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5 11:52:42yuluoke

寻找家园

寻 找 家 园
(在搜索引擎可检索到该书电子版下载)
高尔泰 著
——荣获2007年北京汉语研究所年度奖《汉箴》杂志第4期报道
高尔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高尔泰(生于1935年10月15日)江苏高淳人。画家、作家、美学家、哲学家。许多学者推高尔泰为现代中国五大美学家之一,与朱光潜、宗白华、蔡仪、李泽厚齐名;也有人不以为然,如李泽厚。

目录 [隐藏]
1 生平
2 荣誉
3 著作
4 参考文献


高尔泰生平
1955年于江苏师范学院毕业,分配至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中学任美术教师。1957年二月,因在北京《新建设》杂志上发表论文《论美》而遭到批判,后反右运动中被打为“右派”。1957年冬天被开除公职,发配到位于甘肃省酒泉地区境内的“地方国营夹边沟农场”进行劳动教养。1959年在兰州为甘肃省博物馆创作十年大庆宣传画,而躲过了饥荒。
1962年春天解除劳动教养,经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帮助,于6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爆发遭到批判斗争。后在五七干校劳动。1977年平反。
1978年春天调至兰州大学哲学系,主持美学专业。1978年年底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2年回到兰州大学任教。1984年因时任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苏恒的邀请来川师任教。后又先后在南开大学和南京大学任教。
1987年年底与蒲小雨女士结婚。
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在南京大学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被捕入狱,先后被关押在南京娃娃桥监狱和成都四川省看守所,1990年以“结束审查”名义释放。
1992年6月在朋友帮助下离开成都。7月11日抵达香港。1993年辗转抵达美国,曾先后在新泽西和拉斯维加斯等地居住。
2004年5月,中国大陆的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了高尔泰的自传式散文集《寻找家园》。尽管文章内容经过了部分删改,但这也是他去国之后首次在大陆出版的成套作品。其中部分作品此前曾在大陆的《读书》杂志发表。
[编辑] 荣誉
1986年被中国国家科技委员会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编辑] 著作
《论美》
《美是自由的象征》
《异化现象近观》
《寻找家园》
[编辑] 参考文献
寻找家园,高尔泰著,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05,ISBN 7-5360-4280-9

天地良心
陈村
老战士不死她们只是慢慢地凋零
赵楚


目 录
证人高尔泰北岛
卷一 梦里家山

梦里家山
祖母的摇篮曲
大刀会
儿时偶像
人鬼神
清道士
兰姐的标本簿
阿来与阿狮
淳溪河上的星星
留级
时来运转
跨越地平线
苏州行
正则艺专
唐素琴

卷二 流沙堕简

别无选择
雪泥鸿爪
论美之失
电影里的锣鼓
上帝掷骰子
地门
沙枣
逃亡者
风暴
安兆俊
月色淡淡
蓝皮袄
军人之死
幸福的符号
出死
运煤记
走向生活
敦煌莫高窟
石头记
寂寂三清宫
花落知多少
桃园望断
牛棚志异
面壁记
荒山夕照
窦占彪
伴儿
常书鸿先生
又到酒泉

卷三 边缘风景
得福
唱歌
杏花春雨江南
韩学本
老实人
没有地址的信
苏恒先生
天地空白
湖山还是故乡好
画事琐记
告别兰州
留在沙路上的足迹
铁窗百日节选
回到零度存目
雨舍纪事存目
在零度存目
辛安亭先生存目
王元化先生存目

读高尔泰的寻找家园一平
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孩子徐晓
那些难忘的中国梦郑义
读寻找家园崔卫平
流沙堕简收藏家汗漫
隐居林下高尔泰贝德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亚衣
怀高尔泰邵燕祥
自由鸟永不老去十年砍柴
不该如此远去的背影胡继华

