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4 11:51:23幻羽

【何謂解脫?如何得解脫自在?】文:*釋聖嚴*法師 來源:南普陀在線

 

 【何謂解脫?如何得解脫自在?】文:*釋聖嚴*法師  來源:南普陀在線 

一、何謂解脫?

何謂解脫?一般可分為身的解脫及心的解脫。例如我們因為犯了法而坐牢,身體便受拘束;如果從牢裏出來,便得解脫。但是心的解脫比身的解脫更重要。如果我們心裏面沒有煩惱、沒有執著,雖被關在牢裏,心仍是自由自在。

有位居士跟我談起某某人,說他可能要坐牢了,在他快要坐牢之前,很多人跟他說:「很好啊!你有這個機會可以閉關好好修行了。」我說:「這句話有問題,若是心已得解脫或得自在的人,到牢裏去,對他而言的確是修行。否則,坐牢便是坐牢而已。」

我曾經在山中閉關,前後共計六年。有人問我:「住在裏面是不是很痛苦?」我說:「如果是坐牢會很痛苦的。但是,我是閉關修行,我很自在。」因此,不能夠把閉關當成坐牢,或將坐牢當成閉關,這二者完全不同,而其不同的地方,即在於我們的心是不是自在!

 

二、解脫在於心

現在我舉二個禪宗的例子。第一個例子,是禪宗四祖道信禪師的故事,道信禪師在十四歲就出家了,他見到三祖僧璨禪師便說:「但願大師能夠慈悲,教我解脫的法門。」三祖就問他:「是誰把你綁起來?」小沙彌回答:「沒有人綁我呀!」因此三祖說:「那你還要求什麼解脫呢?」這時十四歲的小沙彌聽了馬上就開悟了。我說了這故事,諸位是否開悟了呢?請問諸位有誰綁你們?大概諸位沒有要求一個解脫的方法,所以聽了故事也沒開悟。

這故事是說:自己認為未得解脫,是有人綁住了自己,仔細問清楚並無人綁住自己;那就是自己把自己綁起來了。既是自己綁自己,那只要將自己鬆開就可以了。所以當下就能開悟。像這種情形,於日常生活中,許多人不都是如此嗎?即所謂「作繭自縛」,自找麻煩,所以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第二則故事,有一位禪師說:「見、聞、覺、知,俱為生死之因。」又說:「見、聞、覺、知,正是解脫之本。」所謂見,看見;聞,耳朵聽到的;覺,五官所接觸的;知,明白。這些都是我們於平常所見、所聞、所覺、所知。如果對它們起分別心、執著心,認為是真的,而牢牢抓住不放,那就變成了生死的原因。相反地,如果不管見到、聽到或感覺到以及明瞭的事,都能把它客觀化,不加入個己的利害得失,即是解脫的根本。換句話說:任何事如果把自己帶進去,就有問題、有麻煩。除掉自己的利害得失,就得解脫了。

佛在世時,其弟子阿難有一天與佛出去托缽,看到路邊樹下有一堆黃金。阿難說:「世尊,那兒有一堆黃金。」世尊說:「不,那是大毒蛇,不要看它。」阿難便不再看它。後來,有人經過那裏,就把黃金撿起來帶回家。當時正好員警在追趕強盜,強盜跑掉了,將黃金隨手丟棄。而撿到黃金的人卻被捉,被當成強盜來處罰。這說明,黃金如果你把它當成黃金的話,它可能會是一條毒蛇,而若當成毒蛇,那麼黃金對你而言便毫無問題,因為你已遠離它了。

 

三、五蘊皆空得自在

現在看一段《心經》,經文一開始即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四句也可說是《心經》中最重要的,它說明人要想得自在,就要學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是誰呢?通常解釋成觀世音菩薩,當這位菩薩用他非常高的智慧來看世間所有的萬法以及一切現象時,便可離開一切苦難。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就是用高深的智慧,來度脫眾生的苦難。

《六祖壇經》是中國禪宗最基本,也可說是最根本的一部祖師語錄。淺顯易懂而寓意深遠。其中提到:「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共三句話。解釋什麼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意即以大智慧到彼岸。因此,若要解脫須先有智慧。

有居士會認為學佛之後,雖聽了解脫及自在的道理,但沒辦法做得到,便覺得很痛苦。我相信我們中國人之中的許多人學佛之後都有同樣的問題。因為中國人一講佛法,都是講最高深的,佛的法、菩薩的法,沒有講凡夫的法。從人到佛的境界,這階段要經過很長的時間,講得太高了,便常使我們在沒有辦法做到之前,便感到自己好像不夠資格學佛,越學越糟糕。其實從人看,以人的標準來要求,再以佛法作指導,而做到人能做到的程度,這就是智慧,就是到彼岸。

