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7 08:59:11幻羽

【2020中東戰爭遊戲規則已經改變】 +【美伊瀕臨開戰邊緣 第三次世界大戰源於特朗普一己私欲?】

                    【2020中東戰爭遊戲規則已經改變】 

              分析評論-撰文:*鄭真* 2020-01-07 07:00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Qasem Soleimani)被美軍殺害後,美伊關係持續緊張。 

1月3日伊朗提及35個美方目標,作為報復美方炸死蘇萊曼尼的潛在襲擊對象,1月5日伊朗宣布進入中止履行伊核協議的第五階段即最後階段,放棄伊核協議中的最後一項關鍵限制,即「對離心機數量的限制」。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1月4日警告伊朗,如果伊朗襲擊美方人員或資產,美方將打擊52個伊朗目標。美國五角大樓已宣布向中東增派將近3,500名士兵。

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Mark Esper)表示,「遊戲」已經發生改變,美方已準備好採取必要措施維護美國及其盟友的地區利益。1月5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說,不排除美軍將對更多伊朗領導人發動襲擊。  同時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紛紛發佈旅行預警,要求本國公民避免前往伊朗、伊拉克,為了安全起見立即撤離伊拉克。從美伊層層升級的軍事行動來看,「第三次世界大戰」大有在中東爆發之勢。 

這樣的形勢發展超出了特朗普的預期。2020年是美國大選年,特朗普選擇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有自身的政治利益考量。在彈劾案持續發酵的當下,需要有外部事件來轉移選民的注意力。在特朗普的設想中,斬首蘇萊曼尼不過是點到為止的配合美國大選的一場戰爭秀。這是大多數國家的政客都用過的招數,屢試不爽。一到選舉就對外強硬幾乎是選舉政治的固定戲碼。 

但是現在,特朗普原以為老調重談可以輕鬆過關,卻沒料到中東這把戰火並沒有點燃。   

首先,美國國內的反對聲浪非常高,是否有助於選戰未可知。 

當地時間5日,美國華盛頓州的民主黨人對特朗普提出批評,美民主黨領導的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喊話特朗普:「戰爭權力屬於美國國會,你不是獨裁者。」。民主黨人援引1973年《戰爭權力法》指出,「如果沒有戰爭聲明,美國在國外的軍事力量大幅擴大,總統應在48小時內,提交書面報告。 

連日來,「第三次世界大戰」和「躲避徵兵」成了美國人的網絡熱搜詞。1月4日美國各地城鎮爆發了80多場相關示威活動。白宮外亦不乏高呼口號的示威民眾。 

特朗普此前多次宣稱將從敘利亞、阿富汗撤軍,看中的就正是美國人民的反戰情緒。如今挑動中東局勢陡然升温顯然打錯了算盤,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一面是希望繼續保持全球霸權地位的美國,一面是希望進行戰略收縮的美國。毫無疑問,今時今日,美國該持有什麼樣的對自身有利的全球角色,到了重新審視的時候。特朗普挑起同伊朗的戰事仍然是肆意揮舞霸權的舊的行事邏輯,並沒有給美國人民一個清晰更好的藍圖,必然會遭到反對。

1月1日,親伊朗民兵及其支持者在美國駐伊拉克巴格達大使館前靜坐時縱火。美軍發射催淚瓦斯,驅散了數百名親伊朗民兵和其他人。(AP)

1月1日,親伊朗民兵及其支持者在美國駐伊拉克巴格達大使館前靜坐時縱火。美軍發射催淚瓦斯,驅散了數百名親伊朗民兵和其他人。(AP)

其次,盟友反感、當事國反對,美國的政治信譽幾近耗盡。  英媒報道稱,正在加勒比海島度假的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沒有提前得知此次襲擊行動。約翰遜聽聞後,爆了「F」詞粗口。而前下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保守黨議員湯姆‧圖根哈特(Thomas Tugendhat)為此痛批說,所謂盟友應該「讓敵人大吃一驚、措手不及,而不是讓自己人」。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已經分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伊拉克總統巴爾哈姆·薩利赫(Barham Salih)、特朗普、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英國首相約翰遜通話。