本书说明
左起:吴康妮、浦小雨(高夫人)、高尔泰、黄翔、秋潇雨兰、施雨、施林


证人高尔泰
北岛
某些人很难归类他们往往性情古怪思路独特不合群羞怯或孤傲一般来说这种人不大招人喜欢特别是政治家无论是专制者还是民主派都会因为他们难以归类不便管理而把他们看作天生的敌人高尔泰就是其中一个
我一到纽约就跟他们联系高尔泰耳聋一般总是他的夫人浦小雨接电话在小雨柔弱的声音中突然听见高尔泰的大嗓门"北岛欢迎你来"随即就消失了他只使用电话的话筒部分因听筒部分对他毫无用处
头一次见到高尔泰是一九八七年在成都的一个画展上我们握手时他的手大而有力我从手注意到他的体魄健壮敏捷且不善言辞和著名的美学家大教授身份极不相称我们闲扯几句我记住了他那略显阴郁的眼睛其实那大概是他一生中最顺的日子......暴风雨短暂的间隙
听说过他的一个故事一九八三年高尔泰在兰州大学教书赶上"反精神污染运动"被定为全省批判的重点有一天校党委书记通知他省委书记要跟他谈话并给他张条子写明时间和地点可到时竟不见踪影急得党委书记团团转四处寻找直到第二天才找到他书记暴跳如雷问他到底躲到哪儿去了高尔泰平静地说他没有躲只是在画室画画书记厉声问他既然接到通知为什么不去他答道我是接到了通知可我并没有答应
高尔泰江苏高淳生人五七年因发表论美一文而被打成右派大概是高家天生的反骨父亲和姐姐也遭此厄运不久被劳改的父亲在出砖窑时跌倒再也没爬起来高尔泰在戈壁滩的劳改营目睹了无数的死亡自己也差点饿死
五九年他被一只无形的手从死亡线上挑出来送到甘肃省博物馆画十年大庆的宣传画逃过一劫使他有一天作为证人记下那远比古拉格群岛残酷十倍的苦难 他离开劳改营的当天头一次和押送他的警察共进晚餐他嚼都不嚼大口吞下太多的肉块以致到今天还常常胃疼
我再次见到他是在洛杉矶八九年夏天他因"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在南京被捕入狱被关押了半年多出狱后他和小雨通过地下通道逃到海外我们的舞台由于一次事件转动了亲朋好友天各一方甚至永远不再想见没想到事隔八年我和高尔泰竟在地球的另一端重逢真是又惊又喜他变化不大原来眼睛中的阴郁竟然消失了代之以明朗像洛杉矶的天空他耳背跟他交流很困难每次我说话都是由小雨大声重复一变有点儿像通过口译只不过是从中文到中文好在我们都不认为谈话是重要的大家在一起坐坐共享那温暖的时刻小雨是高尔泰的学生曾在北京的首都博物馆搞美术工作她性情温和心甘情愿地跟老师浪迹天涯他们当年靠给西来寺画画维生日子简朴而充实告别时我有一种冲动想搂住他那厚实的肩膀不我想不是哀怜而是骄傲为他而骄傲
以后陆陆续续读到他的回忆录寻找家园让我记起那一瞬间的骄傲中国不缺苦难缺的是关于苦难的艺术高尔泰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历史的迷雾中和他一起目击了人的倾轧屈服扭曲和抗争目击了生命的脆弱和复杂目击了宏大的事件中流血的细节他的文字炉火纯青朴实而细腻融合了画家的直觉和哲学家的智慧他告诉我他是压着极大的火气写的我却没有这个感觉可见他功力之深把毕生的愤怒铸成一个个汉字
我们去看望高尔泰夫妇从曼哈顿出发穿过荷兰隧道进入新泽西我的朋友学良开车车是跟他弟弟借的又破又小新装上的轮胎还有问题车身发飘我们离开都市穿过人烟稀少的旷野春风吹绿了大片的树林
他们在新泽西南部的一个老人住宅区花五万美元买了个小房子这笔钱在曼哈顿最多只能买间厕所我是建筑工人出身房子一看就是低成本的两室一厅一间卧室一间是高尔泰的书房还有间相当敞亮的花房作小雨的画室这里太安静了静得耳朵嗡嗡响他们生活简朴很少与别人来往除了画画写作唯一的乐趣就是到附近森林里散步
高尔泰和我所见过的中国知识份子都不一样他外表更像农民眼睛眯逢着脸色红润总是带着敦厚的笑容好象望到了一年的好收成我和高尔泰聊天小雨继续充当"口译"后来发现我坐的位置不对正好对着他那只聋了的左耳
我调整了一下靠近他的右耳谈话畅顺多了我突然想到他不戴助听器显然是有意切断和世界的联系当他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另一扇门----通向内心之门我夸他的散文写得好这回可让他听见了他乐得像个孩子接着问我别人还有什么看法又连忙从书房取出一本影集里面不是照片而是一张张比火柴盒稍大些的发黄的纸片仔细看去上面竟是些肉眼难以辨认的字迹细密得像古瓷上的纹路他告诉我每张纸片都有一万多字是他在牢改营写的为安全起见他把钢笔尖磨得比针还细趁没人时写在纸片上再把这些纸片藏在棉袄的夹层里一件棉袄竟有十几层大小口袋装满这些危险的秘密文化革命抄走了他所有的手稿唯独这些记述了他更隐秘的思想的小纸片被抄家者当废纸踩来踩去没人注意得以留存
晚饭前他带我看看他和小雨的画他们的生活压力很大去年他们给庙里画了三十幅画六十年代高尔泰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临摹壁画多年老天再次成全他这本事成了他在海外谋生的手段他告诉我有时写作会突然想到挣钱湖口只好忍痛放下笔
客厅墙角有一副做俯卧撑的木架是他自制的我常去健身房锻练连撑二十下不免有些得意没想到他连撑五十下面不改色气不喘他毕竟今年六十二岁了五十年代他凭天生的体质平过百米短跑的全国记录也许老天给了他这副好身子骨就是为了让他熬到别人熬不到的那一天为人间的苦难作证他告诉我"六.四"后他在狱中狱霸像对待所有新来的犯人那样对待他忍无可忍他三拳两脚就把那家伙摆平了
同行的朋友咪咪反客为主转眼间做了一桌好饭菜高尔泰端出坛上等黄酒席间小雨又成了客人们的回声上路时高尔泰握着我们的手大声说"很高兴你们来"这句客套话被他还原其本来的含义他真的很高兴
夜色深了我们的车走错了方向又绕回来他们还站在那里大概要去散步我似乎看见他们手挽手穿过没有月光的森林一直走到黎明
怀高尔泰




