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3 17:47:25幻羽

☆☆ 海明威:悲劇的戰地鐘聲 ☆☆-*01哲學*



             ☆☆ 海明威:悲劇的戰地鐘聲 ☆☆-*01哲學*

                          2019-10-21 18:30


小說就如一座冰山,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在水面上,其餘的都在水下。刪去更多句子,讓更多句子留在水下,就足以強化你的小說。這是海明威提出的「冰山理論」,他在自己的小說創作中就貫徹了這原則。1940年的今天,《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又譯《喪鐘為誰而鳴》)正式出版。在出版以前,海明威完成稿件後天天修改,甚至連續96小時沒離開過房間。他以冰山理論去除不必要的句子,以象徵、畫面與思想來駕馭整個故事,成就這部日後被改編成電影、學院用以教授文學的巨著。

戰地鐘聲 

故事聚焦在1937年夏季,西班牙內戰裡一個游擊隊的攻擊行動。故事長度只有四天,以戰事的緊張與人性的顯現作為主軸。主角羅伯特.喬丹(Robert Jordan)是一名教授西班牙語的美國教授,在戰爭爆發之時,他加入志願軍,奉命深入山區敵陣,突破敵人防線,而故事就在主角進入山區時開始,他要設法與游擊隊取得聯繫,與他們合作炸斷橋樑。 

游擊隊隊長柏布羅(Pablo)反對炸橋,他因長時間投入作戰而喪失鬥志,甚至偷走了雷管。於是羅伯特設法得到隊中其他人的支持,一起孤立隊長並計劃炸橋。羅伯特又收留了被敵人糟蹋奴役的女孩瑪麗亞,並一同墮入愛河。在敵陣偷取馬匹後,二人挽手而行,他想像戰爭完結後回到美國大學教書,二人能大團圓結局。但過一會後,他槍殺了對方的一名士兵,沒有得到敵方情報之餘,卻讀到一封家書,讓他感到戰爭的殘酷。最後一天的凌晨,所剩無幾的小隊出發前往橋樑,由於人數太少和隊長的行為,幾人必須冒死行動。 

在最後一幕,羅伯特與同伴用炸藥把橋炸到半空中,事成以後,當他向瑪莉亞的方向騎馬逃走時,卻不幸中彈落馬,左腿骨折,在敵方的進攻下再也無法逃生。他臨終時向瑪莉亞說:「我們當中只要有一個人活著,另一個人就永遠活在他心中。」



悲劇色彩 

海明威的小說裡經常出現「硬漢」形象,意思是,有極其剛強的意志與堅毅不屈的精神。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給他時,稱他「有種喜歡冒險的男子氣慨」,面對命運壓迫時誓不低頭,抗爭到底。《老人與海》中的老漁夫就說過「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就彰顯了這種精神。但當我們討論命運與反抗時,我們經常會討論到悲劇,而《戰地鐘聲》的結尾很明顯就是悲劇。 

古希臘悲劇的精神,就在於人在面對命運的抉擇時,明知要負上沉重的代價仍然奮不顧身去堅持自己的選擇,最終真的要迎接這慘痛的後果,這就是悲劇。也許是對抗命運,也許是對抗強權,而最終也是悲劇收場。尼采在《悲劇的誕生》裡指出,古希臘悲劇是酒神的顯現,解脫了「自我」,失序而導向狂歡,高呼人會「相信永恆的生命」。



                             ☆ 海明威 ☆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英語: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記者和作家,他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複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失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1939年至1960年間,海明威在古巴定居,並稱自己為「普通的古巴人」。在這段期間海明威寫下了聞名於世的代表作《老人與海》。古巴革命成功以後,海明威曾與古巴革命的領導人菲德爾·卡斯楚會面。2002年11月11日,卡斯楚更親自出席海明威故居博物館的落成儀式。 

海明威一生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獲銀製勇敢勳章;1952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立茲獎;1954年,《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妾似; 朝陽又照君》與《戰地春夢》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中。 

