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0 20:26:07幻羽

***認識--"雨"***

                      ***認識--"雨"*** 

雨是一種自然降水現象。大氣層中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珠,大量的小水珠形成了雲。當雲中的水珠達到一定質量以後就會下落至地表,這就是降雨。雨是地球水循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大部分生態系統的水分來源,是幾乎所有的遠離河流的陸生植物補給淡水的唯一方法。雨滴也有可能在還未到達地面時就完全蒸發,有些形況就是在當雨通過森林的林木時,雨常會被森林截流,而直接蒸發入大氣中,這種情形可以減少雨對於地表的侵蝕。在有些地表炎熱的地區(如沙漠地區)水分直接蒸發尤為常見。這樣的降雨被稱為幡狀雲。 

在航空例行天氣報告中,降雨情況的代號是RA。

由小水滴(小冰滴)構成的雲稱為水成雲(冰成雲)。當雲為水成雲或冰成雲時,雲能否降水,取決於能否在較短時間內形成大量足夠大的雨滴(一個雨滴約合一百萬個雲中水滴)。雲中水滴形成雨滴的途徑有兩種。或者雲中水滴自己不斷凝結變大,或者雲與雲之間互相碰撞使得雲中水滴相互結合,質量變大。當水滴的質量大到上升氣流無法將其「托住」時,水滴下降,便形成了雨。實際上,水滴僅僅靠自我凝結是很難變成足夠下降的雨滴的,主要的增長手段是通過水滴之間的相互結合。 

在降雨過程中,雲層中原始雨滴由於凝結核的大小不同,凝結髮生的先後不同,雨滴的原始大小就是不相等的。大小水滴因水汽壓的不同,水分容易由小水滴轉移到大水滴上去,使大水滴不斷增大,小水滴也會變小。當水滴不斷增大,在空氣中下降時就不再保持球形。開始下降時,雨滴底部平整,上部因表面張力而保持原來的球形。

當水滴繼續增大,在空氣中下降時,除受表面張力外,還要受到周圍的空氣作用在水滴上的壓力以及因重力引起的水滴內部的靜壓力差,二者均隨水滴的增長及下降而不斷增大。在三種力的作用下,水滴變形越來越劇烈,底部向內凹陷,形成一個空腔,形似降落傘。空腔越變越大,越變越深,上部越變越薄,最後破碎成許多大小不同的水滴。破裂的水滴又會被其它的大雨滴吞併形成新的大水滴。此外,雨滴所帶有的正負電荷也是雨滴之間衝撞結合的原因之一。 

水滴在下降過程中保持不破碎的最大尺度稱為臨界尺度,常用等體積球體的半徑來表示,稱為臨界半徑或破碎半徑。在不同的氣流條件下,臨界半徑是不同的。如在均勻氣流條件下,臨界半徑通常為4.5至5.00mm,而在有擾動的瞬時氣流條件下,臨界半徑更小。 

雨在下落時可能做數次垂直運動,這是由上升氣流的強與弱有關的。如果雲層含水量少,那麼就無法形成雨,而是陰雲;如果雲層含量大,上升氣流強,導致水滴在下降過程中凝結,而凝結成的冰又被上升氣流托住而上升,如此反覆則形成雹。

鋒面雨,又稱氣旋雨、梅雨。當天氣系統中氣團緩慢上升時(以厘米每秒的速度量級),常常會發生層狀降水(一個有著相似降水強度的廣闊的降水帶)和動力性降水(陣性的對流性降水,在較小範圍內降雨強度會變化很大),比如在冷鋒附近和暖鋒南方近地面。在熱帶氣旋眼壁外圍附近,以及中緯度氣旋的逗號頭型降水模式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上升活動。沿著錮囚鋒可以發現很多種類天氣,甚至可能發生雷暴,但是這些天氣過境後常會伴隨著干氣團的到來。錮囚鋒一般形成在發展成熟的低壓區附近。區分降雨和其他降水形式(例如雪和冰丸)的標誌是,有厚厚一層溫度高於冰的熔點的氣團存在,從而使得冰凍的降水在到達地面前能被完全融化。如果在接近地表有一層溫度低於冰點的淺層,降雨下落後會形成凍雨(雨水接觸低於冰點的表面時被冰凍)。當大氣中的低於冰點的溫度層高於11,000英尺(3,400公尺)時,冰雹發生的機會將顯著減小。

對流雨有時又稱熱雷雨、雷陣雨,台灣稱西北雨。在熱帶雨林氣候區和夏季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區多見。對流性降雨或陣性降雨是由對流性雲(比如積雨雲,濃積雲)造成的。這類降雨一般都是陣雨,且強度變化很快。由於對流性降雨的水平覆蓋範圍有限,它一般只在某一區域下一小段時間。大多數熱帶地區的降雨都是對流性的,但是層狀性降雨有時也會發生。霰和冰雹都意味著降水是對流性的。在中緯度地區,對流性降雨經常發生在斜壓性邊界(比如冷鋒,暖鋒,颮線等)附近。

地形雨,暖濕氣流在運行的過程中,遇到地形的阻擋,被迫沿著山坡爬行上升,從而引起水汽凝結而形成降水,稱為地形雨。地形性降雨發生在山坡的迎風面。大尺度濕潤空氣跨越山脊時的抬升運動會導致絕熱性冷卻和凝結。在世界上有著相對持續的風(比如信風)的山脈地區,山脈的迎風面比起背風面經常會有著更濕潤的氣候。水汽在地形抬升過程中被漸漸移除,使得背風面下沉的的空氣比較乾燥和溫暖,常常形成雨影區。