南方周末   2004-08-05 15:52:19



  《2003:文学中国》
  林贤治 章德宁主编
  花城出版社2004年1月,32.00元
  ■书里书外

  □邵燕祥

  翻开林贤治、章德宁主编的《2003:文学中国》,见选了高尔泰散文二篇,读其文如见故人。(不久前花城又出版了高尔泰的散文集《寻找家园》,其中写到敦煌,包括上述两篇。)作者简介说他在内华达大学做访问学者。我知道,走出那个大学校园,那座城市附近沙碛显得旷远而荒凉,天倒会是澄净地蓝着,置身其间,或有瞬间仿佛回归敦煌否?
  不久以前,读杨显惠的《告别夹边沟》,就总是想起高尔泰。若不是1958年抽调到兰州布置迎接“十年大庆”的“建设成就”展厅,说不定他也已在那个因死人太多而闻名的劳改农场成为饿殍。尽管是劳役、饥饿和屈辱的日子里,他还以蝇头小字在碎纸片上写了《人论》,藏进鞋底。后来他还曾写过一些关于人的解放和美的追求的文章,却都在“文革”中成为罪证抄走,失落了。
  1980年代后期我见到他时,《美是自由的象征》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那是他一字一字重新写出的吧。
  1992年夏我去西藏,归途经成都勾留,探问去他任教的那所大学路怎么走,才知道他已经离去,不免惘然。
  90年代,友人辗转带来一幅他手绘的《达摩面壁图》,上面题诗一首:
  我来欲问小乘禅,惭愧尘埃未了缘。年年碰撞前后壁,西西弗斯上下山。山无愚公终不移,海有精卫填亦难。为问诗人今何如,只将翰墨报平安。
  图上钤有“尔泰合什”的印章。我面对此图沉吟良久。我想,这一是对我的呼应,因为八九十年代之交我抄过几首杂诗给他,其中就有“垂垂老矣吴刚斧,西西弗斯上下山”之句;二则我以为这当是他在南加州西来寺作壁画时的轻车熟路。这回细读了他《敦煌四题》中的几句话,我才似乎更懂了他的深意。
  在《面壁记》一题中,写到“文革”时分配他“持箕帚”打扫洞子,时时有些感悟,“所以在那些小小的石头洞中面壁,我感觉到一种广阔。只可惜我在里头,毕竟是劳动改造。天黑了还得回到外面,和其他被揪斗人员一起,列队请罪。唱语录歌,听训话,互相揭发批判和自我揭发批判,一如但丁笔下鬼魂,互相咬啮撕扯。没处躲没处藏,直觉得四面都是墙壁。”
  然而我在《寂寂三清宫》文中,又读到他静极思动心底的波澜:“看到昏黄的灯光照着那一桌子破旧的古书,我突然有一种被活埋了的恐惧。无边的寂静就是坟墓,在其中那些古人虽然已经死了,好像还活着。我自己虽然活着,却好像已经死了。”他明白了寂静不等于安宁,他产生了逃避寂静的欲望,于是他又在那险恶的环境里写起来,自知像是玩火,也顾不得了,“除了玩火,我找不到同外间世界、同自己的时代、同人类历史的联系。我需要这种联系,就像当初需要寂静与孤独。写起来就有一种复活的喜悦。”
  尔泰这里写的是40年前的心境,这些文字写出至今,大约又有五六年了。不知他此时此刻心情怎样,我只能对他说,我还像当年那样幼稚,那样浅,但对他的怀念是真诚的,深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