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6 06:19:01幻羽

【時事大家談:解析華為所有權:它究竟是私企還是國企?+ 認識─ 5G 通訊技術】

      

     【時事大家談:解析華所有權:究竟是私企還是國企?】

華盛頓2019年04月25日 — 兩名美籍學者公佈的調報告質疑華的員工股所有權的私有制性質,再次引發針對中國5G巨頭所有制的爭議。報告指出,華的股權結構顯示,創始人任正非擁有%1的股,其餘99%全部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簡稱工會)持有,而在中國,工會是由政府掌控的,因此華的實際所有者很有可能是中國政府。

的所有制性質引發巨大的爭議?員工股所有權到底是是假?這家迅猛發展的高科技公司究竟是任正非所說的“百分之百的私企”,還是實際由政府控制的國企?

國際商業投資顧問張洵指出,我們要分所有權和實際控制這兩個不同念。雖然通常情況下這兩者是一致的,但也未必。

參加節目的嘉賓是:國際商業投資顧問張洵;中國經濟學者夏業良

所有權和控制權並不等同

中國的公司主要分別兩類,一類是有限責任公司,一類是股有限公司。股有限公司基本上就是上市公司。這類公司中,控制權和所有權一致,占多少股,就有多大控制權。當然,控制的股東背後有沒有另外的股東代持,有沒有“白手套”,那是另一回事。

非上市公司是屬於有限責任公司,而在有限責任公司中,的控制權不一定是的股權。可以有1%的股權,但可能有完全的控制權,這就看公司章程怎麼寫。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忘記改革開放三四十年來走過的歷程。華是改革開放初期在試點城市深的重點試點企業,這一整個過程中有很多嘗試,有很多當時摸石頭過河的痕跡。即使在有限責任公司的範疇下,的股情況也不是很明確。比如的工會持股,到底是不是一個實體持股?其法人地位到底怎麼樣?這都是存疑的。

不是國企勝似國企

對於華能否被看成是國企,張洵表示,國企當然一直享受國家補貼,這是不爭的事實,在美中貿易談判中中方甚至是拒對這一點作出改動。但並不是說政府補貼的企業就是國企。目前沒有明確證據能說明中國政府補貼了華,但也沒人會否認這一點。何況還不只是補貼,華之所以能成我剛才所說的無限資源公司,就是因為它要什有什,這其實已遠遠超過補貼。

無形謀略勝過有形體制

美國只是機械地按照有形的體制去究補貼這個東西其實較膚淺。中國人做這種謀略之事很容易,比如美中貿易戰中,中國不用改動現有體制,只要把美國櫻桃在海關這邊停一個禮拜,馬上就全爛了。這可以是的方式。這種無形的謀略比有形的體制有效得多。張洵覺得國家對華的補貼一定是有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但補貼並不構成華是國企的一個基本條件。

最大獲利方撲朔迷離

中國經濟問題學者夏業良表示,華這個企業非常神秘,跟軍方有密切聯繫。有很多東西我們沒法得到準確資訊,是因為它不是上市公司,其財務報表,企業內部運行的最基本資料我們沒法瞭解。如果能拿到這些報表和資料,一分析就很楚了。

看每一年的利潤,這些利潤到底去里了?如果說利潤99%屬於工會,那麼它是如何處置的?最終是由工會會員們個人擁有還是上交給上一級的工會組織,或者直接上交給中華全國總工會?或者是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再把利潤轉向給國庫或國家某部門?這都有可能。

這個企業更像是代職的“白手套”,究竟背後的正利益方是誰?我相信華掌門人任正非作具體的操作運行者,確實會得到厚的回報。但按他所說,該企業99%的股不屬於他,那我們就要問,這個最大的利益獲得者是誰?

我個人認,中華全國總工會不具有這樣的掌控能力,也不會自己使用這筆利潤。最大的可能性還是由政府某個部門控制。說員工擁有,是自欺欺人的說法。可以去問問華的職工,他們個人正擁有多少股及其分紅情況,或者員工若要離開企業,股如何處置?這些問題問楚了,答案也就出來了。

軍方和官方印記

夏業良表示,他自己猜測華剛剛起步時是集體所有制,不是國企。華是在體制外借助體制內的資源開始發展起來。而看另外一些私企,像希望集團,是靠私人倒賣物資和提供生飼料慢慢發展起來,這樣的企業很明顯打一開始就是私企。

