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7 09:06:45幻羽

※心是什麼樣子?※-*釋果醒*法師 +※如何觀心※ - *元音老人*+※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當下沉淪※

           

               ※心是什麼樣子?※-- *釋果醒*法師 

《永嘉證道歌》裡有句話:「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我們是在「明明有」的夢境裡,所以,所說所寫的繪聲繪影,煞有其事的都是夢言夢語,不可當真,還有一病喜歡說食數寶,有些章句在聖賢書中讀到而倍感親切的就借來用用,不是親身體驗的,就如法師說的「那是別人的,不是你的」。模仿久了,十分不像,五六分也好,反正都是花花霧霧,不要當真。

俗語說「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真的,有多少是真正「知心」的。It is comfort to know that we're all in the same pot. 

我們最熟悉的《心經》描述心相是「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都是用否定的語句來形容。六祖惠能大師的「本來無一物」及「本不生滅」、「本無動搖」也是否定的,而「本自清淨」、「本自具足」、「能生萬法」則是正面的。

《金剛經》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是反向的解說,但是,我們還是抓不到心是什麼。但《心經》告訴我們如何去得一顆無罣礙的心,「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一直「無」下去,全部都「無」了,一顆清淨無罣礙的心,自然浮現。

什麼時候,我們會看到自己無罣礙的心呢?趙州禪師叫你喝茶去,雲門禪師叫你吃餅去,歇一下。可是,「冷的?熱的?春茶?高山茶?甜的?鹹的?」,一般凡夫念頭可多了,歇得了嗎?我們常嘆佛陀有的我們都沒有,就是我們沒辦法「無」,所以佛陀沒有的,我們有一大堆,把「心」覆蓋得密密麻麻。心不見光,不起作用,甚至被窒息了,只剩一個「五蘊身」在機械式的操作。 

否定的解釋難以捉摸,正面的也差不了多少。六祖說「本自具足」,這種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氣派,沒有經歷過的也是一團霧。說心是主,是王,這種絕對的,獨尊的,我們都還要一個相對的來襯托,才稍微有點瞭解心是主,身是僕(客);心是王,身是臣。如此一來就可舉一反三。假使這個心是唐明皇,那是什麼樣的心呢?長恨歌裡頭說了,「從此君王不早朝」,是一個被情欲覆蓋的心。

假使這個心是有個太后垂簾聽政的小王子,那心態又是如何呢?有名無實,被別人「王」去了,沒有實力,被別人控制的。這位小王子最好趕快成長,也望太后早日昇天,否則等到「老王」登基,朝廷上下老態龍鍾,那就欲振乏力,心的作用微乎其微。

平常我們也可以把心比做大人,把身比做小孩,大人走得快,小孩慢吞吞地跟在後頭。碰到「血拼」,大人拼搶忘了後頭的孩子,迷失了管帶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孩子不見了大人,不知何去何從,我們都說是孩子迷失了,是嗎?有時我們看一個人痴痴地坐在一旁,我們不是說他失魂落魄嗎?身在這裡,心不知跑到哪裡去。

所以一個完整的人,一定要身心合一。有人說身在哪裡,心就要在哪裡,好像是說心要隨著身跑,而事實剛好相反,身是隨心跑的,只是心的動向大而快,可以風雨無阻,且可上窮碧落下黃泉,up to your imagination. 而身是有相有形,就有阻力,比較慢,速度更隨著年齡而減慢,跟不上心的旨意,時有斷層的現象,心想上樓,身跟著去,爬到一半,心想到廚房喝茶,上半身正轉下樓,心又改變主意,還是先上樓添件衣服吧,這時腳也轉向下樓,而上身比較快又轉回上樓,噗通跌下樓了。老年人要注意呀,這四大五蘊身已非當年勇呀! 

說來說去,心到底是什麼樣子?Can we get to the point?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到頭來他老人家比喻成手掌中所黏的沙土,相較於森林大地的土。具體地說三藏十二部也沒說完全,佛陀不「知心」嗎?他是再清楚不過了。

所有證悟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但都沒說清楚,到底問題是出在哪裡?我到最近才解悟到我們真正低估了心的威力、心的威效。氫彈、核子武器的威力,破壞力是不可思議的,比起心的威力,那真是小之又小巫,而六祖明明白白地說了「能生萬法」,盡虛空遍法界,森羅萬象,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還有說話的餘地嗎?

