這個例子在與住日本的一位朋友討論後,發現這並不是一個好例子。因為目前台積電和聯電完全無惡性競爭的問題,而且兩家在晶圓代工市場共有70%以上的佔有率,一旦合併,恐怕會造成托辣斯效應,將有諸多不良的後遺症,可說是弊多於利,對此不良例子說聲抱歉。這位住日本的朋友在亞洲電子業相當活躍,是日本某一大公司的某一部門總頭頭,經常來往日本台灣中國等地,常有新聞上所看不到的種種電子業內幕資訊,讓筆者大開眼界,得以清楚了解台灣電子業在中國的窘困和慘狀,在此感謝他的指點。

*追求企業的議價力不見得會帶來傷害

看了小君的〔再談「思考企業策略問題」〕文章後,腦海直接就浮出〔一公斤的鐵和一公斤的棉花,誰重?〕的問題了。看這小君洋洋灑灑的文章,好像看到鐵和棉花元素分析的科學報告一樣,說的是非常有理,但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沒有多大的幫助。

筆者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面對台灣企業與台灣經濟的問題,不要以空泛的觀點來看實際的問題,應該就實際問題來思考,這樣才會不落入不切實際的陷阱中。筆者之前說的觀點,如果了解台灣經濟和台灣企業的人,應該都知道筆者的意思。像有一個對電子業熟悉的網友來信提到2001年達碁科技和聯友光電合併為今日的友達電子,是一個很成功的水平併購案例,不論是對兩家公司的勞工,對面板產業,對台灣經濟,都是雙贏的局面,網友舉的例子完全合乎筆者的論點和觀點,不但減少惡性競爭,也讓企業永續發展起來。

小君該文有諸多觀點,筆者都非常同意,也認為應該往這個方向走,例如台灣企業應該追求「質的提高」而非「價格的降低」等等,不過筆者就小君的論點提出幾個問題請大家思考一下,就可以了解為何空泛的觀點是沒有多大的意義。

小君認為:〔「國際競爭中,成功的產業必然先經過國內市場的纏鬥,迫使彼此進行改進和創新(波特)。」因此激烈的競爭不是問題,競爭的方向才是問題。〕,請問,台灣企業所面臨的國內市場,已經走向惡性競爭了,這樣的纏鬥還不夠激烈嗎?為何這麼激烈的競爭沒有成就出很多個成功到不用吸食〔西進中國〕鴉片的企業來呢?為何台灣企業競爭激烈到幾乎沒什麼賺錢的地步後,還不願走向「質的提高」而老往「價格的降低」的競爭方向走呢?擺在眼前的惡性競爭,能唱高調的解決嗎?

再者,企業本身負責的分工環節並沒有太大的價值加值和企業本身生產過度標準化的產品,而生產相同產品的同業競爭者又極多,這兩種狀況幾乎是大多數台灣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尤其是電子業。當小君一再批評〔規模擴大所提高的議價力是虛幻〕,卻提不出有何方法解決這兩種狀況。就算點出〔唯有高技術門檻才是議價力的保證〕觀點來(註:品牌信任其實也是議價力的保證之一,不獨有高技術門檻才算是),卻沒有提出方法解決台灣企業因惡性削價競爭造成超薄利潤,已無多餘力量創新技術邁向高技術門檻的問題。

在無法解決這兩種狀況的情形下,台灣電子業不用「相同成本下,提供更高的價值」策略,進行水平併購,那麼就只有用「提供相同的價值下,使用更低的成本」策略,追逐低成本人力,吸食〔西進中國〕鴉片了。而這樣不是更慘嗎?

其實小君所批判的,一直都是〔水平併購〕〔規模擴大〕造成托辣斯企業所形成的種種效應,而這個問題在台灣企業,尤其是電子業(除了鴻海),都不曾發生過,也很難發生。就算是台積電和聯電已經大到佔有晶圓代工市場的70%,就算是達碁科技和聯友光電合併為今日赫赫有名的友達電子,為台灣面板產業的老大哥,也未見他們有托辣斯效應來,反而現在台灣企業普遍面臨的大多是惡性競爭的問題,與托辣斯一點關係都沒有,拿反托辣斯的空泛觀點來批判〔水平併購〕〔規模擴大〕有何意義呢?

