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2 10:47:52幻羽

~禪偈中的春天~

                   

                             禪偈中的春天

  偈,又作偈頌,當初是釋迦牟尼講經說法時,為便於聽眾傳誦記憶教義而使用的一種有韻文體,同譬喻故事一樣為方便法門。自佛陀以後,高僧大德多有所作,故而在佛教經論中,偈頌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偈頌由於篇幅短小,形式活潑,重質而少文,長於理念而短於抒情,因此禪師們樂於借用,或發明心要,或證悟體性,或轉述禪理,或開示學人。
  禪偈是禪與詩的結合,同唐詩和宋詞一樣,禪偈也在數千年的歷史浮沉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它既有禪的深刻思想又有詩的意境之美。這種結合大致有兩種形式:援禪入詩,借詩指禪。第一種是指將禪義引入詩中,以提高詩的意境。第二種是指借詩的形式,來標指禪宗義旨或表達證悟之境。
  禪偈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一顆耀眼的明珠,璀璨迷人。因為本文寫的是春天的印象,故在這裏,筆者從歷代眾多的禪師們所作的詩偈中,僅撿拾些許和春天有關的具有禪理、趣味和詩情畫意的詩偈,同讀者共賞:
  正月春順時節,情有無皆含悅;
  君要知得誰力,更問誰教誰決。
  (《正月偶成》法眼文益)
  法眼文益禪師是法眼宗的創始人,他融華嚴於禪宗,提倡禪教合一思想,是五代時期禪宗內最為傑出的大家。這首《正月偶成》不同於我們以前所鑒賞的唐詩和宋詞的文風,它並不關注景,而是更側重於物的“識”。
  詩偈的開篇即引出春天時節這一主題,寫出正月裏,春天順應時節到來。接下來呢?既然是春來,那麼有情(如人和各種動物)無情(花草樹木、山石水土等)的萬物全都是一派生機欣然向上的景象。然後禪師又生出這樣的疑惑:這樣的生機全是靠了誰的力量才來的呢?是春天嗎?是自然萬物本身嗎?當然,這個問題真是讓人費解,也沒有人可以作個決斷。
  禪師在這裏借春天的自然之境,來比喻禪宗的修行和證悟,有了疑問必須自己去解決,只有當自己徹悟之後才能和萬物一樣感受到春天所賦予的愉悅。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尋春》無盡藏)
  無盡藏,是唐朝比丘尼,她的這首尋春詠梅詩偈,千百年來在佛門中廣為流傳。偈的前兩句描繪其到處尋春,踏破芒鞋,入嶺穿雲,但卻一直找不到春天的蹤跡。這正如同那些參禪問道的人一樣為了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而不辭勞苦,參訪寺院或高僧大德,可結果仍是覓而不得。
  春天到底在哪里?尋春而不見春的人落莫歸來,無意中拈起梅花來嗅,才真切地感覺到芳香撲鼻。於是倏地心頭一明,春天原宋早已經來到了這裏,在枝頭上,在花香裏,已經昂然怒放了!
  無盡藏以尋春人嗅花來比喻那些心外求法的人,即算是費心勞力,尋師求道,還是不能開悟,只有回歸本心,才能發現真如法身人人具足,何須外求呢?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見桃花》靈雲志勤)
  靈雲志勤初參溈山靈佑禪師,每日苦參公案,卻無所得,心中感到無比的苦悶。一天,他從禪堂裏走出,到庭院中活動。時值春日,百花爭豔,一片熱鬧景色。靈雲志勳邊走邊欣賞,不期然的,一株桃花橫在了眼前,他剛想伸手拂開,突然那豔然多姿的桃花觸動了他的心扉,令他若有所悟,這意外頓時讓他喜不自勝,於是寫下了這首桃花悟道詩。
  在求道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捨近求遠,甚至走很多冤枉路。靈雲志勤禪師以“三十年來尋劍客”一句來自喻自己求道之辛苦漫長。在這個過程中不知見了多少回“抽枝”“落葉”這樣春秋交替的情景,也暗示自己不甘放棄,孜孜不倦地追求。當見到桃花後,才頓然明白,原來道就在生活中,就在這****滿園裏,就在這桃花之上。既然洞悉個中底細,那還有什麼可疑的呢?
