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9 16:50:51幻羽

※證悟--證菩提、悟道※+*南無地藏王菩薩聖號*

                              ※證悟--證菩提、悟道※

見道(梵語:darśana-mārga),又稱見諦道、見諦,佛教術語,為修行位階之一,由說一切有部提出。是以無漏智來觀察四聖諦之後得到的成果,經由修行順決擇分而成。見道,修道與無學道,為進入涅槃的三個位階;見道位之後,就進入修道位,相當於四向四果中從須陀洹果至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即無學位。瑜伽行派則以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與無學道合稱。

見道的方法,是現觀四聖諦,斷見所斷隨眠煩惱;根據修行者本身的狀況,可分為隨信行與隨法行二者,離凡夫地,入「正性離生」或稱入「正性決定」,尚未得須陀洹果。若未得須陀洹而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見道時要斷除的煩惱,也稱為見惑。《阿含經》有二十七賢聖,見道則脫離凡夫而入賢聖。

《雜阿含經·八二三經》云:

何等為增上戒?是比丘戒滿足,少定,少慧,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貪、恚、癡薄,得一種子道;若彼地未等覺者,得斯陀含;彼地未等覺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覺者,得須陀洹;彼地未等覺者,得隨法行;彼地未等覺者,得隨信行,是名增上戒學。

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戒滿足,定滿足,少於慧,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中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生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無行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有行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學戒滿足,定滿足,慧滿足。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是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大智度論》記載,聲聞性地為四加行,菩薩有共十地,在此基礎上,印順法師稱,對大眾分別說系乃至赤銅鍱部,「正性離生」是見道之前的「法住」位,意義相近於十地中的性地,故而類似聲聞四加行中的頂位,法住位者雖未見道,卻已經超越了凡夫。

證悟(梵語:abhisaṃbuddha-bodhi),又譯為證菩提、悟道,指的就是成就最高涅槃果位。這在大乘和二乘有不同的認知,聲聞乘、緣覺乘以現生得阿羅漢果爲最高,故一般稱證得阿羅漢果爲「證悟」,修菩薩行者在未來得到佛陀果位,更應稱爲「證悟」。而在大乘佛教,阿羅漢果並不是究竟最高的果位,故統稱言證悟者,都是指正覺佛果。

在《解深密經》裡,佛曰:「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說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

佛在《妙法蓮華經》中也云: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佛一再的說明唯一佛乘,三乘都是從中而生,故實無分別。但還有「緣覺」種性、「聲聞」種性之施設,是因為緣覺種性以及聲聞種性之行者為了畏懼生死的輪迴、畏懼因為愛著這世間種種欲樂而在生死大海裡流轉不息,甚或悲心薄弱,對於護念眾生、救護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無大欣樂;所以這些行者的修行目的是證得蘊處界虛妄不實、是苦、是空、是無常、是無我,斷我見、我執捨報後入無餘涅槃,再也不在三界中輪迴;這二乘行者不以證悟生命本源實相心為標的。而只有證悟生命本源實相心者,才能成辦究竟佛果。 

由此可知大乘所證悟,不共二乘(「不共」義爲與他者不共有、獨有他無),但大乘行者卻了知二乘修證的內涵。然而大乘行者為了悲願故,繼續乘願入輪迴救度眾生,在成佛之道上修諸種種功德。


無著《大乘阿毘達磨集論·抉擇分·諦品》:

云何加行道。謂由此道能捨煩惱。是名修道中加行道。

云何無間道。謂由此道無間永斷煩惱令無所餘。

云何解脫道。謂由此道證斷煩惱所得解脫。

云何勝進道。謂為斷餘品煩惱。所有加行無間解脫道。是名勝進道。又復棄捨斷煩惱加行或勤方便思惟諸法。或勤方便安住諸法。或進修餘三摩鉢底諸所有道名勝進道。又為引發勝品功德。或復安住諸所有道。名勝進道。

復云何修如是諸道。謂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得修者。謂未生善法修習令生。習修者。謂已生善法修令堅住不忘倍復增廣。除去修者。謂已生惡不善法修令永斷。對治修者。謂未生惡不善法修令不生。

又道生時能安立自習氣。是名得修。即此道現前修習。是名習修。即此道現在前時能捨自障。名除去修。即此道既捨自障。令彼未來住不生法。名對治修。

復有四種對治名對治修。謂厭壞對治斷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云何厭壞對治。謂於有漏諸行見多過患。云何斷對治。謂加行道及無間道。云何持對治。謂解脫道。云何遠分對治。謂此後諸道。


聲聞乘主修解脫道,乃是要解脫於三界之煩惱與繫縛,即是修除對三界法之貪著,即為斷除我見及我執;而要修除煩惱,即要先「見道」——得法眼淨,現觀五陰、十八界法乃無常、虛妄法,無有一真實不壞、常住之我,是為斷我見,即是聲聞乘之證悟。 