自在有不同的程度,解脫也有不同的程度。我們無法要求什麼事都得解脫,什麼地方都得自在,因為這要慢慢的來。

 

四、心自在和身自在

什麼叫自在?自在的意思可分身自在和心自在。身自在是指我們的身體進和退沒有阻礙,心自在指從煩惱中得解脫。身自在如果能修得神通,就能夠變化。但是神通有限,一般凡夫的神通並不持久,事實上,除非已成佛,否則不可能有真正的身自在。如果有肉身存在,即使有神通,仍不可能不死,所以,仍是不自在。

心自在是用「智慧」來看這世界,心就不會受到阻礙,因為以智慧看世界,世界都沒有問題。因為,只有個人有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的問題,所以才覺得世界有問題。

凡夫就是凡夫,聖人能夠得自在後便永遠自在,而凡夫只能以觀念來指導、糾正;但小煩惱可用佛法的觀念來化解,而重大煩惱產生時就不容易了。所以,往往有些人要求自己太高,希望一聽到佛法就能使心自在,這是不切實際的。有不同層次的眾生,也就有不同層次的自在。一般的眾生就叫煩惱的眾生,既是煩惱的眾生,便不可能有真自在,所以就叫作不自在。有的人煩惱很重,可是卻常說他是最快樂的人,但往往剛剛還說最快樂的人,馬上淚眼婆娑,這是真正的自在嗎?若有人出生於監牢,對監牢以外的事全不知道,或許他會覺得監牢也不錯嘛!只有從監牢外面進去的人,才明白進了監牢是不自在。同理,眾生從佛法而知自己是不自在的,而我們能去體驗,這是非常可貴的事。

另外,小自在是小乘的聖人所有的,佛教有大乘、小乘。小乘乃指只管自己的解脫者,但因其畏懼在現實世間有生、死、苦、難,所以離開生死,住入不生不死的境界。但真正的自在是不怕生死,也不受生死束縛。所以,小自在不是我們所希望的。我們希望的是佛和大菩薩的大自在。因為只有佛才能既不怕生死,也不怕任何苦難,而他自己也沒感受有苦難。地藏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又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種以願力、自主、自動到眾生需要的地方,出入隨心所欲,這就叫自在,而眾生因業力非去不可,要想出來出不來,就叫不自在。

 

五、自在與悟境

解脫自在就是開悟,迷和悟是相對的,在迷之中的人,不知道悟是什麼,而對悟了以後的人,他當然也不覺得悟是一個真實的東西。在迷中不見悟,悟後的人也不以為自己是悟。這便沒有執著,叫作真自在。迷的人是有「我」的,那個「我」是什麼?是「我」和「我所有」。其實分析一下,這個「我」本身是不存在的,只有「我所有」才是存在。第一,我們的身體是「我的身體」,不是「我」。至於我的錢、我的家……這些都是「我的」。並沒有一個真正是「我」,並沒有可以指得出、可以感受得到的「我」存在。所以,把「我的」當成「我」就叫迷。

最近我遇到一位年紀很大的商人,他退休後告訴我:「我現在解脫自在了。」我問:「你怎麼解脫自在呢?」他說:「我將職務、財產全部給我兒子,所以我沒事了!」我又問:「你的兒子是不是你的?」他說:「兒子當然是我的,誰也搶不走。」我說:「你解脫不了!因為你的兒子還是你的啊!」諸位想想他解脫了嗎?如果還有一個「我的」觀念,有一個「我的什麼東西」,那麼你還是迷人,並不是悟者。因此,凡夫是住在煩惱之中,所以不得解脫。

而小乘的聖人,他住於解脫之中,好象是解脫,但不是大解脫。真正大乘的佛、菩薩的大自在,是心中無我。例如《金剛經》說的「無我、無人、無眾生。」其無我、無人、無眾生,並不是說就沒有行為、沒有行動,而是以他的慈悲、智慧幫助任何一眾生,這才是真正的叫作「自在」。

 

六、迷與悟

現在介紹迷和悟的例子,因為悟才是解脫,迷就是不自在。有二位修道人同時出去參訪行腳,途中,發生了這樣的故事:

因有二句話說:「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有佛的地方不要停留,無佛的地方也趕快走過。有一天,他們見到一座寺廟裏面有佛像,迷的一個說:「寺裏面有佛,我們進去吧!」悟了的一個則說:「既然有佛,快快走,莫停留。」