夏威夷考艾島的瓦埃萊爾山以極端多的降雨而聞名,其年降雨量是世界第二高,有460英寸(12,000公釐)。科納風暴每年在10月到4月間給該州帶來暴雨。當地的氣候因為地形原因幾乎在每個島上都有所不同,大致根據相對於高山的位置被分為迎風(Koʻolau)和背風(Kona)區域。迎風一側面對東北而來的信風,接收更多的降雨;背風一側則更乾燥些,陽光更多,雨水較少且雲較少。

在南美,安第斯山脈的山脊阻擋了太平洋的水汽到達內陸,從而造成背風面的阿根廷西部的沙漠氣候。內華達山脈在北美有著相同的效應,形成了大盆地和莫哈韋沙漠。

颱風雨,氣旋中心附近氣流上升,引起水汽凝結而形成降水,稱為颱風雨。常見的有熱帶氣旋和溫帶氣旋帶來的降水。

人工降雨,人類長期以來一直尋求人工降雨的方法。包括中國、美國和法國都有積極的人工降雨計劃,即在雲層中散播化學物質,導致雨滴凝聚,並形成降雨。化學物質的選用取決於所要催化的雲層類型。通常使用碘化銀,乾冰,液態丙烷,但效果仍有爭議。

暴雨可以使河水暴漲,從而形成洪水、泥石流;甚至導致水土流失。暴雨形成的原因很多,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環境破壞導致的。比如「聖嬰現象」和「溫室效應」被認為是暴雨的成因。

酸雨是由於大量燃燒化石燃料或生物物質,將酸性化合物(如二氧化硫或者一些含氮的化合物,二氧化氮)排放至空氣中,造成降雨中含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質的現象。酸雨具有很大的腐蝕性,除了會造成水體的酸化之外,酸雨並且會造成土壞中的陽離子交換系統的破壞,使土壤的肥力下降,並也會造成土壤中的生物的死亡,在水體方面,酸雨會造成水中的PH值的改變,造成水體中的較不能適應的生物的死亡,所以對於生態上會造成很大的影響。17、18世紀,「霧都」倫敦曾經長期受酸雨侵害。實際上,酸雨的形成和沒有環保重工業產生有極大的關係。另外,如果進入「核冬天」會大量的降雨。 

凍雨是過冷雨滴落於地面或暴露物體上時,迅速凝結為冰的天氣現象。凍雨通常發生於地面溫度0℃以下的天氣情況,特別是在初春和初冬時節。

地外降雨,在土星的最大的衛星土衛六上,不經常的甲烷雨被認為造成了星球表面無數的溝槽。在金星上,硫酸幡狀雲在離地面25公里(16英里)的高空就已經被蒸發了。在氣態巨行星的上層大氣中可能有各種成分的雨,在深厚的大氣層里甚至可能會有液態氖的降雨。人馬座的太陽系外行星OGLE-TR-56b被認為甚至有鐵雨。

影響 文化

地球的初期非常熾熱,正因為雨的降臨,才使地球降溫,最終導致生命的出現。因此雨也被譽為生命。

肯尼·基《在雨中》是薩克斯曲中膾炙人口的作品,莎士比亞曾經創作戲劇《暴風雨》。  漢民族認為龍王是主管興雲布雨的神,但祈雨儀式並非統一,晴天娃娃是一種祈求止雨布偶。 《山海經》中為蚩尤帶來狂風暴雨的有風伯和雨師。

在古中國,雨被認為一種很重要的自然資源,因此雨又被稱為「甘霖、甘澍」,二十四節氣中有「穀雨」一節氣。人們也可以根據雨前的變化判斷雨的來臨。有俗語:「燕子低飛麻雀叫;螞蟻搬家蛇過道;水缸穿裙山帶帽(指水蒸氣凝結在水缸上和積雨雲);就是大雨要來到。」 

細雨可以使人溫馨、也可以使人感傷;豪雨令人感到絕望。在詩歌或影視中、雨可以使人產生愛戀,但並非有科學依據。美國著名電影《雨中曲》拍攝於1946年,其主題曲《Singing In The Rain》自今仍是經典的作品。

驚!美國洛磯山脈竟下「塑膠雨」2019/08/15

環境拉警報!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科羅拉多州多個地區,包括洛磯山國家公園山峰,竟下起了「塑膠雨」,透過採樣發現,雨水中含有不同顏色的塑膠微粒,引起世人震驚。 

地質學家華特比(Gregory Wetherbee)日前發表了一篇名為「下塑膠雨了」(It is raining plastic)的研究報告,內容顯示,塑膠不僅存在海洋、河流裡,也存在於雨水中。包括落磯山脈、科羅拉多州等地的雨水都含有淺綠、藍、白、粉、紫等各種顏色的塑膠微粒與碎片。 

華特比透露,原本採集雨水是為了研究氮汙染,沒想到卻意外發現下起了塑膠雨,直言「地球上的塑膠比肉眼所見更多,這些塑膠微粒隱身在雨裡、雪裡,成為環境的一部分」,認為塑膠危害已經開始逐漸蠶食人類的生活。 

事實上,華特比的這項發現與其他近期研究結果相似,一份報告顯示,位於歐洲的庇里牛斯山(Pyrenees)的生態環境同樣富含塑膠微粒。這意味,塑膠微粒可以隨著風飄行幾百公里;其他研究亦顯示,海洋、英國部分河川湖泊、美國地下水同樣含有塑膠微粒。 

賓州大學比蘭德學院的研究學家梅森(Sherri Mason)更指出,塑膠汙染主因為垃圾,逾90%的塑膠垃圾沒被正確回收,當它們逐漸瓦解時,就會變成微小粒子,再與空氣中的水氣結合,變成雨水融入環境,而人類和動物則透過雨水和食物攝入塑膠微粒,雖然目前尚不能準確得知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危害,但可想而知並非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