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激烈對峙 華盛頓在中東部署戰艦飛彈】+【伊朗與美國如何從盟友走向對抗】+ -40年前的伊朗伊斯蘭革命-
【美伊激烈對峙 華盛頓在中東部署戰艦飛彈】
-德國之聲中文網- *王凡/任琛*
五角大樓表示,鑒於伊朗發動襲擊的威脅增加,美國將加強對中東的軍事部署。德黑蘭方面則表示,“美國不可靠”,不會與華盛頓進行談判,並會部分退出核協定。而德黑蘭的強硬立場也得到了該國不少民眾的支持。
五角大樓週五(5月10日)宣佈,將在中東地區部署"阿靈頓號"(USS Arlington)兩栖船塢運輸艦與"愛國者"導彈防禦系統,在馬蒂斯離職後代理美國國防部部長的沙納漢(Patrick Shanahan)已經批准了該部署。此前,華盛頓已經向該地區派遣了"亞伯拉罕林肯號"航母和配置著B-52遠端轟炸機的飛行中隊。
美國方面表示,增加軍事部署的原因是伊朗可能向美軍發動攻擊,但沒有公開關於來自伊朗威脅的詳細資訊。五角大樓週五的一份聲明稱,"無意與伊朗發生衝突",但華盛頓已經做好準備保護自己的利益。
事實上,美國早就計畫向該地區部署航母和"阿靈頓號",不過目前加速了該進程。五角大樓在週五表示,出於安全考量,不會詳細說明部署的時間表和確切位置。在聲明中,五角大樓表示會密切關注伊朗政權的行動。
對峙愈發激烈
華盛頓與德黑蘭在伊朗核問題上的爭端不斷升級。伊朗方面拒絕了特朗普政府方面的會談提議,美國則提醒其商業艦隊,要小心可能來自伊朗方面的攻擊,並向中東部署了愛國者導彈。
伊朗半官方媒體塔斯尼姆(Tasnim)通訊社援引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一位代表稱,不會與美國人進行談判。"我們國家……認為,美國不可靠",IRGC的政治事務副主席賈瓦尼(Jadollah Dschawani)說,他表示美國不敢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
特朗普週四稱,伊朗領導人應該給他打電話、安排會面,但這位美國總統也表示鑒於目前的緊張局勢無法排除軍事行動。目前,美國B-52遠程轟炸機已經抵達卡塔爾軍事基地。另外據一名美國防部官員稱,沙納漢已經下令,將愛國者導彈防禦系統也部署在該地區。
軍事衝突風險增加
美國海事局提醒該國貨輪、油輪,在中東海上航線警惕來自伊朗方面的襲擊,稱襲擊目標可能是紅海、波斯灣以及曼德海峽的商船海或者軍艦。
2015年7月月,伊朗與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和中國)以及德國經過艱難的談判,達成了針對伊核問題的全面協議(簡稱"伊朗核協議")。美國繼而暫停對伊制裁。根據協定,伊朗承諾放棄加強核能力,允許對其核計畫進行全面監督。
2018年5月,美國單方面退出了"伊朗核協議",並於去年11月重啟對伊朗的制裁。而歐盟、中國及俄羅斯則繼續堅持執行核協議。在美國退出核協議一周年之際,伊朗總統魯哈尼宣佈,伊朗也將部分退出該協定,逐步停止履行在核協議中做出的承諾。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在與美國的衝突中發揮著核心作用:自今年4月特朗普將IRGC列為"恐怖組織"後,伊朗正式將美國在中東的全部駐軍看作是恐怖分子。美國方面擔心,其在該地區的駐軍可能遭遇伊朗的襲擊。
據半島電視臺報導,數千名伊朗人本週五參加了支持伊朗政權的遊行,示威者們高呼"美國應該知道,制裁沒有效果",並舉著"與美國同歸於盡"的標語。
【伊朗與美國如何從盟友走向對抗】
伊朗在古代稱波斯,曾建立龐大的波斯帝國,然而和中國一樣,在崛起後的歐洲前不堪一擊,最終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07年,英、俄兩國簽約劃分了在伊的勢力範圍:北部屬俄國,南部屬英國,中部為緩衝區,仍由卡加王朝執政。
1921年2月21日,禮薩·汗(Reza Shah)上校發動軍事政變,佔據德黑蘭,1925年取得王位,建立巴列維王朝,於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1941年,因為與納粹德國曖昧不明的關係,禮薩·汗遭到流放,隨即由英、蘇、美三個國家掌控了伊朗,禮薩·汗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Mohammad Reza Pahlavi)在得到三國同意下得以繼任。
巴列維執政時期,美國為了獲得伊朗的石油及對抗蘇聯,大力扶持巴列維王朝,軍事實力強大的伊朗儼然成為波斯灣地區的員警。