  門前綠樹無啼鳥,庭下蒼苔有落花;
  聊與東風論個事,十分****屬誰家?
  (《門前綠樹》 酒仙遇賢)
  這首詩偈不同於酒仙遇賢禪師其他詩偈的戲謔之風,非常的工巧而又寓意深長。
  詩偈的前句以“無啼鳥”和“有落花”形成一無一有、動靜如如、自然寧靜的春天景象。後句則以擬人的手法寫出禪師與春風論道,而發問哪里不是十分****呢?山川大地,樹木溪流,繁花綠草,哪個不是清淨法身?何況如今這本就是一派“綠樹有啼鳥,蒼苔無落花”的喜人****!真正達到了聲色俱全,法性圓成,觸日菩提的禪境之美。
  春雨與春雲,資生萬物新;
  青蒼山點點,碧綠草勻勻、
  雨霽長空靜.雲收一色真;
  報言修道者,何物更堪陳?
  (《示眾偈》 汾陽善昭)
  汾陽善昭禪師是臨濟宗的著名大師,這首《示眾偈》是其向弟子們開示用功之道的心地法門。
  雲行雨施,春天才能萬物一新,煥發生機,使得蒼山青翠點點,使得草叢——片碧綠。而就在這春雨乍收,山野蔥郁之間,長空顯得分外的寧靜,雲層散盡後,萬千景物看上去如此純粹真切。最後,禪師提出了他的見解:“這些境象,對照自己的內心禪境,哪個更真實,誰又勝過誰呢?”
  禪師旨在告訴修道弟子:我們的心中固然需要有春雲春雨的祥和之氣,但其真如妙性,卻如春雨初霽後的長空一般,淵覺靜寂,純明澄澈。
  片片殘紅隨遠水,依依煙樹帶斜陽;
  橫筇石上誰相問,猿嘯一聲天外長。
  (《山居》雲峰文悅)
  雲峰文悅禪師繪聲繪色地為我們描摹出這幅禪者的春憩圖:暮春之際,落花紛紛揚揚,許多就隨著水流飄然去了遠方。而斜陽下,輕煙籠罩著綠樹,讓人心生憐惜春景之情。“橫筇石上誰相問,猿嘯一聲天外長”,禪師此時在做什麼呢?把竹杖橫在石頭上,舉目遠眺。這時雖沒有人問話,卻有一聲猿啼,猶如空際飛來。
  這裏的“猿嘯”亦可解為禪師之嘯,如同獅子吼,又如同趙州喝,那是一種心與境融合後的歡欣之情,三世諸佛,一切聖賢,八萬四千法門,百幹三味無量妙義,於此一嘯中,皆悉具足。
  北固樓前一笛鳳,斷雲飛出建康宮;
  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濛濛細雨中,
  (《潤洲》 仲殊)
  仲殊,為北宋僧人、詞人。字師利。本姓張,名揮,仲殊為其法號。
  他所寫的這首七絕詩,受到了許多人的稱讚。北固樓前,仲殊禪師駐足遠眺,耳邊是風中隱約的笛聲,而禪師此時的心境也必是非常閒適的!更不必說,春和景明,白雲悠悠。一個“斷”字,不僅顯示出絕妙的生機,而且也折射出歷史的餘韻。在詩偈的最後,禪師讚美江南的到處是碧綠芳草,顯得那麼青幽喜人,而江南又是個多雨的地方,春天幾乎都被這雨搶去風光。他發出了自己的感歎:多少往事都已化作煙塵隨風飄灑,唯有那不變的****常駐人間!