我們是井中之蛙,以管窺天,以斗量海,甚若人「有眼大如天」也只能看個地球和月球而已。真是蘸乾洞庭湖水也寫不清楚。心的威力就是那麼大,有相的到極致,無相的心一定更大。What can you do? 

禪宗之妙就妙在這裡,不立文字,要知道心是什麼樣子嗎?叫心自己看,賣點心的老婆子說:「三心不可得,客官要點什麼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當下自心自得,每個人當下的心都是合乎因果而恰如其分的展現。

欲知貴心如何?且聽祖師大德說:「當下觀心自在否?」

     

                   ※如何觀心(觀照) --- *元音老人*   

達摩祖師:「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但如何觀心?本文即是元音老人對這個問題作了許多精闢的論述,尤其是下座後日常生活中的觀照,保護本心、觀照除習,學佛修行得受用與否,此處即是關鍵。

一、我們學佛修道認識本性之後,就是具正見。見性之後,本來應是無修無得無證的,但是你習氣未了,見境還要動心,那就生死不了,還是要修。為何如此說?因為你成佛之後,佛也不可得,哪還有什麼東西可得?所以是無得;既然無得,你證個什麼東西呢?所以是無證;無得無證,你本來是佛,不是修成,所以是無修。然而你的習氣不了,還是要修。如何修呢?無修之修,即是時時觀照,不要用什麼方法來修。所以,無修之修還是需要的。

二、下座觀心,即集中心力,看一念未起時光景,妄念才生,即便覺除。你只看著它,久久,能看的正念與所看的妄念,一齊化去,則親見本來矣。修此法以易於成就故,須善根福德全備者方克承當。

三、觀心就是警覺地看著念頭起處。

念頭來了,問它從什麼地方來;念頭息下去了,問它到什麼地方去。觀心就是觀照,觀察它、照住它,這樣,念頭就不會亂起亂滅、遷流不息了。若不觀照,妄想紛飛、思慮萬千,你反而習以為常,不覺得亂,這怎麼能行啊?所以要警覺,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觀照之心,還是妄心,因為這也是起心動念。沒有真心,就不會生起這個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時候,即正觀心的時候,不要分別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動的時候,能觀之心、所觀之念,就會一時脫落,那就“能所雙亡”了,能觀之心、所觀之念都沒有了。若不觀照,就不會能所雙亡,就不會脫開,所以一定要觀照……觀心,不是觀肉團心,而是觀心念……我們修心中心法,也是觀心。座上持咒、心念耳聞,念得字字清晰,聽得了了分明。座下觀照,警覺念頭起處,如貓捕鼠。一起念就看見,不隨念轉、不為境遷。現介紹兩種做功夫的方法:一種是聽到開示,認識了本性後,時時刻刻保護它,“朝於斯,夕於斯,流離於斯,顛沛於斯”,時時刻刻保護它不動,才有念起就把它轉過來,不跟它跑,長期堅持這樣做。另一種是修個具體的法門,或念佛,或參禪,或修心中心法。不僅座上做功夫,座下也要做功夫,要時時觀照,綿密保任,這樣才會有效果。

四、為何要時時觀照?因為我們的念頭多得不得了,剎那的念頭很多。因為我們八識田裡的種子太多,好的、壞的都藏在裡面。比如我們看香蕉,只用眼識,不用意識,香蕉就是香蕉。眼睛就好比是照相機。如果用意識,看到香蕉就想:“這是香蕉,很好吃。這個大,那個小。”所以一用意識就產生分別心了。耳根也如此。意識跟著跑,六識的消息就交給了第七識,七識就傳給第八識,就有種子了。所以要時時觀照,觀照就是:念頭一動就知道,不睬它,要觀照念頭的起處。