1951年,穆罕默德·摩薩台(Mohammad Mosaddegh)出任首相。他在任期間實施漸進式的社會改革,包括推行失業補償金制度、立例規定雇主向患病或受傷的員工提供福利、以及解放佃農,令他們不再受地主強制勞役。此外,他又規定地主貢獻租金收益的20%到一個基金,用以資助一些比如興建公共浴堂、農村住房和害蟲防治等的市政發展項目。
最為重要的是,摩薩台把被英國佔有的石油資源實現了國有化,歸伊朗人所有。這當然觸動了英國的利益,英國將軍艦開進波斯灣。因為不願給蘇聯干涉的口實,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策動了一場行動,成功在1953年8月19日推翻時任總統的摩薩台,讓巴列維國王重新上臺。
文史作者熊崧策在《文史參考》上發文稱,重新掌權的巴列維完全倒向美國,他在美國的支持下,利用軍隊、員警、憲兵等國家機器壓制民主,通過幾次修改憲法,獨攬國家的行政、司法和立法大權,伊朗的首相和議會慢慢變成了橡皮圖章。巴列維還組建了秘密員警組織薩瓦克(Savak),對政治反對派、宗教勢力、知識份子、普通民眾以及各級官僚實施嚴密監視,防止他們進行反對自己的活動,搞得伊朗人人自危。而巴列維的支持者美國在伊朗民眾心目中的形象也一落千丈,它不再是伊朗獨立的保障、自由的化身,仇恨的種子就此埋下。
1963年,巴列維國王宣佈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伊朗的農業與工業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給予婦女選舉權、森林水源收歸國有、工人參加分紅並限制宗教勢力等措施。另外,還簽下了在伊朗的美國軍事人員可以享受治外法權,犯罪不受伊朗法庭審判,而是交給美國處理。
從短時看,白色革命是成功的。1968到1978年間,伊朗經濟以年均16%至17%的速度增長,國民收入從60年代初的160美元躍升至70年代的2,250美元,初步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輕重工業體系,並開始進一步發展原子能、電子工業。學者雷頤稱,許多巨型現代化工廠魔術般地出現在原本荒涼的田野,德黑蘭由一座骯髒破敗的小城一變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繁華大都市。
然而急速的現代化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伊朗社會貧富差距急速擴大,損害了巴列維在窮人中的聲譽。而市場經濟導致了貿易自由也使得美國廉價的農產品得以在伊朗自由買賣,便宜的美國糧食很快擠兌掉了伊朗農民的收成,讓他們紛紛破產。經濟上的困頓使得伊朗的底層尤其是農民迅速站到了國王的對立面。
受上世紀70年代通貨膨脹與腐敗的影響,社會失業率嚴重,貧富差距加大,伊朗左翼共產與憲政自由派開始不斷示威抗議。1977年10月,國內矛盾終於爆發。宗教學生率先發難,左翼共產與憲政自由派、迅速動員起來,一系列大規模抗議開始了,反對國王統治和要求民主權力。
面對革命的威脅,巴列維希望尋求美國的支持。儘管伊朗對美國十分重要,但巴列維政權因其人權紀錄而不受西方歡迎。美國方面並不認為伊朗將會面臨革命,1978年8月,CIA認為伊朗“沒有發生革命或處於面臨革命的狀況”。
1978年9月,國王巴列維更換內閣,宣佈對首都德黑蘭等12個大城市實行軍事管制,並出動大批軍警鎮壓反對者。關於這些衝突中的死傷人數可以說爭議不小,例如在德黑蘭宣佈宵禁當晚有五千人上街示威,軍警開槍打死了64人,然而次日流亡在外的什葉派宗教學者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就表示有四千無辜平民被屠殺,這又進一步引爆了更大規模的抗議。
20世紀研究所的文章指出,當時的西方媒體認為霍梅尼是一位“不貪圖權利、為人民爭取自由、反抗壓迫的東方隱士”。美國卡特(Jimmy Carter)政府認為民眾開始遊行表明巴列維已經無可救藥,當務之急應支持霍梅尼以抵制蘇聯支持的伊朗人民黨。11月,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與伊朗特別小組負責人喬治·鮑爾(George Ball)副國務卿提交了一份報告,“與霍梅尼的秘密聯繫管道已經建立,巴列維國王必須將所有的非軍事許可權移交給非軍事聯合政府”。
在美國放棄對巴列維的支持後,伊朗軍方宣佈中立,令政局更加失控,伊朗陷入全國性的動亂。
這場黑色革命在12月達到高潮,12月2日有超過200萬人聚集在德黑蘭的自由廣場要求罷免沙阿及爭取霍梅尼返國,一周後的12月10日及11日,反巴列維的示威者“總數達600至900萬”,也就是全國人口的10%。