  對於這首詩,清人翁方綱在《石洲詩話》中評道: “僧仲殊‘北固樓前一笛風’一首,亦唐人佳境。”
  風蒲獵獵弄春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
  (《臨平道中》道潛)
  杭州永明寺道潛禪師是清涼文益禪師之法嗣,持戒精嚴,訥於言,敏於行,工於寫詩,喜游方,居無定所。春末時節,道潛禪師在行腳途中,路過位於杭州西北處的臨平山,遂寫下了這首風格清麗、別致的小詩。
  在一開始,禪師就以極其清靈的筆法,巧妙地給讀者描繪出江南特有的一派春景:春風輕輕地撫弄著臨平山下那成片的蒲草,一陣一陣像波浪鋪排開去,以至於那飛倦了的蜻蜒想在蒲草上歇息一下都不能那麼自在,因為落腳點總是在風中搖擺不定。後句則寫臨平山下逶迤的道路兩邊,大大小小的水塘裏,那些蓮花都開滿了,使人誤以為整個世界都變成了蓮花淨土。
  道潛禪師還有首非常有名的《口占絕句》,是當年蘇軾移守徐州時,禪師去訪問他,蘇軾遣官妓馬盼盼求詩,道潛笑作:
  寄語東山窈窕娘,好將幽夢惱襄王。
  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
  詩意說,你這位多情美麗的巫山神女,還是去撩逗那楚襄王一類的多情人去吧。至於我這位和尚,早己無意於人間的歡愛了。柳絮沾泥後,春風再也吹拂不起,道潛以此來比喻自己心性沉靜,不會受美色的逗引了。後人常用柳絮沾泥宋形容懶開倦眼看紅塵的逍遙超脫而又略帶幾分倦怠的禪心。
  竹暗不通日,泉聲落如雨;
  春風自有期,桃李亂深塢。
  (《題西湖僧舍壁》清順)
  這位清順禪師是宋朝人,他與當時著名的大文豪蘇東坡是文友。而他們之間的相識也緣於這首五言絕句。據《宋詩紀事》中記載,蘇東坡在仁和縣湯村鎮開運河時,有一天即興遊西湖,在某一個僧人居住的房子裏不期然地看到了這首小詩,深為其中的文采所吸引,於是便尋到了作者清順禪師,之後二人交遊唱和,詩文往來,遂成一段佳話。
  詩偈的首句重在一個“暗”字,以此突出竹林鬱鬱蔥蔥,遮天蓋日之景象,同時也表現出叢林寺院的幽寂。 “泉聲落如雨”則以動宋襯靜,將清淙的泉聲和其飛落如雨的形狀引到了讀者面前,非常形象生動地將林間景致展現出來。
  末句中,清順禪師又以一個“自”字和一個“亂”字把這“春風”和“桃李”寫活了,仿佛一切花草樹木都具有了靈性。全詩無一禪語,不著一字,卻極盡風流,令人領略到天然的禪趣。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杏花寸》 志南和尚)
  詩句“吹面不寒楊柳風”已經成為今人描寫春風的名句了,而志南和尚也因作了這一絕句在文壇得以立一足之地。
  參禪的志南和尚和許多禪師一樣,在深山裏結一茅篷獨住,在這裏遠離塵世的繁華和世俗煩惱。而那些參天的古樹成蔭,也正好為禪者遮蔽風雨和驕陽,仿佛是禪者最貼心的依靠。杖藜此時在志南和尚的眼中也活了起來,好像是特意扶著他過橋似的。雖然隱居生活非常的清苦,但是誰又能說其中沒有樂趣?更何況禪者向來都是安貧樂道的!
  “沾衣欲濕杏花兩”,為什麼說是杏花雨呢?因為這正是杏花盛開的時節,而又由於這春風春雨,使得許多杏花紛紛墜落,和著雨,被風吹到了志南和尚的衲衣之上,但是並不濕衣。這境界如同《維摩詰要》中所敍述的“天女散花”一樣,那些心無染著的菩薩,是不會被落花所沾染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既然是春天,風也不再淩厲,寒氣被東風催暖,在透過楊柳那柔軟的枝條輕撫到志南和尚的臉上時,分明是和煦可親了。
  湖上春光已破慳,湖邊楊柳拂雕欄;
  算來不用一文買,輸與山僧閑往還,
  (《湖上春光》道濟)
  提起道濟禪師,便不由得想起他那似癲似狂喝酒吃肉的“濟公活佛”形像宋,他的故事幾乎是家喻產曉的,哪個孩童不會唱上一句“鞋兒破, 帽兒破, 身上的袈裟破……”。