這就是為何筆者看了小君的觀點後,會有在〔一公斤的鐵和一公斤的棉花,誰重?〕問題下看鐵和棉花元素分析之科學報告的莫名其妙感覺了。我們仔細想一想,如果小君的論點是對的,那友達電子傷害了消費者嗎?傷害了其他廠商嗎?以空泛的觀點來看實際的問題,多半會落入不切實際的陷阱中,這是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最需注意的地方。

筆者之前說過,追求企業的議價力比追逐低成本人力更重要,而方法有〔技術創新〕〔自有品牌〕〔水平併購〕等等,而且企業的議價力提高不見得會造成其他廠商的傷害,如赫赫有名的〔華碩〕品牌的主機板從來沒有給其他主機板公司造成傷害,也沒有給其他上下游產業帶來傷害,因此〔水平併購〕只要不造成托辣斯效應等等問題,又能解決惡性競爭,為何不參考看看呢?何必因噎廢食呢?

一個商品的利潤有限,也多是不均的和浮動的,所以上游剝削也不該是常態,如果一直甘於被上游剝削,那麼中下游企業就三好加一好,永遠不正常下去算了,那消費者就永遠接受被剝削的那幾層的低劣品質。

當被剝削的那幾層提高議價力,剛開始或許會讓消費者受到傷害,但是在市場機能下,最後利潤最多的那一層或上游必然要放棄超額利潤或提供更好的商品來滿足市場,此消彼長下,消費者反而經常會因此受益。要馬兒好,就要給馬吃草,被剝削的那幾層是有權力提高自己的議價力的。

如果我們以相反角度來看,吃太多草的馬,不會變好,只會變胖變壞,倘若就此因噎廢食的要馬不吃草,那就落入不切實際的陷阱中。不但不能讓吃的太胖的上游釋放自己超高利潤給消費者和中下游廠商,還讓吃很少草的中下游這些馬餓瘦無力,那消費者真的會因此而受益嗎?

只是一昧害怕〔水平併購〕〔規模擴大〕可能會造成的托辣斯問題,然後縱容上游的繼續剝削或某一層的繼續剝削,這樣就一定對消費者是好的嗎?而這對被剝削的中下游企業難道就不是傷害嗎?最重要的是,一個商品的利潤本來就有限,所謂的把餅做大好讓大家共獲其利,這其中難道就不存在變相剝削消費者的問題嗎?

因此,我們應該就實際問題來思考,不要以空泛的觀點來看實際的問題,以免落入不切實際的陷阱中。我們須要正視台灣企業所面對的問題,正視台灣經濟所面對的問題,好好解決惡性競爭(不論是水平併購或用何種方法都行),讓台灣企業有足夠的利潤來進行〔技術創新〕和打造〔自有品牌〕,那麼台灣企業才能有力量把競爭的方向朝往「質的提高」而非「價格的降低」,以便建立品牌信任和打造高技術門檻的議價力。否則,在低廉人力的吸引下,要台灣企業不吸食〔西進中國〕鴉片,幾乎是說夢話。
小君 2007-02-11 10:39:59

韓國現在面臨無內需的經濟成長,財團大賺錢,然而人民的消費能力卻沒有大幅成長,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是並不是你我想要的。
研發不等於創新,資金與規模不能成為創新的藉口,因為這不過是另一個囿於策略慣性的藉口。
在念企業管理的過程當中,我理解到這門學科最大的盲點在於它的焦點只在於企業本身,但身為有良知的知識份子,不能不考慮企業以外的一般人民,因此任何對企業的評論,我都有一條隱含的前提:「大眾的利益」,並在這前提下考量企業的利益,因為企業存在的正當性,在於執行社會功能,滿足社會需求並以此獲得利益,而不是只想著賺錢。
筆者並不像吳龍先生那樣有知名度,因此你的言論的影響力遠大於我,因此任何對讀者的建議都需要更謹慎小心。
當局者迷,整理資訊與思考建議時不能以產業內部那些當局者的看法為主要基礎。有一天,我父親突然對我說:我以後不能再建議你什麼,你要走出自己的路,聽從我的建議只會成為下一個我,而我不希望你的世界只我這麼大。
我們若只聽取產業中人士的"意見"我們的世界也不會比他們的世界大。

版主回應
韓國現在面臨無內需的經濟成長,財團大賺錢,然而人民的消費能力卻沒有大幅成長,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這確實不是我想要的,甚至於可以說是我所痛恨的.

