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的妙處與步驟】
【打坐的妙處與步驟】
通過打坐,我們能迅速發現身體上的毛病,得知自己身上哪些經絡不通。發現這些問題後,就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調理。打坐時通常應該意守丹田,至少要學會靜心。可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給大家提供一個簡單管用的意守丹田的辦法,那就是身體哪裡疼就守哪裡。
比如說,盤腿的時候發現自己根本靜不下心來,而且腿也疼。那麼,此時,就可以定下心來,先找到腿疼的地方。舉個例子,如果疼處是膽經的原穴——丘墟穴,這就說明膽經在這一塊兒不通了。那就先順著膽經揉一揉,等它不怎麼疼了再盤。這時候就會發現,自己能盤得比剛才高了。可能剛才還只能單盤,現在就能開始嘗試雙盤了。
這個方法雖然管用,但是需要堅持才能有效。如果打坐時覺得疼就乾脆放棄了,或者今天練一下,明天就不練了,打坐也就失去了它的功效。
沒打坐的時候,您不知道自己哪裡不舒服,但是一打坐,就知道了自己哪裡酸、哪裡痛,應該從哪裡開始疏通。揉著揉著,就會感覺到由痛變酸、由酸轉正常的滋味了。您只要每天這樣修復一點點,經絡逐漸被打通,您的身體就會越來越強壯。
隨著經絡上的痛點一個個消失,就自然而然地學會靜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意守丹田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本來想意守丹田,關注點是在丹田,可身上的酸痛使得注意力無法集中,越守越亂。現在哪裡痛就關注哪裡,意念也跟著酸痛的地方走。當注意力慢慢地跟著一條條經絡上的痛處走的時候,意念就能集中,逐漸就能開始靜心。這時,再讓意守丹田,就會容易得多。隨便守哪條經,都能輕鬆做到,因為已經找到了守經的感覺。
經歷過這個過程之後,就會發現原來所謂的靜心並不是什麼都不想,而是平靜地關照自己身體的各種感覺。
同樣,所謂的意守丹田,也就是讓我們學會集中注意力,把意念引到我們所要到的地方去。理論上的丹田是死的,實踐中的丹田是活的,凡是能把氣集中的地方,都可以叫丹田,反之都不是。
過去,有人一提到傾聽內心的聲音,就覺得很玄虛。其實,它一點都不複雜,關鍵在於意念。我們可以先問一下自己:身體會發出哪些聲音呢?我們想傾聽什麼呢?聲音是從肚子發出的,還是從身體的其他部位?這些都不必急著下結論。
我們只要在打坐的過程中學會關注痛的地方,哪裡疼“聽”哪裡,就會慢慢地掌握這種“聽”的方式,比如說,我們可以“聽”到身體酸痛的感覺,可以“聽”到刺痛的感覺,還有氣血暢通之後身體十分舒服的感覺。我們可以“聽”得特別詳細,不管身體有多麼細微的變化,我們都能感知得到。這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能夠聽懂身體的聲音,並且實現身體與心靈的對話了。
靜是存在于高於動的層次上的。因此上說,靜的力量屬於自然之力,顯得更偉大。當我們能夠通過一種方式尋求到真正的心靈上的安靜的時候,就已經達到了比所有人都高一個境界的層次。
人們常說:心靜自然涼。中醫上說,自內而外的靜,可以啟動人體源源不斷的潛能,無論是從精神還是到肉體。精神指的就是精氣神方面的保健和養生;肉體則指的氣脈血肉方面的保健和養生。中國自古就有靜的藝術,在武功絕學中,從來都不乏以靜制動的制勝高招。天地萬物每個物件都是運動的,但是每個物件都有相對靜止的一面,求動不難,但求靜則不易。因此說,靜的力量屬於自然之力,顯得更偉大。當我們能夠通過一種方式尋求到真正的心靈上的安靜的時候,就已經達到了比所有人都高的一個境界。
打坐是我國古代最常見的一種養生健身法。具體的操作方法是:練習者坐在床上或者坐在蒲草上,雙腿盤起來,然後把眼睛緩緩地閉上,雙手可以隨便放在任何一個位置,但是最好是把雙手放在兩個大腿上掌心向上。然後調整呼吸。在打坐的過程中要堅持平靜的呼吸,身心放鬆、全神貫注、心無旁騖。
打坐也叫做“盤坐”或“靜坐”。既可以養身延年,也可以開智增慧,具有調節陰陽平定人的心智的作用。
打坐的步驟主要有:
