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4 19:30:14幻羽

禪七修行系列~2016春末~附錄~參禪妙法「參話頭」

 

禪七修行系列~2016春末~附錄~參禪妙法話頭」 

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話從心起,心是話之頭;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萬法皆從心生,心是萬法之頭。其實話頭,即是念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由此可知道,「看話頭」就是觀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觀心。

宋朝以後,念佛者多,諸大祖師乃參「念佛是誰」。可是許多人仍是不得明白,把這句「念佛是誰」的話頭放在嘴裏,不斷的念來念去,成了一個念話頭,不是參話頭了。「參」者參看義,故凡禪堂都貼著「照顧話頭」四字,照者反照,顧者顧盼,即自反照自性。以我們一向向外馳求的心回轉來反照,才是叫看話頭。

「參」者參看義,其實「參」這個字有「看」的涵義,看什?看的本心!「參」這個字還有一個「悟」的涵義,所以叫做參悟;「參」這個字還有「參究」的涵義,就是歸根究底。故凡禪堂都貼著「照顧話頭」四字,照者反照,顧者顧盼,即自反照自性。

禪堂貼「照顧話頭」呢?「盼顧」就是觀看的意思。照顧話頭,就是回來看自己的本心、本性;回來看自己的佛性;回來看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才說「回頭是岸」。「照顧念頭」就是反照自性,回來見自己本來面目。

以我們一向向外馳求的心回轉來反照,對這一問有疑,要在這疑的地方去追究,看這話到底由里而來?是什樣子?「念佛」的這個念頭,要看裡來,要知道那裡是什樣子。微微細細的去反照,去審察,這也就是反聞自性。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在「誰」上發起輕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他,疑念不在,再輕輕提起。初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一心一意的用的功好了。

「念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如穿衣吃飯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便有最容易發疑念,不待反覆思量蔔度作意才有,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

但不是將「誰」字或「念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蔔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有等將「念佛是誰」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於欲升反墜,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僅可叫做「想」;漸漸狂心收籠了,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纔叫做「參」;再漸漸功夫純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覺得坐在什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前,不間不斷,這才叫做「疑情」。

「疑情」不要粗,愈細愈好,禪門當中常講「粗」跟「細」,就是說,剛開始心是很粗的,要由粗而漸漸地變細,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他,疑念不在,再輕輕提起。

所謂「疑念在」,就是這個問題一直放在心中都沒有失去,這個叫做「疑念在」;而「疑念不在」?心已經掉了,已經昏沉了,或是開始散亂了,又在打妄想了,那個時候疑念就不在了;疑念不在「要再輕微提起」,就是說「念佛是誰?」這句話已經掉了,那這個時候就要重新提這一句話「念佛是誰?」,這一句話要重新再提起來。

初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一心一意的用的功好了。「誰」字一,便有最容易發疑念,不待反覆思量蔔度作意才有,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