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簡潔著稱,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他的很多作品至今仍極具影響力。

海明威的父親名為克萊倫斯·愛德蒙茲·海明威(Clarence Edmonds Hemingway),畢業於奧柏林大學,畢業後當了一名內科醫生。克萊倫斯的父親是曾參與美國內戰的老兵安森·海明威,安森後來一直在芝加哥經營房地產生意,非常興隆。克萊倫斯是個狂熱的硬幣收集家與集郵家,亦有收集坡塔瓦圖密印第安人箭頭的習慣。同時,他也是一個業餘標本家,會剝製小動物和鳥類,同時也收集蛇類,放在密封的玻璃罐子中,用酒精保存作標本。 

克萊倫斯與海明威的母親葛瑞絲·霍爾·海明威(Grace Hall Hemingway)在高中時代相遇。她是個歌聲美妙的女低音,她的母親與老師們都曾鼓勵她從事正統歌劇事業。葛瑞絲高中畢業之後,有5年的時間從事音樂教學、語言與聲音訓練的工作。由於她在7歲時曾害過一場猩紅熱病,因此她患有眼疾。她的眼睛一直對強光非常敏感,因此頭部常有神經痛。在她23歲那年的冬天,她在紐約市的麥迪遜廣場初次登台表演歌劇,但是她的眼睛抵受不住台上燈光的照射,遂於同年夏天與父親出國。1896年葛瑞絲回國,10月1日與年輕的克萊倫斯·海明威醫生結婚。

海明威早期的作品銷路很好,受到各界的好評。這成功令他開始變得很自負。例如,他開始主動要教佛蘭西斯·史考特·基·費茲傑羅如何寫作;他亦聲稱英國著名小說家福特(Ford Madox Ford)是性無能的。海明威的轉變是由於太多評論的關係。一些刊物抨擊他為下流作家。費茲傑·羅指和麥卡蒙曾聲稱海明威的第二任妻子寶琳是個女同性戀(在她與海明威離婚後有人稱她與其他女性發生女同性戀的性關係)。格楚特斯坦在她的作品《愛麗絲·B·托克勒斯的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Alice B. Toklas)中有談到他,指出他的寫作風格是學自格楚特斯坦自己及舍伍德·安德森。 

海明威曾在1958年說:「你可以在任何時候當人們不打擾時寫作,或可以堅決的對待。但最好的作品完成時必定是在你墜入情網時。」  海明威一直與批評家是水火不相容的,他說批評家是饒舌專家,就像相命術士說些空洞的話騙取一點稿費而已,他在1924年寫過一篇文章說,平均每一位美國名作家就有十一位批評家靠批評這位名作家來出點風頭。他說,他不知道為什麼這些會批評的人不自己寫點像樣的東西給別人看,而老是以寄生蟲的心態寫些雜文或廢話。


                    1939年的海明威

著名作品


《49個故事》 1938年,海明威所作的49個故事加上他唯一一部完整的劇本《第五縱隊》出版成《第五縱隊與49個故事》。海明威的目的是,如他在該書的前言所說,要多寫作。這本書中的很多故事都能在其他書包括《在我們的時代裡》、《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勝者一無所獲》和《乞力馬扎羅的雪》中找到。在這本書中,雖然很多故事都很短,但是在它們之中卻也有很多頗著名的,而其中的《殺人者》(The Killers)就是很著名的一個短篇小說。 

《戰地鐘聲》 1939年春天,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戰勝了共和軍,結束了西班牙內戰。佛朗哥法西斯分子奪去了海明威的家,在1940年,海明威因離婚而失去了他在基韋斯特心愛的家。離婚數星期後,海明威娶了他在西班牙四年的同伴瑪莎·蓋爾霍恩,是為其第三任妻子。
1940年,海明威出版了小說《戰地鐘聲》。該書1939年寫於古巴及基韋斯特,並於1940年7月寫畢。

