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染病卻沒發燒?鍾南山曝:數字驚人**
**多少人染病卻沒發燒?鍾南山曝:數字驚人**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許多公共場所陸續開始執行進場前要先量測體溫,不過大陸流行病學專家鍾南山研究團隊示警,統計發現,入院時沒發燒的患者竟超過5成,因此若檢測只放在是否發燒,可能會出現防疫漏洞。
根據大陸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領銜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臨床特徵」研究論文指出,統計去年12月11日至今年1月29日,來自大陸31個省(市)共552家醫院的1099例確診患者,結果發現,入院時有發燒的患者只佔43.8%,入院時已染病卻沒發燒的患者超過五成,顯示研判是否染病,光量體溫是不夠的。
研究團隊提醒,不發燒的新冠肺炎患者比例已高於SARS和MERS,因此如果初步監測病例的定義側重於「體溫」,那麼不發燒的患者可能就會成為漏網之魚。在症狀方面,住院期間有發燒的患者佔88.7%;第二個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咳嗽,佔67.8%。
報告顯示,新冠肺炎致死率為1.4%,雖然較SARS和MERS低,但特殊病例潛伏期可長達24天。在1099位確診患者中,平均年齡為47歲,其中有25.2%的患者,至少合併一種基礎疾病,例如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鍾南山研究團隊表示,「入院時」沒發燒的患者超過5成,只注重發燒與否,恐會出現漏網之魚。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延燒,國際間的科學家持續針對新冠病毒進行研究,中國流行病學專家鍾南山帶領的團隊發現,新冠肺炎的致死率為1.4%,特殊病例潛伏期可長達24天,入院時有發燒的患者佔43.8%,只將重點放在發燒與否,恐會出現漏網之魚。
綜合陸媒報導,2月28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領銜的〈中國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臨床特徵〉研究論文在著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正式發表。
該研究納入了2019年12月11日~2020年1月29日來自全中國31個省(市)共552家醫院的1099例確診患者,研究團隊發現,潛伏期大於14天的共13例(12.7%),而潛伏期大於18天的僅有8例(7.3%)。研究人員強調,單純根據最小和最大值來評估人群的潛伏期,容易引起誤解。
結論更顯示,在「症狀」方面,入院時有發燒的患者只佔43.8%,但住院期間有發燒的患者佔88.7%,第2個最常見的症狀是咳嗽(67.8%),噁心、嘔吐(5%)和腹瀉(3.8%)則很少見。新冠肺炎臨床特徵類似SARS,主要症狀是發燒咳嗽、較不常見腸胃症狀。
團隊也提醒,新冠肺炎患者不發燒的比例高於SARS和MERS,所以若只側重於「體溫」為初步檢測病例的定義,那就可能漏掉不發燒的患者。儘管新型冠狀病毒和SARS病毒具有「種屬相似性」,但一些臨床特徵仍可以區分新冠肺炎與SARS、MERS和季節性流感。
研究團隊指出,SARS、MERS和高致病性流感的一般傳播途徑包括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而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很可能也一樣。但目前已在腸胃道、唾液和尿液內檢出新冠病毒,所以仍須研究這些潛在傳播途徑。
(德國之聲中文網)目前全世界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確診人數已接近87000人,其中中國大陸累計確診病例為79824例。據中國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截至2月29日24點,中國大陸新增死亡病例35例,當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623例,新增確診病例573例,這是本周中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最多的一天。
周日(3月1日)下午,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依法有效防控海外疫情輸入有關情況。中國外交部領事司司長崔愛民表示:"疫情比較嚴重的國家目前還沒有完全斷絕與外界的公共交通,所以我們在當地的人員可以選擇以直航或者是中轉繞道的方式回國。"
崔愛民另外指出:"如果疫情進一步發展,我在當地人員的健康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我們將采取必要措施,積極協助和安排他們回國。從疫情嚴重的國家或者地區回國的人員,入境後應該遵守和配合當地有關疫情防控方面的措施。"
另據美國衛生官員報告,美國出現本次疫情暴發以來的首例死亡病例,死者是華盛頓州西雅圖附近一名50多歲的男性。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也報告出現了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這名78歲的男性死者此前曾和妻子一同搭乘過"鑽石公主號"郵輪。
韓國疫情嚴峻
據韓聯社報道, 韓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周日通報,截至當天下午4點,韓國當天新增感染確診病例586例,累計確診3736例。死亡病例增至18例,治愈並解除隔離病例增至30例 官方每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新冠疫情在韓國蔓延的速度本周已超過中國。近四天來,韓國每天新增確診病例都超過500例,周六甚至新增813例,是該國疫情爆發以來的單日確診增幅最高的一天。
共同社的消息稱,韓國總統文在寅1日在紀念1919年朝鮮半島抵抗日本殖民統治的"三・一獨立運動"政府儀式上發表演講,指出"日本一直是最近的鄰邦",考慮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大,強調稱"希望共同克服危機,努力建立面向未來的合作關系"。他還向中國與朝鮮呼籲"跨越國境開展協作",表明合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