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9 14:07:53吳龍

回應網友兼談台灣經濟和鴻海(下)

除了〔分散投資,佈局全球〕外,鴻海的〔策略併購〕也是值得注意的成功模式,若台灣企業主多加分析並加以學習創新,對台灣經濟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鴻海之所以能由一個傳統業的模具工廠,快速變成電子一哥,除了堅守技術創新等等原則外,〔策略併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鴻海〔策略併購〕的成功已經引起很多企業學習了,如正崴複製鴻海成功模式,成功跨入手機組裝業務,這種以併購方式讓企業壯大,鴻海已經帶動出一種風潮。

值得思考的是,鴻海的〔策略併購〕大多是屬於上下游的垂直併購,如果我們改為水平併購,讓今日台灣企業併購的目標是同性質的公司,如晶圓代工廠併購晶圓代工廠(如台積電和聯電的合併),光電公司併購光電公司,電路板公司併購電路板公司,來壯大企業,那麼這會有怎樣的效果呢?

我們會發現到,台灣電子業代工的議價空間變大了,公司毛利變大了,勞工也不易失業了。長久以來,台灣電子業就只是一個代工業而已,賺的都是蠅頭小利。在任一電子產品的利潤中,獲得利潤最少的就是台灣電子業。這是因為台灣電子業代工的公司實在太多了,台灣電子業代工公司和工廠必須彼此競爭,互相殺價來吸引國外電子大廠,導致國外電子大廠有議價的優勢。

在國外電子大廠的殺價下,這些台灣電子業公司的毛利都下降了,為了賺錢,公司需要不斷的降低成本,找更便宜的勞工,因此〔西進中國〕就成了不得不吸食的毒品了。唯有利用中國或他國的便宜勞工來降低成本,才能受的了國外電子大廠的殺價。這時候,〔技術創新〕〔品牌形象〕〔研發〕〔設計〕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如何找出便宜勞工以降低成本來維持公司的生存,遠比如何賺大錢來的重要了。

如果〔策略併購〕是水平併購同性質公司的情形下,這些台灣電子業公司會壯大為大公司,且因代工公司減少,而增加對國外電子大廠議價空間,那麼毛利和利潤也會保有一定的水準。此時,企業主就不會太過在乎勞工成本了,相對的,〔西進中國〕就不再是那麼重要了,反而〔研發〕〔設計〕〔技術創新〕〔品牌形象〕才成為公司優於同業的必然條件,吸引國外電子大廠的因素了。

一昧追求降低成本,追逐便宜勞力的企業,最後一定會被更低成本更便宜勞力的公司所取代。而有〔品牌形象〕的公司,有〔研發〕〔設計〕能力的公司和不斷追逐〔技術創新〕的公司,才會有企業的永續,和高利潤的報酬,而該公司的勞工也會有成就感和高薪的回報。

台灣經濟如果靠的是只追查降低成本,追逐便宜勞力的企業來支撐的,那台灣勞工的薪水永遠無法成長,還得面臨因公司遷移到他國的資遣,請問,這樣台灣經濟還能壯大嗎?台灣企業還能壯大嗎?

因此,台灣政府應該鼓勵同性質企業的合併,或是有大格局的台灣企業主應該積極的〔策略併購〕水平併購同性質企業,尤其是電子業中的代工更需要如此水平併購的〔策略併購〕。

唯有同性質公司的水平合併,才能增加對外議價的優勢。唯有增加對外議價的優勢,才能保有一定水準的毛利。唯有一定水準的毛利,公司才會養的起勞工。而且併購同性質企業的水平整合遠比垂直整合上下游來的容易,不但讓公司壯大來的容易,管理也比較容易。透過這樣水平併購的〔策略併購〕,台灣公司就不用拼命去追逐便宜的外勞,吸食〔西進中國〕的毒藥了。

當然,水平併購的〔策略併購〕不是萬靈單,如同垂直併購的〔策略併購〕一樣也有缺失,但這無疑是可行性很高和對台灣經濟和企業都有幫助的一個方法。回到最初的問題,當我們以〔台灣企業的發展與台灣國家經濟的成長要如何才能相輔相成?〕來思考,我們將會真正的看出台灣企業發展的方向,以及台灣經濟大成長的方向。同時,我們也能看穿黨國意識型態者的西進中國論所犯的錯誤。