《戰地鐘聲》這部長篇小說以西班牙內戰作為背景,敘述一個名叫羅伯特·喬丹(Robert Jordan)的美國人在共和軍一方與西班牙士兵戰鬥的故事。故事素材主要是來自海明威在西班牙的經歷及戰爭報導。這是他最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書名源自約翰·唐尼的《沉思第十七篇》(Meditation XVII)。 

寫作風格 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惜墨如金且輕描淡寫而著稱,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展有極為深遠的影響。海明威的寫作風格是受在《堪城星報》作記者時的影響,後來整輩子的寫作都是沿用在星報工作時用的寫作風格:「句子要寫得簡潔,文章開首之段落要短,用強有力的的字眼,思想要正面。」1925年,海明威的短篇故事系列《在我們的時代裏》出版,大大震動美國文壇,一再向他說明他這種惜墨如金的寫作風格是為美國文壇所接受的。 


對於海明威的寫作風格,格楚特斯坦在《愛麗絲·B·托克勒斯的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Alice B. Toklas)指出「海明威的寫作風格是學自格楚特斯坦自己及舍伍德·安德森」。旅美學者夏志清亦有評論過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他認為海明威的文章具記者風格,「一清如水,多讀沒有餘味」。 

海明威簡潔、直接的寫作風格亦是影響後世作者最大的地方。他很少用裝飾性的字眼,而是以簡明的句子講訴一些人在生活上所表現出的勇氣、力量和尊嚴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有《戰地春夢》、《戰地鐘聲》及《老人與海》。1940年《戰地鐘聲》出版。它是一部描述西班牙內戰的作品,海明威表達了佛朗哥極權統治不但影響西班牙人,也影響其他國家的人。那個時期,歐美國家很多左傾藝術家和知識分子,都表態反對極權統治。該書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描寫滿懷理想的美國青年羅伯特·喬丹(Robert Jordan)志願參戰,完成任務後撤離時因受傷無法行動,自願留下阻擊敵人。故事情節複雜,人物刻劃生動,曾拍攝成電影。但是夏志清指出晚年的海明威寫來寫去還是這個筆調,甚至是自我嘲諷。


死後出版的作品 海明威一生寫了很多信件,於1981年,這些信件很多都被史克利布納爾(Charles Scribner)出版於《Ernest Hemingway Selected Letters 1917-1961》。這本書的出版引起一些人的爭議,指海明威自己曾聲明他不希望出版他的書信。1996年,他的更多書信被其編輯麥克斯威爾·柏金斯出版成《The Only Thing That Counts》。 

現在有一個長期的工作在進行中,就是要把海明威還在生時寫的數千封信收集起來,然後出版,而這工作正在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海明威基金會負責著手完成,而英語教授及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校長葛拉罕·斯潘尼爾(Graham Spanier)之妻桑德菈·斯潘尼爾(Sandra Spanier)是為總編輯。海明威終生不斷地寫作,直至他逝世為止。所有海明威創作的未完成作品都在他逝世後出版了;這些未完成作品有《流動的饗宴》、《島之戀》、《尼克·亞當斯故事集》(部分地方未被出版)、《危險夏日》及《伊甸園》。

瑪麗·海明威表示她曾與查爾斯·史克利布納爾合作校訂海明威的《島之戀》手稿,然後把其出版。她亦指出:「還得更正稿的錯誤標點符號及錯別字,也做了些剪接的工作,我肯定這些都是海明威自己弄的錯誤。這書完全是海明威的作品,我們並沒有添加任何東西。」對這些作品出版有很多爭議,很多人認為海明威的親屬或出版社並沒有權利決定是否出版海明威的作品。例如,各界多對1986年由斯克裡布納之子公司出版的《伊甸園》版本很不以為然,雖然這版本只是對海明威起初的寫作內容作了一點修訂,但這修訂本卻已刪去了原文的三分之二。

