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7 00:16:40幻羽

《修行至圓滿之道》

                                                                                 《修行至圓滿之道》

佛為「悟道者」,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廣義而言,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是成佛之因。 

大乘佛教主張,一切眾生皈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佛菩薩道(成佛之道),都會成佛(一闡提者有爭議),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菩薩五十二階位,一一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

四念處、四聖諦、八聖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於妙覺菩薩位下生人間示現成佛,今世可以一生成就,佛或最後身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

四念處

四念處為南傳上座部佛教跟漢傳佛教《阿含經》根本修行方法,即是內觀。指從「身」「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也就是觀察當下的身體、感受,心識、世間事的現象法理,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貪瞋痴煩惱,從苦解脫。不管是要成為佛、辟支佛、佛的阿羅漢弟子都必須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才有辦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不修四念處就無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

四聖諦 

四聖諦,又稱四真諦、四諦,四種神聖的諦,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和苦滅道跡聖諦,簡稱為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是佛陀之基本教法,歷史上部派佛教,和現代佛教各宗派共同的基本教義。佛教不管支派如何分化,必根本依據四諦,否則將難免流變。四聖諦包括苦的普遍存在、苦的原因、苦的消滅與滅苦的方法。四諦概括了兩重因果關係: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這是從表面現象到深層原因的逆推過程。反過來說,就是修道除惡、滅貪嗔癡,就可以離苦,脫離輪回。

八聖道

八聖道是指佛教徒修行達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故又稱八船、八筏。包括: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思惟、正精進。梵語「正」也有「圓、全面」的意思。一般都將八正道作為戒、定、慧三學的展開,和三十七菩提分法之總結。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項內容:「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八正道跟「戒、定、慧」的修行次序有所不同,它以智慧開始,首先要有正確的見解和正確的思想,這就涉及到人們常說的「慧根」,在起修之前應該先有些許基礎,否則會障礙重重、不得要領;然後才屬於持戒的範圍:語言、行為、謀生都要符合法律、合乎禮儀,這裡語言擺在行為之前,可見謹防禍從口出十分重要;跟在大乘「六度」中一樣,「精進」貫穿修道的整個過程;跟見解、思想比起來,意念屬於深層的心理範疇,處於思想產生之前的階段,前面粗淺的內容規範以後,才能做到控制深層的微細意識,如果能夠控制意念,基本上就可以進入禪定了。從禪定中獲取的智慧,又可使前面的修行提高層次。因此八個環節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三無漏學中,正語、正業、正命為戒,正精進、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維為慧學。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此十二緣起支分別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它們都是緣生法,都是無常的,它們之間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關聯。十二因緣因果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都依「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真相,達到究竟解脫。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即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品助道法,為四聖諦中道諦的仔細開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內容,是趨向解脫、獲得證悟的道路。菩提分法是佛陀自覺證道之法和最後付囑之法意指成就覺悟的修行方法。三十七菩提分法 七科如下:

 (一)四念處,又作四念住。(1)身念處,即觀此色身皆是不淨。(2)受念處,觀苦樂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處,觀此識心念念生滅,更無常住。(4)法念處,觀諸法因緣生,無自主自在之性,是為諸法無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斷。(1)已生惡令永斷。(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增長。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願滿足。(2)精進如意足,於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而能如願滿足。(3)念如意足,於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願滿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篤信正道及助道法,則能生出一切無漏禪定解脫。(2)精進根,修於正法,無間無雜。(3)念根,乃於正法記憶不忘。(4)定根,攝心不散,一心寂定,是為定根。(5)慧根,對於諸法觀照明了,是為慧根。 

(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惡成善。(1)信力,信根增長,能破諸疑惑。(2)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4)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發諸禪定。(5)慧力,慧根增長,能遮止三界見思之惑。

(六)七覺分,又作七覺支、七覺意。(1)擇法覺分,能揀擇諸法之真偽。(2)精進覺分,修諸道法,無有間雜。(3)喜覺分,契悟真法,心得歡喜。(4)除覺分,能斷除諸見煩惱。(5)捨覺分,能捨離所見念著之境。(6)定覺分,能覺了所發之禪定。(7)念覺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聖道、八道諦。(1)正見,能見真理。(2)正思惟,心無邪念。(3)正語,言無虛妄。(4)正業,住於清淨善業。(5)正命,依法乞食活命。(6)正精進,修諸道行,能無間雜。(7)正念,能專心憶念善法。(8)正定,身心寂靜,正住真空之理。  

佛門四眾依此三十七道品勤修,必得道果,證涅槃,入無生,究竟圓成無上菩提。

菩薩道--六度萬行

菩薩道是佛弟子在成無上正等正覺佛之前必須經過的修行階段,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教法認為要被佛授記才能被稱作菩薩;北傳大乘認為修行者只要發願成佛便可稱為「初發心菩薩」,菩薩道以「六度萬行」(六度又譯作六波羅蜜)爲主要修行方法,有完整的果位體系。佛說三乘菩提道,菩薩道即佛菩提道,其餘的聲聞菩提道、緣覺菩提道二者統稱為二乘解脫道。「六度」是「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為成佛必修之科目。

