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盧遮那佛***+*幻羽*題~秋禪~5
12世紀的大日如來畫像,現藏於根津美術館。
***毗盧遮那佛***
毗盧遮那佛(梵語:वैरोचन,轉寫:Vairocana;巴利語:Verocana),又作大毗盧遮那佛或摩訶毗盧遮那佛(梵語:Mahā-vairocana),義爲「太陽」或「光明遍照」,意譯大日如來、大日覺王。通常被稱為法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化)身佛。為五方佛之一,位居中央。
毗盧遮那(Vairocana),意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唐朝實叉那陀譯《八十華嚴》採用此譯名。但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出的《六十華嚴》,譯為盧舍那。
毗盧遮那佛是娑婆世界的佛,釋迦牟尼是他的名稱之一。嘉祥吉藏大師在《華嚴遊意》說明,盧舍那佛即是釋迦牟尼。印順法師根據《華嚴經》的漢譯本比較,也支持這個說法。
此外還被譯作毗盧舍那佛、盧舍那佛、遮那佛、鞞嚧杜那、毘盧折那、吠嚧遮那等(毗、毘二字通用)。
胎藏界中台八葉院
原出自《華嚴經》,但因譯音不同,造成後世各佛教宗派對它有不同的解釋。華嚴宗認為毗盧遮那佛為報身佛,是蓮華藏世界(Akanistha Ghanavyuha,或稱密嚴世界)的教主。天台宗認為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盧舍那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化身佛。唐密則認為毗盧遮那佛為至高的唯一法身佛,金剛界的根本。祂是密教最大本尊。因為譯名不同,造成佛教內部不同學派,對「毗盧遮那佛」的解釋也不盡相同:
華嚴宗據此認為:毗盧遮那與盧舍那分別為音譯的全稱和略稱。「毗盧遮那」為報身佛,是《華嚴經》所說華藏世界(佛報身之淨土)的教主。
天台宗以毗盧遮那佛為法身佛、盧舍那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身佛。
法相宗與上述解釋相同,但所尊稱略有不同。法相宗以毗盧遮那佛為自性身,盧舍那佛為受用身、釋迦牟尼佛為變化身。
唐密及承繼的日本真言宗視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摩訶毗盧遮那,梵文Mahāvairocana)為理智不二的法身佛,為密宗尊奉的主尊之一。《大日經》(即《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在密教經典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由中印度密宗大師善無畏於唐開元四年(716年)在洛邑大福先寺譯成漢文。
形象
毗盧遮那佛在佛教各個宗派的形象不盡相同。
顯宗 - 頭戴五佛冠,身披袈裟,雙手結「毗盧印」,坐於千葉寶蓮高台上。另外還有一種形象與釋迦牟尼佛無異,而手印是「說法印」。
唐密 - 毗盧遮那佛在唐密和真言宗顯現為菩薩形象,頭戴五佛冠,身著華麗的服飾,跏趺坐於千葉寶蓮高台上,背後有帶火焰的頭光。由於兩部曼荼羅中手印和種子字不同,因此而分為胎藏界和金剛界兩種形象。胎藏界是「法界定印」,而金剛界是「智拳印」。
藏密 - 毗盧遮那佛在藏傳密宗顯現為菩薩形象,白色皮膚,雙手托寶輪。在一些唐卡中毗盧遮那佛被描繪成四張臉,因此又稱為「四面佛」。
毗盧遮那佛,新加坡佛牙寺龍華院
化身
毗盧遮那佛的憤怒化身是不動明王,相傳曾經降伏過大自在天,是佛門中伏魔的大力者。
日本東密興教大師(密巖覺鍐)認為阿彌陀佛即是大日如來的化身。
明朝淨土宗的蓮池大師也有相同的看法。認為五方佛、三十七佛皆為毗盧遮那佛所化身。
在尼泊爾,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是尼瓦爾人地方神馬琴德拉納特。
在泰國,共有崇笛佛、玉佛、成功佛、索通佛、白欖佛、星期守護佛、派里碧納佛等法相化身,其中崇笛佛是至高的無相法相。
毗盧遮那佛在藏傳佛教唐卡中以四面佛的形象出現。
獨坐楓林見瑞霞
如幻如詩醉艷陽
俗塵斂盡桂花芳
秋弦雲心逍遙行
*幻羽*題~秋禪~5
.
上一篇:*幻羽*題~秋禪~4
下一篇:*幻羽*題~秋禪~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