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軍事體制 】 + 【觀點:中國軍事體制改革的兩大重心】-*趙楚*--BBC
紅旗-9遠程面對空導彈發射車
【中國的軍事體制 】
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中國民兵組成,採用「黨指揮槍」的軍事領導體系,由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全國武裝力量,採取中央軍委主席負責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肩負著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使命和職責。
中國採用徵兵制和募兵制相結合,並搭配民兵與預備役制度。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在共有200萬名現役常備軍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正規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設有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五大軍種。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設有內衛總隊、機動總隊、海警總隊三大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表示,該國2019年年度軍事預算總額達1.19萬億元人民幣,僅次於美國。但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美國國防部部長辦公室等部門認為考慮到中國未公開的開支,實際國防預算比官方預算多。
中國擁有洲際彈道飛彈、彈道飛彈核潛艇、戰略轟炸機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並擁有可配備核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但和美國相比,中國的力量投射能力仍顯不足。 中國大力研究和發展反艦彈道飛彈、反衛星飛彈、巡航飛彈、反彈道飛彈和潛射彈道飛彈等裝備。海軍方面,近年來中國有大量新艦艇服役,被中國的軍事愛好者形象地稱為「下餃子」,包括十數艘052D、052C型新一代飛彈驅逐艦,數十艘054A,056A型飛彈護衛艦,數艘071型綜合登陸艦以及新近下水的055型飛彈驅逐艦,055型的排水量達到12000噸,是除航母和兩棲攻擊艦外,二戰後亞洲建造的噸位最大的作戰艦艇。2012年中國裝備了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並於2017年下水了一艘網傳型號為001A型的航空母艦,該航母於2018年5月13日正式開始試航。中國亦更新了更為現代化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和攻擊型核潛艇組成的新的戰略威懾核潛艇艦隊。解放軍空軍的現代化亦取得顯著進步,中國自行開發生產了隱形第五代戰鬥機、高超音速飛行器、重型運輸機、無人機等現代化軍機。中國還以新研製的現代化陸軍武器替換既有裝備,指揮管制系統也從C3I增強至C4I,強化對於網絡中心戰的掌控。
隨著保障制空權和海上拒止能力的進步,中國對區域的影響力不斷增加,不僅與俄羅斯海軍在地中海舉行聯合軍演,還在白令海峽活動,且在非洲吉布地建立了首個海外保障基地,並沿著海上航路建立珍珠鏈。今日中國除了被視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外,還被視為軍事強國和潛在軍事超級大國。國防部白皮書《中國的國防》中提到,中國採取「積極防禦」的國防戰略。中國在2010年至2014年期間是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的世界第三大武器出口國,期間增長了143%。
中國的軍事戰略上採取積極防禦和人民戰爭。現在中國軍事的各項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在長期的敵強我弱條件下的戰爭實踐中形成的。在不同時期和階段,有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初期作戰採取「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作戰原則;反圍剿後為打破敵人「圍剿」與進攻,紅軍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實行游擊性的運動戰。抗日戰爭時期,表現為全國實行持久戰的總方針和八路軍、新四軍執行「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方針。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則是「以殲滅國民黨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韓戰中,志願軍在戰略反攻階段實行「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的陣地戰、敵後游擊戰相結合」的方針。在戰略防禦階段實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方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戰略仍然是積極防禦,但情況和內容有了很大的不同。人民解放軍在戰略上實行防禦、自衛和後發制人的原則,不僅是著眼於敵強我弱的形勢,還主要是由於作為國家軍隊;已不是奪取政權問題,而是要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
1956年,中共中央軍委制定了和平建設時期的第一個戰略方針,即「積極防禦」戰略方針。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主要是由於中國安全環境的急劇惡化,另外對戰爭爆發的危險性估計得過於嚴重,因而採取「積極防禦、誘敵深入」的方針,立足於應付最困難的情況,準備敵人早打、大打、打核戰爭。
1980年代初,針對未來全面反侵略戰爭的特點,確立了積極防禦戰略方針,堅持「後發制人、堅持人民戰爭、堅持持久作戰、立足於以劣勢裝備戰勝敵人、立足於最複雜最困難情況下作戰」的戰略指導原則。雖然沒有發生世界大戰和大規模的外敵入侵,但是人民解放軍曾勝利地進行了幾場邊境自衛防禦作戰,積累了在現代局部戰爭中貫徹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的豐富經驗。