聲聞乘行者主要藉由聽聞佛陀之開示與教導:五陰、十八界虛妄,再修四聖諦、四念住、八正道等,而覺悟到一切有情眾生之無我性,現觀蘊處界之空相,皆是無常、苦、空、無我,進而斷除我見及我執,從初果至四果所斷之煩惱如下: 

初果須陀洹所斷為三縛結,即我見、疑見、戒禁取見。 

二果斯陀含所斷為減少欲界貪,使貪、瞋、癡淡薄,亦名為薄貪瞋癡。 

三果阿那含所斷為五下分結,即我見、戒禁取見、疑見、欲界貪、瞋恚。 

四果阿羅漢所斷為五上分結,即無明、掉舉、慢、色界貪、無色界貪。

由是而證聲聞初果乃至四果,證慧解脫或俱解脫之有餘涅槃,捨報時入無餘涅槃,因而解脫三界分段生死,是為聲聞菩提之所修證。而聲聞菩提修證之關鍵,主要在於斷除我見,然斷我見之關鍵,即是現觀五陰、十八界之虛妄不實,並相信佛語,將五陰、十八界滅除後進入涅槃境界。涅槃境界並非是斷滅、空無一物的狀態,涅槃境界中仍有本際獨存,而該本際真實寂靜;若不承認本際的存有,將使涅槃成為虛妄,而落入斷見、斷滅空,而非處於不斷不常的中道之中。 

若斷我見,即能斷三縛結,成證聲聞初果須陀洹,鈍根者最遲能於七次人天往返後取證涅槃,成就聲聞極果。


緣覺乘的修證是依三世、十二因緣的觀行而成就因緣覺 ,因緣覺可分為兩大類 ,一是聲聞弟子聽聞如來開示因緣法 ,弟子聞法如理思維觀察而證成緣覺果 ,一是如來弟子聽聞如來開示因緣法 ,樂求緣覺法發起緣覺菩提心 ,在佛座下不證聖果,於無佛之世自覺自證得緣覺極果成為辟支佛 ,一般人多以辟支佛的獨自證悟代表緣覺乘 ,然而佛世阿羅漢大多已證得因緣覺了 。

一切辟支佛都是過去諸佛的弟子,諸佛的聲聞弟子有四種解脫果,初果(七來)、二果(一來)、三果(不來)、四果,其中初果和二果人在佛示現涅槃以後,佛的正法滅盡了,這些佛弟子的天身壽命盡時,就從欲界天回到人間受生,由於過去修道的功德力,將令他們證悟因緣法。 

這些過去佛的弟子,由於過去修道證果的功德力故 ,即使人間沒有如來示現,也一定會有因緣修行 ,由於曾經隨過去佛薰習四聖諦、十二因緣法的緣故,這些辟支佛種性的佛弟子,於種種因緣出家、學道、修清淨梵行,由於人間苦樂參半,八苦容易相應,常常軆會這個五陰的無常、苦、不可依怙的本質。 

也由於過去修道功德力故,於是他們會如理觀察一切老、病、死…種種苦,都是因為有『生』這個法的緣故,我的色身出生了,所以我才會面臨老、病、死等苦;那『生』這個法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他會如理觀察一切『出生』的法,都是因為有『有』這個法,因為我的母親懷有我的胎身,所以我的胎身成熟時就一定會生下來。 

那『有』這個法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他會如理觀察一切『有胎』的法,都是因為有『取』這個法,因為我取了母親胎中的種子,才會成就我在母親懷中的胎身。 

那『取』這個法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他會如理觀察一切『取胎』的法,都是因為有『愛』這個法,因為我對欲的貪愛,以至於我的父母正在和合時,我貪愛這個境界,於是才會因無知貪愛而取了母親體內的精血種子。 

那『愛』這個法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他會如理觀察此『貪愛』的法 ,都是因為有『受』這個法,因為在這欲愛之法中我有覺受,而我貪此覺受韻味故有愛。 

那『受』這個法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他會如理觀察一切『覺受』的法,都是因為有『觸』這個法,在這欲愛之法中因為我有所觸,乃至因『接觸』而出生覺受與貪愛。 

那『觸』這個法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他會如理觀察此『接觸』的法 ,都是因為有『六入』法,因為我的身根能接觸觸塵,乃至我的眼根能接觸我父母和合境界的色塵故,所以因觸生受生愛故取。 

那『六入』法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他會如理觀察此『六入』的法,都是因為有『名色』的緣故,因為我具足名身與色身的緣故,所以具足內六入,有了內六入接觸外六入,於是有六入觸、六入受、六入愛等,此皆因為有名色的緣故。 

那『名色』法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他會如理觀察此『名色』法,都是因為有『識』出生名色 ,有『識』執持名色,名色出生後具足六入、六觸、六受、六愛而分別造作貪求此欲愛之法,乃取於胎身,寄身我母胎中,出生乃至今日受諸苦處,正觀察皆因有此『識』也。 

那此『識』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他如理思維觀察此『入胎識』已,發現出生之法到此『識』為止!如果此『識』有所出生,即落入『斷滅論』,落入『斷滅論』中因果關係即不能成立,先前的推求即不能成立 ,所以『識』並非有生之法,至此已竟無法再超越此『識』了 !

