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音樂及樂器】 作者: *蕭梅*教授+*3小時好聽中國古典琵琶輕音樂*
【中國古代音樂及樂器】 作者: *蕭梅*教授
中國古代詩、歌是不分的,即文學和音樂是緊密相聯繫的。現存最早的漢語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篇當時都是配有曲調,為人口頭傳唱的,這個傳統一直延續下去。漢代的官方詩歌集成《漢樂府》、唐詩、宋詞當時也都能歌唱。現代亦有音樂家為古詩譜曲演唱,如蘇軾描寫中秋佳節的《水調歌頭》。
中國音樂有着悠久的歷史。由雲南元謀等地發現的古猿人化石可知,大約從 100萬年以前起,遠古的人類就已經在中國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當最早的人類開始製造原始的工具和集體進行勞動的時候,原始的音樂便在他們的勞動節奏和勞動呼聲中萌發了幼芽。
古代文獻中關於遠古音樂的傳說,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某某氏為名的古樂,如朱襄氏之樂、陰康氏之樂、葛天氏之樂、伊耆氏之樂等;另一類是被尊為古代帝王的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和夏禹等時代的古樂。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是秦漢以來興起的以歌舞為中心的俗樂進一步發展並達到高峰的時期。作為這種發展趨勢在觀念上的反映並反過來給它以影響的,便是與傳統儒家音樂觀相反的重俗輕雅的思想。
曹操父子都是俗樂──相和歌的愛好者,特別是曹操,他用相和歌曲調填寫的許多歌詞,都是發自內心的思想感情的表現。在他們「尚通脫」(通俗)的風氣的影響下,出現了像嵇康的《聲無哀樂論》那樣思想新穎的音樂美學論著。它的主旨就在於打破以《樂記》為代表的儒家音樂思想的控制,為那些被稱為「鄭衛之音」和「亡國之音」的俗樂爭取一個合法的地位。
嵇康的這種觀點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言論中得到了共鳴。李世民認為被視作亡國之音的《玉樹後庭花》之類的音樂,不可能讓處在盛世的唐朝人感到悲哀,也不能把強盛的國家引上亡國的道路。因此,李世民及其他初唐的統治者對音樂採取了一種比較開放的甚至是「重俗輕雅」的政策,從而促進了以燕樂為主體的唐代音樂的高度發展。
隋唐燕樂,是為滿足統治階級享樂的需要而彙集在宮廷裡的俗樂的總稱,它包括漢族的和少數民族的,中國的和外國的音樂。隋唐,在漢族與少數名族頻繁交流之下,中國音樂的發展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
在關於遠古音樂的傳說中,曾提到一些古樂器,其中有鼓、磬、鐘、簫、管、塤、篪、笙、琴、瑟等。這些記載難免有若干附會的成分,但從現今某些古文化遺存中發現的原始樂器來看,其中有不少在原始時代即已出現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如距今有8000-9000年之久的笛子「骨笛」。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新石器遺址發掘出了隨葬的21支骨頭製的笛子,它們全部是用鶴類尺骨製成,大多鑽有7個孔。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樂器。
這事實也證明了古老的中國音樂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秩序也。」(《禮記•樂記》)意為音樂是天地和諧的聲音,而禮是天地和諧的基本秩序。秩序與和諧是中國文明中至關重要的概念,是禮樂制度的核心。
音樂可以使人澄明豁達,並常懷赤子之心。國家通過禮儀、音樂、藝術等理念,安國和政、教化民風、理順民心。這綿長醇厚的清音凝聚着忠、孝、仁、義、信的教誨,縱橫着古人矢志不渝地追求和人本主義關懷。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wdGmsLHug
*3小時好聽中國古典琵琶輕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