馬克龍表示,法國希望與地區和國際社會有關各方共同努力,緩解中東地區緊張局勢。英國外交大臣拉布(Dominic Raab)呼籲各方降級衝突,「進一步衝突不符合我們的利益」。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4日接受採訪時說:「今後幾天,我們將盡一切可能控制(中東)更加緊張的局勢,在聯合國、歐洲聯盟層面……與我們在這一地區的夥伴對話,包括與伊朗對話。」  除了以色列,美國的英法德盟友們都希望能夠緩和地區局勢,避免衝突升級。換句話說,現如今英法德都不希望捲入美國同伊朗在中東的戰亂。 

更戲劇性的是伊拉克國民議會5日舉行特別會議,通過了有關結束外國軍隊駐紮的決議。伊拉克政府隨後在聲明中說,伊拉克政府多個部門正在為這份備忘錄做準備。 

伊拉克戰爭以來,美國操弄伊拉克政局,以反恐和維護局勢穩定為由長期駐軍伊拉克。儘管正如蓬佩奧所說伊拉克總理邁赫迪(Adil Abdul-Mahdi)是「辭職的總理」和「代理總理」,但邁赫迪也曾是美國扶植起來的總理。現如今,美軍被要求離開,十分不體面,也說明美國在伊拉克是相當失敗。美國應該反思的是為什麼美國在伊拉克變成了不受歡迎的人。

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向何處去仍不明朗,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美國的單極霸權正在消亡。各大國之間的關係正在經歷新的調整。中東已經不是某個國家可以為所欲為的地方。地區國家亦試圖在大國縫隙中獲得某些獨立自主的機會。美國的軍事行動讓盟友尷尬,讓地區國家受累,歸根結底是按照舊規則行事,對變局認識不清。經此一役,美國幾乎站到了大多數國家的對立面。這是以往沒有出現過的情況。

第三,中俄伊都不會放過特朗普犯錯的機會。  俄羅斯對美國的軍事行動譴責,並稱其違反國際法。中國認為美方的軍事冒險行為,違背了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並敦促美方不要濫用武力,通過對話尋求問題的解決。中俄外長1月4日已經通話協調了立場。 

過去幾年,俄羅斯通過出兵敘利亞逐步掌握了敘利亞反恐的主動權,美國的勢力逐步在敘利亞邊緣化。如今,美國同伊朗的關係危機正在成為俄羅斯包括中國繼續從政治外交等各個層面擠壓美國的機會。特朗普並不想同伊朗真的開戰,伊朗也沒有動武的意思,但如何在鬥爭中爭取自身的合法權益是需要仔細琢磨的。中東第三次世界大戰或許不會發生,不過,伊朗未必會給美國清淨,此起彼伏的小規模軍事報復足以讓美國無法脱身,特朗普未必能堅持到最後。 

以往美國動輒出兵打一仗,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就是典型的例子。過去幾年美國對於繼續投入大規模兵力進行軍事作戰開始有疑慮,更多以組建反恐聯盟,採取定點清除保持威懾存在。從今以後,美國將會逐步感受到,動武並不是想象中那麼簡單,稍有不慎就會引火燒身。別說是打仗,哪怕是小戰也不能輕易沾染。

            【空襲一時爽?美準備好付出四大政治代價嗎】

                   2020-01-07 08:18 星島環球網

星島環球網消息:伊朗5日宣布將不再受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約束,觸發歐洲國家外交官擔憂伊核協議“幾近死亡”。 

梳理過去幾日美國與伊朗等方面動作,不難發現,美國政府決定消除伊朗軍方高級將領蘇萊曼尼的威脅,強力展示軍事威懾,有可能付出不小的政治與外交代價。 

一是伊核協議進一步走向崩潰。美聯社認為,伊朗方面聲明是這一中東國家迄今發出的最清晰核擴散威脅,將加劇中東軍備競賽和地區緊張局勢。一些分析師認為,這一節點宣布伊朗擺脫伊核協議約束,有利於伊朗一定程度博得外界理解。 

二是伊拉克國民議會表決“驅逐”美軍。美國政界不少觀點認為,美軍從伊拉克撤離是蘇萊曼尼之死可能帶來的最深遠政治後果之一,衝擊美國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努力,並讓伊拉克進一步納入伊朗影響力範圍。 

三是西方盟友合作意願消退。歐洲國家僅呼籲“各方保持克制”,強調“更多衝突不符合我們的利益”,美國國務卿蓬佩奧3日接受媒體採訪時抱怨歐洲“不給力”,給予美方的支持不及預期;《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的中東盟國樂於看到美方打壓伊朗,同時擔憂自身成為伊朗報復對象,大多數對事件保持沉默。 

四是伊朗從內部危機轉向同仇敵愾。美媒認為,蘇萊曼尼之死的另一重大影響,是擾亂美國打壓伊朗的戰略。受美經濟制裁、國內燃油補貼下降等因素影響,伊朗近期爆發示威,美方原本期待從內部分化伊朗,但公然暗殺伊朗高官無疑點燃伊朗民眾反美情緒。

      【美伊瀕臨開戰邊緣  第三次世界大戰源於特朗普一己私欲? 