於是他再如理思維觀察,由於見到我的父母和合,起『無明』顛倒想,貪愛渴求這個境界,於是身口意『行』參與造作,在無明中而取母親胎中精血種子而不自知,而由於此『識』的執持,我的名色在母胎中增長,然後出生、具足六入、觸、受、愛、取、有、生,乃至於又有我再一世之名色身受老、病、死等苦,依此識故而名色轉;依此名色故而識轉 ,三世輪轉無有休息! 

緣覺行者將繼續思惟:如何才能中止這樣的輪轉而解脫呢?他再如理思維觀察,如果我沒有『無明』,不貪愛、渴求『欲事』,在見到我父母和合的境界下不起顛倒想,由於我不起顛倒想故,我的身口意行將不再參與此和合境界之『欲事』,因此『識』就沒有因緣出生我現在的名色,乃至六入、觸、受、愛、取、有、生,也不會再出生我以後的名身色身受老、病、死等苦,此法皆無者我即解脫不受後有也!

他如此順、逆推求,反復觀察,如理思維,因此他決定精進,修不放逸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證得因緣覺的極果『辟支佛』果,由於此人在無佛世時獨自覺悟,自知自證此三世、十二因緣,因此又稱為獨覺。


大乘所證悟的修行乃為解脫輪迴生死,而生死之本源卻由於不明眾生本有之常住真心,因而捨卻本不生滅、本來常住之真心,捨卻其本性清淨之真體,貪取有生有滅之妄心,因而生諸妄想,對境不如理作意,認妄為真、捨本逐末,而流轉生死,此皆肇因於對常住真心與其性淨明體之不知,故明此真實心乃為修行之首要。 

《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所以大乘修行者的證悟,便是實際親證悟明「超過一切尋思境相」、「不可言說」、「不墮雜染」、「離一異性相」的勝義諦真如心、又名阿賴耶識、阿陀那識、如來藏也。

依據《大方等如來藏經》中佛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彼淳蜜在於巖樹,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護,我以佛眼如實觀之。」以及《央掘魔羅經》卷第四中佛陀之開示,一切有情眾生之身中都有如來藏,佛說:「我說道者,說何等道?道有二種,謂聲聞道及菩薩道。彼聲聞道者,謂八聖道;菩薩道者,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也就是每一個有情眾生,無論大到如人類、大象、鯨魚或小到如螞蟻等,牠們的身體中都有如來藏。 

寶性論稱如來藏在一般眾生為有垢真如,佛的法身為無垢真如。

如來藏的意義如下: 

1.如為「如如不動」的意思,是說祂的體性如如不動,祂本身也如如不動。此義即言,如來藏遍一切處。攝持一切法。一切皆是如來藏,如來藏遍含整個宇宙內外法界。故曰:「法身在纏。」故曰:「不可動搖。」

聖諦如來藏乃為總名,與法身,與佛性與實相理體,名異實同。

2.來為「本來」的意思,就是從無始劫以來,祂原本就是這個樣,現在如是,未來也不會改變。也就是經典中所說的「如來常恆不變如來之藏」、「如來藏識不生不滅」等。

3.藏為「含藏」、「能藏」、「寶藏」的意思,就是含藏著能出生一切法的寶藏之庫,也就是經典中所說的「藏識持緣一切種,如影隨形不離身」。

如來藏體性為不老不死、不生不滅,幾百億年的物理宇宙猶有成住壞滅之輪迴,一切法起法滅生生不已,而萬法之根本「如來藏」如如常在,無有變異。

在龍樹之前所流傳的聲聞佛教經典,包括阿含經等,皆未使用如來藏這個名詞。高崎直道與印順等佛教研究者,皆認為《如來藏經》是現存最早的如來藏學派所弘揚的經典,因此《如來藏經》可能是最早提出如來藏名詞的經典。 

世親《佛性論·如來藏品》,對如來藏三性作如下闡釋:

1.眾生所攝佛性,世間一切眾生皆為如來之性,即「真如」所攝,故可謂「一切眾生是如來藏」。

2.如來隱覆之性,一切眾生如來之性被煩惱隱覆不顯,「眾生不見,故名為藏」。

3.真如能攝之性,「真如」雖在眾生煩惱之中,但含有如來一切功德。

由是可知,如來藏為一切眾生各個獨有的本體,從而提出了眾生可以成佛的依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iaZOBG0Hq8

                                                                                      *南無地藏王菩薩聖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