對台灣經濟而言,國內外的企業主都願意對台灣大量的投資,讓台灣勞工有高工資的工作可做,無疑是最好的情形。世界各國對外來的資金都有優惠政策,為的就是希望資金能留在自己的國家發展經濟,讓自己國家的勞工有工作可做,經濟能不斷的成長,這是很基本的經濟原理。

反觀,那個鼓吹台灣企業去投資中國,拋棄在台灣的公司,讓台灣勞工失業,甚至於借錢匯入中國,債留台灣的〔西進中國〕〔大開放〕,讓台灣資金大流血,讓台灣產業出走,掏空台灣經濟,我們很清楚的可以看出〔西進中國〕〔大開放〕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做法,完全是在顛倒經濟原理,不但不能幫助台灣經濟,還對台灣經濟造成極大的傷害。

要讓國內外的企業主都願意對台灣大量的投資,我們就不該鼓吹〔西進中國〕〔大開放〕,不該容忍黑心泛統媒體〔唱衰台灣〕,並且要有讓國內外的企業主願意對台灣大量投資的意願和環境才行。要做到這點,我們必須注意台灣今日的優勢和劣勢,針對台灣獨有的局面做全方位的思考,以便壯大台灣的優勢,逆轉台灣的逆勢。

在此,個人推薦一個筆者常去的網站:〔福爾摩沙政經評論〕(http://formosan-voices.blogspot.com/)〔註1〕,該網站有很多觀點和看法,指出台灣今日的優勢和劣勢何在,也提出壯大台灣優勢和逆轉台灣逆勢的一些方法,更是提出種種建言指出台灣往那方向走,對台灣最好。

這也讓我找出〔台灣企業的發展與台灣國家經濟的成長要如何,才能相輔相成?〕這個問題的某些答案。而其中有一篇文章〔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經濟科技政策建言〕(http://formosan-voices.blogspot.com/2005_09_01_formosan-voices_archive.html),更是非讀不可。筆者今年每次看到這篇文章後,心中都有一個感慨,那就是〔不知道是要說這些學者是先知呢?還是要罵傾中的政府在原地踏步呢?〕

〔台灣企業的發展與台灣國家經濟的成長要如何,才能相輔相成?〕是個大哉問,還有很多地方很多層面可以討論的,筆者僅以閣下提出的例子來提出看法,希望你能滿意。

〔註1〕〔福爾摩沙政經評論〕是林環牆教授的部落格,其內容極為豐富,精彩萬分。林環牆教授是當今僅次於國策顧問黃天麟先生,能指出那些主張〔西進中國〕的經濟學者和黑心泛統媒體人言論觀點錯誤所在的知名經濟學者。

林環牆教授之前才駁倒經濟日報的錯誤社論,最近更是指出新潮流的親中經濟觀點的錯誤,駁倒不少出賣台灣利益的經濟邪論,令人十分敬佩!!

感嘆的是,扁政府居然沒重用國策顧問黃天麟先生和林環牆教授等人,也難怪台灣經濟遲遲無法提振,一想到這點,就讓人心痛扼腕!!
極微 2007-01-04 19:47:58

謝謝大家的指導!
我的意思並不是肯定垂直併購的優點,其實我也不確定我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何謂垂直併購,只是粗略的想到,如果對企業主來說,要是垂直併購真的比較可行有利益的話,則就其自己為出發點來考量,比較會去採用垂直併購的方式,我是覺得不該理想浪漫的去冀望企業主能優先顧及國家經濟發展,而是務實的如何以政策引導協助企業主有意願去改以水平併購或其他方式來發展自身企業兼能促進台灣經濟,畢竟就人性來說,自己先贏可比追求雙贏重要一些吧!
或許我對人性有些悲觀!

版主回應
誠如小君所言,水平併購的經濟利益來源是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常以低成本為努力方向,而台灣電子業多屬於代工製造業,很注重低成本,所以才會有追逐低廉勞工而去中國投資的趨勢,因此對台灣企業而言,應該是水平併購優於垂直併購.

垂直併購的優點是往上併購來確保自己原物料不至於受制於人,上游的關係廠也有固定的自家銷售去處,不必擔心產能無法消化.但是合併的成本卻是相當的大,在管理上可說是相當困難,一個產業的上中下游各有其發展的運作模式,設計和製造和通路是完全不同的領域,管理上有很大的差異,很容易失敗的.這一失敗可能全盤皆墨,公司倒閉.