《尼克·亞當斯故事集》在1972年海明威死後才正式出版。所有被認為已做好最後修訂的海明威短篇小說於1987年被收集起來,並出版成《海明威短篇故事全集》(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一書。此外,在1969年, 《第五縱隊與西班牙內戰的四個故事》(The Fifth Column and Four Stories Of The Spanish Civil War)亦出版了。它包括了海明威唯一一部完整的劇本《第五縱隊》及其他四個關於海明威在西班牙內戰中的經歷的未出版作品。 

1999年,另一作品《初見即真》出版,並標明海明威為此書的作者,但是其實他的兒子派翠克·海明威幫忙編輯了很多。六年以後,《初見即真》的修訂本《乞力馬扎羅下》出版。這本書是在海明威於1953至1954年往非洲最後一次旅行時寫下的。在他遇到飛機失事之前,他與第四任妻子瑪麗在肯亞停留了數個月。 

在海明威逝世後出版的作品還有他當記者時寫的文章,這包括他寫給《紳仕雜誌》(Esquire Magazine)、《北美報業聯盟》(The North American Newspaper Alliance)及《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等雜誌的專欄和文章。後來在2005年,海明威的很多這些作品及雜集才收集成《Hemingway and the Mechanism of Fame》出版。 

在2004年12月,紐約市的克麗絲蒂書店舉行了一個拍賣會,拍賣品是一份屬於海明威未曾公開的漫畫手稿並附親筆簽名信。那份於1924年完成的漫畫手稿僅有五頁之多,創作時期比他寫成《在我們的時代裡》還要早數年,被學者歸類為他少年時期的作品。 

海明威極少嘗試創作及接觸漫畫,他之所以寫下那份五頁長的漫畫手稿,相信是受到他的朋友諷刺小說家約翰·多斯·帕索斯和劇作家唐納德·奧登·史都華(Donald Ogden Stewart)的影響。


評價

《百年孤獨》作者賈西亞·馬奎斯曾寫過一篇短文,敘述1957年春天與海明威夫妻在巴黎聖米歇爾大道相遇,並將他的失敗之作《渡河入林》列為海明威最好的一本小說,「沒有《渡河入林》,就沒有《老人與海》」。雖然馬奎斯也同意此書在愛情對白顯得平板與矯飾。旅美學人夏志清則表示海明威的小說世界「只有男人、沒有女人」,記者風格的文章「一清如水,多讀沒有餘味」。曾為《大亨小傳》寫序的林以亮也認為,在費茲傑羅生前,海明威的地位遠高於費氏,但是海明威死後,一窩蜂的模仿,讓海明威文筆的缺點曝露無遺,相反的費茲傑羅的地位在二戰後卻如日中天。 

影響及遺產

海明威對美國文學影響深遠,在今天,美國文學仍然受著海明威的影響。事實上,海明威的寫作風格影響甚大,影響著大部分的現代小說,很多作家都想要模仿海明威的寫作風格,這些作家都受到了海明威的現代主義文學影響。詹姆斯·喬伊斯稱海明威的一部短篇作品「一個清潔而光線充足的地方」是「最好的故事之一」。 

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亦影響到其他垮掉的一代的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說他曾希望成為一個像海明威這樣偉大的美國短篇小說作家。亨特·斯托克頓·湯普森常常將自己跟海明威比較,在他早期的小說《萊姆酒日記》(The Rum Diary)中亦可看到海明威風格的簡潔字句。湯普森後來亦學效海明威,開槍轟自己的頭,自殺身亡,但他用的是點四五手槍,而不是獵槍。在拉丁美洲文學中,海明威的影響可從諾貝爾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中看到。此外,著名小說家埃爾莫爾·倫納德稱海明威是影響他最大的人,這可從他著的散文中看到。儘管他聲稱自己並不認真寫文學著作,但他卻說:「我以模仿海明威來學習……直至我發現自己並沒能模仿他對生命的態度。我並沒有像他那般對自己或任何事都存認真的態度。」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