不是只有小君你悲天憫人,看的到勞工,會考慮企業以外的一般人民,別人也是一樣會的,我會提出這些論點,基本上就是為台灣勞工和台灣產業著想,本質上根本不是為企業而思考的.

台灣產業的衰敗,幾乎都是內部惡性競爭所造成的,這除了商業的問題,也同樣被黨國惡勢力所操控著,其中所依循的文化本質,才會有今日的墮落,產業被掏空,勞工高度失業的問題.

不論是你依循波特的理論,或是我個人的思考,其實都是站在「大眾的利益」的前提下考量企業的利益,所不同的,只是理論與現實的運用而已.

台灣因為普遍是家族企業的模式,現代化管理往往都不太夠,經營策略也往往無法配合現代化管理,因此,政府鼓勵企業體質轉變,以水平合併的方式來進行,這並無何缺失,如果像韓國那樣偏激,只能有兩個企業來掌握產業的脈動,那其弊端就明顯可預知的,這當然非我們所希望的,不過其產業不被掏空的優點,不正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嗎?

事實上,台灣企業主很討厭水平併購,因為對他們而言,這等於公司送給別人的意思,不論是合併的任一方,都是相同的看法.對他們而言,公司只有被自己完全掌控之下,才算是自己的.這也就是為何台灣企業少有水平合併的情形,多半是大吃小的零星案例.

因此,水平合併絕非產業人士所要的,反而是他們所排斥的,所厭惡的,因此你的[我們的世界也不會比他們的世界大]說法讓人感到莫名其妙!!

為何要水平併購,這樣的邏輯我之前已經說過了,對台灣產業和台灣勞工的好處遠大於企業主,尤其是那些家族企業心態的企業主,希望你多去了解今日台灣企業的本質,進而了解他們的本質所帶來的企業困境,才能了解我這幾篇所說的意涵.

基本上,我認為你當兵回來後,再次的進入社會,多注意台灣企業的本質和特性,幾年後,你的看法大概會和我差不多,甚至於更好,絕不會像現在有不合實際的問題.因此,未來我們還有很多辯論的機會.

策略慣性是台灣企業面對今日經濟考驗下常犯的錯誤,而台灣企業的本質可說是一種限制,一種缺失,也同樣是一種優勢,會有策略慣性基本上是受制於台灣企業的本質.

這種本質除了家族企業外,還有很多方向可探討的,總體來說,當我們認為那種策略對台灣產業和勞工和企業主有幫助,要注意的是這樣的策略與台灣企業的本質有無限制的缺失或優勢的輔助問題,再以此來建立可實施的方案.

例如,我們要企業走向名牌和高技術,他們所面對的是資金的問題,是風險的問題,是法律的問題,那麼我們就應該針對資金問題提出,貸款優惠的方案,公司合併的鼓勵,如韓國那樣,如果是風險的問題,可以產官合作來分擔技術發展的問題,可以教育界與企業合作發展技術人才,如果是法律問題,可以立法,給了這樣些企業主一些可以走向名牌和高技術的環境,企業主自然會順勢的往這個方向發展,而屆時對台灣產業和台灣勞工的幫助,又豈是批判指責企業主策略慣性,只想低廉勞工所能比的呢?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給他們一點光明吧!!
2007-02-11 11:37:17
吳龍 2007-02-09 11:18:38

韓政府全力介入企業改造,例如強制汽車、記憶體、面板等龍頭產業,必須合併成各只有兩家,然後給予企業超額貸款,使其負債額度高過九十%等手段創造規模經濟以求升級,並創造國際品牌.