五、昨天有人問我參禪的問題,他說他喜歡參禪,參究“念佛是誰?”但總是提不起疑情。我對他說:參禪就要提起疑情,提不起疑情就糟糕了。要麼換個方法,念頭來了,你就問它從何而來,並不是理睬念頭,而是窮追它的起處。念頭息下去時,你就問它到什麼地方去,並不是留住念頭,而是看著它的滅處。如貓捕鼠,貓伏在老鼠洞口,老鼠剛一冒頭,貓立即撲上去。老鼠喻妄念,你時時警覺如貓,妄念一露頭,立即追究它的來處。妄念息下,你就看著它的滅處。這就是參禪法門,目的也是使“念無連續”。這樣久久用功,念有連續由熟變生,念無連續由生變熟。功夫成熟,觸機遇緣,能看之心、所看之念于一剎那化於無形,“囫 ”(口+力)地一聲,能所雙亡,根塵脫落,那你就證成大道了。

六、下座要時時觀照。

這個更難,因為人都是跟著境界跑。剛剛下座時還有個定境,知道看著自己不要亂動。可是,在事情上一做一滾,就忘記觀照了,跟著境界跑了,與平時沒打坐時一樣的亂七八糟,這就不好。所以,我們上座的時候要死心塌地地心念耳聞,下座的時候要綿密觀照,不要忘記。但是我們在境上也容易忘記,和幾個朋位一談心,什麼事情一做,馬上就亂了。念頭來了,要趕快拉回來,觀住自己。一定要做這個功夫,否則就不能上路。

七、有人認為心中心法下座後的觀照,沒講清楚,而臺灣禪師來傳的觀照有下手處。他認為觀照即是法法平等,不起分別。做任何事,均要清楚,每個細節都不忽略。在觀照中,當下即了,要念念不停留,如有停留即有不清楚處,即是妄心。元音老人對此說進行評價:真沒講清楚嗎?如果初觀心的人對樣樣事都清楚,這是觀境而不是觀心。觀心者知境本虛而不將心循境;知心本空而不住心,心境兩空,當下無念。正無念時也不執著於無念,而當念起時也不落於有念,有無皆消,當下靈覺。而此靈覺之性,非心非境,全體是空。正于空時,卻又了了分明,全體是假。空假不二,更無分別取捨,正於此時,正觀歷然矣!這不是如實觀照嗎?難道要如此人所說,將吃東西的味道留在心中或將同房的淫樂長期藏貯在心腦中,才是觀照嗎?假如這是觀照,只是魔王的觀照,是下地獄的觀照。再說,講這個觀照已是多餘,已是鈍置了行人。本來大家都是佛,只要醒悟,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就是當人的佛性。起念就是妙用,用不著照空,才是真正的禪法。此人叫大家每個細節都不忽略,這是“不起分別”嗎?這不是著相嗎?細品食味與淫樂,還要將食品經過咽、喉、腸、胃的情形體會出來,這是“當下即了”嗎?既要念念不停留,又叫人將淫欲念發展擴大到身體各部和一切生活中去,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嗎?魔王說法,就是這樣矛盾百出。

八、觀心最重要的是,你時時要看著念頭起處,也就是集中心力,看著一念未生時光景。念頭一起,你就看見,不跟著跑。念頭不動了,你就看著不動,如貓捕鼠地看著。貓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裡,即妄念不生時,此時貓要看著,不能走開。看著這個心,就是正念。這正念不能沒有,正念沒有,就落於無記,所以,看著這個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著一念未生時光景,也就是時時看著念頭起處,念頭起起滅滅,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地一下熟了,一脫脫開來,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脫掉了,那時是真的脫落了,能所雙亡,打開本來,親見本性了。