第一步是全身放鬆,坐於蒲團之上,兩腳置於蒲團之外,雙手結為太極印,面部放鬆似帶微笑,舌接上齶。注意一旦結印就要不可打開,直到打坐結束。
第二步是打坐姿勢可採用散盤、單盤和雙盤,這裡說下單盤,右腳置放于左大腿根部,腳心朝上,兩腿盤起後儘量成平置為一字型,然後分別左、右、前三個不同方向用身子來壓腿,做下打坐前的熱身準備。
第三步是開始打坐時,雙手結印置於小腹前,印不可太外也不可太裡,澄心靜氣,把意念守在眉心的印堂穴,眼睛微閉,內觀印堂穴,呼吸自然以至忘記鼻子的呼吸,感覺是通過印堂穴在“吧嗒、吧嗒”地呼吸,這樣意守10分鐘左右,以後還可逐漸加長時間。
第四步是打開天眼,當意守印堂穴一段時間後,該處會有微微發脹之感,於是要感覺此處有一豎眼,慢慢打開,舒展眉心,待其天眼睜開後再用意念吸氣,把外部能量通過天眼吸入頭部的小腦處(即神室),吸入後在小腦處微微一沉,不管呼氣,只管吸氣,周而復始持續10分鐘左右。
第五步是收功,吸氣送入下丹田,並將意念守在下丹田,吸氣時會陰穴配合微微上提,與之交匯于下丹田。這時如果口中津液生滿,則揚起脖頸,分三次咽氣而將津液送入下丹田。
第六步是收功後的整理工作,雙手乾洗臉,從下而上直到雙耳部位之後再用十指幹梳頭,用十指指甲蓋沿著頭皮從前往後梳理,直到脖頸:然後開始拍扣‘雙腿,雙手握空心拳(四指彎曲,拇指置於食指之上,掌心變空。)從下而上,稍稍用力拍打左右腿。最後起身活動。這個階段的打坐基本結束,這是道家靜功的入門打坐之法,目的在於打開天眼,尋找玄關一竅,待練到性光初現和乍現之時,基本達到要求。不同人體會不同,但唯有用心堅持才是最為重要的。
打坐過程中口中津液如何吞咽?
一是口中津液滿溢之時分三次吞咽;二是吞咽如同雞喝水,仰脖往左稍側,以氣咽液,當津液行至胸肺部後,用意念順勢讓津液流入小腹下丹田,最後直至全身心得到津液的滋潤。
打坐可講究時辰?
修煉之人可能會講究所謂的“子午卯酉”或是“特殊”時刻,一般而言,普通之人打坐可不拘小節,隨時、隨地、隨心、隨緣即可。不過在晚上睡覺前(不管何時)打會坐,把神守住,無為而忘我,恍恍惚惚,找到自己神室而讓元神得到休養,不失為一件好事。
可有呼吸之法?
自古先人留下的呼吸吐納之法多矣,比如十六錠金法所言“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因為此功法至簡至妙,字字如金,故謂之十六錠金法。其實,平時打坐之時,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靜心而養神,簡化到用法,無過於“一吸、一存、一提、一留”而已。一吸之後要將氣存於小腦,讓小腦得到充足的“氧氣”,進而達到“松松”的狀態,繼而下麵以會陰為中心海底輪要提,與上面所吸之氣在下丹田範圍相接,歸於肚臍,行功一會兒若有口水津液,則按照正確的吞咽之法咽下,留于下丹田。總之,此呼吸之法要做到“不強求,不論呼,只管吸”,充分讓小腦吸收到足夠的氧氣,進而讓先天之元神得到最大的休養。
人學養生,主靜就得“打坐”、“調息”。但打坐調息時絕對不可心思妄動,否則就稱為“假坐”。這打坐就等於搬弄。
“坐”就要心如泰山,不動不搖,一切外景不入耳眼鼻口。過去達摩面壁九年;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口無所語,無思無為,不塵不垢,所以得成正果。
古人教“打坐”,要“垂其簾,塞其兌”,這就是要人微冥其目,但不緊閉;還要人閉口,但令鼻呼吸。這一套方法做熟了,雖不打坐,此目也常不妄視,口也常不妄語,自然習與性成了。但現有不少人在“打坐”時,瞑目閉口,依舊妄視妄語,心收不住;就如“假坐”,心之於思,目之於色,耳之於聲,口之於味,紛紛擾擾,那得一時休息?所以,若不能清靜,也就不能打坐。反之,若心常清常靜,就是日夜不眠,也當“打坐”。
有一位方士曾教人打坐法,就是坐定以目觀臍,似一圓規,霎時規內出現景象,如春光明媚,於是我就以鼻徐徐吸氣,舌抵顎咽津液,意送丹田;景象如出現一輪紅日出北海,於是意念就導引氣血從脊椎尾閶始,循脊直上泥丸腦部,這樣自然覺得神清氣爽。
下一篇:【打坐的妙處與步驟】─ 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