Tâi-ôan siau-sít ê hâng-giáp
台灣消失的行業

Túi saN-sì cháp nî chêng tîn-chè phín .
從三四十年前的藤製品.
Ū lâng ùi-tioh be ke thàn tàm póo a
有人為了多賺一點.
Chìu cháu ká Ín-nî khí set chhiúN
就跑到印尼去設廠
Kiát kó Ín-nî lâng oh è-hiáu liáu-áu chìu kìm-chi goàn-liāu chhút-kháu .
結果印尼人學會之後就禁止原料出口.
Chù an-ne hài-sí soo-ū ê tông-hâng
就這樣害死同行的

Koh-chái lâi tioh sī
再來就是
Jí cháp thóng nî chêng ê hòo-soà aiáp chiá,
二十幾年前的雨傘業者,
mà sī ū lâng ùi-tioh beh séng káng-chu ke thàn chít-kóa .
也是有人為了節省工資多賺一點.
thau-thau soa khì ChiNá chóe-áu mà sī hài Tâi-Ôan ê tông-hâng.
偷偷的跑去ChiNá 最後害死台灣的同行,
ià hài-sí ín ka-kī
也害死了自己

Kap hòo-soàN giáp chiá tâng sî tháu cháu khì ChiNá ê ū
和雨傘業者同偷跑去ChiNá的有
chò oê , chò saN-ē ,chò bí-sút-teng , pháng-chìt, oán-kú-ē ....
作鞋的,作衣服的,作美術燈的,紡織的,玩具的.
Chit-má chia ê hâng-giáp tê ChiNá mà sī sí be liáu-á .
現在這一些行業在 ChiNá 也已經快死光了

Koh lâi tioh sī chít-kóa sió ka-tián ,tháu sóa khì ChiNá
再來就是一些小家電跑去 ChiNá
hài sí Tâi-Ôan ê thông-giáp , chóe áu mà hài sí ka-kī .
害死台灣的同業,最後也害死自己

Cháp góo-lák nî chêng tián-náu khe-á , kâng-khoáN ū lâng soan khì ChiNá
十五六年前電腦殼,同樣有人跑到 ChiNá ,
mà sī chóe áu hài sí ka-kī .
也是最後害死自己

SMT ê sai kóng sī tê Tâi-Ôan sìu-mià siòng tê ê hâng-giáp .
SMT 可以說是在台灣壽命最短的行業

PCB chǹg-kháng ê ka-kang giáp tê Tâi-Ôan siù-mia mà bô tn̂g .
PC板鑽孔加工的行業也不算長.

Kng-tián ê hâng giáp tê Tâi-Ôan chò tioh ia-boeh sio ê ,
光電的行業在台灣還沒作燒 ê ,
chìu i-keng soa khì ChiNá .
就已經移到 ChiNá .

A chîN tioh ia-beh thàn tioh tàk-ke chìu hòo-siòng thâi ka lâu-húi láu-tí .
阿錢都還沒賺到,大家就互相殺到 lâu-húi láu-tí .

Chit-má Soo-kng thâu koh beh khai-hòng 晶圓 chhiúN khì ChiNá .
現在蘇光頭又要開放晶圓廠去 ChiNá .
iû-koh ū chít tui Tâi-Ôan lâng chit-bé sit-giáp a .
又有一堆台灣人要失業了

Tâi-Ôan sin-seng ê san-giáp tê Tâi-Ôan chûn oá ê siù mià lu-lâi lu-té.
台灣新生的產業在台灣存活的壽命越來越短.

Che tiò sī 1949 nî hit-tīn ChiNá làn-bîn ê cháu-lóo bùn-hoà soo eng-hióng .
這就是1949年那一群 ChiNá 難民跑路文化的影響!!!