又一天,看到一所無人管的破廟,裏面也無佛像,迷的修道人說:「這裏面無佛,我們進去吧!」開了悟的則說:「我們是行腳朝聖,既無佛,還進去做什麼?趕快走吧!」

為什麼有佛要走,無佛也要走?因為你心中無佛想找心外的佛,你到處也找不到;若不見心中有佛,只見心外有佛,那就不是真佛,必須急速努力。這說明了如果知道什麼是解脫,什麼是自在,則處處都是佛,處處也都不是佛。

 

七、相似解脫

再來解釋解脫自在的層次,有所謂相似的解脫自在,是指凡夫的解脫,也就是我們能夠理解到多少佛法,就能替自己解決多少問題,修行多少就幫自己多少的忙。有人問我,拿念珠有什麼用?是不是掛著好看?是拿在手上數的。數念珠有什麼用?是念一句佛號數一個數字,有時候自己打妄想忘了念佛的時候,還在數,但是只要手還在動,就會提醒自己,剛才是在念佛,趕快再念。那麼念佛又有什麼用?有人認為念佛是為求生西方、求消災、求平安。其實念佛是安心、除煩惱。心中念佛或口頭念佛?有二句話「念佛不在嘴,參禪不在腿。」就是念佛的時候是用心念,所以「念」字拆開來看,是「現在的心」、「今心」的意思,現在的心在佛號上面,叫作念佛。參禪是用心參而不是僅靠兩腿盤坐的工夫。

佛教的修行方法中,任何一種方法都是在求解脫自在。因為心有煩惱,所以要念佛;因遇到苦難,所以要念菩薩的聖號。念佛、念菩薩當然有感應,即使沒有感應,也是很有用處。對念的人而言,念多久、念多少,本身就會得到多久、多少平安。

在二個星期前,我在臺灣的時候,有一位太太來見我,並說:「師父,您幫了我很大的忙,非常感謝。」我說:「不記得幫你什麼忙啊!」她說:「二年前我的先生喜歡喝酒、玩女人。所以請問師父怎麼辦?您就教我念〈准提咒〉二十萬遍。」我當時告訴她說念二十萬遍的〈准提咒〉,一定會有感應。所以我問她:「你念了沒有?」她說:「念了。」我又問她:「有感應嗎?」她回答:「有。」於是我說:「那你先生現在不喝酒、不玩女人了?」她說:「師父,那倒沒有,他還是照樣的喝酒、玩女人。」我感到很奇怪,問她的感應是什麼?

她回答:「師父,過去我沒持咒的時候,他喝醉了酒,就覺得好象是我自己喝了酒;他玩女人,好像我自己去做了什麼壞事。現在他喝他的酒、玩他的女人,跟我沒什麼關係。我只要把家照顧得好好的,而我也過得快快樂樂。所以,我覺得有感應啊!」她又說:「本來我知道他在外面做這些壞事,都會與他吵架,結果他幾乎要跟我離婚,而且常常不拿錢回家,人也不回來。那時,我們的家幾乎要破離。而現在,我不會跟他吵架,我們的家庭至少是和平的。所以,我很感謝師父教我念咒。」

有修行、有信仰就有解脫。看我們修行到什麼程度,就能從煩惱中得到什麼程度的解脫自在。對凡夫而言,因不能一次解脫便永遠解脫,所以稱為相似解脫。

 

八、分證解脫與究竟解脫

另外對菩薩而言,稱為分證解脫自在。所謂分證,是說不是一次解脫之後,就永遠徹底解脫。解脫的程度是不等的,地位低的菩薩,解脫的程度比較淺;地位高的菩薩,解脫的程度比較深。所以,慢慢的修行,到最後才能成佛,只有成佛的時候才是永遠的、圓滿的、究竟的解脫和自在。

我們是要從凡夫進入菩薩的階段,再由菩薩的階段到達佛的層次,所以修行學佛,不能好高騖遠,不是一步登天立即成佛。大乘佛法雖有講到頓悟成佛的觀念,但是頓悟悟理,而修行還是要漸漸地來。禪宗有說到頓悟而漸修,或是漸修而頓悟,這二個觀念其實是相同的。怎麼修行?是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去體驗。尤其,我們都還是凡夫,當在平常的生活中,以平常的身心來體驗佛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事,禪並沒有那麼奧妙,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便可見到處處都是禪了。

 “解脱自在”的图片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