1979年1月6日,美英法首腦在瓜德普魯召開會議,達成了同意將巴列維國王驅逐處境的共識。10日後,巴列維國王被迫出國“長期度假”。2月1日,霍梅尼結束長達15年的流亡生活,由巴黎回到德黑蘭,宣佈廢除君主立憲制度,成立伊斯蘭臨時革命政府。2月11日霍梅尼任命馬赫迪·巴紮爾甘(Mehdi Bazargan)為伊朗總理正式接管政權,巴列維王朝覆亡。4月1日霍梅尼宣佈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美國和新建立的政權關係尚未穩固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1979年10月,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伊朗隨即強烈抗議,霍梅尼將美國政府稱作“撒旦”和“伊斯蘭的敵人”。作為精神領袖,霍梅尼的言論極富號召力,很快便有千餘人聚集在美國大使館周圍進行抗議活動。11月4日,大約500名自稱“伊瑪目的門徒”的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兩國關係惡化。
在這之後,美伊的親密關係不再,1980年4月7日,兩國斷交。美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迅速締盟,其中東政策轉而遏制伊朗。兩國從盟友徹底走向對抗。
-40年前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我沒有感覺”
1979年2月1日,霍梅尼乘坐法國航空公司的客機結束流亡生涯,回到久別的德黑蘭。一名記者問他“現在什麼感覺”,霍梅尼答道:“我沒有感覺”。情感屬於世俗範疇,而霍梅尼是真主的使者。
-40年前的伊朗伊斯蘭革命- 百萬民眾切盼霍梅尼
1978年12月10日、11日兩天裏,估計有600萬至900萬人在伊朗各大城市走上街頭,這些抗議活動基本上是和平的,而同年9月8日舉行的抗議活動期間則發生了流血鎮壓。以巴列維國王為首的政府清楚,政權被推翻已是指日可待,毋庸置疑,將取代自己的將是宗教領袖霍梅尼。
-40年前的伊朗伊斯蘭革命- 從古代尋找合法性
1971年伊朗國王和王后在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舉行盛大慶典,紀念2500年前誕生的波斯帝國。許多國家元首均到場慶賀。霍梅尼也從流亡地發來“賀電”,稱伊朗現行的君主制“殘忍、邪惡,同伊斯蘭教義背道而馳”。
-40年前的伊朗伊斯蘭革命- 流亡異地,客死他鄉
這是巴列維國王和王后1979年6月在流亡地墨西哥庫埃納瓦卡市(Cuerna Vaca)。在伊朗伊斯蘭革命的浪潮中,巴列維國王不得不在當年1月16日率王室逃離德黑蘭,次年7月27日,因癌症不治死於埃及開羅市。
-40年前的伊朗伊斯蘭革命- 軍隊投入革命
1979年1月,伊朗首都德黑蘭的街道上,伊朗士兵同平民相互問候。士兵手持象徵和平的丁香花迎接和平。2月11日,伊朗軍隊宣佈保持中立。儘管如此,2月與4月間,革命法庭仍然將數名將軍判處死刑。
-40年前的伊朗伊斯蘭革命- 霍梅尼在中央墓地發表全國講話
霍梅尼返回伊朗後,立即宣佈迄今的君主制、伊朗政府以及議會為非法。他說,“我將任命一個新政府。我這樣做,基於這個民族對我的信任。”伊朗研究學者認為,在1979年年初,霍梅尼的這番話並非自欺欺人,而是當時的現實。
-40年前的伊朗伊斯蘭革命- 革命中的自由派
巴紮甘(Mehdi Bazargan,1908-1995)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就參加反對派運動同巴列維王朝做鬥爭,因此曾遭到多年的監禁。霍梅尼任命巴紮甘為政府第一總理,但後者卻批評霍梅尼,稱其是“戴頭巾的君主”。巴紮甘在總理的位置上只坐了9個月。
-40年前的伊朗伊斯蘭革命- 哈梅內伊 - 一個僵化制度的維護者
1989年,哈梅內伊(Ali Chamenei)被專家委員會推舉為霍梅尼的繼承者,直到今天,哈梅內伊的地位淩駕於所有機構之上。現年79歲的他並沒有前任霍梅尼的特殊魅力,但他卻忠實代表了強硬派的保守立場:拒絕任何制度性改革,毫不留情地鎮壓反對派人士。