                 01觀點 -*評論編輯室*2020-01-06 17:48

美軍空襲炸死伊朗第二號人物、革命衛隊聖城軍將領蘇雷曼尼(Qassem Soleimani),引起全球憂慮,一時間「第三次世界大戰」成為網絡熱搜詞。對於美國此次刺殺外國軍事領袖之行徑,全世界的理解幾乎都是有如公開的戰爭行為,而一旦美國與中東地區強權伊朗發生武裝衝突,勢必觸動整個地區之軍事動員。屆時不僅歐洲之北約成員國被牽扯在內,中俄等主要國家都難以置身事外,第三次世界大戰之恐懼,不是杞人憂天。然而,美方竟辯解,刺殺蘇雷曼尼為中東局勢「降溫」,如此歪理違反常理及邏輯,反映白宮內狂妄的特朗普以及其內閣一小撮鷹派在玩火,最終似乎都只是為個人之政治利益,把世界置之戰爭邊緣亦在所不惜。 

美方此次刺殺蘇雷曼尼,除了為少數鷹派及國內民族主義者,以及反伊朗人士之稱許外,幾乎遭國內外輿論一面倒狂轟。英德法等美國盟友旋即呼籲美伊兩國克制,切勿再為事件升溫。美軍於沒有必要性及相稱性下,在他國國土上空襲別國高級軍事人員,已有違反國際法之嫌。儘管美方重申,蘇雷曼尼一直針對美國外交及軍事人員發動襲擊,把數以百計之美國公民生命置於安全之上,撃斃蘇雷曼尼旨在阻止伊朗未來之襲撃行為,是為地區局勢「降溫」,不過美方不可能不知道,襲殺此名伊朗第二號人物,勢將迎來德黑蘭之強硬回應,對於整個中東局勢來說必然是「升溫」而非「降溫」,此於美方在空襲後呼籲其公民立即撤離伊拉克可見一斑。美方以「降溫論」將其軍事行動合理化,一如奧威爾式的「戰爭即和平」的「新說」,足見其為霸權行為狡辯,不惜指黑為白的失態。 

在剛過去的周末,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公開表明不滿盟友未有理解美國之決定。此名西點軍校出身、曾任中情局局長的鷹派,據《華盛頓郵報》引述政府消息報道,早於一個月前已游說特朗普批准斬首行動,取下蘇雷曼尼之首級。蓬佩奧12月29日與國務部部長埃斯珀(Mark Esper)同赴佛羅里達州特朗普私人會所商討行動,特朗普終首肯空襲。

伊朗指揮官被殺:伊拉克民眾上街悼念蘇萊曼尼(美聯社)   

中東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方「為降溫而升溫」之說,事實上承襲自特朗普上台以來之「邊緣政策」,以「極限施壓」將局勢推到戰爭邊緣局面,而迫使虛怯一方讓步並屈服。放在美國打壓伊朗的國際政治考量中,此派主張有其合理性。於美國為首之制裁下,伊朗經濟嚴峻,國內因民生問題亦出現示威,部份民怨不難將矛頭轉向德黑蘭之伊斯蘭政權。然而,即使制裁多時,伊朗政權未見倒台危機,美方自然考慮壓迫升級,設法為德黑蘭加上駱駝上的最後一根稻草,令政權全面崩潰。 

蘇雷曼尼命喪巴格達後,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雖然揚言會採取「嚴厲之報復」,但前為止仍未有採取進一步之軍事行動,與美國全面開戰。當中原因是德黑蘭一旦要跟美國動真格,伊朗必須付出龐大代價,甚至賠上其伊斯蘭革命政權。同理,美國要打敗伊朗不是難事,但要在剷除伊斯蘭政權後維持區內局勢之長期穩定,勢必將要花上十數年之人力及金錢,阿富汗及伊拉克便是前車之鑑。美伊兩國言辭交鋒雖然激烈,但對全面開戰的現實代價大家亦心知肚明。 

