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羽*捻題~禪心~15~於晚課香+ ** 十 法 界 **
*
疫情蔓延死神的追逐旋律 暴露了人心對生命的熱愛
全球爆發人心低潮的當下 一波一波紓困措施方案出
面對疫情可能再出現挑戰 不怕無力應對難熬轉移之
斷除執見修除煩惱與繫縛 悟道修證苦空無常生死輪
*幻羽*捻題~禪心~15~於晚課香
*
** 十 法 界 **
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構成世間,有情眾生都在三界中,關係生死輪迴。
三界分為六道,三界之上六道之外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陀四聖境,總共十法界。
*
三界
1.欲界: 地獄 人間 六欲天或十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2.色界: 四禪天(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
3.無色界: 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天)
*
十法界
十法界,將眾生分為十種界。分別是指: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阿修羅界、畜牲界、餓鬼界和地獄界。前四者稱為四聖,後六者稱為六凡,合稱為四聖六凡或六凡四聖。
*
四道聖賢已經修行證得聖果,不受後有,免於生死輪迴。四聖分別是:
1.佛界、佛法界、佛道:以諸佛三覺之法則,而在諸佛「萬行具足」、「福慧雙足」之境界。
2.菩薩界、菩薩法界、菩薩道:以菩薩自覺覺他之法則,而在菩薩二行成就之境界。
3.緣覺界、緣覺法界、緣覺道:包含緣覺阿羅漢和獨覺辟支佛,以緣覺觀因緣之法則,而在緣覺悟涅槃之境界。
4.聲聞界、聲聞法界、聲聞道:聲聞阿羅漢,以聲聞修四諦之法則,而在聲聞證涅槃之境界。
*
六凡仍在生死輪迴中流轉不息,分別是:
1.天界、天道:以天上善禪定之法則,而在天樂勝身勝之境界。
人如果能夠行十善業,死後將升天界享受快樂。佛教認為有二十八(層)天,不過佛經中沒有明確提到過「二十八天」的概念。其中居住的天人護法也被佛教稱作二十諸天或二十四天。
二十二天之說:
a.初禪天:梵天、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
b.二禪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c.三禪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d.四禪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最後五重天爲聖者所居的淨居天,又稱五不還天)
e.無色界天: 以無色身、唯存意識身的形式存在,分為四類: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此處天人的心所已經十分細微,以至於不會有「想」的行為,所以叫「非想」;但不是不存在「想」的概念,而留下殘餘之貌,故名「非非想」。因此而得名。非非想的意思就是不是非想 此天為世界的頂端,是世間修道者可以到達的最高境界,天人壽長八萬四千劫。雖然修到非想的境界,但因仍然有「想」的種子,所以可能在長遠劫後沉渣泛起,重新出定。而因為定深而無我執,故也不會有「行」。所以最終從定中出來時,同分妄見與別業妄見重新邊計執為我,而落入凡夫境界。正因如此,悉達多太子發現世間禪定不是最終的解脫法,祂最終入「內觀」定得以成就佛果。要往生此處天,須在證得「非想非非想處」禪定境界且在壽終前不喪失。*
*
2.人界、人道:以人中善之法則,而在人苦樂夾雜之境界。
人界存在於圍繞須彌山而安立的四大部洲,我們的地球處在其中的南贍部洲,由四大天王之一的南方增長天王護持。人道的特點是苦樂參半,苦可促使升起厭離心,修行的時間也較其他輪迴道充足,且成佛也只能在人道,故人道為六道中最適合修行者。
*
3.修羅界、修羅道:以修羅下善好鬥之法則,而在修羅戰鬥之境界。
是欲界的大力神或是半神半人的大力神。阿修羅易怒好鬥,驍勇善戰,曾多次與忉利天神惡戰,但少部份阿修羅也信奉佛法,是佛教天龍八部護法之一。
*
4.畜牲界、畜生道:以畜牲下惡之法則,而在畜牲舌啖之境界。
指的是飛禽走獸、蜎蠕蟲蟻等所有實存動物,亦包含龍等俱動物外型的傳說生物,與地獄道、餓鬼道合稱三惡道。佛陀允許畜生道的眾生皈依受戒,但不聽許出家。釋迦摩尼佛住世時有善現龍王幻化成人的模樣出家,但被人發現龍身,而被驅逐出僧團的公案。
*
5.餓鬼界、餓鬼道:以餓鬼中惡之法則,而在餓鬼飢餓之境界。
為佛教所加以條理簡別,成為類似於魑魅魍魎的鬼神精怪,常為天人(Deva,提婆)所驅使。
鬼──薜茘多分二類:一、住在閻魔羅王世界並由其治理的;二、散在人間的,多數待在樹林中,所以稱樹林為「鬼村」。後者生活在人類周圍,但大部分人無法見到。絕大多數的鬼生活飢饉貧乏,無人(或無法接受)施食,貪婪多欲,永遠無法滿足,所以籠統稱之為餓鬼。此般餓鬼所居的世界稱為餓鬼道(或稱之為鬼神道、鬼道),是六道輪迴中的惡趣,代表著三不善根中的貪欲。
*
6.地獄界、地獄道:以地獄上惡之法則,而在地獄極苦之境界。
佛教宇宙論以此界爲輪迴流轉中最痛苦、最低劣的生存界。眾生命終後,因其所作惡業,將投生此界或他惡趣受苦,至業報結束方投生他界。與餓鬼、畜生並列為三惡趣之一,代表著三不善根中的瞋恚。
*
五趣生死輪--梵語 bhava-cakra。又作五道輪、生死輪、十二緣起圖。為顯示眾生在五趣(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中生死輪迴之圖像。其畫法乃先作一五輻之輪形,下方為捺洛迦,二邊為傍生及餓鬼,其上為人、天二趣,復於人趣中分顯四洲。此輪中央之輪軸部分作圓形白色,畫一佛像,像前以鴿表多貪染、蛇表多瞋恚、豬表多愚癡。輪緣繪羅剎像(無明支)、瓦輪像(行支)、獼猴像(識支)、乘船人像(名色支)、六根像(六處支)、男女相摩觸像(觸支)、男女受苦樂像(受支)、女人抱男像(愛支)、丈夫持瓶取水像(取支)、大梵天像(有支)、女人誕孕像(生支)、男女衰老像(老支)、男女帶病像(病支)、輿死人像(死支)、男女憂慼像(憂)、男女啼哭像(悲)、男女受苦像(苦)、男女挽難調駱駝像(惱)等十二緣生相。於輪上,有無常大鬼舒其雙臂,抱此生死輪,大鬼頭部兩側書寫二伽陀。次於無常鬼之上畫白圓壇,表示涅槃圓淨之相。五趣生死輪之圖像流傳已久,在印度阿旃多(Ajanta)第十七號窟殿存有古老之圖像,而西藏所傳圖像則以阿修羅別為一趣,為六趣生死輪。〔雜阿含經卷四十四、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四、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十七、法苑珠林卷二十三、釋氏要覽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