1980年代中期以來,依據鄧小平提出的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戰略判斷,指導思想改變,即從時刻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真正轉到和平時期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來,從立足於隨時準備對付敵人大規模入侵轉為著重對付局部戰爭和軍事衝突。進入1990年代,國際戰略格局變化,軍事領域發生變革。積極防禦的內容上把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2010年代中期,中國軍隊的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的原則調整為:
1.服從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強軍事鬥爭準備,預防危機、遏制戰爭、打贏戰爭。
2.營造有利於國家和平發展的戰略態勢,堅持防禦性國防政策,堅持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領域鬥爭密切配合,積極應對國家可能面臨的綜合安全威脅。
3.保持維權維穩平衡,統籌維權和維穩兩個大局,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維護周邊安全穩定;努力爭取軍事鬥爭戰略主動,積極運籌謀劃各方向各領域軍事鬥爭,抓住機遇加快推進軍隊建設、改革和發展。
4.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發揮聯合作戰整體效能,集中優勢力量,綜合運用戰法手段;立足應對最複雜最困難情況,堅持底線思維,紮實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確保妥善應對、措置裕如。
5.充分發揮人民軍隊特有的政治優勢,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重視戰鬥精神培育,嚴格部隊組織紀律性,純潔鞏固部隊,密切軍政軍民關係,鼓舞軍心士氣。
6.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堅持把人民戰爭作為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拓展人民戰爭的內容和方式方法,推動戰爭動員以人力動員為主向以科技動員為主轉變。
7.積極拓展軍事安全合作空間,深化與大國、周邊、開發中國家的軍事關係,促進建立地區安全和合作架構。
中共希望建立一支現代化的軍隊
軍隊體系-領導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各部憲法都規定了國家武裝力量的統率者。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統率軍隊。《中華人民共和國1954年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統率全國武裝力量,及兼任國防委員會主席。《1975年憲法》規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統率全國武裝力量。《1978年憲法》規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統率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1982年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全國武裝力量。
中國共產黨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隊,即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其他一切人民武裝力量,擁有絕對領導權。中共的最高軍事領導人往往也是國家武裝力量的實際指揮者。軍隊中組成人員有黨員,並排建有黨小組,在基層連隊設立黨支部,在團以上單位設立黨委。在軍隊中設立的各級黨委是軍隊中的統一領導和團結的核心:黨委對所屬部隊的一切組織、一切部門、一切人員、一切工作實行統一領導,部隊的一切重大問題,除緊急情況下可以由首長臨機處置外,都必須先由黨委作出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中共組織,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進行工作。未經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軍委的授權,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插手、過問或處理軍隊問題,更不允許擅自調動和指揮軍隊。此外,中國共產黨禁止除共青團之外的其他任何黨派、政治團體、政治組織在軍隊中建立組織和發展成員;其他組織和團體的成員如果參加軍隊,必須與原來的組織脫離關係;軍隊中,未經黨組織的批准,不允許建立任何性質和形式的小團體、小組織;只有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才能委派軍隊中的各級領導幹部,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允許向軍隊委派幹部。
指揮機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擁有戰爭與和平問題的最高決定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人大的常設機關,擁有宣戰權與動員權、全國和省級緊急狀態決定權。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是虛位元首,只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宣布戰爭狀態,發布動員令。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與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一個機構兩塊牌子)領導和指揮全國武裝力量,中央軍委機關內設中央軍委辦公廳等15個職能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領導和管理國防建設事業(其中,中央軍委會同國務院管理國防經費和國防資產)。下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是國務院「主管全國國防工作的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的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前身為國防科工委)管理國防科研、生產(由中央軍委協同);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國家邊海防委員會。