而水平併購的優點是合併同類型的公司和工廠,不但擴大公司的規模,也擴大公司在技術或勞工或客戶群的範圍,也增加對外的議價能力.水平併購相類似的產業不需要壯大自己到可以不跟第二廠拼價格,只需要遏止惡性殺價和惡性競爭就夠了,到那時,工廠和公司的生存就能往〔研發〕〔設計〕〔技術創新〕〔品牌形象〕這些方面來追求,而不會一昧追逐低廉的勞工.

就人性來說,自己先贏或許會比追求雙贏重要,但以水平併購比垂直併購容易且風險低利潤高來看,對台灣企業而言,更應該是選擇水平併購優於垂直併購.

今天台灣會有這種奇怪的做法,其實是受到媒體扭曲經濟觀點所造成的,在黨國意識型態來說,大中國大中華觀點扭曲他們的思想,讓他們無法以台灣經濟或台灣企業的利益來思考,因此他們才會脫離台灣經濟或台灣企業的立場來做闡述,而以經濟和企業來當訴求的立場,刻意讓大家忘卻台灣面臨的真實現狀,以一個假想且錯誤的遠景來迷惑大家,讓大家有種種迷思,無法正確的追求自己真正的利益.

其實水平併購不該是政府主導的,而是企業主自行運作的,政府應該做的是技術保護和智慧財產權的工作,並鼓勵品質文化,只不過在黑心泛統媒體的扭曲下,政府該出面對抗這個舊勢力的逆流,站在企業主和勞工的立場來維護台灣經濟.
2007-01-05 11:39:36
吳龍 2007-01-03 14:46:09

小君的部落格已經連上來了,極微網友和小君網友有自行討論的管道了,不過小君的部落格留言有某些限制,一直要告訴他我要把他的部落格連上來,都無法留言,所以要自行注意留言的要求ㄡ!!

小君和摘夢同是中原校友耶....我剛剛發現到.....不知道兩人是不是同一屆的.....

小君 2007-01-01 09:10:03

水平併購的經濟利益來源是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常以低成本為努力方向,因此企業追求規模經濟的同時,都會伴隨著裁員(兩家同質企業合併,如果還需要一樣多的員工,那就是失敗的併購),因此併購進行時,雙方企業總是以不裁員來安撫人心,不過這通常都是騙人的,因此,對勞工不一定有利。
台灣企業策略的擬定,個人認為朝需求面的方向思考比較好。

版主回應
少許的勞工被遣散,總比全部的勞工被遣散好,也比公司工廠移到國外,造成產業空洞化好.思考的重點是在台灣企業與台灣經濟的雙贏,而不是空泛的企業發展與國家經濟成長.

台灣企業都是中小型為主,台灣經濟也是靠他們撐起來的,但是產業的公司規模往往要轉型,由小變大是一個常態,台灣產業很多都沒有走向大企業的格局,就在惡性競爭下,讓很多不錯的產業劣幣逐良幣,不是由盛而衰,就是現在這種的空洞化.

主張水平併購只是針對減少惡性殺價和惡性競爭而已,這對公司和國家經濟都有一定的好處,當然,這不是否定垂直併購對一般公司的優點,只是提出一種方式,看能不能幫助公司和國家經濟的雙贏,並非把他當成萬靈丹來排除其他方式.

企業策略本來就該朝著需求面的方向擬定了,但是有格局或是有遠見的公司也應該要知道如何創造自己議價的優勢.如果想在一個惡性殺價的局勢(紅海)下找需求面,那就很困難了,因為供給大於需求,需求面如何去找呢?

有人提出轉型,品牌,技術等等自稱為藍海的策略,其實是不錯的,不過這都只是解決惡性殺價局勢的一些方法,每一種方法都不是萬靈丹,也不是必勝的辦法,而過去商場解決這種惡性殺價所常用的水平併購這種老套手法有其可參考的價值.

基本上,水平併購並非萬靈丹,只是一種可行的手法,我只是把他好的影響寫出來,當成能讓台灣企業發展與台灣國家經濟成長都能雙贏的一個小例子,並非極力鼓吹和推荐水平併購,其用意只是在彰顯思考雙贏的問題,應該注意可行性和實用性,不受任何限制,不因為老套而不用,最少不會像某些經濟學者和媒體人受制於黨國意識型態或是一些不合台灣經濟格局的經濟觀點而已,別無目的.

不過,小君似乎已經脫離了黨國意識型態,其思考格局很大,能看穿大前研一的盲點,所以要以[企業發展與國家經濟成長]來思考,或是要以[台灣企業發展與台灣國家經濟成長]來思考,其實都差不多的,這點是值得令人佩服的.
2007-01-01 11: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