然而這又是否代表伊朗會如美方所宣稱般讓步,又或者使中東局勢因此而降溫?答案當然是否定。縱使德黑蘭未如外界所憂慮那樣,跟美國開打第三次世界大戰,但其手上之選項尚有很多。在美國入侵伊拉克後,伊朗由蘇雷曼尼主導,於黎巴嫩、伊拉克、敘利亞、也門等地積極培植代理人,亦對美國之地區盟友以免列、沙特阿拉伯亦帶來極大麻煩。黎巴嫩真主黨、也門胡塞武裝等,可以預期將發動一連串針對美國盟友之軍事行動。 

伊朗又已宣布不再履行核協議中提煉濃縮鈾之限制,其再度朝核武方向發展,將對美國及盟友安全造成重大威脅。另外,伊朗手握世界能源運輸紐帶霍爾木茲海峽咽喉,若它以封鎖或施襲等方式施壓,將對波斯灣國家構成巨大壓力,亦大損美國利益。德黑蘭還可繼續從事間諜活動,以綁架美方人員作為報復。1979年伊朗革命期間,52名德黑蘭美國使館人員被脅持,時任總統卡特之救參行動失敗,八名人員因此被殺,間接令卡特賠上了總統寶座,於大選中被列根擊敗。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 

其實德黑蘭政權之韌力,跟其周旋爾有四十年的美國外交人員不可能不清楚。而且自特朗普上台以來,便一直採用「極限施壓」策略,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協議,又復對伊朗實施制裁,但德黑蘭至今依然屹立不倒。面對委內瑞拉、朝鮮、中國等之外交紛爭未有因美方的「極限施壓」策略而成功迫使對方就範,特朗普應該深知其底牌早已被看穿,此次重施故技明顯是另有所圖。面對國會彈劾聆訊快將上演,而大選尚有不及一年時間便舉行,他卻於民調中處處落後,外交成績表亦強差人意,特朗普要刻意製造國際緊張局勢激發「聚旗效應」,使民望飆升以利自己連任之誘因甚為巨大。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1991年波斯灣戰爭、2001年911襲擊、2011年美軍撃斃拉登等,分別令甘迺迪、卡特、老布殊、小布殊、奧巴馬民望一度急升。古今中外屢見政客刻意製造國際衝突,鼓動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從而掩飾自己施政失誤,保住個人權位。 

無怪特朗普不惜冒《日內瓦公約》禁止對文化資產施襲之大不韙,聲稱美軍已鎖定52個對伊朗文化極為重要的攻撃目標,正是要喚醒美國人對四十年前在德黑蘭被脅持的52名美國使館人員之舊恨,激發美國人之民族主義情緒。不過要記得,當年卡特雖然因為人質危機而民望急升,卻因為後來的救參行動失敗而被質疑其領導能力,甚至因此而敗選成為少數連任失敗之總統。特朗普若真在打此算盤,將是隨時引火自焚之高危行為,其往後的伊朗政策一旦出錯,不僅自己會步上卡特後塵,甚至可能把整個世界推向萬劫不復之深淵。

伊朗人質危機:1979年10月,美國時任總統卡特(Jimmy Carter)容許罹患癌症的巴列維國王到紐約就醫,成為伊朗學生計劃佔領美使館的導火線。圖為卡特。(Getty Images) 

*

美軍擊殺伊朗「二號人物」 隨時引爆中東戰爭

「我們昨晚的行動是為了阻止一場戰爭,而不是要發動一場戰爭。」在伊拉克時間上周五(1月3日)清晨以空襲擊殺伊朗革命衛隊「聖城軍」(Quds Force)指揮官蘇萊曼尼(Qassem Soleimani)後,正在佛羅里達州海湖山莊度假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如此解釋其決定。然而,伊朗當局已誓言會「強硬報復」、德黑蘭上街悼念的民眾聲言要「殺死美國所有領袖」,鄰國伊拉克首都巴格拉也有上萬民眾在街上送蘇萊曼尼遺體最後一程,連總理也有參與,特朗普此舉種下的仇恨,即使未有即時引爆戰火,也使戰爭離現實只餘一紙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