九、觀心就是警覺地看著念頭起處。

念頭來了,問它從什麼地方來;念頭息下去了,問它到什麼地方去。觀心就是觀照,觀察它、照住它,這樣,念頭就不會亂起亂滅、遷流不息了。若不觀照,妄想紛飛、思慮萬千,你反而習以為常,不覺得亂,這怎麼能行啊?所以要警覺,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觀照之心,還是妄心,因為這也是起心動念。沒有真心,就不會生起這個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時候,即正觀心的時候,不要分別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動的時候,能觀之心、所觀之念,就會一時脫落,那就“能所雙亡”了,能觀之心、所觀之念都沒有了。若不觀照,就不會能所雙亡,就不會脫開,所以一定要觀照。念佛也是觀照、也是止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行人的思想被佛號攝住,思想不動了,這就是止。自己念、自己聽,聽得了了分明,這就是觀。縱然不出聲,心念阿彌陀佛,也聽得清清楚楚,這就是照。照顧佛號、不雜用心,是止;照見佛號、明明歷歷,是觀。觀心,不是觀肉團心,而是觀心念。我們修心中心法,也是觀心。座上持咒、心念耳聞,念得字字清晰,聽得了了分明。座下觀照,警覺念頭起處,如貓捕鼠。一起念就看見,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念起即知,就是禪宗所說的“識得”,識得不為冤啊!

十、只觀境,不觀心,會隨念流轉。

(因為妄念在不對境時,還是流動不息,所謂“家賊難防”,不是不對境就一念不生了。)仍是無用,必須雙照才行。觀照之心,還是妄心,因為這也是起心動念。沒有真心,就不會生起這個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時候,即正觀心的時候,不要分別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動的時候,能觀之心、所觀之念,就會一時脫落,那就“能所雙亡”了,能觀之心、所觀之念都沒有了。若不觀照,就不會能所雙亡,就不會脫開,所以一定要觀照。

十一、元音上師海口開示 弟子問:請師父開示觀心法要。

元音上師答曰:觀心最重要的是,你時時要看著念頭起處,也就是集中心力,看著一念未生時光景。念頭一起,你就看見,不跟著跑。念頭不動了,你就看著不動。如貓捕鼠地看著。 弟子問:貓鼠何喻? 師答曰:貓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裡,即妄念不生時;此時貓要看著,不能走開,看著這個心,就是正念。這正念不能沒有,正念沒有,就落於無記。

弟子曰:噢!正念沒有,就是無記。 師答曰:對!正念沒有,就是無記,所以,看著這個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著一念未生時光景,也就是時時看著念頭起處,念頭起起滅滅,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的一下熟了,一脫脫開來,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脫掉了,那時是真的脫落了,能所雙亡,打開本來,親見本性。

弟子問:觀心時看得太緊怎麼辦? 師答曰:不要怕。從前來果、虛雲禪師他們看話頭時,常常是拿著飯忘記吃的,他們才看得緊,執著得很呢!巡堂的僧人發現後,"啪"地一巴掌打過去,參禪人心一驚:哎呀!我的話頭給他打掉了。參禪人正看話頭,還沒恰到好之處,功夫火候還不到,就被這一打驚住了。所以,坐禪時不能這樣亂打人。看話頭,看到恰到好處時,外面有個聲音,"嘩"地一激發,就打開了。(註:如今精進用功者少,懶懶散散者多。曾見幾多人觀得緊也?遑論太緊乎?)

當然,用功要善於調整,鬆緊適度。如琴弦,太鬆即走調,甚至發不出聲音;太緊,弦要斷。故鬆緊適度,方能奏出優美的樂曲。我師父驤陸公說,做功夫就像手裡握一隻鳥,握得太緊鳥要死,太鬆了鳥要飛走。要即不捏死鳥,也不要讓它飛走,鬆緊適度。做功夫太緊了也不好,比如打坐不顧身體實際,加時、加座,太緊了身體吃不消,那時要生病的。身體吃得消,就加座加時,吃不消就放鬆點,總之要從實際出發。我們做功夫,無論上座修法,還是下座觀照,都要善於調和。

弟子問:師父,我觀心,見念頭來了,就叫它停下來。有時一停下來,什麼念頭也沒有了,這時怎樣做功夫? 師答曰:就看著它!什麼念頭也沒有時,就看著它! 弟子問:看那沒有念頭的嗎? 師答曰:對!能看的心不能沒有,所以要看著它。一直看到你功夫真正到家時,"匢”地脫開來,能看的心沒有了,那就好了。