  在這首詩偈裏,春光好像變得非常慳吝,不捨得把自己展現到人間一般。不過,畢竟它還是破慳了,在湖光瀲灩中給人們帶來了春的消息。這時候湖邊柳樹新生出來的翠綠柔軟的枝條正輕輕地在春風中拂過雕欄,真的已經是****迷人了。
  誰知這詩偈正如道濟禪師那異于常人的言行一樣,到後面也突然一轉,不再描景敘物,而是趣味十足地拿春光玩做起了“賭注”,並且甘願把這不用錢買的春光輸給山僧,只是希望以後可以自由往來。
  從沒有誰能像道濟禪師在春意盎然中,這般逍遙自在,任運安閒,禪悅無限。足可見禪師的境界已非一般,真是極盡風流!也難怪他在辭世時寫了那麼一首觸動人心的《絕筆詩》:“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歸宋,依舊水連天碧。”
  煙暖土膏農事忙,一犁新雨破春耕;
  郊原渺渺青無際,野草閑花次第生。
  (《煙暖土膏》 虛堂智愚)
  人們一向認為禪者只關注自己,離生活太遠。其實不然,很多禪師都是非常關注民生的,有許多還堅持自己從事農事,在禪界,農禪之風向來被稱道。這位虛堂禪師,就在這首禪偈裏為我們勾勒出一幅鄉土氣息極為濃郁的早春耕作圖。
  “煙暖土膏”象徵著春天大地回暖,水氣上浮,所以這個時候,農民也開始忙碌起來了。一場綿綿的春雨之後,春耕就開始了。而這時候郊外的田野地頭都有了春天那喜人的青綠色,無數不知名的野花和小草也都呈現出無限生機。
  可以說,此時此刻,禪師完全沉浸在這樣安寧祥和的陽春中,一切都是那樣的活潑親切,如此便是禪境啊!真是鄉村野趣,觸目菩提!
  草深煙景重,林茂夕陽微;
  不雨花猶落,無鳳絮自飛。
  (《晚春》文慧守璋)
  守璋禪師在詩的首句即寫出暮春特有的景物“草深煙景重”,唯有草被植物生長得深長才會顯出煙景重重。次句寫林茂,林木茂盛,鬱鬱相挨才會使夕陽的餘暉無法穿透過來,因而黯淡了春光。後兩句,禪師以白描的手法,描摹出晚春時百花落幕,雖不經雨,卻各自紛紛離枝:而柳絮呢,即使沒有風,也會到處飛散。這其中向人揭示了一個真如法象:萬事萬物,都有其必然的歸宿。正如同花落不一定經雨,絮飛也不會因風,要知道自然界自有它的生長規律:花開就有花落,絮長就有絮飛。其實不獨花絮如此,人事亦如此!
  一杯晴雪早茶香,午睡初醒春晝長;
  拶著通身都是眼,半窗疏影對斜陽。
  (《山居詩》雪岩祖欽)
  雪岩祖欽禪師十六歲為僧,十八歲行腳,由於天生愚鈍,在參禪求道的路上吃盡苦頭。此詩為禪師的寫景喻禪詩。
  禪師首句即寫出冬去春來時節,山中晴日尚有積雪未化,於是起來烹茶一壺,頓然間整個僧舍茶香四溢。由於山居無事,禪師便在午後小睡,醒來時以為過去了很長時間,可是一看日頭,還是只走了那麼一點。
  “拶著通身都是眼”其中有一典故:唐代道吾禪師問雲岩禪師: “觀世音幹手千眼,哪一個眼睛是正眼?”雲岩禪師答:“如同夜裏摸枕頭。”道吾禪師聽了之後說:“師兄,我懂了,遍身是眼。”雲岩禪師答道: “不,通身是眼!”這裏祖欽禪師是藉著這一典故,說自己在這渴來飲茶、困來眠的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中,已經悟出了真如妙道,所以看那窗外梅花疏影橫斜在夕陽中覺得真是自在無礙。
  禪偈寫到此,亦可打住了。禪宗本來主張不立文字,但卻又在後世留下了浩如煙海的經文詩偈,看上去似乎矛盾,其實不然,不立文字是說文字是佛性法身之外物,不能言說其中玄旨,只能向自心求,覓得真佛;而佛祖教化眾生有八萬四千法門,文字只是其中的一種,這是為了讓根性不同的人能夠找到各自適合的方法,能夠對佛經教義有深刻的理解。
  而禪偈之於禪,是一種工具一一師父向弟子傳達心要:是一種怡情一一禪師借此表達自己的感受;是一種明證一一標示真如實相的落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