當然可以說後來官方對私企有些特殊的扶持政策,或者試圖控制,但畢竟還是不太一樣。比如馬雲的企業也是如此,一開始顯然是馬雲自己的企業,後來權貴階層,包括江澤民的孫子、陳雲的孫女等等,很多都進入阿裏巴巴的股權結構裏邊,佔有一定股,但這都是後來的事。這和華祥這樣的企業不一樣。

要區分的話,這就像是區別是親生兒子,還是繼子、女婿或外人。即使名義上是私企,但其實質性質不一樣。華祥這樣的企業打一開始就受特殊關照。他雖非國家嫡子,卻是私生子,或者是特殊情況下的物。這種物本身就帶著很的軍方和官方印記,這與大型私企的老總後面逐漸出於被迫或自願成“紅頂商人”有本質不同。

YouTube解析華所有權:究竟是私企還是國企?

 

                    【認識─5G 通訊技術】

5G
通訊技術一直是新興科技及
業的熱門議題之一,但到底與 4G 有什不同?又有什非發展不可的理由呢?

所謂的 5G 通訊指的並非是具體的單一技術,而是第 5 代行動通訊網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的泛稱,是在 4G 通訊技術成熟後,對下一代通訊網路的期待。目前標準未完全確定,但有所共識的是,5G 系統至少要能達到幾項能力,以 10Gbps 以上的資料傳輸速率支援數萬用戶,及大規模的並發連結能力及感測器網路的部署,在覆蓋率、頻譜效率及低延遲性應遠勝於 4G

無線通訊(Wireless Communication)是指利用電磁波信號可以在自由空間中傳播的特性進行資訊交換的一種通訊方式,而在近代因廣泛的需求而有爆發式的發展。例如早期的第一代無線通訊系統類比式行動電話系統,自1983 年起開始使用,而直至被 2G 數位通訊取代。而由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GPP)負責制定及維護的 3G GSM 系統,更提供了國際漫遊及更高品質的數位語音通話服務。

4G 開始,講求資料傳輸量需達到 1 Gbps以上,甚至在高速移動下也要有 100 Mbps,除了語音之外,更擴展到了影像通訊等領域,並應用在金融、醫療、育、交通等業上。擁有 ADSL 速度的無線網路,棄傳統電路交換,轉向由全網際網路協議(IP)構成的通訊,並衍伸出無限網路(Pervasive Network)的念,而 5G 就是這樣理念下的新物。

事實上,無線通訊技術涵蓋範圍很廣,不僅是指用於遠距離通話的行動通訊,還包含了藍牙、NFC 等近場通訊技術,及各種衍伸出來的通訊協定。而 5G 的理念,除了更快更穩之外,就是能滿足近場及遠距等不同的通訊需求。

無線通訊然是通過電磁波來傳遞,當然在描述其性能的時候多會提到物理性質,例如頻率,像 2.4 GHz 意思即是指每秒震動 24 億次的電磁波,這已算是相當高頻的頻率了。最低頻的電話電報大約僅 1,000 Hz,而討論 5G 時常提到的毫米波(Millimeter Wave)頻率則高達 26.5300 GHz

雖然資料傳輸的效率還有其他技術可以改善,但就物理性質而言,通常頻率越高,資料傳輸量往往也越快,所以在無線通訊發展基本上都是朝向高頻率前進。但從物理學來講,越高頻率的電磁波,更具有指向性,也越難饒射,也將使衰減更快,傳遞距離更短。

例如藍牙就是一種短波特高頻技術,利用 2.4 GHz 以上的 ISM 頻段來進行通訊,並試圖能讓行動裝置,在短距離間交換資料,並形成個人區域網路(PAN)。不過像 NFC 則是用 13.56 MHz 的頻率,但很明顯的僅適用於很短的距離,且資料傳輸率也遠遜於藍牙,不過其更簡便快捷,更多是被應用在物聯網上,所以通訊技術未必是互相取代,而是針對不同場景的應用。


不僅是毫米波

雖然在僅僅 30 多年來通訊技術就已進展到第 5 代,但其實這一點都不容易,光是提高能利用的電磁波頻率,就已是重重阻礙。有鑑於 6 Ghz 的中低頻段已非常擁擠,所以毫米波技術成各大科技業者不可迴避的挑戰,包括高頻路徑損失、傳輸耗損、穿牆性等性能。

當然也因如此,毫米波技術的發也有先後,首先當然還是從低頻毫米波入手,主要著重在 40 GHz 以下,以因應商業化進程,預計2019 年初就能完成。而超過 100 GHz 的頻率,可能要到 2020 年才會出現。國際電信聯盟(ITU)目前已提出最適用於 5G 的頻率 2839 73 GHz