弟子問:師父,我觀心常常忘失,怎麼辦? 師慈祥地笑道:哈哈……一忘記你就把它拉回來了。 弟子曰:晚上我上床睡覺,只是一觀就睡著了。 師慈祥地笑道:哈哈……你看念頭不動,就睡著啦? 弟子曰:以前我坐在上班的汽車上是睡不了覺的,現在我一觀心就睡著了。 師更是慈祥地笑道:哈哈……這是毛病啊!用功人的毛病有兩個,一是掉舉,一是昏沉。掉舉時念頭多,念頭不多時,就昏沉睡著了。做功夫昏沉時,眼睛要張開,或念佛或持咒,而且要出聲念,把昏沉驅走。

十二、什麼是迴光返照-摘自老人濟南的錄音開示

迴光返照,剛才我們不是講了,時時刻刻要照顧話頭,就是迴光返照。什麼叫迴光返照呢?就不向外看了,向內看。看什麼?看念頭起處。念頭一起,看見,不跟它跑。不是看哪一個地方,啊。剛才不是講了嗎,不住重哪一個點的,注重哪一個竅,不守竅。不住哪一個點,很輕鬆地,念頭一起,哎,念來了,我不睬你,叫迴光返照。這時,不向外面看,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著相,啊。見無所見,外面東西見無所見,儘管見,沒見到什麼東西。念頭一起我就看見,看見我自己的念頭,叫回光。觀望不是不往外看,要往裏看,看什麼?看念頭起處。不是看頭腦子,不是看我的心,不看,看念頭起處。就覺得,嗯,念頭起了。這個意思就是,把看外面的這個念頭歇下來,叫迴光返照。不是看哪里噢!看我頭腦子啊,看我的心啊,看我的丹田啦,都不看,都不看。很輕鬆自在地,念頭一起就知道,不跟念頭跑,就叫迴光返照,啊。境界來了不跟境界跑,要拉回來,也叫迴光返照。境界跑,起來,不跟境界跑,拉回來,拉回來,就叫迴光返照。不曉得把心拉回來,放,越放越遠,那麼就不好。時時刻刻地要注意觀照。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都要觀照。

          

           ※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當下沉淪

                   2019-02-03 由 禪宗文化 發表于收藏 

三界之中,以心為主,心名為地,以此心法,通入法界,故名法門。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當下沉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此法門為十方如來最勝秘密心地法門,此法門為一切凡夫入如來頓悟法門,此法門為一切菩薩趣大菩提真實正路,此法門為三世諸佛自受法樂微妙寶宮,此法門為一切饒益有情無盡寶藏,此法門為能引諸菩薩眾到色究竟自在智處,此法門為能度一切眾生生死險難。

今略舉此數,皆從般若波羅蜜門,直證心田,如實知自心,是名心地法門。《大日經》之秘密主,即言心密之主,身口意三平等秘密加持,為所入門,一身密印,二語真言,三心妙觀。三者方便加此受用身,即是毗盧遮那遍一切之法身也。此表菩薩之功行圓滿,故以為名,實即一切眾生平等法性不思議心也。經雲依此法門等等,門即此門,故離般若,則學佛之資糧斷矣。

法從心生,名因法立,能生之心無處,所生之法亦然,心境兩空,具無處所,故無心則無一切名字,以心隨緣應物,皆屬緣空。佛說法四十九年,無非度眾生之心,使之安樂,以無一眾生,不求安樂,彼之爭奪殘殺,巧求詐取,又無不因求自己之安樂而起。彼不知此安樂非究竟也,世間安樂,與苦惱相對相因,皆從習慣比較而來。

今日之樂,即明日之苦,有之樂,即無之苦,故非究竟,此安樂亦暫時而難永保。且以心向外馳,人遂忘卻根本,以為苦樂在肉體之勞逸。佛欲使其覺悟何者為究竟安心法。世人心尚不知,遑論其安,故聚訟紛紜,至千百年,終未得一究竟。世人奔走一世,無非求安的法子。要如何安,才算滿願,終不曾點到心上去。世人求財祿,自己問自己,總是如何而可使我心滿意足,可知希望者還是我心,亦惟求我心之滿願而安而已。豈知人事不常,八苦交煎,無有諸樂,但受眾苦,不能慧照,遂名曰惑。

*

                    幾許紅塵湮雨夢  浪盡回首誰識真

                    來去塵跡泯緣情  修行禪道當下心

*

                               *幻羽*題於早板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