小君 2007-02-03 01:31:40

你堅持你的看法,我也無法說服你什麼,你質疑台灣企業如此競爭,卻沒有走向創新的方向呢?這點你真的肯定嗎?我並不需要想出什麼樣的道理,只需要知道,低成本的達成,也需要創新,沒有創新的作法,何來低成本?我依舊想強調,創新是一種思維,一種作法,不是一種策略。的確,研發有時會有資金的門檻,但並不是創新就一定需要龐大的資金,舉例而言,曾有一個人,在無聊之餘,拿支針在紙上戳了一排洞,他發現這樣紙就很容易撕開,於是申請的專利,如今全世界所有郵票都用這樣的設計,他也因此大發利市?請問這樣的創新需要多少資金?筆者曾訪問一家在新莊從事手機袋設計的小企業,全公司員工不超過15人,幾乎全是設計人才,他的年營業額近2億...小企業無法創新?策略慣性才是台灣企業無法創新的元兇!
同時,你也誤解了"高技術是議價力的保證"這句話的含意,議價力是企業指對上下游廠商爭奪利潤的能力,瑞士錶與日本錶雙方並非上下游,又何來所謂的議價力?
高技術門檻能使對手難以生產與你一樣的產品,並不代表對手無法利用創新的產品奪走你的市佔率,當對手有新作法能突破你的技術門檻,就表示你的技術"門檻"已不再是門檻,當在日本錶的強攻下,瑞士Swatch重新站起,難道用的是合併或是所謂的低成本?若Swatch真的利用合併增加議價力與規模經濟,那他也許就外移東歐了。
同時你也需要瞭解,星辰、精工、卡西歐,日本手錶業者彼此競爭相當激烈,他們亦是利用創新高科技的低價電子錶才能打擊瑞士錶。
同樣也回問,既然合併如此有用,那為何台灣企業家們不想合併呢?議價力與企業規模如此重要,那台灣許多小企業為何不合併?是不為?還是不能?如果答案是不能,那未解決"不能"的問題前,合併策略根本不實際。
在"別再低成本"一文中,曾提到台灣企業長期以來太習慣於低成本的策略思考,事實上,這樣的策略不能說是錯的,如同前文曾說過,低成本與差異化策略本質上是一樣的,也同樣需要創新,但思維方向卻不一樣,台灣企業合併時所著眼的利益都還是低成本,還是規模經濟,還是你所謂的議價力,這樣的策略慣性才是台灣企業在競爭激烈之餘卻依舊追求"價格優勢",而不是"品質優勢",因犯這樣毛病的企業太多,因此在"競爭論"一書當中,才會在一開始就以一整個章節討論"作業效率不等於策略",低成本策略會越來越難走,如果企業習於低成本的策略思維,將很難拒絕中國環境的誘惑;鼓勵企業合併無法阻止其外移!
併購或合併也不是你所想像的那麼簡單,這是一,項"高難度"的企業活動,全面推廣一失敗率高的企業活動,不是負責任的作法,別忘了,每家企業都擔負了成千上萬的家計。
至於你說全球市佔率高的產業,都死在自己內部的惡性競爭,這點或許需要證據證明,因為這樣的結論,與波特的研究結論完全相反,難道台灣企業特別不同,別國的企業越是競爭越是日益強大,我們台灣企業卻是越競爭越衰微?
經濟問題是不能想當然爾,也不能以個案當通論,如同你評論我的文章像是科學報告,但很遺憾經濟就是科學,任何一項推論都需要有足夠的基礎,雖然結論不一定正確,但可以確保不失誤太多。

版主回應
你我之間爭議的問題核心就是這篇文章的標題:[ 面對實際問題才有辦法解決企業困境],你所提出的反駁和質問也證明這一點.

水平合併不是萬靈丹,這一點事實是我一再強調的,當水平合併成為惡意合併,或是創造出托辣斯企業來,那這樣的水平合併就必須被遏止的,除此之外,水平合併不該是被譴責的,被排斥的,甚至於在台灣企業內部的惡性競爭之下,還是一帖良藥.

台灣企業之所以不流行水平合併,其原因一直都很清楚,只要你對台灣企業有真正的了解,你就知道原因,而當你會問這個問題,就表示標題:[面對實際問題才有辦法解決企業困境],對你的要求是正確的.

台灣企業大多數是家族企業,或是類似家族企業的公司,因此在台灣除了電子業這種比例上比較家族企業色彩的公司,才會比較多水平併構的案例外,其他產業對水平合併都相對的少.

十幾年前我常聽到的說法是,台灣企業幾乎是家族企業,沒有現代化,成為現代企業,所以很多產業都因為這些家族公司被國外的公司所淘汰而沒落的,這種說法至今還聽的到老一輩的人在說.