當然也有業者野心更大,如英特爾發表的 5G Modem 調是全球通用,不僅支援最主要的 6 GHz 以下頻譜及毫米波頻段,還有超寬頻操作、超低延遲、聚合頻寬等性能,及支援 5G NR 等技術,不過預計第一波上市的 5G 裝置仍仰賴的是自 4G 時代就有的 LTE 技術及 OFDM 波形。

波束賦形及 Massive MIMO

而且事實上 5G 系統不是僅建立在高頻的系統,而是一個多管道系統。高頻天線體積將會更小,亦即在同一裝置中可置入更多天線,而透過多進多出(MIMO),將能 5G 的資料傳輸率美光纖,至少是 4G 的十倍以上。現在有許多國家也正打算將到期的 3G 頻譜挪用至 5G 發展。

如中國已規劃其 5G 系統頻譜除毫米波外將利用 4800~5000 MHz 3300-3600 MHz 頻段,以符合 ITU IMT-2020 工作計畫。不過整體來講 5G 毫米波晶片的設計與 4G 是截然不同的,高頻電路元件的金屬導體損失、介電質損失、輻射損失及散熱等問題都有待克服,而目前業界比較青睞的是由半導體工藝製成的元件。

除了材料之外,波束賦形及 Massive MIMO 就成了 5G 技術的熱門詞彙。波束賦形(Beamforming),是一種使用感測器陣列定向發送和接收訊號的技術,透過在特定方向上發射或接收訊號的疊加,以延長訊號傳送距離。而 Massive MIMO 則是使用複數波束賦形天線,以實現龐大資料傳輸的有力技術。

當然這並不容易,因基地台要運用 Massive MIMO 技術不僅是要面對多個終端,且這些終端往往都是在移動狀態,這也表示,對訊號路徑的估測(Channel Estimation)將更困難,還有領航訊號染(Pilot Contamination)及預編碼複雜化等問題,當然簡化及改善 MIMO 技術就是實現 5G 通訊的重大挑戰。

不僅如此,5G 的野心還包括了不同場景的應用,例如基於蜂巢式網路的 D2D 通訊(Device to Device)。其實 3GPP 早在 2013 年就開始探討 D2D 通訊技術,其前身就是各種不需要仰賴基礎設施的無線通訊技術,以實現終端對終端的通訊,如藍牙。但相對於其他類似技術,D2D 將更加靈活,不僅可以在無網路基礎設施的時候進行傳輸,也可以在無網路狀態下,利用鄰近有網路的設備進行網路連接。

當然在 5G 時代下,D2D 通訊將能帶來更高的頻譜利用率,利用鄰近服務(Proximity ServiceProSe)提高用戶體驗,包括廣播、組播、單播等各種通訊模式,甚至能應用在類似的物聯網(M2M)通訊上,當然也比傳統的蜂窩網路架構更複雜許多。

了囊括這多種服務,網路切片(Network Slicing)就成 5G 的關鍵技術,簡單來講,就是在物理網路中使用軟體定義網路(SDN)架構,將網路切割並虛擬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且每個虛擬網路之間,包括設備、接入、傳輸及核心網路等,都是邏輯獨立的,不會因其中一個虛擬網路出錯,而影響到其他服務。

比目前正使用的 LTE 行動網路架構能更具有彈性來支援各種不同的服務。一般而言,5G 網路應用可被分行動寬頻、大規模物聯網跟關鍵物聯網 3 種場域,以因應不同的應用。所以網路切片更形重要,而目前中國的中興通訊領先推出了相當成熟的 5GE2E 網路切片技術方案。

不過現行要商業化還是要先從「非獨立 5G 」做起,以4G 網路基礎發展準 5G 模式,營運商利用現有的 LTE 網路,在 2019 年就可以開始試營運並佈署 5G NR,並可在未來添加 5G 無線電接取載波以增加應用。而 3GPP 其實早在 2017 年底即已完成非獨立 5G 的標準,大規模試驗和商用部署奠定了基礎。

簡單來講,5G 的應用目前可以分 5 個層面,大量數據傳輸、行動用戶體驗、提升企業效率、創造數位生態及 5G 基礎設施及服務。在中國華技術的 5G 白皮書中提到,關於未來 5G 運用有十大重要場景,包括雲端圖形計算、車聯網、智慧製造、智慧能源、無線醫療、無限家庭娛樂、聯網無人機、社群直播網路、個人 AI 助理、智慧城市等。