菩薩從初住至六住位,以多修習善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靜慮)、智慧」六度萬行為筏,渡脫於生死苦海,得至究竟涅槃之彼岸。六渡包括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由於具體行門很多,故又「萬行」,俱稱爲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尚有「內、外」門之分,未悟真心前多依「事相」修,名為外門,悟明真心後方能「稱理修行六度」,稱為「內門廣修六度萬行」。「六度」互相含攝,且被戒、定、慧三無漏學所含攝,能對治貪等六種煩惱後加了「方便、願、力、智」四波羅蜜,稱爲十度。

【八相成道】

八相成道(名數)佛陀以成道為中心,示現由始至終一期之相狀,謂之八相成道。成道雖為八相中之一,然為八相中之主腦,故別揭成道之名。八相經論所說存沒不同,而大要有二說。

大乘起信論所說者,一、降兜率,先住於兜率天,在彼天四千歲。見時機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相也。二、入胎,乘白象由摩耶夫人左脅入胎之相也。三住胎,在母胎行住坐臥一日六時為諸天說法之相也。四出胎,四月八日於藍毘尼園由摩耶右脅出生之相也。五出家,十九歲(或二十五歲)觀世之無常,出王宮入山學道之相也。六成道,經六年苦行,在菩提樹下成佛得道之相也。七轉法輪,成道以後五十年間說法普度人天之相也。八入滅,八十歲在娑羅雙樹下入於涅槃之相也。

起信論曰:「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天台大師之四教儀,除第三之住胎,加入第五降魔之相為八相。

四教儀四曰:「釋菩薩位略為七位:一發菩提心、二行菩薩道、三種三十二相業、四六度成滿、五一生補處、六生兜率天、七八相成道。(中略)所言八相成道者:一、從兜率天下,二、託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古來以此二說為大小乘之別,初為大乘之八相,後為小乘之八相,然此二種八相,僅開合不同耳,非區別二乘也。」

佛祖統紀二曰:「述曰:大乘開住胎合降魔於成道,小乘開降魔合住胎於託胎。住胎見起信,降魔見四教儀,此先達之論也。今觀大小皆有住胎降魔之文,如華嚴雲菩薩住母胎已,示現出家成道等相,此大乘住胎也。因果經,菩薩在母胎行住坐臥,一日六時,為諸天鬼神說法,此小乘住胎也。華嚴離世間品菩薩出家成道降魔轉法輪等。妙樂云:四德各有四降魔相,此大乘降魔也。因果經,既降魔已,即便入定,明星出時,得最正覺,此小乘降魔也。今欲順八相之言,且用起信四教儀二文開合為證。」

【十號】

十號,劫初諸說上,皆有萬名,眾生漸鈍,則減為千名(如帝釋之千名),眾生彌昧,則減為百名,眾生更愚,則減為今之而十名。天竺俗法有十名,天上利根,尚有百名,大日如來天上成道,故應之而立百八號,釋尊於人界成道,故亦應之而立十號。其十號者:

一、如來,梵曰多陀阿伽陀Tathāgata,成實論謂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故名如來。又大論謂佛如自安穩之道而來,此佛亦如是而來,故名如來。

二、應供,梵曰阿羅訶Arhat,應於人天之供養,故名應供。

三、正遍知,梵曰三藐三佛陀Samyaksaṁbuddha,正遍知一切之法,故名正遍知。

四、明行足。梵曰鞞多庶羅那三般那Vidyācaraṇa-saāṁpanna,三明之行具足,故名明行足。

五、善逝,梵曰修伽陀Sugata,又曰好去好去,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故名善逝。

六、世間解,梵曰路伽憊Lokavid,能解世間之有情非情事,故名世間解。

七、無上士,梵曰阿耨多羅Anuttara,在諸法中,如涅槃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故名無上士。

八、調御丈夫,梵曰富樓沙曇藐婆羅提Puruṣa-damya-sārathi,佛某時以柔軟語,某時以苦切語,能調御丈夫,使入善道,故名調御丈夫。

九、天人師,梵曰舍多提婆魔[少/免]沙喃Śāstā-deavamanuṣyānāṁ,佛為人及天之導師,能教示其應作不應作,故名天人師。

十、佛世尊,梵曰佛陀路迦那他Buddha-lokanātha,佛陀譯言知者或覺者,世尊者,為世尊重之義。

然而此中分佛與世尊,則為十一號,惟成實論等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故至世尊,正為十號。蓋以具前之九號,為世尊重,故名世尊也。又大論別開此二者,至佛,正為十號,世尊別為尊號。蓋具上十號之德,故稱為世尊也。梵曰薄伽梵Bhaganān者即是。見智度論,瑜祇經疏。尚詳釋於各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