接受國務院與中央軍委共同領導民兵建設;徵兵工作、預備役工作;邊防、海防和空防管理工作。
軍事檢察院是國家設在軍隊中的法律監督機關,受中央軍委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共同領導。2016年6月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法院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檢察院進行了調整組建。調整後的軍事法院分為高級軍事法院、中級軍事法院、基層軍事法院三級。
國防政策
中國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的國防政策主要包括:維護國家安全統一,保障國家發展利益;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強以信息化為主要標誌的軍隊質量建設;貫徹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堅持自衛防禦的核戰略;營造有利於國家和平發展的安全環境。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前30年間,軍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較高,保持在5%以上(按中國官方公布數值),從1980年代開始進行控制和縮減(參見百萬大裁軍)。軍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在1989年降為2.5%,再進一步降至最低值為1997年的1.6%。之後軍費比例略有調高,從2001年起一直保持在2.0%-2.2%之間,軍費的數額也跟隨中國經濟的成長而大幅增加。2011年,中國的國防軍費為9230億人民幣,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0%,列世界第二,占世界各國國防預算總額的8.2%。
東風-31核洲際彈道飛彈發射車
武裝力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九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屬於人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第十九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受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力量中的中國共產黨組織依照中國共產黨章程進行活動。」中共及軍方堅定宣稱並維護「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簡稱「黨指揮槍」)。
*2013年4月16日中國國務院發表的《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白皮書中,首次披露海陸空三軍的人數:陸軍機動作戰部隊85萬人、海軍23.5萬人、空軍近39.8萬人。*
現行憲法下,中國國家武裝力量由「軍、警、民」三支力量構成:即中國人民解放軍(包括現役部隊和預備役部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中國民兵。其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是最主要的國家武裝力量。解放軍的管理思想是「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和指揮全國武裝力量。中央軍委機關內設辦公廳、聯合參謀部、政治工作部、後勤保障部、裝備發展部、訓練管理部、國防動員部、紀律檢查委員會、政法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戰略規劃辦公室、改革和編制辦公室、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審計署和機關事務管理總局等15個職能部門。中國人民解放軍劃分為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等五個戰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有五個軍種: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和戰略支援部隊。陸軍兵種有步兵、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防空兵、陸軍航空兵等。空軍兵種有殲擊航空兵、轟炸航空兵、強擊航空兵、特種航空兵、運輸航空兵、空降兵等。海軍現今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強大得到了應有的發展,造船速度與數量不斷的提高、工藝水平也越來越先進、同時潛艇發展也格外迅速、以及越來越多高水平艦船入役如:052D型驅逐艦,054A型護衛艦或未來的055型驅逐艦,075型兩棲攻擊艦,001A型航空母艦等,堪與歐美匹敵,是少數擁有航母的國家。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影響力不斷加強,海軍行動也越來越受外界關注。火箭軍是中國的戰略導彈部隊,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力量,武器主要為核武器和常規戰略導彈,包括短程、中程、遠程和洲際彈道導彈。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階包括陸軍軍階、海軍軍階和空軍軍階。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是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最高軍階。革命戰爭時期軍事家詳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是武警警銜。
中國戰備等級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備等級、中國公安消防部隊戰備等級和中國民兵戰備等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院校包括,1.中國人民解放軍院校 2.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院校兩大類。