其中最仰賴 5G 的就是在雲端即時演算電腦圖形渲染和建模,意即將可大大降低 VR AR 的設備需求,更有效的拓展用戶使其更加普及,不管是各種業都將占一席之地。但前提就是低延遲大量數據傳輸,才能讓用戶能有效地訪問雲端高速計算伺服器,達到規模效應。

據估計,到 2025 AR VR 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2,920 億美元,將成行動服務提供商的主力業務。當然還有自駕車、智慧製造等耳熟能詳的新興技術需要用到 5G,不過市場潛力最大的,還是無線家庭娛樂,超高 8K 視頻及雲端遊戲等將會是 5G 技術的重要戰場。

不過目前在部署 5G 技術仍有重重阻礙,不僅是技術問題,商業考量也非常的重要。例如與過往的 4G 網路不同,5G 無線電特性也使其覆蓋率不如 4G,同樣範圍內需要更多的基地台,這對廠商而言會有更多的成本考量,如何部署在合適位址也將會是挑戰,相當需要政府的協助。

所以在 5G 時代講求的是基礎設施共用才會帶來更大的投資效益,例如英國政府就致力於解決投資障礙、釐基礎設施共用的框架、減免企業稅務甚至直接的幹預等政策,以確保市場有足的資金投入來促進 5G 網路的發展,當然目前各國的 5G 政策其實未明朗,會依照最終標準及商業試驗的結果而變化。


我們需要 5G 網路?

靠著近十年來智慧型手機爆發性的成長之賜,人們對於頻寬的需求與時俱進,串流音樂、影音也因無線網路的發達而崛起,過往人們需要載體觀看影音、聽音樂的狀況,也因無線網路的成長而有所改變。光以影音規格來說,很快地,人們就不會滿足於 Full HD 的解析度,而會想要往 4K、甚至 8K 的解析度邁進,人們對於無線網路的速度需求只會越來越大,因此一旦 5G 逐漸普及,許多需要更快下載速度的服務與應用也會迅速流行。

目前我們對於 5G 的想像與要求,不外乎就是迅速、低時延(Delay)、安全性這幾項,同時許多大廠與標準聯盟,也可望 5G 帶來更好的轉變,讓行動醫療、智慧城市、車聯網(智慧車)、無人駕駛等現在已經發展的技術變得更可靠,畢竟應該不會希望自己的自駕車從網路上取資料時,網路的延遲過於嚴重,目前 4G 技術在點對點的連接延遲約 50 毫秒,無法達到即時控制與命令,但目前的 5G 技術規格點對點的連線延遲約一毫秒,在這樣的條件下,即時透過網路傳輸命令更有可能實現,也因此除了智慧型手機外,車聯網將可能是除了手機、平板、筆電等傳統行動裝置外,最早受惠於 5G 的智慧型裝置。

許多究與報導指出,2020 年將會是 5G 服務的關鍵年,因這正是全球許多電信商希望能發表 5G 服務的時間點,事實上美國的電信巨擘 Verizon 已經與 CiscoEricsson、三星、諾基亞合作,打算在 2018 年開始布建 5G 網路,希望能夠趕 2020 年前就能達到 80% 涵蓋率,才能達成如 4G 般的商用目標。

以目前所看到的 5G 規劃來看,電信營運商從 4G 轉到 Pre5G 的階段時,裝置不用特別花費更多成本架設基地台,只需要把原本的基地台升級就可以繼續使用,就如同當初 3G 直接升級到 LTE 般,擴展較容易、同時成本也可以降低,而以物聯網、車聯網等做最終發展的趨勢來看,包括藍牙、Wi-FiZigBee 等無線技術也在不斷演進,雖然彼此都有限,但有逐漸相互融合的態勢出現。

網路設備大廠 Ericsson  5G 將是一個「難以置信的機會」,該公司預估 5G 將在 2026 年帶來 1.2 兆美元的經濟規模。高速與穩定的無線通訊,帶來的將會是更優秀的內容,從語音、實況,到車聯網甚至物聯網,許多原本在 4G 時代受限於速度、穩定性的服務與應用,都將在 5G 時代展露更多頭角,對於一般使用者而言,網路影音的升級將會是第一波震撼,一直被認發展不迅速的車聯網、物聯網、智慧城市等願景,都有可能隨著 5G 的普及加快實現的步。