事實上,家族企業是水平合併的困難,很多公司的運作是因為家族的向心力而凝聚起來運作的,當喪失家族企業的特色後,那麼只有現代化管理才能讓公司進行合併而壯大,否則唯一的可能就是大吃小,讓小型家族公司賤賣資產給比較大的家族公司,小型家族公司宣告停業,不然水平合併家族企業不如自行擴產來的實在,既沒有人事包袱,機械也是新的,還能抵稅,何苦去吃掉別人的公司,還惹你小君的道德譴責呢?

就是這樣的原因,如果政府能鼓勵水平合併,在政策上給予輔助,並大力輔導,讓眾多中小型家族企業變成中大型現代企業,不但公司規模擴大,有了足夠的資金,公司型態進化,也減少惡性競爭,這樣有何不好呢?

要討論或批判某種策略應該要根據實際情形來論斷,否則一定陷入空泛的局面.例如意仁,女人吃意仁都會美白漂亮,但是對孕婦來說那是墮胎的毒藥,相同的,波特的看法是一個真理,也能用於今日的友達電子,但是對於友達的前身--達碁科技和聯友光電--就未必有用,而且可能是一種無意義的策略.

至於你的反駁,其實錯誤百出,例如你拿新莊從事手機袋設計的小企業來創新,不是很奇怪嗎?這種設計的創新比起其他產業的技術創新來看,根本不成比例,尤其是製造業.如果創新這麼簡單,那麼外國公司就不會花那麼多經費在創新和開發新技術上了.

想一想,一個人,在無聊之餘,拿支針在紙上戳了一排洞,於是申請的專利,如今全世界所有郵票都用這樣的設計,他也因此大發利市,問題是如果這麼簡單,這麼容易,這麼好運氣,那創新又有何希奇可貴的呢?那創新不是任何一個公司都輕而易舉就做的到的嗎?

所以,你的例子和你的看法都一樣不合乎目前實際的情形.不過你倒是說對一個正確的觀點---策略慣性---這一點確實是今日友達電子的錯誤和失敗.因此,本來上次要下一個結論,現在的友達應該用你的理論來發展,而達碁科技和聯友光電應該用我的理論來發展,不過這其中有些地方還有爭議,所以等以後再定奪.


另一個錯誤是[議價力是企業指對上下游廠商爭奪利潤的能力,瑞士錶與日本錶雙方並非上下游,又何來所謂的議價力?],對消費者而言,瑞士錶與日本錶都是上游,以產業或公司而言,對消費者的議價力決定整個產品的全部利潤.一個重又貴的瑞士表,比不上輕又便宜的日本錶,因此瑞士錶的議價力就弱下來了.只不過,當手機流行後,日本錶也因而沒落了,這又是新技術打垮另一個新技術的案例.

至於,瑞士Swatch重新站起,靠的名牌策略,瑞士表的困境是新技術的打擊,不是瑞士公司彼此的惡性競爭,也沒有瑞士公司把工廠和公司全面移到東歐中國東南亞來打擊瑞士本土的鐘表產業,這種情形下,瑞士何來的理由來進行大規模的水平合併呢?我說水平併購不是萬靈丹,已經說過很多次了!!

台灣也可以走名牌策略,但是和技術創新遇到相同的情形,資金的問題都是台灣企業要走向這兩條路所面對最核心的問題.

台灣全球市佔率高的產業,大都死在自己內部的惡性競爭,這幾乎是肯定的,只是以不同的面貌表現.這也與波特的研究結論不違背,因為波特的研究是不討論政治力的影響,不討論政治環境因素的干擾,就一般性或這說是經濟自由度高一點的情形下,正常經濟競爭的公司和產業來討論.對於台灣企業會受不了惡性競爭而跑到中國和東南亞,利用便宜人力來打擊台灣本土公司的情形,這種不正常的做法對波特而言,是不可思議的笨蛋行為,只會造成悲劇.

只是,台灣就是遇到這樣的悲劇.對波特而言,對歐美公司而言,遇到高度的競爭,會好好利用外國便宜的勞工,會轉型為另一種形態的公司,會有新的發展策略,但是就沒聽說會去幫敵國來打擊自己本土公司的做法.
2007-02-03 13: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