中國自身具備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21世紀的中國是武器進口大國,亦是武器出口大國。中國共產黨在建國之前,就開始創建自己的軍工系統。建國後,國防工業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受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雙重領導,管理有關工業部門的國防科研、軍品生產和軍品外貿。軍事科研機構有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研究院等。自1990年參加聯合國主導的維和行動以來,中國已派出3萬多人次參與24項聯合國維和行動。
2008年底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亞丁灣索馬利亞海盜頻發海域開展護航行動,以保護航行該海域中國船舶人員和世界糧食計劃署等世界組織運送人道主義物資船舶安全。
【觀點:中國軍事體制改革的兩大重心】-*趙楚*- 中國獨立軍事評論員
2015年 11月 26日 -BBC-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改革國防和軍事體制的目標,作為新領導團隊全面深化改革計劃的一部分。習近平在最新舉行的中央軍委改革會議上的講話呈現了人們期待已久的軍事改革框架和路線圖,標誌著本輪軍事改革的啟動。根據習講話披露的改革要點,可以說,本次改革是自1955年確定軍制以來最大規模,也是觸及現體制最深的改革,也意味著對現有的中國軍事權力結構和利益格局進行巨大的調整。本次時間計劃到2020年的大規模改革主要目標為建立新的領導和管理體制,及聯合作戰體制體制。
刷新威權型黨軍領袖體制
宣佈本次軍事改革之前,中國軍隊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內反腐。軍內反腐直接觸及到軍事領導的最高層,使兩位前軍委副主席及十數位將軍落馬,並且反腐尚在朝更廣泛的範圍發展。這樣的軍紀整肅使得軍隊組織上和思想上做好了迎接體制改革的凖備,過去30年形成的軍內人事格局面臨巨變,而新的中央軍事領導權威樹立起來。
按照中國執政黨的傳統,最高領導權力最核心和最基礎性的要素是軍事領導權。在毛鄧之後,由於歷史功勛領袖的退場,技術官僚進入領導層,這使得軍隊逐漸成為官僚化的專業精英集團,這種趨勢顯然與加強黨對國家的自上而下集中領導的要求隱隱有相悖之勢。從中國黨政系統學者關於前蘇聯覆滅及「茉莉花革命」等重大事件的研究看,顯然新領導團隊認為,軍事權力體制的重建是關係政體安全的決定性事務,因此,本次改革除了建立新型國家軍事效能的目標之外,政治建軍,即重建信息化和全球化時代執政黨對軍隊與軍事事務的絕對領導力,依然被毫無隱晦地列為第一目標。這構成了本次軍事改革的第一大重心。
軍委-軍種總部-部隊的軍事管理與建軍體制無疑將使軍事權力更有效向上集中,有利於政治領導對國家軍事事務的全面領導,因為此中不言的要害是,隨著這一新軍事行政系統的建成和運行,未來軍隊人事和組織事務方面事宜,來自最上層的意志將更加清晰。對軍官團隊的考察,任用和監督體系將更趨於嚴密。
經過30年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國力有了巨大成長,巨大的國家財政能力和綜合國力正在迅速轉化為軍事力量。與此同時,中國執政黨對政治安全的感知卻處於日漸敏感的狀態。中國軍隊的基本使命包括對內和對外雙重的柱石作用,而社會意識和兵員構成的變化都使得領導集團認為重建更集中化的威權型軍政復合領袖體制,確保信息化和全球化時代黨指揮槍,是應對現實和潛在危機的必要舉措。本次改革強調中國特色,而刷新和重建威權型軍政領袖體制應是這一中國特色的核心含義。
建立新型國家軍事效能
從包括軍事白皮書在內的官方文獻和領導人講話等材料看,中國對自身在21世紀所面臨的軍事安全環境及建軍任務抱有非常明顯的緊迫感。除了由於中國利益全球化帶來的任務多樣化,美軍自1991年海灣戰爭到「13年戰爭」所展示的信息化聯合作戰的威力,美國戰略重心轉移亞太,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同時,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感知,凡此種種,以及對國內政治安全威脅的空前緊迫認知,從東海防空識別區到南海與美軍的最新周旋多帶來的窘迫,這些內外因素加起來使新的建軍迫切性凸顯出來,使執政黨決心從體制上改革,創建信息化環境下世界一流的聯合作戰效能。
中國現行軍事體制源自1950年代建軍的直接模仿對象蘇軍,其特點是負責建軍和管理事務的軍政系統與負責作戰指揮的軍令系統高度合一,軍委直屬的四總部(歷史上曾有多次增減演變)構成的縱向條線與海軍、空軍和二炮,各大軍區等平行的橫向塊狀結構職能交叉混一。這種制度設計的直接原型來自蘇軍二戰和中共三年內戰時期的方面軍戰略區劃分體制,其基本假定是面對戰時多方向的作戰任務,各大戰略區將獨自承擔各自方向的全面軍民資源管制和運用。
現行軍事體制基本是一種步兵為主體兵種的半機械化戰爭形態的產物,幾十年來雖經歷一些變化,但其基本特徵沒有改變,而其標誌就是現存的七大軍區。在傳統軍民一體和協同-合同作戰的觀念下,以國土防衛為主要作戰任務,軍區實際掌握建軍和作戰的最大資源。這種情況與中國軍隊基本實現機械化,逐步推廣信息化條件下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目標已不能配合。所以,本次改革提出的基本目標之一是實現軍政-建軍與作戰-指揮的分離,從而形成新的國家軍事效能。這是改革的第二大重心。
調整軍事權力與資源條塊
根據上述兩大目標,本次軍事改革推出了相應的重大舉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現有海空軍等軍種領導與指揮機構及大軍區地位和職能的變化。這是改革觸動現實權力與利益格局最大的標的,也是改革可能產生阻力的關鍵所在。
在公布的未來軍事體制規劃中,無論軍委-兵種-部隊的軍事行政管理和建軍體系,還是軍委-戰區-部隊的作戰指揮鏈條,在其中都找不到現行體制最大實際資源的掌握和運用者大軍區的蹤影。這表明本次改革意在全局性調整軍事權力與資源條塊。規劃中軍委-戰區-部隊的指揮鏈明顯借鑒了美軍的現有作戰指揮體制,而未來僅承擔聯合作戰指揮任務的戰區無疑將不可能再擁有目前這樣的軍民統合的龐大綜合資源,面臨極大簡化的前景。而軍委-軍種-部隊的軍政系統也將使不再承擔作戰指揮職能的軍種,包括將建立的陸軍總部,僅擔負類似美軍目前國防部二級軍種部與軍種參謀部的任務。
按照新體制,擺脫了傳統陸軍管理任務的總參謀部將獲得新的更大權限,既作為國家軍事決策首要諮詢機構,同時作為全軍聯合參謀部,也將在凖備部隊(建軍)和作戰計劃方面擁有突出權力。至於作為最高軍事權力機構行使建軍和指揮雙重職能的直接部門,四總部的平行設置會否進行進一步調整,或軍委作為國防部和聯合參謀部合一的最高統帥機構會否設立其他相關部門,這也是下一步值得關注的改革動向。
現行體制下,無論組織人事,還是權力和資源方面,軍種和軍區都是實際的極大支配者,因此,改革目標體制首先意味著這些歷史悠久也盤根錯節的傳統條塊將面臨利益損害。這是習近平將本輪改革稱為「革命性的」原因,也勢必改革帶來可見或隱形的阻力,如何消除這種阻力,變阻力為動力,是觀察和評估本輪軍事改革最後能走多遠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