作者: Hans Spross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拉丁字母轉寫:Jomhuriye Eslâmiye Irân),通稱伊朗(波斯語:ایران ),1501年之前很長一段歷史時間稱波斯,位於西亞,為中東國家,其中北部緊靠裏海、南瀕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北部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以及國際上屬亞塞拜然的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 (庫德斯坦)。國土面積為1,648,195平方公里,國土主要位於伊朗高原上,氣候較為乾燥,伊朗人口約7868萬人,為多民族國家,其主體民族為波斯人,約占總人口的52%,其餘有亞塞拜然人、庫德人、阿拉伯人等。官方語言為波斯語。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宗(信眾超過全國人口的90%)為伊朗國教,憲法承認的其餘教派有伊斯蘭教遜尼派、祆教、猶太教、基督教等。首都為德黑蘭。
伊朗古稱波斯,在公元前28世紀建立的古埃蘭王國和之後建立的米底王國是伊朗高原文明的發源地。到公元前550年,由居魯士大帝建立了大一統的古代大帝國波斯帝國。公元7世紀中葉,波斯的薩珊王朝被阿拉伯征服,包括伊朗高原的中東地區開始伊斯蘭化,而曾占統治地位的祆教則日漸式微。近代,波斯逐漸淪為英國和俄國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二戰後,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逐漸擺脫英、蘇兩國對伊朗的控制,奉行親美政策,國家經濟建設獲得較大發展,在中東地區獲得了較大的影響力。1979年初,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爆發,王朝政權被推翻,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同年底發生美國駐伊使館人質事件,伊朗轉為反美的先鋒,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交惡。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實行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伊斯蘭教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擔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最高領袖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由伊斯蘭教神職人員組成的專家會議選舉產生,霍梅尼為首任最高領袖,現任最高領袖為賽義德阿里·侯賽尼·哈梅內伊。伊朗政府實行總統內閣制,總統是繼最高領袖之後的國家最高領導人,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由全民普選產生,現任總統為哈桑·魯哈尼。伊朗最高立法機構為伊斯蘭議會,實行一院制,現任議長為阿里·拉里賈尼。司法總監是伊朗的司法最高首腦,由最高領袖任命,最高法院院長和總檢察長則由司法總監任命,現任司法總監為薩迪格·拉里賈尼。
伊朗是亞洲和中東主要經濟體之一,經濟實力較強,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5485.9億美元,居世界第21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207美元,居世界第76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石油產業是伊朗的支柱,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產國、石油輸出國組織第二大石油輸出國。伊朗的貨幣名稱為里亞爾,主要的貿易夥伴有中國、印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土耳其等。
伊朗奉行獨立、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同時是聯合國、不結盟運動、伊斯蘭會議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創始會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